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辅助T细胞17(T helper cell 17, Th17)细胞及其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 IL-17)在小鼠心脏移植排斥反应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建立小鼠心脏移植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急性排斥反应组(n=12)和同系移植组(n=12),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分别检测2组小鼠移植术后第3天和第7天血清中IL-17的含量;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移植心脏中浸润淋巴细胞中Th17细胞数量,并取移植心脏经10%甲醛固定后行常规病理检查。结果:急性排斥反应组术后第3天及第7天血清中IL-17表达明显高于同系移植组(P<0.05),且急性排斥反应组术后第7天IL-17表达明显高于第3天(P<0.05);与同系移植组相比,急性排斥反应组移植心脏浸润淋巴细胞中Th17细胞比例在术后第3天及第7天明显增高(P<0.05),且术后第7天时Th17细胞比例明显高于第3天(P<0.05);病理组织学检查急性排斥反应组随着移植时间的延长,排斥反应逐渐增强。结论:Th17与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移植脏器中细胞因子IL-17的检测可望成为急性排斥反应早期诊断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FTY720对大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AR)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利用Cuff技术建立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受体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FTY720组,每组12只。FTY720组自术前3 d至术后11 d管饲FTY720(3 mg·kg~(-1)),对照组管饲等量生理盐水。2组均于术后第5天随机选6只动物抽取外周血后留取标本,其余6只观察存活期。苏木素-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排斥反应级别;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结果FTY720组心脏移植物平均存活时间长于对照组,排斥反应级别低于对照组,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阳性率低于对照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TY720能明显减轻大鼠心脏移植AR。  相似文献   

3.
4.
探讨树突状细胞单克隆抗体(DC McAb)对大鼠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的免疫抑制效果及其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影响。方法:以大鼠同种异体腹腔心脏移植为模型(Wistar→SD),应用含DC McAb的WZD腹水按1∶25(McAb 25组)和1∶50(McAb 50组)稀释,心脏移植后受体腹腔注射给药7?d,1?ml/d,观察移植心脏存活时间。另设非移植组,相同方法给药4~5?d后处死大鼠,取脾观察DC McAb对大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白细胞介素 2(IL 2)生成活性及绵羊红细胞(SRBC)免疫后抗体形成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受体体内短期应用DC McAb,McAb 25组大鼠移植心脏存活时间为(19.37±2.93)d,McAb 50组为(19.13±2.25)d,而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为(8.75±1.28)d(P均<0.01);两McAb组脾淋巴细胞增殖、IL 2生成活性及抗SRBC抗体形成能力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DC McAb能够明显延长大鼠移植心脏存活时间,对大鼠脾淋巴细胞增殖、IL 2生成活性及抗体形成细胞功能均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同种异基因大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期相关基因表达的改变。方法 采用近交系Lewis和SD大鼠 ,分别建立Lewis(供体 )→SD(受体 )大鼠心脏移植模型为实验组 (n =2 4 ) ;Lewis→Lewis大鼠心脏移植模型为同期对照组 (n =2 4 )。术后 1、3、5d各时点分别处死 ,取移植心脏进行普通病理检查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对术后5d移植心脏进行mRNA检测。结果 实验组移植心脏术后 3d开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 ,术后 5d全部发生严重的急性排斥反应 ;而对照组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共发现差异表达基因总数为 2 1 0条 (下调 96条 ,上调 1 1 4条 ) ;其中已知基因有 33条 (下调 1 3条 ,上调 2 0条 ) ;未知基因 1 77条 (下调 83条 ,上调 94条 )。结论 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涉及多基因表达改变 ,分析差异表达的基因 ,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6.
红细胞变形性与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红细胞变形性的改变与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6只SD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采集正常红细胞变形指数。手术创伤组(A组,SD大鼠24只);同系移植组(B组,供受体均为SD大鼠,共48只);同种移植组(C组,供体为Wistar大鼠,受体为SD大鼠,各24只)。B组、C组应用ONO大鼠腹腔异位心脏移植模型。观察术后1、3、5和7d的移植心病理改变,同时采用激光衍射法测定红细胞变形指数。结果A组与B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各观察点红细胞变形指数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C组红细胞变形指数术后第1天起持续下降,并在第5天达到变化的高峰,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A组、B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红细胞变形指数与心脏病理的相关分析显示两者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01,r=0.78)。结论红细胞变形性的下降与移植心脏急性排斥反应显著相关,可能是参与及促进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为建立异种心脏移植急性血管排斥反应期动物模型,选择豚鼠和SD大鼠分别作为供体和受体。豚鼠升主动脉与大鼠腹主动脉端侧吻合,豚鼠主肺动脉与大鼠下腔静脉端侧吻合,受体鼠术前静脉注射眼睛蛇毒因子(CVF)60U/kg,术后腹腔注射CVF60U·kg-1·8h-1,抑制超急性排斥反应,另腹腔注射细胞免疫排斥反应抑制剂(FK506)0.25mg·kg-1·6h-1。结果显示:移植成功率88.9%(16/18),平均存活时间24.00±3.05h,病理学检查发现排斥心脏内广泛血栓形成,间质出血及炎症细胞浸润,部分心肌有局灶梗塞和凝固性坏死,符合急性血管排斥反应期的表现。该模型手术操作简单,不需显微镜,稳定可靠,是研究异种心脏移植急性血管排斥反应期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大鼠小肠移植FK506预处理模型研究,探讨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在大鼠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表达。根据病理表现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进一步探究Th17细胞相关因子在大鼠小肠移植急性排斥的作用机理,试图为预防小肠移植急性排斥损伤提出新思路。方法 雄性健康F344大鼠5对及Lewis大鼠10对,6~8周龄,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1组(F344 5只、Lewis 5只)、对照2组(Lewis大鼠5对)和实验组(F344 5只、Lewis 5只)。采用供体肠系膜上动脉-受体腹主动脉端侧、供体门静脉-受体下腔静脉端侧吻合法,供体肠管近端旷置远端回肠-回肠端侧吻合的异体全段性小肠移植术式。实验组:FK506按2 mg/Kg的剂量实验前3日每日肌肉注射,手术当日及术后7 d,按0.3 mg·kg-1·d-1肌肉注射。术后7 d处死受体大鼠或濒死大鼠,取供体肠管行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病理变化,右心室穿刺取血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IL-17、IL-23、IL-6、TGF-β、IFN-γ的含量。结果 在大鼠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中,移植肠管的黏膜发生明显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对照1组小肠黏膜的病理形态学改变最明显,实验组病理学改变相对较轻,对照2组大鼠小肠黏膜改变最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提示巨噬细胞浸润以对照1组最明显,其次为实验组,对照2组浸润最轻。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大鼠静脉血血清中的IL-6、IL-17、IL-23、TGF-β平均浓度大体趋势相同,各种细胞因子以对照1组最高,实验组次之,对照2组最低。结论 在大鼠小肠移植模型中,FK506预处理能减轻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造成的黏膜损伤,有利于移植受体的存活。其机理与减少移植肠管巨噬细胞的浸润有关。对照1组和实验组大鼠血液中IL-17、IL-23等细胞因子水平均值都高于对照2组,提示Th17相关因子参与急性排斥反应过程。阻断Th17相关因子产生可能会减轻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供体同系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s)对大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输注剂量对其抑制作用的影响。方法 以Wistar、SD大鼠为供受体建立心脏颈部异位移植模型,术毕静脉输注不同剂量ADSCs。实验分组:①对照组,注射等体积3ml 0.9% NaCl;②输注ADSCs,0.1×106/只组;③输注ADSCs,1×106/只组;④输注ADSCs,10×106/只组;每组12只。比较各组移植心脏存活时间和组织病理学改变,及检测血清中IL-2和IL-10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移植心脏平均存活6.2±1.2天,输注不同剂量ADSCs (0.1×106/只,1×106/只,10×106/只)各组移植心脏平均存活分别为10.0±1.3天,13.3±2.2天,21.0±4.9天。与对照组比较,输注各组移植心脏存活均得到显著延长(P<0.05)。病理学检查发现ADSCs输注组淋巴细胞浸润、心肌间质水肿、心肌细胞损害均较对照组减轻。与对照组比较,ADSCs输注组大鼠血清中IL-2浓度随着ADSCs浓度增加而逐步降低,且ADSCs 10×106/只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IL-10浓度呈剂量相关性逐渐增高,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输注供体同系ADSCs,可以延长大鼠颈部移植心脏的存活时间,减轻急性排斥反应的程度,并具有一定剂量依懒性;其中以10×106/只剂量的抗排斥作用最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探索器官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一种快速可靠的诊断方法。方法先暴露和游离受体的吻合段血管,再获取供心以缩短移植心脏冷缺血时间;保留供者的心脏及右上肺,将其胸主动脉与受者的腹主动脉间断端侧吻合;开放血流时,先开放远心端再间断开放近心端,同时按摩心脏至心脏搏动规律、有力,其色泽恢复红润,右上肺亦充盈良好。结果A组(n=20)成功16只,动脉吻合口出血2只、心脏复跳失败1只、吻合口狭窄1只;B组(n=20)成功17只,2只死于吻合口出血,1只死于吻合口狭窄。A组手术成功率为80%,B组为85%(P>0.05)。结论(1)先暴露并游离好受体血管吻合段,再获取供心,可以缩短移植心冷缺血时间。(2)边灌注边获取的方法利于快速而又完整的获取供心。(3)在切取和植入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低温保护。(4)利用腹主动脉段进行移植,使手术方便易行。左心做功的大鼠腹部心脏移植模型简单、安全、实用,因其左心参与循环而使血流动力学更接近生理状态,是进行心脏移植及血流动力学研究的较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11.
核因子-κB抑制剂熊果酸延长小鼠心脏移植物存活时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熊果酸对同种异体小鼠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的作用.方法:体外实验:CD3、CD28单抗刺激B6小鼠T细胞,实验组加入不同浓度的熊果酸.24 h后检测P65核转位程度;48 h后检测T细胞表面CD25、CD69表达情况.体内实验:熊果酸用0.5%羧甲基纤维索钠混悬.行BALB/c到B6的小鼠心脏移植.实验组使用10m...  相似文献   

12.
目的:验证在小鼠心脏移植中,2,3,7,8-四氯二苯二氧芑(TCDD)激活芳香烃受体(AHR)是否可以诱导调节性T细胞(Treg)扩增以及减轻急性排斥反应。方法:建立小鼠心脏移植模型,给予TCDD,观察对排斥反应及移植物生存期的影响。体外实验评估TCDD对Treg细胞比例的影响。检测受者体内Treg细胞比例及白细胞介素(白介素)-10表达水平。结果:TCDD激活AHR明显减轻心脏移植物内急性排斥反应,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MST=(23.5±7.7)d]。体外实验中TCDD明显提升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比例[TCDD组(15.3±2.6)%;PBS组(4.7±2.4)%,P<0.01)],而受者体内脾脏和移植物内Treg细胞比例相比对照组也明显升高(P<0.05)。同时,TCDD明显提升了受者体内白介素-10的表达水平。结论:术前单次给予TCDD激活AHR可以明显抑制小鼠同种心脏移植物急性排斥反应,其机制可能与扩增Treg亚群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确定超声心动图左室心功能指标在预测心脏排异方面是否有用。方法:对12例心脏移植接受者(年龄3~17岁)进行了52次超声检查及穿刺活检,并将结果与12名正常少儿(年龄2~17岁)进行对照。组织活检被分为无排异(n=23),轻度排异细胞渗透(n=13),中度排异肌细胞坏死((n=16)。通过M型及二维超声心动图对左室径线(LVD),短轴缩短率(FS),左室质量(LVM),射血分数(EF)进行了测定。结果:通过对二尖瓣多普勒采用包罗线方法得到如下数据:等容舒张时间(IVR),E峰和A峰速度,充盈分数。与正常人对照无排异的移植受者心率较快,等容舒张时间较长,头1/3面积分数减少。而EF、LVM、E、A峰速度均相同。中度排异与无排异的患者比较,EF和E峰速度均减低了。结论:从轻度到中度排异,各指标无进一步变化。这些指标对于心脏排异反应都不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IL-17参与小鼠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Th17细胞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17(IL-17)在小鼠心脏移植排斥反应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建立小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同系移植组和急性排斥反应组.观察2组供心存活时间,应用RT-PCR检测移植心脏IL-17、核孤独受体γt(RORγt)、干扰素-γ(IFN-γ)mRNA在移植术后1、2、3、4、5、6、7、8 d的动态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观察移植术后第4天移植心脏内CD4+、CD8+T细胞中IL-17的表达情况.结果 RT-PCR检测显示,在急性排斥反应组中,IL-17和RORγt mRNA的表达都早于IFN-γ,在移植术后第2天即可于移植心脏中检测到,其表达量在术后第4天均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并分别在术后第6天和第7天无表达.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急性排斥组移植心脏内有大量CD4+、CD8+T细胞浸润,细胞因子IL-17主要由CD4+T细胞分泌.结论 Th17细胞在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移植脏器中细胞因子IL-17的检测可作为急性排斥反应早期诊断的预见性和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舌下脱敏治疗(SLIT)支气管哮喘(BA)的效果及对白细胞介素(IL)-17、IL-27水平和辅助性T细胞(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平衡的影响。 方法分析124名BA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62)和对照组(n=62)。两组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接受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加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比较两组疾病控制情况、临床症状评分、及外周血IL-17、IL-27水平和Th17/Treg。 结果观察组总控制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评分、Th17/CD4+和Th17/Treg和观察组IL-17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IL-27、Treg/CD4+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SLIT治疗BA具有良好的效果,可降低外周血IL-17水平,增加外周血IL-27水平,且纠正Th17/Treg免疫失衡。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动态监测大鼠异体异位心脏移植外周血(PB)中穿孔素(pedorin,P)和颗粒酶B(granryme B,OB)的表达水平,判断其与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方法实验组(n=16),供受体分别为Wistar和SD大鼠;对照组(n=17),供受体均为SD大鼠,两组术后均未接受抗排斥治疗。于术前及术后不同的时间采血,同时进行活组织病理检查,应用荧光定量RT-PCR(FQ-PCR)的方法,测定P及GBmRNA的表达水平,并与同期的病理检查结果相对照。结果实验组于移植后24hP及GBmRNA的表达上调,术后72h的表达明显增加(P〈0.001),术后3—5d达峰值,7—11d维持高水平,其变化早于病理改变;而对照组P及GBmRNA的表达及病理改变,在同期的观察过程中均没有明显的变化(P〉0.05)。结论同种异体大鼠心脏移植的急性排斥反应过程中,外周血淋巴细胞的穿孔素与颗粒酶BmRNA的表达水平术后呈现递增性,早于病理改变,可以作为急性排斥反应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东莨菪碱在心脏移植中延长供体心脏低温保存时间的作用,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16):对照组(C组,供心保存6h)、东莨菪碱组1(S1组,供心保存6h)和东莨菪碱组2(S2组,供心保存12h)。建立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S1组和S2组的保存液中添加东莨菪碱(3mg/L),并在循环开放前静脉注射东莨菪碱(3μg/kg)。使用工作心脏模型检测心功能指标,取心肌组织检测NO含量,一氧化氮合酶(iNOS、cNOS)的活性和ICAM-1水平,以及iNOS、cNOS和ICAM-1mRNA表达。结果 东莨菪碱能够改善移植后的心功能;下调再灌注后iNOSmRNA表达,降低iNOS活性,抑制cNOS的活性,总体上降低NO含量;通过下调ICAM-1mRNA水平,降低ICAM-1的表达。结论 东莨菪碱能够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在心脏移植中延长供心低温缺血保存时间。其机制与调节心肌组织中NO水平、降低ICAM-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体外观察异基因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对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Th17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原代培养人脂肪干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表面标记,进行成脂、成骨诱导.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10 例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的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分组与第3代或第8代ADSCs共培养,48 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Th17淋巴细胞比例,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IL-17的含量.结果 体外成功培养、鉴定脂肪干细胞.与对照组相比,两个与第3代(P3)ADSCs共培养组Th17比例及IL-17浓度下降,而与第8代ADSCs共培养组却出现相反结果;直接共培养组比Transwell隔离共培养组Th17比例及IL-17浓度低(P<0.05).结论 低代数ADSCs可下调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抑制其分泌IL-17,而高代数的ADSCs具相反作用.ADSCs对Th17的抑制作用与细胞间接触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同种异体肢体移植动物模型,研究低温灌注、深低温冷冻供肢对同种异体肢体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大鼠48只(Wistar大鼠16只,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各4只Wistar大鼠(供体),8只SD大鼠(受体)。A组:供体肢体离断后移植到受体;B组:处理同A组,术后加用环孢素A(CsA);C组:处理同A组,供体经深低温冷藏处理;D组:处理同C组,术后给予CsA。术后第2、4、6、8周摄X线片,第3周取外周血检测自发淋巴母细胞生成率,第8周取外周血检测白细胞介素2(IL-2)。结果异体肢体移植32例,成功29例。4组移植肢体存活时间分别为:A组(8.0±2.2)d,B组(39.2±0.8)d,C组(14.0±4.2)d,D组(46.2±0.6)d。B、C、D组存活时间与A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B、D组术后6周可达骨性连接,而A、C组仅1例达骨连接且明显延迟。术后3周B、C、D组自发淋巴母细胞生成率与未移植鼠比值均<2。术后8周外周血IL-2活性,A组最高,C组次之,B、C、D组与A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温灌注、深低温冷冻和CsA可协同抑制同种异体肢体移植的排斥反应,对急性排斥反应有显著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雷帕霉素在大鼠移植心脏血管病变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腹腔心脏移植模型。异系移植以近交系Wistar大鼠为供体,SD大鼠为受体,随机分为雷帕霉素组(以雷帕霉素每天1.25 mg/kg灌胃)和环孢霉素组(以环孢霉素A每天10 mg/kg灌胃),于移植后90天留取移植心脏待检;同系移植组以Wistar大鼠作供、受体,行心脏移植未行抗免疫排斥治疗。假手术组为仅做腹部开关手术的Wistar大鼠。采用HE、Van Gie-son染色分析移植心脏血管狭窄的情况。结果假手术组心肌无炎性细胞浸润,冠状血管无狭窄。同系移植心脏无明显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内膜稍增厚,管腔无狭窄。环孢霉素组可见冠状动脉管腔明显狭窄,血管壁及心肌内均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心肌变性坏死,心肌纤维化。雷帕霉素组冠状血管狭窄程度及炎性细胞浸润情况明显减轻,与环孢霉素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雷帕霉素具有预防大鼠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