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木薯微孔淀粉复合酶法的制备工艺,以吸油性能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正交试验,研究淀粉乳浓度、复合酶用量、复合酶的配比、反应体系pH值、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木薯微孔淀粉吸油性能的影响.复合酶法生产木薯微孔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底物浓度60%,酶用量2.5%,α-淀粉酶和糖化酶酶活力配比为1:5,pH为6.0,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7 h,所得木薯微孔淀粉的吸油率和比表面积比原淀粉分别提高了53%和54%.  相似文献   

2.
复合酶法优化木薯微孔淀粉的工艺及吸附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优化木薯微孔淀粉的制备工艺,提高吸附性能,采用复合酶法对木薯淀粉进行处理.借助L9(34)正交实验,研究复合酶的用量、pH值、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微孔淀粉吸附性的影响.实验得出:与木薯淀粉对亚甲基兰溶液、食用油的吸附性能相比,微孔淀粉的吸附性能明显提高.最佳工艺条件是:酶用量2.0%,pH值5.5,温度50℃,反应时间36 h.  相似文献   

3.
正交试验优化木薯微孔淀粉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α-淀粉酶制备木薯微孔淀粉。通过L9(3^4)正交试验,研究酶用量、pH值、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微孔淀粉吸附性能的影响。实验证明:木薯微孔淀粉对柠檬黄色素、油脂的吸附性能好于木薯淀粉对柠檬黄色素、油脂的吸附性。并得出利用α-淀粉酶制备木薯微孔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是:酶用量为1.0%,pH值为4.67,温度为50℃,反应时间为16h。  相似文献   

4.
以木薯淀粉为原料,三氯氧磷为交联剂,糖化酶与α-淀粉酶为复合酶,对交联微孔木薯淀粉的制备及其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交联淀粉乳浓度、交联剂的用量、复合酶用量、缓冲液pH、酶解温度和酶解时间对交联微孔淀粉性能影响较显著.当交联淀粉乳浓度为30%、交联剂用量为80μL、缓冲液pH4.5、复合酶用量2.0%、酶解温度50℃、酶解时间12h时,交联微孔淀粉具有较佳吸水率和吸油能力.通过SEM、XRD和TGA对交联微孔淀粉进行了测定与分析.  相似文献   

5.
6.
《食品工业科技》2013,(01):238-242
以木薯淀粉为原料,三氯氧磷为交联剂,糖化酶与α-淀粉酶为复合酶,对交联微孔木薯淀粉的制备及其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交联淀粉乳浓度、交联剂的用量、复合酶用量、缓冲液pH、酶解温度和酶解时间对交联微孔淀粉性能影响较显著。当交联淀粉乳浓度为30%、交联剂用量为80μL、缓冲液pH4.5、复合酶用量2.0%、酶解温度50℃、酶解时间12h时,交联微孔淀粉具有较佳吸水率和吸油能力。通过SEM、XRD和TGA对交联微孔淀粉进行了测定与分析。   相似文献   

7.
酸法制备木薯微孔淀粉的工艺及吸附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盐酸对木薯淀粉进行处理,可以得到一种具有吸附功能的微孔淀粉载体。实验证明:木薯微孔淀粉对柠檬黄色素、油脂的吸附性能高于原淀粉对柠檬黄色素、油脂的吸附性能;盐酸制备木薯微孔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是:盐酸用量1.5%,温度35℃,反应时间10h。  相似文献   

8.
为优化微孔淀粉的制备工艺,采用不同配比复合酶对淀粉进行酶解处理。借助L9(34)正交试验,研究不同的反应条件对微孔淀粉吸附性的影响。试验得出:复合酶处理淀粉后,在木薯淀粉表面形成微孔,且木薯微孔淀粉的比表面积大于木薯淀粉的比表面积。当复合酶中的α-淀粉酶与糖化酶比例为1∶5时,复配效果最佳。该条件下的最优化工艺为:复合酶用量1.0%、反应温度50℃、pH值5.5、反应时间16h。  相似文献   

9.
利用盐酸水解制备木薯微孔淀粉。研究盐酸浓度、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微孔淀粉吸附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镜(SEM)、比表面积研究(BET)、热失重分析(TGA)等手段研究微孔淀粉的结构。结果表明:盐酸处理木薯淀粉后形成微孔,且木薯微孔淀粉的比表面积远远大于木薯淀粉的比表面积。盐酸水解木薯淀粉的最优化工艺为:4.0%HCl、反应温度45℃、反应时间为8h。  相似文献   

10.
微孔淀粉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使用糖化酶、淀粉酶部分的降解玉米淀粉制备微孔淀粉,通过对吸油率的测量,研究微孔淀粉吸油率随着糖化酶、淀粉酶不同的浓度、时间和pH值的变化规律,并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制备微孔淀粉的时间、温度、pH值和淀粉酶用量等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1.
木薯微孔淀粉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文宏  袁怀波  王宇 《食品科学》2006,27(10):265-268
以木薯淀粉为原料,探讨α-淀粉酶用量、反应温度、反应pH值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其微孔化反应的影响,并对微孔淀粉的吸水率、吸油率和X射线衍射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构表征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潘頡  易美华  钟秋平 《食品科学》2009,30(20):34-37
以自制木薯微孔淀粉和罗非鱼皮胶原蛋白为复合壁材、罗非鱼鱼油为芯材,研究罗非鱼油喷雾干燥制备微胶囊的最佳工艺。结果表明,喷雾干燥用罗非鱼油乳化液的工艺条件为乳化温度55℃、乳化体系pH6.0、均质时间6min、芯材壁材配比1:1.5、罗非鱼皮胶原蛋白质量分数1.1%、乳化剂用量0.15%、固形物质量分数20%、进风温度180℃。依此条件生产的产品,鱼油包埋率达92.1%,微胶囊化效果较满意。  相似文献   

13.
以碎米为原料,分别采用酶法、酸法制备多孔淀粉,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得到两种方法制备碎米多孔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酶法制备碎米多孔淀粉最佳工艺条件为液料比4:1(mL/g)、加酶量23.0U/g、pH7.0、酶解温度60℃、酶解时间7h;酸法制备碎米多孔淀粉最佳工艺条件为液料比4:1(mL/g)、盐酸浓度0.4mol/L、酸解温度35℃、酸解时间6h。经比较酶法比酸法制得的多孔淀粉吸油率高13.3%。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多孔淀粉的颗粒形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酶法比酸法制得的多孔淀粉出孔率高、孔径大、孔穴深。  相似文献   

14.
酶法制备玉米微孔淀粉新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酶法水解玉米淀粉制备微孔淀粉的工艺条件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葡萄糖淀粉酶与α-淀粉酶复配使用能提高酶法水解玉米淀粉的水解率及微孔淀粉吸附性能,其最佳工艺为:反应温度50℃,pH值4.5,反应时间16 h,葡萄糖淀粉酶用量为1.0%(占淀粉的质量分数),α-淀粉酶用量为0.5%(占淀粉的质量分数)。  相似文献   

15.
研究半干法制备蜡质玉米微孔淀粉的工艺条件。以蜡质玉米淀粉为原料,淀粉吸油率为评价指标,考察反应温度、加酶量、加水量和反应时间4个因素对蜡质玉米微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蜡质玉米微孔淀粉半干法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51℃,加酶量1 685 U/g,加水量32%,反应时间11.75 h,在该条件下制得的微孔淀粉的吸油率为13.54%。研究得出了半干法制备蜡质玉米微孔淀粉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6.
微孔淀粉研究进展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孔淀粉是一种新型酶处理变性淀粉,由于具有良好吸附功能因而近年来被广泛运用;该文综述微孔淀粉的特性、研究发展状况及在食品、医药和其它行业中应用。  相似文献   

17.
酸法制备微孔淀粉的技术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刘雄  阚建全  陈宗道  马嫄 《食品科学》2003,24(10):81-83
用盐酸对玉米淀粉进行处理,可以得到一种具有吸附功能的微孔淀粉载体。研究表明,微孔淀粉对色素和水溶性维生素的吸附能力远远高于原淀粉。通过交联反应能加强这种淀粉载体的结构性能和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18.
杨波  杨光  刘灿召  李恺 《食品科学》2008,29(11):122
本实验用α-淀粉酶和葡萄糖苷酶水解玉米淀粉得到微孔淀粉,并对其吸附次甲基兰(疏水性物质)溶液和番红花红T溶液(亲水性物质)的性质进行了研究,同时与原淀粉进行对比;最后以浓度和温度为主要参数,评价微孔淀粉与原淀粉在饱和吸附量及吸附稳定性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19.
玉米微孔淀粉制备及其显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研究比较酶法及酸法水解处理玉米淀粉制备微孔淀粉工艺,并借助于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差式扫描量热计(DSC)、动态热机械分析(DMA)等分析手段对产品显微 结构及热相变过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