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海强  田家顺  严清平  袁善奎 《农药》2008,47(4):294-296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并比较了7种杀菌剂对番茄早疫病菌的室内抗菌活性,结果表明.芳烃类杀菌剂百菌清抑制病菌孢子萌发的活性最高,同时对病菌菌丝生长也有较高活性;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多菌灵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活性均较低;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腐霉利、异菌脲对番茄早疫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两个阶段均有较高活性;三唑类杀菌剂苯醚甲环唑虽然对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较低,但其对菌丝生长的活性最高;甲氧基内烯酸酯类杀菌剂醚菌酯和嘧菌酯在离体条件下对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较低,但对孢子萌发有较高活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从湖北和山东采集的60株番茄早疫病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这些菌株对苯醚甲环唑均敏感,未出现对苯醚甲环唑敏感性明显下降的抗药菌株,因此,这些菌株的平均EC5o值为(0.3050±0.1361)mg/L,可以作为番茄早疫病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基线.  相似文献   

2.
吡唑醚菌酯与苯醚甲环唑混剂对花生褐斑病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吡唑醚菌酯和苯醚甲环唑混合对花生褐斑病毒力增效作用。[方法]室内联合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筛选得到吡唑醚菌酯与苯醚甲环唑的增效型混剂。[结论]吡唑醚菌酯与苯醚甲环唑以1:1混配对抑制菌丝生长增效最为明显,共毒系数为138.86。田间药效试验中,20%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悬浮剂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治效果达到84.50%,显著优于2个单剂的防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延缓嘧菌酯与苯醚甲环唑抗药性的产生。[方法]通过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法,测定了嘧菌酯与苯醚甲环唑及2者的5个配比对水稻稻瘟病的室内毒力,并按最佳配比配制成制剂进行田间试验。[结果]通过孙云沛共毒系数法算出,当嘧菌酯与苯醚甲环唑质量分数比为5∶2时,共毒系数为142.99,表现最大增效作用。田试结果表明,嘧菌酯与苯醚甲环唑质量分数比为5:2的复配制剂对水稻稻瘟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4.
《农药》2017,(1)
[目的]明确苯醚甲环唑和嘧菌酯复配对冬枣炭疽病的防效。[方法]分别采用含毒介质法和喷雾法,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苯醚甲环唑和嘧菌酯复配比例为3∶5时,共毒系数为198.72,增效最明显。40%苯醚甲环唑·嘧菌酯SC对冬枣炭疽病防效在75.69%~90.44%之间,优于对照药剂10%苯醚甲环唑WG和250 g/L嘧菌酯SC,与29%吡唑萘菌胺·嘧菌酯SC相当。[结论]40%苯醚甲环唑·嘧菌酯SC对冬枣炭疽病防效较好,且对冬枣和有益生物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5.
《农药》2015,(5)
[目的]探索唑菌酯及其混剂防治黄瓜靶斑病的效果及剂量。[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唑菌酯与苯醚甲环唑对靶斑病菌的联合毒力,验证20%唑菌酯SC及24%唑菌酯·苯醚甲环唑SC对黄瓜靶斑病的田间防效。[结果]唑菌酯与苯醚甲环唑对靶斑病菌的EC50值为(11.49±1.19)、(0.82±0.06)mg/L;唑菌酯与苯醚甲环唑1颐1、1颐2、1颐3三个配比有增效作用。[结论]靶斑病发病初期间隔7 d连续喷施2~3次20%唑菌酯SC或24%唑菌酯·苯醚甲环唑SC有较好防效;20%唑菌酯SC推荐剂量为150~300 g a.i./hm2,而24%唑菌酯·苯醚甲环唑SC推荐剂量为360~540 g a.i./hm2。  相似文献   

6.
《农药》2021,60(8):601-605
[目的]分析苯醚甲环唑和嘧菌酯在小宗作物金银花中残留特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气相色谱(配电子捕获检测器)同时检测苯醚甲环唑和嘧菌酯在金银花中残留的分析方法。样品用丙酮-乙酸乙酯(体积比1:6)混合溶剂提取、二氯甲烷萃取,自制玻璃层析柱净化,外标法定量。[结果]苯醚甲环唑、嘧菌酯在金银花中的定量限均为0.01 mg/kg。在0.01~1.0 mg/kg添加水平下,苯醚甲环唑的回收率为71%~103%,RSD为1%~9%;嘧菌酯的回收率为72%~107%,RSD为4%~8%。苯醚甲环唑和嘧菌酯在金银花中的消解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分别为4.7~5.2、4.6~4.7 d。[结论]金银花中嘧菌酯的长期膳食摄入风险可以接受,而苯醚甲环唑长期膳食摄入则具有一定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段晓东  刘薇  羌松 《农药》2013,(7):527-528,532
[目的]为新疆鹰嘴豆褐斑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9种杀菌剂对鹰嘴豆新病害褐斑病病菌Ascochyta rabiei Pass.的毒力。[结果]10%苯醚甲环唑WG、25 g/L咯菌腈FS、30 g/L苯醚甲环唑FS、50%嘧菌环胺WG四种药剂抑菌作用最强,药后10 d,EC50值为0.001-1.461 mg/L范围内,持效期可达20 d以上。其次是30%苯甲.丙环唑EC、50%多菌灵DF,药后10 d,EC50值在1.544-3.280 mg/L范围内,也表现较好的抑菌作用。[结论]10%苯醚甲环唑WG、30%苯甲.丙环唑EC、25 g/L咯菌腈FS、50%嘧菌环胺WG和30 g/L苯醚甲环唑FS抑菌效果好,可以适当轮用。  相似文献   

8.
7种杀菌剂防治番茄白粉病药效评价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7种杀菌剂对番茄白粉病的防治效果,2015—2016年开展了田间小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推荐剂量下,430 g/L戊唑醇SC、10%苯醚甲环唑WG、25%嘧菌酯SC和250 g/L吡唑醚菌酯EC对番茄白粉病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显著优于29%吡萘·嘧菌酯SC、43%氟菌·肟菌酯SC和42.4%唑醚·氟酰胺SC。430 g/L戊唑醇SC和10%苯醚甲环唑WG的持效期长于其它药剂。针对番茄白粉病的发生和流行特点,当田间发现该病害时,可及时采用持效期长的杀菌剂喷施,施药2~3次,间隔期10 d左右。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防治芦笋茎枯病菌的药剂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芦笋茎枯病是芦笋的毁灭性病害,通过室内试验筛选出可有效防治该病害的药剂。[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0种杀菌剂对芦笋茎枯病菌的毒力,并获得10个毒力回归方程及抑制有效中浓度(EC50)。[结果]30%苯甲·丙环唑EC、40%氟硅唑EC、10%苯醚甲环唑WG、60%唑醚·代森联WG和80%代森锰锌WP等药剂的EC50值在0.28~4.48 mg/L之间,且毒力回归方程斜率值介于1.0674~2.2612之间,其抑菌作用强,显著高于70%甲基硫菌灵WP、65%代森锌WP、50%硫磺SC和25%嘧菌酯SC的抑菌活性。[结论]30%苯甲·丙环唑EC、40%氟硅唑EC、10%苯醚甲环唑WG、60%唑醚·代森联WG、80%代森锰锌WP等药剂均可有效抑制芦笋茎枯病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
《农药》2016,(6)
[目的]通过对西瓜蔓枯病菌进行室内毒力测定与田间药效试验,筛选出抑菌效果较好的杀菌剂。[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0种杀菌剂对西瓜蔓枯病菌的室内毒力,并进行4种杀菌剂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苯醚甲环唑、啶酰菌胺、戊唑醇、异菌脲、吡唑醚菌酯的EC50值均小于1 mg/L,抑菌效果较好。田间药效试验中,50%啶酰菌胺WG的防效最好,达93.86%,其次为10%苯醚甲环唑WG,防效为62.48%。[结论]啶酰菌胺与苯醚甲环唑对西瓜蔓枯病具有良好的防效,可作为防治西瓜蔓枯病的有效药剂。  相似文献   

11.
广藿香棒孢霉叶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及药剂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旭玉  甘炳春  隋春  魏建和 《农药》2012,51(3):215-217,221
[目的]掌握广藿香棒孢霉叶斑病病原菌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Curt.)Wei]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该病害。[方法]采用平板培养法测定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及平板对峙法进行药剂筛选。[结果]多主棒孢菌丝最适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最适温度为28℃及最适pH值为6。完全光照或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生长。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50%咪鲜胺锰盐WP、80%代森锰锌WP和10%苯醚甲环唑WG的EC50值分别为0.1115、0.1594、0.1946 mg/L。[结论]50%咪鲜胺锰盐WP、80%代森锰锌WP和10%苯醚甲环唑WG具有较强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12.
香蕉弯孢霉叶斑病菌的药物敏感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5种杀菌剂对香蕉弯孢霉叶斑病菌菌丝生长进行了药物敏感性测定.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6%戊唑醇ME、25%丙环唑EC、25%咪鲜胺EW、25%戊唑醇EC和25%苯醚甲环唑EC对香蕉弯孢霉叶斑病菌菌丝生长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其中25%咪鲜胺EW和25%苯醚甲环唑EC的抑菌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鲁红学  赵明敏  徐世清 《农药》2007,46(8):566-567
通过供试的7种药剂对芦荟黑斑病菌体外抑制作用测试结果表明,所有药剂对其孢子萌发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异菌脲、咪鲜胺、嘧霉胺的抑制效果要优于氟硅唑、代森锰锌、百菌清、苯醚甲环唑;7种药剂对芦荟黑斑病菌菌丝体的抑制作用测定结果显示,所有药剂对菌丝生长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中咪鲜胺锰络合物可湿性粉剂对菌丝体抑制效果最好,抑菌率达84.24%;异菌脲、氟硅唑、苯醚甲环唑次之。  相似文献   

14.
19种杀菌剂对桃褐腐病离体抑菌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献声 《农药》2011,50(11)
[方法]采用含毒介质法明确了19种杀菌剂对桃褐腐病菌丝生长的影响及对桃褐腐病的离体抑菌活性.[结果]质量浓度10 mg/L时,啶菌(噁)唑、腈苯唑、戊唑醇和多菌灵对桃褐腐病菌丝生长抑菌率达100%;1 mg/L时,以上4种药剂对菌丝生长抑菌率达98%以上.[结论]啶菌(噁)唑、腈苯唑、戊唑醇、多菌灵和氟啶胺的离体抑菌活性高于其他药剂,0.1 mg/L质量浓度下,啶菌(噁)唑和腈苯唑的抑菌活性较为突出,明显高于戊唑醇和多菌灵.  相似文献   

15.
10种杀菌剂防治水稻纹枯病的田间药效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筛选防治水稻纹枯病的高效、低毒及安全药剂,采用GB/T17980.20-2000的方法,对10种杀菌剂防治水稻纹枯病的田间药效进行了试验比较,并增加调查了病株率防效,以供比较参考。结果表明,250 g/L嘧菌酯悬浮剂防治水稻纹枯病防效为87.53%,20%丁香菌酯悬浮剂、25%丙环唑乳油、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80%戊唑醇可湿性粉剂、15%三唑醇可湿性粉剂防效为71.97%~79.59%,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井冈霉素水剂、240 g/L噻呋酰胺悬浮剂防效为63.92%~66.78%,15%咪鲜胺微乳剂防效为46.73%。病株率防效与病情指数防效趋势一致。试验条件下10个供试药剂对水稻无药害。防治水稻纹枯病可以选用嘧菌酯、丁香菌酯、丙环唑、苯醚甲环唑、戊唑醇、三唑醇等新型高效杀菌剂,优先推荐丁香菌酯。为减缓抗性,建议采用药剂复配或轮用技术。  相似文献   

16.
板栗褐缘叶枯病为近些年来新发现的严重危害板栗的病害,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9种杀菌剂对板栗褐缘叶枯病菌的毒力,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戊唑醇、氟硅唑、烯唑醇、苯醚甲环唑、咪鲜胺、代森锰锌、异菌脲、百菌清、甲基硫菌灵的EC50值分别为1.2384、2.2387、4.1926、5.5261、8.2450、91.8217、100.0491、201.5959、219.4009 mg/L;25%戊唑醇EW(500 mg/L)、40%氟硅唑EC(167 mg/L)、45%咪鲜胺EW(333 mg/L)、10%苯醚甲环唑WG(333 mg/L)、70%甲基硫菌灵WP(1250 mg/L)和75%百菌清WP(1250 mg/L)对板栗褐缘叶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分别为90.4%、88.9%、82.2%、77.9%、56.9%和51.6%,其他参试药剂防效较差.  相似文献   

17.
为筛选防治黄瓜白粉病的高效、低毒、安全杀菌剂,对戊唑醇等7种杀菌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3%氟菌·肟菌酯SC 192.6 g/hm~2、300 g/L醚菌·啶酰菌SC 270 g/hm~2处理的防效较高,病指防效分别为88.69%和83.30%;430 g/L戊唑醇SC 96.75 g/hm~2、37%苯醚甲环唑WG 90 g/hm~2、36%硝苯菌酯EC 216 g/hm2处理的病指防效分别为78.75%、73.23%和74.55%;250 g/L嘧菌酯SC 337.5g/hm~2、250 g/L吡唑醚菌酯EC 150 g/hm~2处理的防效较差,病指防效分别为49.40%和47.78%。  相似文献   

18.
4种杀菌剂对湖南省黄瓜霜霉病菌的毒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磊  张松柏  张德咏  张胜平  彭静  刘勇 《农药》2012,(9):680-682
[目的]明确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对湖南省黄瓜霜霉病菌的毒力。[方法]采用叶盘漂浮法测定4种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甲霜灵、霜脲氰、嘧菌酯、烯酰吗啉)对湖南省不同地区黄瓜霜霉病菌的毒力。[结果]湖南省黄瓜霜霉病菌对甲霜灵、霜脲氰、嘧菌酯、烯酰吗啉的毒力(EC50)分别为15.613~17.266、10.313~13.465、3.834~5.444、9.122~9.915 mg/L。[结论]湖南省黄瓜霜霉病菌对嘧菌酯的抗性倍数较高,其他3种杀菌剂抗性倍数均较低;但是嘧菌酯相对毒力指数显著高于其他3种杀菌剂。  相似文献   

19.
常用杀菌剂及其混剂对芒果炭疽病菌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10种常用杀菌剂对芒果炭疽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45%咪鲜胺EW对芒果炭疽病菌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其EC50值为0.01 mg/L;40%氟硅唑EC、25%丙环唑Ec、95%苯醚甲环唑TC、50%~b海因WP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强,其EC50值范围为0.03~0.81 mg/L;96%睛菌唑TC、15%三唑酮WP、96%百菌清TC、30%醚菌酯WP的抑制作用较小,其EC50值范围为4~65.2 mg/L;50%代森锰锌WP抑制作用最小,其EC50值为105.0 mg/L;采用Horsfall法,将8个组合进行混配,咪鲜胺与三唑酮的混配中,其各个配比的毒力指数均大于1,于6:4的配比达到最大,毒力指数为1.2,共毒系数(CTC)为166.61大于100,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其余7组混配组合均没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