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8-2005年对30例因咽鼓室炎性阻塞引起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行鼓膜穿刺鼓室内注药,获得较满意效果,说明该方法在治疗因咽鼓室炎性阻塞引起的分泌性中耳炎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应用鼓膜双孔穿刺联合鼓室注药治疗的临床疗效与听力水平.方法 选择本院耳鼻喉科2010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48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穿刺组(24例,鼓膜双孔穿刺)、联合组(24例、鼓膜双孔穿刺+鼓室注药),并对比分析其临床疗效与听力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气导听阈均值、骨导听阈均值、气-骨导听阈均值相比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听阈检测值均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患者的变化更为显著,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83%,高于穿刺组患者的79.17%,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鼓膜双孔穿刺基础上联合鼓室注药,可以显著提高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缓解临床病症,改善患者各频率听阈水平,促进咽鼓管功能恢复,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1993年以来,我科用鼓膜穿刺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323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分泌性中耳炎323例中,男169例,女154例,16~53岁,平均36岁,病程7d至5月。临床表现为耳闷,有堵塞感,有时伴有耳鸣和听力下降,摇头时有水流感,随头位变动听力减退,耳闷有所变化。纯音测听检查提示传导性耳聋,气骨导差20~30dB,声阻抗B型曲线或C型曲线。12 治疗方法 穿刺在无菌操作下进行,消毒耳甲腔、外耳道、鼓膜,在鼓膜前下限用5号球后针头(磨短针头的斜坡)刺入鼓室…  相似文献   

4.
目的地塞米松在双孔鼓膜穿刺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中的应用,提高中耳积液治愈率。方法在鼓膜前后下方各穿一孔后,再注入0.1ml地塞米松,再口服抗生素,5天后再用同样方法治疗一次。结果治疗43例,痊愈26例,有效11例。无效6例。结论双孔鼓膜穿刺能有效解除中耳腔负压,抽吸干净中耳积液,而同时注射少许地塞米松可减轻局部炎性反应。水肿。  相似文献   

5.
双孔式鼓膜穿刺加中耳负压吸引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提高分泌性中耳炎(S0M)疗效水平的方法。方法:221例(307耳)SOM均行双孔式鼓膜穿刺及中耳负压吸引。对病因给予相应的有效治疗。结果:307耳术后随访1年,219耳痊愈(占71.3%),76耳好转(占24.8%)。结论:认为对SOM及时行双孔式鼓膜穿刺加中耳负压吸引等综合治疗,可以获得显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孔鼓膜穿刺鼓室注药法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治疗的140例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常规药物基础上采用单孔鼓膜穿刺抽液治疗,研究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双孔鼓膜穿刺鼓室注药法治疗,两组患者治疗1~3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各疗程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1~3个疗程时研究组总有效率均较对照组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疗程及治疗后3个月随访中所有患者均未发现中耳感染、眩晕、鼓膜穿孔及流脓等并发症,安全性良好。结论:双孔鼓膜穿刺鼓室注药法对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效果更佳,安全性良好,可作为急性分泌性中耳炎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鼓膜双孔穿刺注药后行鼓膜治疗仪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采用鼓膜双孔穿刺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和仅糜蛋白酶,同时行鼓膜治疗仪治疗分泌性巾耳炎97例,对照组44例单独采用鼓膜双孔穿刺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和仅糜蛋白酶。结果 随访3个月,治疗组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鼓膜双孔穿刺注药后鼓膜治疗仪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效果肯定,治疗简单,费用低,病人易于接受,确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孔鼓膜穿刺鼓室注药法对急性分泌性中耳炎(SOM)的治疗作用及临床应用安全性。方法选取100例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50耳)采用双孔鼓膜穿刺鼓室注药法进行治疗;采用传统的单孔鼓膜穿刺抽液方法治疗对照组50例(50耳)。将两组治疗后一二疗程的疗效进行对比和分析。在患者完成治疗后的3个月内,对其进行跟踪随访,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果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各疗程具有更高的总有效率和治愈率,且两组在完成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差距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9,3.959,均P0.05)。经随访在患者完成治疗后的3个月内所有人均未产生不良反应,也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双孔鼓膜穿刺鼓室注药法对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分泌性中耳炎鼓膜切开置管术的并发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分泌性中耳炎鼓膜切开置管术后的并发症。方法:应用鼓膜切开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115耳,术后随访其并发症。结果: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依次为耳漏(10.1%),鼓室硬化症(8%),鼓膜穿孔(3.4%),耳鸣(1.7%),感音神经性聋(0.8%),结论:应用小型鼓膜通气管可显著减少置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分泌性中耳炎可致中耳腔积液,鼓膜内陷、耳闷、耳聋,其特点是分泌物粘稠,不易抽出或排净,易反复发作或久治不愈。经鼓膜放置引流管,引流通气治疗22例,2~4年无复发。  相似文献   

11.
孙晋强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5):3329-3330
分泌性中耳炎(oufis media with effusion,0ME)是指不伴有耳部急性感染症状和体征的中耳积液,该病是耳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由于其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故虽治疗方法众多,疗效报道却差异较大。在临床医疗实践中探讨简便易行、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是众多耳鼻咽喉科医生努力的目标。近年来我科采用耳内镜下双孔鼓膜穿刺+鼓室内注射药物法治疗OME,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张桂芬  王丽 《中国医疗前沿》2010,5(14):61-61,70
目的探讨儿童分泌性中耳炎(OME)的主要病因、听力学检查及临床治疗。方法对126例分泌性中耳炎(OME)儿童患者的临床检查资料及听力学检查资料进行术前术后对比分析。结果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病因以腺样体肥大多见,刮除肥大的腺样体,对中耳病变较重、病程较长的患儿进行鼓膜切开术,使患儿术后听阈明显提高。结论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病因复杂,以腺样体肥大多见,易引起中耳积液,导致听力下降,应及时诊治。  相似文献   

13.
分泌性中耳炎36例(30例为单耳,6例为双耳),42耳,男20例(24耳),女16例(18耳),年龄最小者13岁,最大者68岁,平均年龄46岁,病程8天~2年,所有病人多有耳内发闷,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选择的病人均经鼓膜穿刺抽液证实为中耳积液。治疗方法:75%酒精棉球消毒外耳道及耳廓,用1%的卡因相片置鼓股表面麻醉3~5分钟,取出棉片后,病人取坐位,固定好头部,病人持一块消毒敷料覆于耳下,以防药液流入预部,以sml注射器连接5号针头,针头斜面磨成60度,于鼓膜紧张部后下方刺入鼓膜,刺入时用力不要过大,有落空感即可,抽出鼓室积液…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评价鼓膜穿刺联合地塞米松冲洗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4年6月在本院诊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2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鼓膜穿刺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地塞米松鼓室冲洗治疗,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26%,高于对照组的64.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论:鼓膜穿刺负压联合地塞米松冲洗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显著,治疗简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耳内镜下鼓膜穿刺或鼓膜置管联合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对保守治疗无效的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影响.方法 选取112 例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耳鼻喉科2013 年7 月至2015 年 8 月经药物保守治疗无效的分泌性中耳炎伴腺样体肥大患儿,分为 3 组,A组38例(68耳)行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B组37例(60耳)行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加鼓膜穿刺术,C组37例(59耳)行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加鼓膜切开置管术.观察并比较3组患儿术后的临床治疗效果、中耳积液时间、术后复发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3组术后3个月总有效率均较术后1周有所提高(P<0.05),B、C两组在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其总有效率均高于A组(P<0.05),而C组在术后3个月总有效率也明显高于B组(P<0.05).3组患儿术后1年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阈值及ABRⅠ波潜伏期均较术前有所降低(P<0.05),B、C组术后1周及术后1年ABR 变化均低于A组(P<0.05).术后C组中耳积液时间与复发率均小于A、B组(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C组(P<0.05).结论 鼓膜置管联合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能有效提高患儿听力,不但能缩短中耳积液时间,还能有效减少复发率.  相似文献   

16.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传导性聋及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冬春季多发是儿童和成人常见的导致听力减退的病因之一。中耳积液可分为浆液性和渗出液。患者主要表现为听力减退、耳痛、耳鸣等症状。本文观察鼓膜穿刺联合地塞米松鼓室注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17.
李次梅 《中原医刊》1995,22(9):26-27
作者自1991年~1994年对3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进行双孔式鼓膜切开,充分引流中耳积液,获得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金玲  张日 《河北医学》2014,(5):828-830
目的:观察鼓膜穿刺灌洗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价值。方法: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分泌性中耳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个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常规消毒外耳道,将零度耳内镜置入外耳道,充分暴露鼓膜,取鼓膜前下象限或后下象为穿刺点将针刺入鼓室,从中耳腔内抽吸出分泌物后,注入地塞米松5mg,然后进行负压吸引至干净,术后1-4周内每周复查1次,以后每月复查1次,如果鼓室内仍有积液可注入药物冲洗,观察组实施对照组相同的鼓室穿刺术注入地塞米松针5mg的同时注入氨溴索30mg混合液冲洗,其他操作方法均与对照组相同。结果:随访10个月至5年,平均(15.67&#177;6.45)月;观察组治愈20例、有效1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50%,对照组为15例、16例、9例,77.5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鼓膜穿刺注入地塞米松针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氨溴索更好地控制分泌性中耳炎,无并发症和后遗症,适合在各级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9.
杨琪 《当代医学》2013,(21):106-107
目的探讨鼓膜穿刺结合鼓室注射药物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方法和临床意义。方法对63例(78耳)分泌性中耳炎经鼓膜穿刺及鼓室内药物注射治疗后随访,对治疗耳的咽鼓管功能、听力及其他症状的改变进行评估。结果随访1~6个月,治愈47耳,治愈率60.26%,好转24耳,总有效率91.03%,41耳(52.56%)咽鼓管功能好转。结论鼓膜穿刺结合鼓室注药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简要介绍分泌性中耳炎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和注意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