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海北部近岸的浮游甲藻生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研究了1998年6月和9月两次调查资料。结果表明,黄海北部近岸水域甲藻的种类较少,只有8种,但在浮游植物总生物数量中占的比重较大(6月份达50.45%)。甲藻的数量与分布和营养盐浓度之间,并不是简单正、负相关关系,其对水体中营养盐的含量并不苛求,在营养盐相对贫乏的水域(尤其是磷缺乏),甲藻的生长、繁殖比硅藻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2.
黄海北部凸镜蛤生物学及其生态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比较全面地调查研究了黄海北部凸镜蛤的生物学特性、地理分布、种群结构和生态特点。结果表明:该海区的凸镜蛤集中分布于北纬 39°25′~39°39′,东经 122°35′~123°04′沿岸的潮下带(0~-2 米),栖息于砂泥质海底,属近岸生态型生物;体重与壳长呈幂函数相关,回归式为 W=0.003936L~(2.812)。本文中还分析了凸镜蛤栖息区生态类群的群落构成及生态分布,阐述了环境生态和基础生态的特点,并探讨了凸镜蛤的生态位及现状。  相似文献   

3.
为摸清黄海北部近岸海域渔业生物群落结构现状,并揭示其时空变化的主要环境驱动因子,于2021年4—11月在该海域开展了6航次底拖网及环境调查。运用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等方法分析了海域渔业资源种类组成及优势度、群落多样性及年内演替;运用典范对应分析 (CCA) 探讨了群落结构时空变化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调查采集到的种类共有89种,包括鱼类50种和无脊椎动物39种。鳀已成为海域主要中上层优势鱼种,大泷六线鱼、细纹狮子鱼和脊腹褐虾等冷温性种类成为季节性主要渔业生物,小黄鱼、蓝点马鲛和鲐等传统资源仍在衰退过程中。调查发现部分真鲷幼体及集群蓝圆鲹幼体,海域或有其育幼场存在。调查期间内群落大部分时间处于不稳定状态,其中4月群落显示中等干扰,5—11月群落均显示严重干扰。在所选环境因子中,海表温(SST)、海底温(SBT)、海底盐(SBS)和叶绿素(Chl.a)是导致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其中SST和SBT的影响尤为显著。本研究系统阐明了黄海北部近岸海域渔业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和季节性演替,为进一步了解该海域渔业生物群落结构现状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黄海北部近岸水域海蜇放流增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1984~1986年,每年6~7月在大连市黑石礁湾放流海蜇碟状幼体,8月末至10月中旬,根据面积法对海蜇成体数量监测的结果,推断回捕率可达1.2%~2.5%。1988~1993年,在大洋河口附近水域进行了扩大规模的放流试验,每年5~6月,放流碟状幼体。以主要产区(39°40′N 以北、123°15′~123°50′E)8月的实际捕捞量计算,比放流前的1987年有明显增加。结果表明,海蜇放流增殖总体经济效益显著;但实验中也出现了因回捕率偏低,经济效益不显著甚至亏损问题,对其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赵永波 《水产科学》2000,19(3):12-14
对1998年10月上旬在黄海北部发现的灰海豚的外形与骨骼作了记述,该标本体长2.91m,头骨长485mm,脊椎式:C7+D13+L21+Ca29=69,为黄海新记录。  相似文献   

6.
为掌握黄海北部辽宁近岸海域鳀(Engraulis japonicus)产卵场的分布特征及其关键环境因子,基于2021年4—12月开展的产卵场综合调查获取的鳀样品及其鱼卵密度数据,运用Garrison重心分布法阐释鳀产卵洄游分布特征及其主产卵期;通过基于Tweedie分布的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GAM)的构建,分析主产卵期内鳀卵密度与同步获取的海水表层温度(SST)、海水表层盐度(SSS)、海水表层叶绿素浓度(Chla)、浮游动物丰度(Fd)、浮游植物丰度(Fz)和深度(Depth)等6个环境因子,以及时间(月份,Month)和空间(经纬度、Lon和Lat)因子之间关系,并识别主控因子。结果显示,海域内鳀产卵期较长,由4月持续至11月,5—8月为主产卵期,其中,5—6月为产卵盛期。鳀产卵场规模和位置时空变化明显,时空因子与鳀卵密度分布呈密切非线性相关(累积偏差解释率为48.1%),(SST, SSS) (18.7%)和Depth (5%)次之。鳀产卵期适温范围较广,产卵场分布表现出高温高盐(低温低盐)增效作用和高温低盐限制作用。产卵初期(4月),鳀产卵场规模和鱼卵密度均较低,产卵重心位于海洋岛东南侧深水区;盛期(5月底—6月初)在SST主导下,鳀产卵场规模和鱼卵密度均至年内最高值,核心产卵场位于石城岛–庄河河口一带海域;此后,随着辽南沿岸水系盐度的下降,高温低盐的抑制作用使SSS因素主导产卵鱼群避开沿岸海域,鳀产卵场迁移至外海深水区,7月后位于30~50 m等深线之间;9—10月鳀繁殖活动基本结束,10月鳀卵仅零星分布于调查海域,直至12月未有鳀卵采获。研究可为黄海北部辽宁近岸海域鳀产卵场研究及鳀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黄海春季浮游植物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1998年 5月 16日~ 6月 1日 ,对黄海 ( 33°0 0′~ 39°30′N,12 1°0 0′~ 12 5°30′E)进行了浮游植物调查研究 ,结果显示 :1998年春季黄海已鉴定的浮游植物有 14属 2 9种。其中 ,硅藻门有 10属 2 1种 ,甲藻门 4属 8种。在硅藻门中圆筛藻属的种类最多 ,有 7种 ,其次是根管藻属 ,有 3种。甲藻门中甲藻属的种类最多 ,有 5种。浮游植物的平均数量为 2 .2 3× 10 4 个 / m3,其中 ,硅藻门的平均数量为1.55× 10 4 个 / m3,占浮游植物总量的 69.5% ,甲藻门的平均数量为 0 .68× 10 4 个 / m3,占浮游植物总量的 30 .5%。黄海北部浮游植物的数量高于黄海中、南部。黄海浮游植物分布密集区主要在调查区西、北部。与 1986年同期黄海浮游植物调查资料相比 ,1998年春季黄海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 1986年春季相似 ,但浮游植物的数量减少 64.6%。  相似文献   

8.
根据1985 ̄1992年黄海北部中国对虾幼虾放流前后相对资源量资料,估算放流虾在混合虾群中占的平均比例约为92%,平均回捕率9.2%。放流量(X)与放流后相对资源量(Y)的关系为Y=24.10X-1.003X^-2,R=0.898。经F-检验相关显著。结果表明:中等放流量才能获最好增殖效果;与最大渔获量相应的放流量约16亿尾;与最大相对资源量相应的放流量约12亿尾。描述了放流虾的死亡特征,并估算了  相似文献   

9.
黄海北部对虾增殖业历经17年,有了较快发展。目前,苗种、资金、回捕效果等制约因素,影响了对虾增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稳定苗种来源、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增殖效果的综合措施,推动对虾增殖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黄海北部近岸海域鱼卵、仔稚鱼资源状况,2009年5月、7月、9月、10月采用水平和垂直拖网对该海域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开展调查。共设站位38个,每站表层水平拖网10 min,拖网速度为2.5~3.0 nmile·h-1;垂直拖网由底到表,拖网速度约0.5 m·s-1。结果表明:2009年4个航次调查共捕获鱼卵178 467粒、仔稚鱼138尾,共计31种。其中鳀(Engraulis japonicus)、鮻(Liza haematocheilus)、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angerii)、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赫氏高眼鲽(Cleisthenes herzensteini)、凤鲚(Coilia mystus)等是主要产卵群体,分别占捕获鱼卵、仔稚鱼总量的96.67%、0.83%、0.69%、0.28%、0.26%、0.24%;主要种类产卵期均为5月,大洋河河口、碧流河河口、英那河河口海域为主要产卵区域。  相似文献   

11.
在对2006年7月~2007年10月北黄海4个航次调查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北黄海四季水团进行了基本划分,并将各季水团内的DO及营养盐浓度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由冬到秋,每个季节北黄海水体由表到底分别可划分为4、7、5、5个水团;其中辽南沿岸水和黄海水团是常年存在的;鸭绿江冲淡水和黄海冷水团于春、夏、秋季存在,冬季消失;渤、黄海混合水团是秋季消失;其他水团则是季节性的存在。在冷水团存续期间,其内部营养盐的浓度均处于较高水平,尤其在秋季,为整个海区的最高值,PO4-P均值高达0.9μmol/L。  相似文献   

12.
黄海秋、冬季浮游植物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 0 1年 11月和 2 0 0 2年 1月分别对黄海中、南部进行生物资源调查 ,共获得和分析浮游植物样品 94站次。结果显示 ,在两个航次调查中共鉴定浮游植物 2 9属 72种 ,主要以沿岸性广温、广盐性种类为主 ,还有一定数量的外洋性种类和底栖附着性种类。其中硅藻门有 2 6属 6 5种 ,甲藻门 3属7种 ,种类组成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两个航次黄海浮游植物的平均数量为 15 0 5× 10 4 个 /m3,其中硅藻门的平均数量为 14 6 9× 10 4 个 /m3,甲藻门的平均数量为 0 36× 10 4 个 /m3,数量的分布呈南高北低的格局。秋季浮游植物及其主要种类的数量均明显高于冬季。与历史同期调查相比 ,黄海中南部浮游植物的平均数量显著低于 1985年 (平均降低 77 7% )而明显高于 1999~ 2 0 0 0年 (平均升高2 84 5 % )。  相似文献   

13.
2014年8月(夏季)和10月(秋季)对辽宁省黄海北部沿岸海域进行了2个航次的浮游生物调查,共检测出浮游动物35种,其中夏季30种,秋季34种。浮游动物以小型桡足类和浮游幼虫为主。洪氏纺锤水蚤、短角长腹剑水蚤、小拟哲水蚤、近缘大眼剑水蚤、强壮箭虫、异体柱囊虫和双壳类幼体为夏季优势种;洪氏纺锤水蚤、短角长腹剑水蚤、近缘大眼剑水蚤、强壮箭虫、异体柱囊虫、桡足类幼虫、沃氏纺锤水蚤为秋季优势种。夏季浮游动物生物量高于秋季,生物量则低于秋季。季节变化会影响浮游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辽宁省黄海北部沿岸浮游动物丰度、生物量较高,小型桡足类在黄海北部沿岸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黄、东海渔业资源群落结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黄海和东海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的变化,基于2013年6月(夏季)和9月(秋季)黄、东海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对渔业资源种类组成、优势种、渔获量空间分布、群落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共鉴定渔业种类185种,其中底层鱼类93种、中上层鱼类31种、甲壳类48种、头足类12种和贝类1种。在鱼类中,鲈形目种类最多,27科47属56种,占鱼类总种类数的45.2%。夏季优势种为鳀(Engraulis japonicus)、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秋季优势种为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小黄鱼、鳀和带鱼,优势种季节波动不大。秋季平均单位时间渔获量为46.60 kg/h,高于夏季(39.35 kg/h)。秋季航次调查中渔业资源较夏季更为集中,主要分布在长江口和吕泗渔场附近,其他断面渔获量较低。夏季航次群落多样性指数高于秋季航次。CLUSTER聚类分析表明,黄、东海渔业生物群落可分为2组,夏、秋季2组界线变动不大,2组聚类的形成可能受水温和长江径流影响。  相似文献   

15.
黄海玉筋鱼繁殖习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2004年来,对黄海玉筋鱼渔场变动进行了全年跟踪调查。产卵期对沿海小型流动渔具及定置张网渔业进行了调查,研究其繁殖习性。研究结果表明,在黄海35N°以北近海,存在着范围很广的玉筋鱼产卵场,主要产卵场有3处,各自相互隔离。本文主要以北部产卵场为重点,开展该鱼繁殖习性的研究。北部产卵场玉筋鱼产卵盛期为11月,Ⅳ~V期卵巢内相同卵径的频率分布十分集中,为明显的单峰型,属一次性产卵类型。1龄玉筋鱼95%以上性成熟,作为小型鱼种,个体绝对生殖力很高,纯重在1.8~13.8g、体长在90~200mm,个体绝对生殖力一般在0.60~4.20×104粒,个体生殖力随年龄增长而增长。玉筋鱼群体组成简单,生殖群体最高仅为3龄,以1~2龄为主,年度发生量有波动,但不大。过度利用剩余群体以及对幼鱼的破坏,已导致了北部及西部产卵场的发生量连年锐减,实现可持续利用这一资源也是该项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06年6月~2007年10月对北黄海海区表层海水中石油烃污染状况进行的四季现场调查,探讨了该海区的石油烃含量的季节变化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北黄海石油烃的年平均浓度为0.050mg/L,符合国家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其中,夏季石油烃平均浓度最高(0.099mg/L),符合国家三类海水水质标准;春季(0.022mg/L)和秋季(0.027mg/L)较低,符合国家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冬季居中(0.051mg/L),略超过国家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从调查海区石油烃平面分布来看,高值区主要在渤海海峡附近、港口附近及北黄海东部靠近朝鲜的海区(包括鸭绿江口附近),长山群岛附近海域为相对低值区。  相似文献   

17.
黄渤海春季甲壳类群落结构的空间变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吴强  王俊  陈瑞盛  李忠义  孙坚强  金显仕 《水产学报》2012,36(11):1685-1693
为了解黄渤海甲壳类动物资源状况, 于2010年5月采用底拖网调查, 对黄渤海甲壳类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黄渤海共捕获甲壳类32种, 其中虾类18种, 蟹类13种, 口足类1种; 不同海区优势种类组成差异较大, 脊腹褐虾在各海区均为优势种, 是黄渤海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甲壳类物种之一; 对黄渤海各海区甲壳类平均相对资源密度组成进行研究, 各海区甲壳类生物量均以蟹类密度最高, 黄渤海蟹类平均相对资源量为2.97 kg/h, 丰度均以虾类密度最高, 黄渤海虾类平均资源密度为1 825 ind/h; 对黄渤海甲壳类生物量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 各海区生物量排序为黄海北部>黄海南部>黄海中部>渤海; 对黄渤海各海区甲壳类的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 无论根据生物量还是丰度, 黄海南部的多样性指数最高, 黄海中部的多样性指数最低; 对各海区甲壳类群落结构相似性进行研究, 毗邻海区甲壳类群落结构的相似性指数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8.
黄海北部辽宁沿岸对虾放流水域的IN和IP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1998年的6-8月对黄海北部辽宁沿岸中国对虾放流水域的IN、IP进行了调查,多数站位不同程度地超过一类、二类、三类海水标准,平均值在一类海水标准以上,总的趋势是河口附近和东部偏高。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81年2、5、8和11月4个航次的海洋调查资料,对黄海南部及东海(28°00′~34°00′N、121°00′~127°00′E)水域中、小型浮游桡足类隆剑水蚤科(Oncaeidea)的种类组成和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水域共出现隆剑水蚤9种,其中等刺隆剑水蚤(Oncaeamediterranea)、背突隆剑水蚤(Oncaeaclevei)和角突隆剑水蚤(On caeaconifera)为主要优势种。夏季丰度最高(60.38ind·m-3),秋季次之(15.16ind·m-3),冬季最低(2.34ind·m-3)。通过对同步温度和盐度资料分析后发现,隆剑水蚤主要分布在受台湾暖流和黑潮暖流影响的高温、高盐区域,其中等次隆剑水蚤可作为暖流的指示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