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为了产生复杂的混沌信号,通过在三维系统中引入两个阶跃函数设计了一个新的混沌系统,并对该系统的基本特性进行了分析。该系统能够产生一种新的多涡卷混沌吸引子,设计了一个模拟电路对其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与仿真结果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2.
一个新的Rsslor超混沌系统及其电路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引入一个反馈控制,构造了一个新的Rsslor超混沌系统,并对该系统的基本特性进行了研究。得到了该系统的Lyapunov指数、分岔图及相图。并设计了一个模拟电路来验证超混沌系统,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完全相符。  相似文献   

3.
为了产生复杂的混沌序列,针对Chen混沌系统参数范围比较小的问题,利用自然对数函数设计了一个新的对数混沌系统。对该系统进行了动力学特性分析,包括平衡点、分岔图、Lyapunov指数图以及Poincare截面图。设计了一个模拟电子电路对该混沌系统进行了实验验证,仿真和实际电路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基本一致。对对数混沌系统产生的伪随机序列进行NIST测评,结果表明,系统具有混沌特性且产生的序列随机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4.
提出一个新的三维连续自治混沌系统,为验证其丰富的混沌特性,深入研究系统的动力学性质,对其进行相关的理论分析,使用Matlab软件仿真出系统的相轨迹图、功率谱图、分岔图、李雅普诺夫指数谱、庞加莱截面图等.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系统是一个新的混沌系统,且参数变化时系统的混沌特性更为丰富.利用Multisim软件,选择集成运算放大器、集成模拟乘法器以及电阻、电容等分立元件设计相应的混沌电路,使用数字示波器实时观测系统生成的吸引子,获得了良好的实验结果,且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相吻合,证实了系统的可实现性.  相似文献   

5.
在Chen混沌的基础上,通过开关控制所引入的新状态变量的不同,构建了一个新的可切换超混沌系统。简要分析了可切换系统的基本动力学性质,验证了系统的超混沌特性。并通过MATLAB数值仿真了系统吸引子图,最后设计了可切换超混沌系统的模拟电路,实验结果与数值仿真结果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一个含非线性微分负电感的二阶非自治电路的物理实验和计算机模拟研究了电路中的混沌现象,找到了一些由分叉到混沌的道路,并对实验中的混沌信号进行了功率谱分析。在物理实验和计算机模拟中实现了一些新的现象,由此提出了非确定系统中的响应与确定系统中的混沌类似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一个新的三维混沌系统及其电路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通信的安全可靠问题,探讨了利用混沌进行保密通信的可行性.提出了一个新的三维混沌系统,该系统含有三个参数,每一个方程含有一个非线性乘积项,运用Multisim软件对该混沌系统进行了仿真,并设计了相应的实现电路.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完全相符,验证了系统的混沌行为和可实现性.所设计的电路参数与系统参数一一对应,可调参数少,实现容易.为混沌通信、信息加密等领域提供了新的混沌信号源.  相似文献   

8.
该文通过在Rosslor超混沌系统中引入一个反馈控制得到了一个新的四维自治超混沌系统。该系统的基本特性可以通过分岔分析和Lyapunov指数分析得到验证。并构建了一个模拟电路,通过示波器可观察该超混沌系统的吸引子。此外,FPGA技术也被应用到该连续超混沌系统数字化上。由FPGA产生的数字序列和通过D/A转换得到的吸引子可通过实验设备观察到。  相似文献   

9.
一类超混沌系统电路实现及其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针对如何生成超混沌信号问题,通过在一个3维混沌Lü系统的电路中简单地加载一个积分电路,实现了一类超混沌系统电路.电路仿真获得了这类系统的超混沌吸引子及混沌、周期和准周期吸引子.并对实验电路所对应的四维连续自治耗散系统方程进行了分析和数值仿真,论证了这些系统电路的超混沌现象及其动力学特性.提出的超混沌系统电路实现简单,具有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设计了一种具有混沌动力学特性的三阶自治电路。电路中的非线性或分段线性器件无须特意构造并具有准确的数学表示式。电路完全由模拟运算单元组成,结构清晰。方程中的全部变量及其导数皆以电路中的对地电压表示, 便于实验观测。对该电路混沌的特性进行了模拟计算研究和实验观测, 模拟运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11.
该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多值电流模电路高速运算系统的设计,电路用差分逻辑与双轨互补输入,使得信号电压摆幅小,电流恒定,从而使电路延迟减小。作为运算系统的一个应用,针对二进制符号数加法传统算法的不足,提出了基于差分逻辑多值电流模的基-2符号数加法器设计,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结构相比,该算法实现的电路速度更快、面积更小、动态功耗更少。  相似文献   

12.
间歇运行状态影响竖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换热性能,进而影响系统的全寿命周期成本(LCC)。利用DeST软件对某办公建筑进行了逐时负荷模拟分析,建立了地下换热器三维管群换热模型以及热泵系统各部分的能耗模型,通过对热泵系统在连续运行15年和间歇运行15年工况下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间歇运行的LCC值相对于连续运行的LCC值降低了13.45%,间歇运行模式在热泵系统全寿命周期内的平均节能率为17.20%。间歇运行模式可以有效的提高系统能效和降低LCC值。  相似文献   

13.
该文对改进的Sprott系统的特性进行了研究,得到了该系统的Lyapunov指数、分岔图及吸引子相图。以该混沌系统为例,介绍了用DSP产生连续混沌信号及其如何抽取0、1混沌序列的方法,并验证了此方法的可行性。此方法通用性强,参数调节方便,可控性高,易于在其他数字信号处理中进行应用。  相似文献   

14.
填土的含水率对土体抗剪强度指标有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到土压力的计算,从而影响到挡土墙的稳定性能。本文在前人研究含水率对非饱和性填土抗剪强度参数影响的研究基础上,利用ZJ型直剪仪对土样进行剪切试验,结合强度理论相关知识得出了抗剪强度参数C和φ,继而对实验结果进行数值模拟确定了含水率影响C和φ的影响系数,得出拟合优度良好的含水率粘聚力、含水率内摩擦角的关系式。在对土样利用万能试验机进行加压试验时,保持土样颗粒级配及填土的密实度基本一致,仅改变填土的含水率,研究了不同含水率的填土对挡土墙性能的影响。实验中发现,随着实验加压力的增大,填土的可压缩性与填土含水率呈现非线性关系。可压缩性首先随着含水率增大而增大,当含水率达到某一值可压缩性又有所下降。实验最后根据朗肯理论计算填土各种含水率状态下挡土墙所受到的土压力,对结果进行数值模拟得出含水率主动土压力、含水率被动土压力之间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15.
一种自偏置预失真线性功率放大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文提出了一种用中芯国际0.18μm工艺设计的自偏置预失真AB类功率放大电路电路结构。电路采用两级共源共栅结构,在共栅MOS管上采用自偏置电路,在第二级电路中采用预失真电路。该次设计采用Agilent的ADS软件对电路进行模拟,在2.4GHz频率下,1dB压缩点的输出功率为22.5dBm,此时的PAE是25.1%。  相似文献   

16.
该文开发了热泵-压缩机性能测试系统,以用于热泵压缩机的性能分析。选取水冷冷凝器量热器法作为主要测试方法,提出了测控系统的结构框架。确定了系统基本功能,建立了系统用例模型,运用设计模式优化了代码结构,提高了系统的维护性和复用性。通过对稳定判据的确立和故障分析,完善了系统自检功能。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运行结果表明,系统性能稳定,可靠,各项测试性能指标达到了设计要求,实用性强。  相似文献   

17.
混凝土是一种率敏感性材料,正确把握应变率效应对钢筋混凝土构件在强震等动力荷载下力学性能的影响,对结构抗震和抗风设计至关重要。采用CEB规范建议的考虑混凝土应变率效应的动力本构关系,运用纤维模型对钢筋混凝土柱在不同加载速率下的动力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对4个钢筋混凝土柱构件的快速加载试验的试验结果与模拟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纤维单元模型能够较好预测混凝土柱恢复力特性,验证了基于动力本构的纤维单元模型的有效性。基于此模型,研究了不同纵向配筋率和体积配箍率对钢筋混凝土柱动力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纵向配筋率和体积配箍率对动力性能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该文针对在传感器网络的分布式检测中,各传感器均先将接收的观测进行压缩,再传给下一个传感器。而网络中的中继节点收集了大量的前任节点的判决,这些判决结果能否有效的发送给融合中心对整个系统的检测性能有很大的影响,该文针对这一问题,对在一定区域内随机分布的传感器网络进行分层来构建一个树形的传感器网络,对这样的网络提出一种混合式检测,并给出最优的检测规则,在尽可能降低能耗的基础上提高了系统的检测性能。  相似文献   

19.
该文针对传统的潮汐预报多以前几日的水文数据结合气象资料为依据进行推算的方法,这样的结果是预报准确度不高。该文介绍了一种新的预测方法,利用感知器神经网络所具有的通过学习获取知识来解决问题以及能对任意连续映射进行逼近的能力,通过搭建在计算机平台的前馈神经网络模型和水文站提供的历史潮汐数据,对涌潮到达江河沿岸各观测点的时间和水位进行预报。  相似文献   

20.
电梯系统是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特种设备,其安全问题受工作系统中诸多因素的影响。为更好地量化分析电梯系统的安全性,对电梯系统进行风险评估,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电梯系统进行风险要素的权重分析,并引入事故树分析(ATA)技术系统地分析电梯运行中可能导致危险发生的事件,作为层次分析法指标权重的赋值依据。在其基础上,建立电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设定安全评定等级,通过加权求和的方法对电梯系统进行量化评估。该电梯系统风险评估体系避免了专家打分确定指标权重的主观性和片面性,结合故障树分析法以及层次分析法系统建立了电梯系统风险评估体系,为客观评价电梯系统安全等级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