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某医院核医学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检测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星  任庆余  洪军 《职业与健康》2012,28(2):181-182
目的了解核医学工作人员个人受照剂量。方法依照国家相关规定,使用热释光个人剂量计检测某医院核医学工作人员受照剂量。结果该医院核医学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当量为1.65~2.32 mSv,最低0.90 mSv,最高3.99 mSv,平均1.86 mSv,各工种受照剂量差别较明显。结论该医院的核医学工作是非常安全的,但仍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降低核医学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确保放射人员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江苏省某肿瘤专科医院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为科学合理地实施放射防护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12—2016年间该医院放射工作人员(共计1 001人次,涉及放射诊断学、放射治疗学、介入放射学、核医学4个职业类别)的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结果]5年间,该医院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范围为0.16~0.22 mSv(平均0.18 mSv),所有人员监测结果均低于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的限值(20 mSv)。不同职业类别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H=119.39,P0.01),人均年有效剂量从高到低依次为介入放射学(0.51 mSv)、核医学(0.28 mSv)、放射诊断学(0.19 mSv)和放射治疗学(0.13 mSv)。最高年有效剂量的最高值发生于放射诊断学的技术岗位(2.73 mSv),最低值发生于核医学的医师岗位(0.38 mSv)。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自2014年开始升高(P0.01),且高于其他职业类别(P0.01)。[结论]该肿瘤专科医院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低于国家规定的剂量限值,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放射防护管理尤其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核医学科医护人员的受照射剂量的估算,为核医学科的放射防护管理提供依据。根据医院核医学科不同岗位的工作流程、临床路径与治疗计划安排,以及工作场所中辐射检测的结果,对医护人员的受照剂量进行估算。结果显示,核医学科放射工作人员平均年有效剂量估算值为0.73mSv,其中,护师岗位工作人员剂量最高为2.13mSv。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平均值为1.94mSv,最大值为2.85mSv,两者有较好的符合性。估算结果与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基本一致,可用于核医学科放射防护管理的设计。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了解武汉地区介入诊疗中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水平,保障介入放射诊疗中工作人员健康与安全.方法 采用热释光剂量计对某医院介入放射诊疗工作人员进行剂量测量,并以铅围裙内外剂量结果作为有无防护进行比较.结果 该医院介入放射诊疗工作人员未被屏蔽部分接受的剂量非常高,年剂量达到17.82mSv;采用合理防护部位受照剂量相对较小,年剂量为3.426mSv.结论 工作人员应注意介入手术中合理使用防护用品,以降低受照剂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掌握介入、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剂量水平,评价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效果,为放射卫生防护与监督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GBZ 207-2008《外照射个人剂量系统性能检验规范》、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的要求,对铅衣内、外热释光个人剂量计(TLD)的受照剂量进行监测。结果 2015年累计监测放射工作者324名,其中介入人员287人,核医学人员37人。不同级别医院(三甲、三级(未定等)、二甲)工作人员铅衣内人均年剂量当量中位值分别为0.9 mSv、1.14 mSv和0.86 mSv;铅衣外分别为1.96 mSv、5.86 mSv和1.37 mSv。各级医院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各级医院工作人员铅衣内、外差别也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次调查的324名介入、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年剂量水平,均在国家标准限值内;但铅衣内外、不同级别医院以及不同工种之间个人剂量受照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降低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在放射防护实践中应加强重点工种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与防护。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某医院2011—2013年放射工作人员接受外照射剂量水平,正确评价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危害及防护效果,为加强放射防护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按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的要求,采用热释光个人剂量计进行监测。结果 2011—2013年累计监测516人,年集体有效剂量分别为27.8、34.1、31.7人·mSv;人均年有效剂量分别为0.18、0.19、0.17mSv。人均年有效剂量2mSv者占99.99%,全部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5mSv。3年中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所受的年有效剂量水平分别为0.26、0.28、0.23mSv/a,明显高于放射治疗、核医学和X射线影像诊断工作人员所受的年有效剂量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监测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水平均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但不同工种的个人受照剂量水平差异仍然较大,其中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最高,应给予重点监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掌握医疗卫生机构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发病特点、规律和趋势,为制定职业性放射性疾病防治政策和国家放射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填报调查表、现场核实与实验室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云南省昆明市的放射诊疗机构放射防护情况及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等进行调查与监测。结果基本掌握了昆明市169家放射诊疗机构的基本情况、放射防护情况和282家放射治疗机构的个人剂量监测情况。昆明市一级、二级医院主要使用的诊疗设备是X射线影像诊断设备,部分一级和二级医院仍使用落后的放射诊疗设备(荧光屏透视机)。全部医院均配备有相应数量的X射线影像诊断防护用品和辅助防护设施,其中铅橡胶围裙数量最多,铅防护屏风数量最少。个人防护用品工作人员人均占有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个人剂量监测中,未发现年个人剂量Hp(10)≥20 mSv的放射工作人员。从事介入放射学和核医学的工作人员铅衣外个人剂量当量Hp(10)约为铅衣内的6倍和2倍,提示单纯采用铅衣内剂量计读数可能会低估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结论应为放射工作人员配备更多的个人防护用品,尤其是介入放射学和核医学工作人员。尽快淘汰落后的放射诊疗设备(荧光屏透视机)。进一步加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工作,明确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的铅围裙内外各佩戴一个剂量计,加强核医学工作人员的内照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分析北京市某三甲医院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外照射剂量监测的结果,为进一步优化放射工作人员个人防护措施提供有效依据。方法 研究的对象为北京市某三甲医院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按不同工作性质,分为介入放射学、核医学、放射影像诊断3组;按不同工作岗位,分为医师、技师、护师3组。采取热释光法对个人剂量进行监测并比较其结果。结果 该三甲医院放射工作人员年剂量水平低于国家标准限值,人均年有效剂量<5 mSv,且人均年有效剂量稳定在较低水平;不同工作性质人均年有效剂量值均数两两比较,其中介入放射学人均年有效剂量高于放射影像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放射学与核医学、核医学与放射影像诊断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岗位人均年有效剂量值均数两两比较,医师、技师、护师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由于工作性质所致受照剂量最高,可以通过有效的法律法规及防护知识培训,提升放射工作人员的自我职业防护和职业健康意识。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四川省2015-2018年介入、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评价防护状况。方法按照四川省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监测与健康风险评估方案要求,对四川省25家三级医院、42家二级医院介入和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进行检测,使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方差检验、t检验,并对其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2015-2018年共分别检测介入和核医学工作人员个人剂量2 955人和762人,介入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分别为0.83、1.09、0.84、0.77 mSv/a,核医学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分别为0.86、1.07、0.41、0.91 mSv/a。结论四川省介入、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满足国家标准要求,但放射防护工作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了解武汉市2009—2013年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及其动态变化情况,评价不同工种、不同类型医院的放射工作人员的电离辐射危害程度及防护效果。方法采用热释光剂量方法监测。结果武汉市放射工作人员5年人均年剂量当量为0.76mSv·a-1,并呈逐年下降趋势;不同工种的个人剂量水平以核医学、介入诊疗的年剂量当量相对较高分别为1.77mSv·a-1、1.30mSv·a-1;乡镇卫生院个人剂量水平较高为1.12mSv·a-1。结论武汉市放射工作人员绝大多数年受照剂量较低且逐年下降,放射防护条件逐年得到改善,放射工作场所基本能满足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但放射防护的监督管理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泰州市介人放射学工作人员辐射防护现状,调查分析泰州市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水平,为降低泰州市介人放射学工作人员受照剂量、完善放射防护措施,提高个人剂量监测质量提出可行性建议。方法 2018年6月—2019年6月,对泰州市12家开展介入手术的医疗机构开展辐射防护现状调查,主要内容为120名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情况及个人防护用品的配备和使用情况。采用指环剂量计和常规胸章剂量计测量调查对象手部及全身剂量当量,检测周期为1年。结果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率为100.0%,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手部年剂量均值为28.03 mSv,年个人剂量均值为1.41 mSv,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因介入手术的类型不同而手部剂量存在较大差异。结论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明显高于普通医用诊断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泰州市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个人防护用品配备率及使用率均不高,辐射防护安全意识和工作有待进一步提高。建议采取切实有效的个体防护措施,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和设施,对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进行定期有效的辐射防护知识培训和有效监督,进一步保障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的辐射防护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全面了解和掌握宁夏地区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水平,保护放射工作人员健康,发现辐射防护中的薄弱环节,预防职业性放射性疾病。方法 采用热释光个人剂量测量方法,对2013-2016年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进行监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3-2016年共对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监测了364人次,人均年有效剂量分别为0.99、1.76、1.19、1.06 mSv/a;人均年有效剂量排前三位的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岗位的分别为技师(1.6 mSv/a)、医师(1.32 mSv/a)和物理师(1.24 mSv/a)。结论 宁夏地区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仅次于介入放射学放射工作人员,位列所有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类别第二位。除要加强核医学科本身辐射场所防护和监测外,还应根据不同岗位人员合理分配工作内容和调配工作量,从而更好地保护放射工作人员,避免过高的剂量照射。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2018年盐城市哨点医院放射防护现状、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暴露及健康状况,识别放射防护薄弱环节,降低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发生风险。方法 2018年,根据国家放射卫生相关标准,开展X射线影像设备和放射工作场所防护监测;采用热释光法开展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对放射工作人员开展职业健康检查,进行辐射健康效应监测。结果放射诊断设备质量控制监测合格率为92.31%,放射工作场所防护监测合格率为98.90%;419名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显示,年有效剂量均低于20 mSv,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453 m Sv,从事介入放射的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0.606 mSv);核医学工作人员辐射敏感指标异常检出率最高,不同职业工作人员眼晶体混浊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2018年盐城市哨点医院放射防护情况总体良好,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受照剂量处于较低水平。无职业性放射性疾病发生,但放射工作人员多处于亚健康状态,应重点关注从事介入及核医学的工作人员辐射防护及职业健康。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2003~2007年放射诊疗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类调查河南省31个医疗卫生机构2003~2007年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方法 依据GBZ 128-2002,采用热释光剂量方法监测工作人员深部剂量当量Hp(10),对从事介入治疗的医护人员进行铅衣内、外剂量监测,统计并转换为年有效剂量。结果 5年共监测4 325人次,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984mSv,从事放射治疗、核医学、介入放射学、X射线影像诊断4类工作的人均年有效剂量分别为1.003,1.124,1.708,0.813mSv。结论 绝大多数诊疗人员剂量水平都在安全范围之内。4类放射诊疗工作中,受照剂量由高至低排序为:介入放射学、核医学、放射治疗和X射线影像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评估福建省PET/CT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受照剂量。方法 根据福建省2014-2016年5家PET/CT工作场所周围剂量当量率和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的监测结果,分析PET/CT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受照剂量,并与国家标准剂量限值进行比较。结果 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50 mSv,所有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均低于5 mSv。从事放射性药物分装、注射和PET/CT同室摆位作业的放射工作人员,在未采取个人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手部、头颈部和胸部位置最大年受照剂量估算值分别为549.0、137.4、134.0 mSv。结论 在正常工作条件下,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受照剂量处于较低水平,符合相关标准要求。未采用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时,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受照剂量可超过国家标准职业照射限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介入放射学放射防护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防护对策。方法 调查表;工作场所剂量水平测定;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检测和手部剂量检测;单次介入术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检测。结果 年介入应用44192例;有1/3的工作人员未列入放射工作人员管理;57%的X射线机操作位置各检测点空气比释动能率大于150μGy·h-1;介入工作人员的年有效剂量为0.508mSv,手部年累积剂量55mSv。结论 应通过研制标准及医疗照射指导水平、更新和改造介入X射线机、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和管理,降低工作人员受照剂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分析厦门市2012-2014年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评估厦门市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水平及防护现状,为进一步做好辐射防护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热释光个人剂量计常规监测方法,对厦门市1659人次放射工作人员的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2-2014年厦门市放射工作人员年均个人有效剂量当量范围0.28~0.34 mSv/a,平均0.31 mSv/a,以介入治疗组最高,为0.47 mSv/a,其次为核医学组(0.41 mSv/a),放射治疗组和放射诊断组相对较低。结论 厦门市2012-2014年放射工作人员年均有效剂量明显低于20 mSv/a国家标准规定的年有效剂量限值,厦门市医疗放射工作场所防护条件可满足健康和安全需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广西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当量水平.方法 应用热释光个人剂量计检测放射工作人员的外照射受照剂量.结果 2013—2015年共监测放射工作人员11099人,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32 mSv,其中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的是核医学科,为0.51 mSv/a,其次是介入放射学科,为0.41 mSv/a.结论 广西区内受调查的从业人员受照剂量在国家规定剂量限值之内.应重视对核医学和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福建省临床核医学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受照水平,为加强放射防护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8—2011年临床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检测结果并统计分析;对超过调查水平受照剂量者,分析具体原因。结果 2008—2011年全省设区市实测集体剂量当量为478.72mSv/人,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82mSv/a。个人年剂量〈5mSv占监测总数的97.8%。超过调查水平剂量调查率84.2%(32/38),其中实际受照占50.0%。结论福建省临床核医学工作人员个人年均有效剂量处于低剂量水平,应科学安排工作量和工作时间,加强用药后病人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以减少辐射受照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掌握广州市某三甲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情况,为放射卫生防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热释光剂量测量方法,对2020年广州市某三甲医疗机构的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分析监测数据。 结果共计182人参与个人剂量监测,其中X射线影像诊断工作人员占84.6%(154/182),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占15.4%(28/182)。四期合计监测566人次,其中X射线影像诊断工作人员470人次,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96人次。个人剂量年度监测期数满四期的人员占监测总人数的55.5%(101/182)。单个周期有效剂量在调查水平(>1.25 mSv)范围的有3人,分别为1.56 mSv、1.32 mSv、2.59 mSv。X射线影像诊断、介入放射学人均年有效剂量分别为0.42(0.27,0.93)mSv /a、0.59(0.17,0.78)mSv /a,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铅衣内、外人均年有效剂量分别为0.40(0.16,0.81)mSv /a、0.72(0.29,0.91)mS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395,P<0.05)。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铅衣外剂量大于内剂量的情况占70.8%(68/96);铅衣内剂量大于外剂量的情况占29.2%(28/96)。 结论该医院应进一步加强放射工作人员管理,降低辐射受照剂量,防止放射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