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颈椎定点旋转手法所致咔哒声响的定位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确定颈椎定点旋转手法所致咔哒声响的确切小关节位置.方法 对30名健康成年人施行定位于C4棘突的颈椎定点旋转手法,左右各1次,同时运用自行设计的声响采集定位系统对手法所致的咔哒声响进行采集,分析其发出声响的确切小关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颈椎定点旋转手法所致的咔哒声响主要集中在C3~7间小关节,这些小关节发生声响的次数与其他颈椎间小关节发出声响的次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颈椎定点旋转手法只是相对的定点,而不是精确的定点.  相似文献   

2.
颈椎旋转手法分仰卧位旋转手法、立位肘托牵引旋转手法和立位双手协同旋转手法等,临床运用非常广泛.笔者16年来采用颈椎旋转手法治疗各型颈椎病、落枕、颈椎小关节紊乱、颈型眩晕、儿童环枢关节半脱位等病症,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颈椎旋转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分析颈椎旋转的影像学表现,寻找其正确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75名患者的X线平片及CT片,分别观察颈椎棘突、横突的连线,寰-齿关节间隙,齿状突与棘突平分线的变化.结果 在所有患者的颈椎正位像及侧位像上棘突及横突的连线均不在同一直线上;39例存在寰-齿关节间隙不等宽;51例枢椎齿状突与棘突平分线存在偏转.结论 颈椎旋转的影像学表现典型,熟悉其表现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对枢椎棘突偏移现象的认识,评价其对寰枢椎旋转半脱位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为寰枢椎旋转半脱位患者的开口位片42例,正常组为30例,测量2组枢椎棘突偏移的出现率并对比.同时统计患者组中枢椎棘突偏移的方向与寰枢椎旋转半脱位的方向的相关性.结果:正常组枢椎棘突偏移率为36.67%,患者组为83.33%,2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患者组中枢椎棘突偏移方向与寰椎旋转方向不一致的为64.29%.结论:寰枢椎旋转半脱位患者有枢椎棘突偏移现象,行X线摄片检查时体位改变,尤其是头颈痛性旋转及侧屈体位可能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因为,枢椎棘突偏移现象是否与寰枢椎旋转半脱位有明确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对于有些医务工作者将枢椎棘突偏移现象作为寰枢椎半脱位的诊断依据及以此作为脊椎手法复位的指征缺乏足够的研究支持.  相似文献   

5.
治疗手法 坐位旋转复位法:术前将治疗方法、过程向患者解释,争取患者配合。令患者坐于矮凳上,身稍后仰,靠于椅背或医者身上。医者立于其后,摸准其患椎棘突(以第4颈椎棘突向左偏为例),以右手拇指轻轻扶按第4颈椎棘突的左侧缘,令患者低头至第4颈椎棘突稍向上将皮肤顶起,使该处皮肤被拉紧为度,保持此角度不变,将患者头稍向右摆,并将面旋向左。术者稍弯腰,用胸部轻轻压患头,使其保持此角度,屈左前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螺旋CT对颈椎急性损伤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8例颈椎急性损伤病变的CT三维重建图像,并与轴位螺旋CT图像比较。结果18例颈椎急性损伤病变中,无骨折性寰枢椎脱位5例;颈椎骨折13例,其中并有寰枢椎脱位4例,下颈椎体旋转或/和脱位3例。结论在轴位螺旋CT图像的基础上,利用三维重建图像,有利于颈椎急性损伤的全面准确评价,避免病变的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7.
吴荣  李强  王朝阳  沈彦 《浙江医学》2016,38(24):1966-1969,1992
目的建立累及椎板型颈椎棘突骨折有限元模型(累及椎板型颈椎棘突骨折模型)并行活动度及应力分析,明确此型骨折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集男性健康志愿者颈椎CT数据,运用有限元软件构建颈椎(C0~T1)全节段模型(正常颈椎模型),并与文献报道数据进行对比验证,正常颈椎模型活动度通过比较验证后,在正常颈椎模型基础上建立C7累及椎板型颈椎棘突骨折模型,测量C7累及椎板型颈椎棘突骨折模型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6种工况下的活动度,与正常颈椎模型进行比较,测量颈椎骨性结构及韧带的生物应力变化。结果建立的正常颈椎模型同文献报道的颈椎活动度比较符合有限元建模标准,在正常颈椎模型上结合临床骨折病例建立的累及椎板型颈椎棘突骨折模型外观逼真,活动度比较结果显示:在C6~7节段,骨折模型的前屈、侧弯及旋转活动度比正常模型减小(减少0.24°~1.60°),而后伸活动度略微增大(增加0.30°);在C7~T1节段,除后伸活动外,其余活动度均比正常模型要大(增加0.91°~3.53°),且活动度变化范围较为明显(单侧旋转活动度增加36.7%);其余节段两个模型活动度相差无几。累及椎板型颈椎棘突骨折模型在侧弯及旋转工况下应力值较正常模型相对升高。结论累及椎板型颈椎棘突骨折模型能较好地模拟临床实际骨折病例,C7累及椎板型棘突骨折模型有限元分析提示骨折局部稳定性变差,预示颈椎不稳发生,一旦发现颈椎不稳或神经损伤,需及时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了用牵引、手法治疗环枢椎侧方半脱位100例,其中显效75例,有效24例,无效221例。作者认为椎体退变,软组织劳损,关节囊及韧带松驰,颈椎失稳也是引起环椎半脱位原因之一。牵引和手法对纠正椎体脱位均有疗效,手法治疗则有其独特的作用,只要纠正了C2 的半脱位、症状和体征即可缓解或消失。  相似文献   

9.
两种坐位旋转手法腰椎应力及位移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目的 探讨两种坐位旋转手法的作用机理及其合理性、安全性。 方法 使用螺旋CT,以1mm的间隔,对1具男性青年新鲜尸体的腰椎标本沿轴向进行断层扫描,以jpg格式将其断面图像输入计算机。利用三维重建软件Minics建立腰椎三维计算机模型。根据手法原理,将两种坐位旋转手法进行分解,把力学参数带入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Ansys 9.0 软件进行计算。结果 椎间盘: 两种手法椎间盘的应力都主要集中于纤维环,尤其是外层纤维环,髓核应力相对较小。两者的最大位移分布基本一致,都位于椎间盘的左侧。椎间盘后部位移也都以左侧明显。椎体及后部结构: 直腰旋转手法主要应力分布于小关节,腰椎定点旋转手法主要应力分布与椎体峡部、椎弓根侧隐窝及上位椎体小关节面的下端。两者的最大位移分布不同,直腰旋转手法最大位移位于L4棘突,腰椎定点旋转手法最大位移位于L4椎体上缘左侧及L4左侧上关节突;且腰椎定点旋转手法的椎间孔位移更显著。结论 手法造成了椎间盘、关节突的位移,有利于解除神经根的粘连。两种手法比较,脊柱定点旋转手法更具有效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推拿手法结合牵引下颈椎定点旋转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83例患者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推拿手法结合牵引下颈椎定点旋转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手法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愈35例,好转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治愈14例,好转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该方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动力轴位旋转X线检查在颈性眩晕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动力轴位旋转X线检查在颈性眩晕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80例颈性眩晕的患者进行动力过屈过伸位和动力轴位旋转X线检查并对下颈椎不稳患者采用颈围外固定、封闭等综合保守治疗,症状反复发作者行颈前路融合固定。结果:X线检查表明,下颈椎不稳141例,占78%,其中矢状位不稳119例,占66%,轴位旋转不稳95例,占52%,73例患者矢状位和旋转不稳同时并存。保守治疗优良率为92%。手术治疗优良率为100%。鲒论:动力轴位旋转X线检查可以发现下颈椎轴位旋转不稳。对颈性眩晕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张俊  顾非 《中国医药导报》2014,(3):152-153,156
颈椎扳法常用于颈椎病及颈椎小关节紊乱的整复,但扳法的操作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扳法的疗效,如果手法运用不当,则会遗患患者。本文对传统颈椎扳法及一些改良扳法做一概述,同时结合近年来的相关研究与扳法的意外事件,探讨今后颈椎扳法的临床运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旋转扳法和穴位推拿对青年高流速型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VBA)流速的影响和两种手法的疗效差异.方法:76例青年高流速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旋转扳法组(A组,38例)和穴位推拿组(B组,38例),分别施加相应的治疗手法.应用经颅超声多普勒(TCD)检测手法治疗前后VBA流速并观察流速改变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周后,B组左侧椎动脉(LVA)、基底动脉(BA)及A组BA流速明显下降(P<0.05,P<0.01),两组间LVA流速改变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3周后,A、B两组LVA、右侧椎动脉(RVA)、BA流速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两组间LVA、RVA流速改变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B组疗效优于A组(P<0.05).结论:在青年高流速型颈性眩晕的治疗手法中,穴位推拿对VBA流速的影响较旋转扳法明显,并可能具有比旋转扳法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旋转复位手法配合牵引与单纯牵引的疗效。方法:单纯牵引治疗组(21例)使用坐位颌枕套牵引椅行持续牵引;旋转复位手法配合牵引治疗组(21例)针对寰、枢椎偏歪情况施行旋转复位手法后牵引,治疗6周及12周后评定疗效。结果:在6周后单纯牵引组总显效率为28.57%,旋转复位手法配合牵引组总显效率为57.14%,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旋转复位手法配合牵引较单纯牵引疗效佳。  相似文献   

15.
Nie XZ  Sun R  Chen BC  Ma XY  Wang XF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7):1890-1893
目的分析后外侧结构(PLS)断裂和重建后膝关节外旋稳定性的改变。方法16具完整新鲜的下肢标本,膝关节保持0°、30°、60°、90°位置,对胫骨远端施加5kg·m·s^-2外旋扭力矩,测得胫骨的外旋角度值;依次切断后交叉韧带、胭腓韧带(PFL)和胭肌腱(PT),每切断一条韧带或肌腱后测量胫骨的外旋角度值;采用自体半腱肌、股薄肌关节镜下重建后交叉韧带,自体跟腱重建胭肌腱和胭腓韧带,每次重建后测量胫骨外旋角度值。结果单独后交叉韧带切断后,胫骨外旋角度没有增加(屈曲60°:正常组外旋14.1°,PCL切断组14.57°;q=0.47;P〉0.05);胭腓韧带切断后,屈曲60°和90°时胫骨的外旋角度大于正常膝关节(屈曲60°:PFL切断组外旋16.94°;q值2.84,P〈0.05);胭肌腱切断后,0°-90°范围胫骨外旋角度均增加至最大(屈曲60°:外旋28.1°;q=14.01,P〈0.05)。单独后交叉韧带重建后胫骨外旋角度仍大于正常膝关节(屈曲60°:外旋27.67°;q值0.425,P〈0.05);后交叉韧带和后外侧结构联合重建后胫骨的外旋角度与正常膝关节相比有一定的差异性(屈曲60°:外旋14.51°;q=0.412,P〈0.05),但变化幅度未超过1°。结论单独后交叉韧带的损伤对膝关节的外旋稳定性没有影响,但联合后外侧结构损伤后导致膝关节外旋不稳;胭肌腱断裂后膝关节产生了最大角度的过度外旋;单独后交叉韧带的重建部分恢复联合损伤后膝关节的过度外旋;后外侧结构和后交叉韧带联合重建后膝关节外旋稳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构建家兔正常颈椎曲度和颈曲变直的三维模型,并对三维模型进行生物力学分析,以探讨颈椎后伸手法的作用机制。方法:固定家兔颈椎后进行CT断层扫描,通过MIMICS三维软件分别重建正常曲度位和颈曲变直位2个模型;再运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力学分析。对2个三维模型进行前屈20°和后伸60°的力学加载,观察颈椎各节段椎间盘的应力变化。结果:前屈20°应力时,第1、4、5颔椎节段力学变化较大,且颈曲变直模型应力大于正常曲度模型(P〈0.05);后伸60°应力时,2个模型各颈椎节段力学变化均不明显(P〉0.05)。结论:颈椎变直使颈椎节段应力变化加大,虚拟颈椎后伸手法可以调节颈椎力学改变。  相似文献   

17.
模拟腰部推拿手法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模拟腰部推拿手法时腰椎内部结构变化。方法:使用ABAQUS6.1有限元软件建立腰椎L4-5有限元模型,分别模拟斜板手法、坐位旋转和牵板手法的条件。结果:模拟手法作用时间椎间盘内髓核内压力坐位旋围手法最高,牵扳手法最低为负值。三种手法小关节合力无明显差别;斜扳手法和坐位旋转手法外层纤维环应力最大,牵扳手法内层纤维环应力最大,三种手法在椎间盘的后外侧均有位移。结论:应用三维有限元模型可以很好的模拟各种腰部推拿手法的状态,并可以得到与生物力学实验基本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王小成  冯立宁  张作明 《医学争鸣》2006,27(22):2020-2022
目的: 探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在运动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第1组3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法分为4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实验组动物给予30 min旋转运动刺激,然后各自测4个实验组动物旋转运动刺激后20 min, 6 h, 1 d, 3 d以及对照组动物血浆CGRP含量;第2组20只大鼠先给予15 min的旋转运动刺激,根据刺激前后24 h糖精水饮用量的变化分为运动病敏感组和不敏感组,然后测两组动物旋转运动刺激15 min后血浆CGRP含量. 结果: 第1组动物,实验组动物旋转运动刺激30 min后各时间点大鼠血浆CGRP含量和对照组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F=1.105, P=0.893);第2组动物,运动病敏感组与运动病不敏感组相比,旋转运动刺激15 min后血浆CGRP含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704). 结论: 血浆CGRP在大鼠运动病发病机制中没有发挥作用;大脑中枢和前庭终器中CGRP是否参与了运动病的发病尚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