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分析具有典范性的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 ,力图探讨后现代课程研究的基本特征。多尔的课程观汲取了多家思想的精华 ,并在批判传统的现代课程观的基础上有所超越。其研究为理解后现代课程的多元化发展以及我国面向 2 1世纪的课程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视角和新思维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课程观强调在开放的、互动的、共同的对话中重建师生关系,开放性和互动性、多元性和差异性、反对权威和去中心化、关注学习者的自我意识和创造性是后现代课程观的基本理念。后现代课程观催化传统教师角色由“权威者”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后现代课程观拓展了我国中小学教师角色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美国后现代运动的兴起而出现的课程理论革新是对美国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一次深刻的革命.多尔是后现代课程观的集大成者.论述了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并对其后现代课程观的建构基础--开放、对话、体验、自组织理念和"4R"标准进行了解读,最后揭示了其对我国现阶段新课程改革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课程观主张课程的开放性、丰富性和师生平等,这对我国体育课程目标、体育课程内容、体育课程实施和体育课程评价观念的转变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课程研究的新航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课程研究在西方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并对我国的课程研究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遗憾的是,我国学者所借鉴的后现代课程研究方面的成果,主要限于派纳等1995年提出的"课程理解"阶段之前的成果.实际上,此后在西方学术界,后现代课程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后现代课程研究的一些新进展和新主张不胜枚举,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高夫的全球化背景下后殖民主义课程观、雷诺兹的课程航线思想、利文斯通的课程未来学观点、佛耐丁关于科技发展对课程影响的反思、胡文松后结构主义游牧的课程思考方式、弗莉娜的课程动态学思想等.后现代课程研究的新航线扩展了课程再概念化的内涵,进一步颠覆了现代课程研究范式注重技术理性和控制的理论和实践,正在从"课程理解"范式的基础上向"课程反思"和"课程改造"范式发展.  相似文献   

6.
浅论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多尔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汲取了多家思想的精华,并在批判传统的现代课程观的基础上有所超越。通过介绍多尔的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试图探讨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特征,为理解后现代课程的多元化发展以及我国面向21世纪的课程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视角和新思维。  相似文献   

7.
随着后现代知识观的确立,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人文课程的价值。加强人文课程,增加人文课程的时数,都应该成为教育者们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反思了现代课程理念,追溯了后现代主义形成的背景,探讨了后现代课程观对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指导性意义,提出了改革英美文学教学的理念和思路: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对话、关联性、多元性。  相似文献   

9.
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开发应该是基于成人需求的一种服务性过程,这是由成人学习的特殊性决定的.后现代知识观对普通高校中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开发过程产生了全面的影响.斯基尔贝克的情境课程开发模式是一种更为综合的模式,当代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开发实践中更适宜采用这种模式.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开发具有应然性的一般流程.  相似文献   

10.
高校的“课程思政”意指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发挥课程思政的引领作用,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课程思政本质上是一种课程理念,将思政的种子扎根于课程的土壤之中。后现代课程观所倡导的多元、对话与探究从全新的角度建构了课程意义,对如何理解和实行课程思政有指导意义。从多元、对话与探究三个维度解读大学课程思政,提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课程观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现代主义基于对现代社会的反思与批判,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在后现代主义思想下构建的课程观,因迥异于现代课程观,而要求教师应适时地转变角色。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文化思潮,对教育界有着深刻的启示和影响。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与后现代课程观在课程实施、教材编制、师生关系和评价方式等方面有许多共通之处,推进ESP教学模式的发展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思想道德教育创新的后现代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哲学是 2 0世纪末西方社会流行的哲学思潮 ,强调应重新审视人与世界、人与人的关系 ,为我们思考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新的理论范式。合理借鉴后现代哲学的思维视角 ,可以推动我们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中教育观念、目标、方法、范式、原则的创新 ,有利于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作为信息传递最便捷的渠道,网络在展现强大的新闻整合能力之余,其言论在本质上与传统媒体划出一道明确的界限。在后现代语境中,网络言论与其他叙事文本一样都表现出某种后现代风格,但网络媒介立足于现代范式还是后现代范式成了一个问题。本文对后现代语境中网络言论风格阐述后认为,建立在格里芬后现代思想上的网络话语风格当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西方后现代法学在对现代法学解构的基础上倡导法学研究的语言学转向。后现代法学要求人们在解释法律时从多元化视角出发,考查规范的语义,关注规范及个案的语境,追求新的实用主义分析。这给海商法学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参考,但在海商法研究中,应当注意这些方法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发展十分迅速,为了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各大高校进行了各种教学改革。随着改革的深化,许多英语专业走上了“应用英语专业”的道路,本应作为英语专业主干课程的英美文学课程越来越不受重视,存在被边缘化的危险。文章从文学课的功能入手,分析了文学课程教学现状后,结合多尔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高校文学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舞台上最亮丽、最引人注目的是后现代的兴起。但对什么是“后现代”,时至今日仍争论不休。有人把后现代解释为现代后的历史时期;也有人把后现代理解为一种美学风格……,通过梳理,认为把后现代理解为一种思维方式是科学的,并就后现代对哲学发展的影响以及基本特征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语境下基督教文化形态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今天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内涵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原有的认识论意义上的“上帝”已经成为感觉论和价值论意义上的“上帝”;今天的基督教文化所主张的“救赎”的途径是“交流和尊重”;而今天基督教的“信仰”内涵是“对人的权利的信仰”。这样,基督教文化的后现代形态就一方面顺应了当今人类文化的发展趋势,另外一个方面也从根本上破解了传统基督教所建立的逻格斯中心主义以及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在这种对基督教的新的阐释中,人和上帝成为了一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场的关系结构”,成为一种平等的对话机制和以满足人类共有价值的信仰体系。换言之,成为一种在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特别是在解构主义等后现代哲学指导下的新的思想体系和文化体系了。  相似文献   

19.
在后现代社会阶段,人类的生存境况和知识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环境使得美学的内容和功能也发生了变化。所以,詹姆逊要绘制一幅全球性的“认知绘图”美学,以正确地分析和判断后现代文化的状况和处于这种文化语境中的人类的现在和未来。他借鉴地图学的意义,为认知领域勾画出以“空间”概念为基本依据的“认知绘图”。“认知绘图”是詹姆逊精心设计的崭新文化政治模式,为当代文化提供一种新方法和新视角,借此研究后现代时刻奇特怪异的全球性空间。詹姆逊的“认知绘图”理论突破了传统的反映模仿说和旧的“再现意识形态”的框架,在新的历史境遇中融入了更多的内容,形成一种兼容并包的美学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