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0 毫秒
1.
湖泊水库暴雨径流悬移质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根据暴雨径流悬移质浓度变化特点,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暴雨期间污染源各监测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处理,并考虑到表面风力,建立了湖泊水库暴雨径流是移质模型。对滇池湖泊某次暴雨过程的悬移质泥沙进行了模拟计算,得到了该次暴雨径流的泥沙淤积等值线分布图。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应用于滇池湖泊是成功的,具有较强的通用性。  相似文献   

2.
滇池流域富磷地区暴雨径流中磷素的沉降及输移规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滇池流域的磷矿分布及其开采是导致滇池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因此,本文对滇池流域富磷地区暴雨径流中磷素输出、输移过程中总磷含量与颗粒粒径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污染源在暴雨中的磷流失量差异性显著,呈现磷矿开采区>林地>台地的特征;暴雨径流水样沉淀8h后,TP浓度显著下降;两场暴雨径流水样中,平均63.3%的磷素随粒径<0.02mm的颗粒流失,其中,平均43.8%的磷素随粒径<0.008mm的颗粒流失;两场暴雨径流中,仅有1.5%的总磷从污染源经沟渠最终进入了河道.研究表明,径流中所含总磷以小于0.02mm的颗粒物形式流失,通过延长水力停留时间可以达到良好的沉淀去除效果,而沟渠系统在面源总磷污染的控制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滇池东岸暴雨径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对滇池东岸地区前4场暴雨的监测表明,该地区农排沟和河流暴雨径流流量变化过程基本趋势相同,流量升高下降趋势明显;同一径流区内非溶解性污染物浓度随暴雨场次变化较小,受暴雨间歇期的影响较大,溶解性污染物浓度随暴雨场次下降明显。  相似文献   

4.
滇池草海污染应急治理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滇池已是严重富营养化的湖泊,为对滇池草海进行应急治理,建议采用微生物技术(EM Biologic)先对草海进行强化处理,使水体透明度达到80cm以上.然后利用沉水植物生态恢复来重建草海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5.
滇池二维分层水质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三维问题“二维化”的分层迭代计算方法引入滇池水质模拟中,建立了湖泊二维分层水质模型,对滇池流场和总氮浓度场分两层进行了模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应用于滇池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6.
完全均匀混合质量平衡水质模型在滇池中的应用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介绍了完全均匀混合假设下以质量平衡为基础的湖泊水质模型,运用滇池的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参数率定、验证,给出了模型在滇池水质预测中的应用实测,最后讨论了模型的几个假设条件对滇池的适应性。实例研究表明,该模型可适用于滇池水质有机污染长期浓度预测。   相似文献   

7.
滇池污染状况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滇池是中国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最为严重的湖泊之一,不仅制约了昆明市乃至整个云南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其流域数百万人民的生活质量,受到国家和云南省政府的高度重视.通过对滇池现在的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模型。对过去的数据同现在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出滇池污染物的现状及趋势,以及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滇池的污染及其控制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滇池是昆明市的主要水源,是昆明市国民生产发展的经济命脉。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滇池湖泊生态系统发生了一系列变迁.汇水区域森林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严重,湖泊水域缩小,水体有机污染及富营养化日趋严重;水体质量下降;湖泊老化等环境问题、针对问题,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暴雨径流固态污染物旋流分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旋流分离技术在暴雨径流污染控制中的应用是一项新兴的污染控制技术。本文结合滇池流域暴雨径流中固态污染物构成的特征,利用传统的旋流分离技术和复合流场旋流分离技术来实现暴雨径流中固态污染物的去除。通过现场试验,探讨了旋流分离技术的主要技术参数以及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大伙房水库上游暴雨径流污染特征,2010年对大伙房水库上游3条主要入库河流暴雨径流情况下的水量、水质进行了连续监测,结果表明:污染物浓度值与暴雨径流量的峰值基本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11.
2010年春季东亚地区沙尘气溶胶和PM10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区域空气质量模式系统RAQMS,模拟研究了2010年3月东亚地区PM10气溶胶的时空演变,研究了19~23日沙尘暴暴发的过程,并将模拟结果与中国16个城市的PM10地面观测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模式对于PM10和沙尘具有好的模拟能力,可以合理地反映东亚地区PM10的时空分布和沙尘暴的演变过程;观测值和模拟值的总体相关系数达到0.705,两者平均值分别为124.8,165.5mg/m3.2010年3月份东亚地区PM10平均浓度处在较高水平,沙尘气溶胶是PM10的主要组分.3月东亚地区沙尘排放量约110.4Mt,其中68%重新沉降到地表.  相似文献   

12.
连续降雨对淡水河流域非点源污染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利用淡水河流域污染物通量站的连续流量水质监测数据,研究了4场连续降雨对流域非点源污染的影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连续降雨期间,污染浓度与流域相关性不显著,但NH4+ -N、TP及TN通量与流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污染物通量与流量的相关系数大小顺序如下:TP>NH4+ -N>TN>SS>NO3——N.另外,统计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3.
2018年11月22日-12月1日,兰州市经历了一次远距离传输的沙尘天气过程,为了解此次沙尘天气过程时段细颗粒物污染特征及其污染来源变化特征,本研究基于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SPAMS)细颗粒物自动采集数据,并结合常规污染物自动监测数据和气象因子数据对沙尘天气前后及其过境期间细颗粒物化学组分及污染来源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同时利用后向轨迹模型(HYSPLIT)研究了沙尘气溶胶的输送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受沙尘天气过境影响,兰州市PM10浓度大幅升高,PM2.5/PM10最小值仅为0.13,SO2、NO2、CO质量浓度出现明显降低,而O3质量浓度在沙尘过境时有所升高;细颗粒物质量浓度与MASS数浓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细颗粒物的变化趋势可一定程度上反映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状况;利用自适应共振神经网络法分类后经人工合并将所采集到的细颗粒分为9类:OC、EC、HOC、OCEC、MD、HM、K、Na、LEV;所选时间段内SPAMS采集到的OC(24.8%)类颗粒物数量最多,沙尘过境时MD、LEV、Na类颗粒物占比不同程度增大,其余颗粒物占比减小;沙尘过境时扬尘源、生物质燃烧源、工业工艺源、餐饮及其它源贡献率增加,其中扬尘源增幅最大,而其余源贡献占比减小;后向轨迹HYSPLIT模型输送路径结果显示沙尘天气过程的起源地为塔克拉玛干沙漠,传输方向为经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进入青海中部,最后影响兰州地区.  相似文献   

14.
沙尘天气过程对北京空气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气象、沙尘暴特种观测以及环境监测等多种资料,对2010年3月19─22日沙尘天气过程的大气结构、沙尘源地和垂直水平输送条件以及北京近地层气象要素、空气质量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这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是由冷空气短波槽快速东移南下、地面冷锋明显发展东移造成的;前期沙尘源地土壤湿度的减小为起沙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低层存在的较强西北气流将从源地卷起的沙尘输送到下游地区;沙尘发生时,20 m气层内风速迅速增大,气层内垂直方向风速梯度也逐渐增大,相对湿度急剧降至20%~30%之间;受这次沙尘天气影响,北京地区ρ(TSP)以及10个区县的ρ(PM10)均迅速增加,空气质量达到重污染.   相似文献   

15.
武汉市城区降雨径流污染负荷对受纳水体的贡献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连续3年对武汉市汉阳城区降雨径流污染的监测研究,考察了降雨径流污染对受纳水体的贡献.结果表明,城市降雨径流向受纳水体输入的污染负荷占有很大的比例,是引起城市水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城市集水区尺度上,3个没有实施截污工程的雨、污合流制集水区降雨径流输出的TSS、COD、TN和TP分别占集水区总污染负荷的59.4%、26.3%、11.2%和10.1%.采取截流措施,控制初期径流污染是合流制城区降雨径流污染控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冯倩  刘强 《海洋环境科学》2017,36(4):615-621
风暴潮灾害是影响我国最严重的海洋灾害,风暴潮灾害损失的预评估对防灾减灾有重要作用。本文选用2002~2014年的40组风暴潮历史灾情资料进行试验,首先建立风暴潮灾害损失评估指标体系并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指标进行筛选,然后采用最优权重组合将支持向量机和BP神经网络进行组合预测分别对风暴潮直接经济损失和受灾人口数进行预测,并与单一预测方法进行对比,发现组合预测方法可以降低误差,提高损失预测的准确性,建立风暴潮灾害损失预评估模型,为决策者进行预警信息的发布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7.
李立青  尹澄清 《环境科学》2009,30(2):368-375
2003~2006年通过对武汉市汉阳城区不同尺度降雨径流、市政污水的监测,结合环境地球化学方法,研究雨、污合流制城区降雨径流污染的形成、迁移转化过程及污染来源.结果表明,雨、污合流制城区地表径流汇入排水系统,经排水系统传输,污染程度显著增加.屋面径流中TSS和COD浓度(EMC)的平均值分别为18.7 mg/L和37.0 mg/L,路面径流中TSS、COD浓度(EMC)的平均值分别为225.3 mg/L和176.5 mg/L,而在集水区出口处径流中TSS、COD浓度(EMC)的平均值分别为449.7 mg/L和359.9 mg/L;污染物的组成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颗粒态COD增加了18%,有机污染增强.研究还发现,城市地表、雨水口、生活污水管和合流管道沉积物中P、Fe含量具有明显分异特征,可以利用沉积物中P/Fe识别集水区尺度降雨径流污染成因与来源.据此对集水区出口2次径流污染来源计算,56%±26%的悬浮物来自城市地表与雨水口,44%±26%的悬浮物源于生活污水的沉积物.生活污水中污染物对降雨径流污染的贡献是通过在合流管道中形成沉积发生的.雨、污合流管道在降雨径流污染形成过程中发挥了转化器和加重径流污染的作用.减少合流管道中沉积物的形成是削减径流污染负荷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综合利用卫星遥感、环境监测、气象观测等多源监测数据,结合后向轨迹模式对2015年4月新疆一次黑风暴污染过程进行生成源地、路径与发展过程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黑风暴过程的不同高度污染物主要随气流来源于新疆本地及其以西的中亚地区,在西南气流的作用下几乎同时进入北疆,沿天山北坡东移并且在乌鲁木齐堆积,继而从南疆盆地东口灌入南疆;同时,选取受此次黑风暴污染物东输影响的4个典型城市(乌鲁木齐、呼和浩特、兰州和北京),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4.6)模拟分析此次极端黑风暴东输过程中大量沙尘气溶胶对主要气象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受此次黑风暴东输过程(4月25~29日)影响的上述4个典型城市的AOD均有所增加,模拟所得污染程度与实际接近.对于沙尘在近地面2m的温度响应,北京市表现最为明显,最高达-1.68℃,乌鲁木齐表现不明显,沙尘过程中的近地面气温相较无沙尘时最高下降0.1℃,呼和浩特和兰州在AOD达到最大值时的温度响应分别为-0.4℃、-0.8℃.黑风暴期间,乌鲁木齐、呼和浩特、兰州的相对湿度响应最大值分别为-3.3%、-7.3%、-4.7%,而北京地区在29日AOD达最大值时,相对湿度相对于无沙尘时增加了10%左右.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1950~2009年汕头沿岸的热带气旋和1953~2009年汕头风暴潮增水资料,确定汕头地区的增水影响区,并对进入影响区的热带气旋频度、源地、路径、登陆点等要素进行了统计分析,重点分析了影响汕头增水的热带气旋的空间、时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防御风暴潮灾害重点在7~9月,尤其是7月;热带气旋进入影响区以后的路径和登陆地点的不同引发汕头风暴潮增水强度不同,东南-西北行的路径引发增水次数最多,强度最强,西登型和正面登陆型热带气旋较其他登陆类型容易引发较强增水等。所得出的结论,对风暴潮预报具有指导意义,利于开展海洋防灾减灾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