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在胰岛素、阿苯达唑和人工胃液刺激下,细粒棘球蚴原头节miR-71的分泌表达特征。方法从新疆屠宰场采集绵羊肝、肺细粒棘球蚴包囊,经固定、包埋及切片后,用miR-71探针进行杂交。与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抗Digoxin抗体(Anti-Digoxin-FITC)作用,经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核酸染料染色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miR-71在包囊壁和原头节中的定位,分析miR-71在原头节中的分布,确定miR-71在原头节中的表达情况。在人工胃液(人工胃液组)、胰岛素(胰岛素组)或阿苯达唑(阿苯达唑组)等不同条件下培养原头节,收集上清并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外泌体,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外泌体形态结构,利用纳米粒径分析仪测定外泌体的粒径分布;利用外泌体生物标志分子烯醇化酶和14-3-3蛋白的抗体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鉴定外泌体;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外泌体中miR-71的丰度。结果原位杂交结果显示,miR-71在囊壁生发层和原头节中均有表达。人工胃液组、胰岛素组和阿苯达唑组原头节分泌的外泌体粒径分别为48.9、49.7和65.4 nm,均在40~120 nm内;外泌体形态呈由膜包裹的球形。Western blotting从外泌体中检出烯醇化酶和14-3-3蛋白,表明外泌体提取成功。qPCR结果显示,人工胃液组、胰岛素组和阿苯达唑组原头节分泌的外泌体中,miR-71的表达量分别是其对照组的1.84、1.87和2.38倍(t=12.8、26.7、29.3,均P<0.01)。结论miR-71在细粒棘球蚴囊壁和原头节中广泛表达,且可以通过外泌体进行分泌;经胰岛素、人工胃液和阿苯达唑刺激后其分泌表达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不同时间及浓度多房棘球蚴源性外泌体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 从60只造模BALB/c小鼠中随机选取4只,应用7.0T MRI观察腹腔病灶生长情况;解剖造模小鼠,通过腹腔病灶提取原头节进行体外培养,超速离心法从培养上清中提取外泌体,透射电镜及蛋白质免疫印迹法鉴定外泌体表征。将未加外泌体处理的巨噬细胞单独培养组设为对照组,不同浓度多房棘球蚴来源外泌体与巨噬细胞共培养组设为实验组(10μg/mL组、50μg/mL组),分别共培养48 h和72 h,显微镜下观察巨噬细胞形态变化。通过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极化状态。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7.0T MRI显示小鼠腹腔内弥漫分布、大小不等的病灶形成;多房棘球蚴源性外泌体直径100 nm左右,呈杯型或茶托型,其表面标志物CD9、TSG101和CD63表达阳性。共培养后,实验组大部分细胞拉长,形态不规则,主要呈多角形;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共培养48 h,对照组CD16/32、CD206、CD369阳性率分别为(99.53±0.06)%、(90.27...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CD73/腺苷/腺苷A2A受体(A2AR)通路在细粒棘球蚴抑制巨噬细胞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取健康C57BL/6小鼠腹腔注射无菌淀粉肉汤(0.5 ml/只),3 d后抽取腹腔液,分离巨噬细胞,以1×106/ml接种于6孔板中,待细胞贴壁后,加入细粒棘球蚴囊液(终浓度0.8 mg/ml)培养0、6、12、18和24 h后,qRT-PCR检测CD73、A2AR、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和精氨酸酶1 (Arg-1)的相对转录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CD73的表达量,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A2AR、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 (ERK1/2)和磷酸化的ERK1/2 (p-ERK1/2)的表达量。取分离的巨噬细胞接种于6孔板(1×106个细胞/孔),囊液组、给药组和对照组(每组3孔)分别加入囊液(终浓度0.8 mg/ml)、囊液(终浓度0.8 mg/ml)和药物(腺苷受体抑制剂SCH58261,终浓度50μmol/L),以及等量培养基,培养24 h后,采用qRT-PCR检测TNF-α、Arg-1的相对转录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过氧化氢(H2O2)体外诱导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细胞凋亡、Caspase-3表达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RPMI1640添加谷氨酰胺组即体外培养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用5mmol/L H2O2诱导8h,使其发生细胞凋亡。用原位末端脱氧核糖核苷酸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法)检测原头节细胞凋亡情况,用过氧化物酶标记链霉卵白素(SP)染色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原头节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过氧化氢诱导原头节细胞凋亡细胞增加,caspase-3表达增加,电镜观察原头节细胞异染色质增加,部分细胞染色质异常浓缩呈现凋亡细胞征象。结论H2O2可诱导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细胞凋亡,且caspase-3参与原头节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5.
酯酶同工酶鉴定细粒棘球蚴细胞系(13G-5)种属来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鉴定细粒棘球蚴细胞系细胞的种属来源。方法 应用SDS凝胶电泳测定细粒棘球蚴细胞系酯酶同工酶 (EST) ,并和E granulosus原头节、囊液及包虫病人血清作比较。结果 细粒棘球蚴细胞系、E granulosus原头节、囊液含有相同的酯酶同工酶谱 ,在同一位点出现相同的一条酶带。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从包虫病人培育的 13G - 5细胞确系来源于E granulosus细胞。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泡状棘球蚴原头节与肝癌细胞共培养后,原头节的活性、成囊以及肝癌细胞的增殖与凋亡情况.方法 构建泡状棘球蚴原头节与肝癌细胞共培养模型,以存在肝癌细胞共培养的泡球蚴原头节为实验组,无肝癌细胞共培养的泡球蚴原头节为对照组,光镜下观察泡状棘球蚴原头节存活数量、活性以及成囊情况;以存在原头节共培养的肝癌细胞为实验组,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PLK1基因在细粒棘球绦虫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情况。方法 体外培养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在犬胆汁刺激下向成虫方向发育,收集不同发育时期的虫体,通过免疫组化定位PLK1基因的表达。光学显微镜下切割分离成虫头节和后颈节段,收集样本运用荧光定量qPCR量化PLK1基因在虫体不同发育时期或不同部位的表达量水平,用SPSS 26.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成功建立了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向成虫方向发育的体外培养模型,体外培养的虫体56 d获得4个节片;PLK1基因在细粒棘球绦虫包囊生发层中高表达量。虽然在成虫和原头蚴表达较低,但免疫组化显示在原头蚴吸盘的底部和成虫头节的下部链体延长区域的表达高于其他部位(F=14.87,P<0.05)。结论 细粒棘球绦虫干细胞相关基因PLK1的表达明显位于生发层细胞和激活原头蚴的头节底部以及链体增长区域,PLK1是棘球绦虫成虫发育干细胞区域的高表达基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羟基喜树碱(HCPT)对体外培养的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生存抑制作用及其机制,寻找减少肝脏包虫病术后复发和术中头节外溢的安全高效的可行性药物,并探索其药物作用靶点,为肝脏包虫病的治疗用药提供更多的选择。方法体外培养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分别加入浓度为2.5μmol/L和5μmol/L的HCPT中,37℃恒温孵育2 d和4 d后伊红染色检测原头节生长活力;采用酶标法检测ROS,GSH和caspase-3活性;Western blot检测GRP78和Caspase-1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HCPT对细粒棘球蚴生长有抑制作用,HCPT2.5μmol/L和5μmol/L作用4 d,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的活力分别为28.2%和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浓度HCPT组ROS和caspase-3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增高,GSH含量降低(P<0.05);高浓度HCPT作用组GRP78和Caspase-12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增加(P<0.05)。结论 HCPT体外可抑制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存活,内质网应激机制可能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调强放疗(IMRT)对大鼠继发性股骨细粒棘球蚴感染的疗效及对包囊的杀灭机制。方法选取股骨继发性细粒棘球蚴感染Wistar雄性大鼠75只,其中50只大鼠为IMRT组,以IMRT方式40 Gy剂量照射左侧股骨棘球蚴病灶区,25只为对照组,不做照射。于放射治疗后1周,取大鼠左、右股骨细粒棘球蚴包囊,提取生发层细胞,采用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观察细胞核的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和p53的表达情况;ELISA检测IMRT组和对照组大鼠血清中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 (IL-4)和IL-10细胞因子水平差异;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大鼠脾淋巴细胞CD4+/CD8+的比值。结果 IMRT治疗后1周,IMRT组大鼠血清中Th1细胞因子IFN-γ、 TNF-α的吸光度(A490值)分别为322.45±94.42、 28.76±6.23,均高于对照组的277.82±65.48、 19.63±4.76 (P 0.05); Th2细胞因子IL-4的A490值为11.02±2.55,低于对照组的13.22±3.13 (P 0.05), IL-10的A490值为16.57±3.02,与对照组(20.51±3.17)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可观察到IMRT组大鼠左侧股骨细粒棘球蚴包囊的生发层出现细胞凋亡现象,而右侧生发层细胞正常。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IMRT组大鼠左侧股骨细粒棘球蚴包囊的生发层细胞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和p53大量表达,而右侧生发层细胞未出现。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IMRT组大鼠血清脾淋巴细胞CD4+/CD8+的比值为2.96±1.90,高于对照组的1.65±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IMRT可促进大鼠继发性股骨细粒棘球蚴包囊生发层细胞的凋亡,其作用机制一方面可能是通过调节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和p53而实现,另一方面可能是与射线激发宿主对骨棘球蚴有效的免疫应答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细粒棘球蚴囊液对体外培养BABL/c小鼠脾脏细胞中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相对特异分子Foxp3(叉头蛋白3)及TGF-β1(转化生长因子-β1)下游信号通路Smad4表达的影响。方法以BABL/c小鼠作为脾细胞供者,用研磨法分离脾脏细胞,随机分为实验组(与细粒棘球蚴囊液共同培养)和对照组,取1×105个细胞接种于96孔板上,分别在1、3、6和12 h提取RNA,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Foxp3以及Smad4的基因表达。结果 qRT-PCR显示,细粒棘球蚴囊液处理1、3和12 h,实验组Foxp3表达量分别为4.577±0.317、8.517±0.978和7.406±0.822,对照组分别为9.274±0.451、3.297±0.408和2.464±0.3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粒棘球蚴囊液处理1 h和12 h,实验组Smad4表达量分别为3.862±1.417和1.690±0.248,对照组分别为1.689±0.221和3.600±1.0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Foxp3与Smad4二者之间存在负相关(r=-0.991,P<0.05)。结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羟基喜树碱(HCPT)对体外培养的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生存抑制作用及其机制,寻找减少肝脏包虫病术后复发和术中头节外溢的安全高效的可行性药物,并探索其药物作用靶点,为肝脏包虫病的治疗用药提供更多的选择。方法体外培养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分别加入浓度为2.5μmol/L和5μmol/L的HCPT中,37℃恒温孵育2 d和4 d后伊红染色检测原头节生长活力;采用酶标法检测ROS,GSH和caspase-3活性;Western blot检测GRP78和Caspase-1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HCPT对细粒棘球蚴生长有抑制作用,HCPT2.5μmol/L和5μmol/L作用4 d,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的活力分别为28.2%和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浓度HCPT组ROS和caspase-3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增高,GSH含量降低(P0.05);高浓度HCPT作用组GRP78和Caspase-12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增加(P0.05)。结论 HCPT体外可抑制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存活,内质网应激机制可能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高强度聚焦超声波(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对动物体内细粒棘球绦虫棘球蚴的杀伤作用。方法用采自感染包虫病羊肝内棘球蚴的原头节接种小鼠腹腔,建立小鼠棘球蚴病模型。用HIFU照射小鼠腹腔棘球蚴,以肉眼、光镜及电镜观察HIFU杀伤棘球蚴的破坏作用,对照组予以普通超声照射。结果HIFU对棘球蚴有明显的破坏作用,随着HIFU照射时间延长,肉眼观察见棘球蚴囊塌陷变瘪。光镜观察见囊壁撕裂、生发层细胞脱落、细胞层变薄甚至消失,角皮层变薄,但层状结构未中断。扫描电镜显示生发层细胞脱落明显,角皮层板状结构疏松;透射电镜显示生发层细胞脱落、细胞间隙增宽,角皮层未见明显破坏;对照组棘球蚴囊壁结构完整。结论高强度聚焦超声能破坏小鼠体内棘球蚴,使棘球蚴的生发层损伤,但角皮层仍然完整。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细粒棘球蚴P-29基因进行克隆、表达和免疫反应性分析。方法以细粒棘球蚴总RNA为模板,反转录PCR扩增P-29基因,将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44a(+)中,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ET-P-29,转入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观察重组蛋白的表达情况,用蛋白纯化试剂盒纯化蛋白,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重组蛋白与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血清的免疫反应性。结果PCR、双酶切和DNA测序结果表明,重组质粒pET-P-29构建成功。SDS-PAGE结果显示,重组蛋白Nus-P-29的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93000,纯化后的蛋白浓度为0.78mg/ml。重组蛋白Nus-P-29能被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血清识别。结论细粒棘球蚴P-29基因表达成功,纯化后的重组蛋白Nus-P-29具有较强的免疫反应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高、低表达miR-296-5p的肿瘤细胞外泌体对食管鳞癌细胞(ESCC)迁移和侵袭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提取转染miR-296-5p过表达和miR-296-5p干扰及其阴性对照物(NC)后的ESCC细胞外泌体,并采用透射电镜与Western blotting法进行鉴定;将ESCC细胞分为三组,干扰组、过表达组分别加入miR-296-5p干扰或过表达细胞的外泌体培养,NC组加入NC转染细胞的外泌体培养48 h;取各组细胞,MTT法检测细胞活力、Transwell法检测细胞侵袭迁移能力,RT-PCR、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黏附分子3(CADM3)、CADM1、CADM4、钙黏蛋白E(E-cadherin)及血管内皮细胞生成浸润相关蛋白CD31、CD44。结果 细胞活力、迁移和侵袭细胞数过表达组>NC组>干扰组(P均<0.05)。细胞中CADM1、CADM4、E-cadherin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干扰组>NC组>过表达组,CADM3、CD31、CD44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过表达组>NC组>干扰组(P均<0.05)...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水通道蛋白(aquaporins,AQPs)编码基因转录特征及其在细胞代谢通路中的作用。方法应用RNA测序(RNA-seq)技术对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进行转录组测序。从原头蚴样品中提取总RNA,纯化mRNA并制备链特异性文库,通过Illumina Hiseq X测序平台对RNA进行测序,然后对原头蚴的AQPs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然后将过滤后序列(Clean Reads)与公共数据库进行BLAST比对。将检测样品与NCBI的参考基因组的序列比对,进行基因表达量分析、可变剪接预测分析及新基因的发掘,查找细粒棘球绦虫水通道蛋白基因型和转录本。结果测序获得6.73Gb Clean Reads,Clean Reads与BLAST比对显示11 593条单基因簇得到功能注释;从检测样品中发掘新基因513个,其中286个得到功能注释;发现细粒棘球绦虫水通道蛋白共5个基因型、8个转录本。结论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存在AQPs,该蛋白是定位在细胞膜上的主要内在膜蛋白家族成员,主要参与胆汁分泌代谢通路Ko04976、碳酸氢盐代谢通路Ko04964,可作为细粒棘球蚴病治疗的药物靶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克隆、表达细粒棘球蚴EPC1(EgEPC1)基因,鉴定重组抗原的反应原性,并用棘球蚴病患者血清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从绵羊肝脏棘球蚴囊中分离原头节,提取其总RNA,采用RT-PCR扩增EgEPC1基因,将其克隆至pGEM-T载体,再将其与原核表达载体PET28a(+)连接构建重组质粒PET28a-EgEPC1,转化大肠埃希菌(E.coli)BL21(DE3),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重组蛋白,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对纯化的重组抗原进行鉴定分析。以该重组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建立ELISA方法,检测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血清(60份)特异性IgG抗体,同时以多房棘球蚴病(37份)、囊尾蚴病(16份)、华支睾吸虫病(7份)、日本血吸虫病(4份)患者和健康人血清(33份)作为对照,评价重组抗原EgEPC1的免疫诊断效果。结果双酶切鉴定和测序结果均显示重组质粒PET28a-EgEPC1构建成功。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显示,重组质粒PET28a-EgEPC1在E.coli BL21(DE3)...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在肝泡型棘球蚴周围单核细胞中的表达。方法40只雌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20)和假手术对照组(n=20),实验组小鼠开腹直视下肝脏穿刺注射0.1 ml泡型棘球蚴混悬液,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感染6个月后处死小鼠,取肝组织,观察泡型棘球蚴的生长和转移情况;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NF-α和caspase-3在肝泡型棘球蚴和淋巴转移灶周围组织中的表达;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肝组织和泡型棘球蚴病灶周围单核细胞的凋亡。结果感染6个月后,实验组小鼠肝脏可见大小不等的结节状或团块状的泡型棘球蚴组织,淋巴结转移率为45.0%(9/20)。HE染色后观察发现,实验组肝泡型棘球蚴和淋巴转移灶周围均有大量单核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TNF-α和cas-pase-3蛋白在肝泡型棘球蚴和淋巴转移灶周围均有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单核细胞阳性细胞检出率分别为100%、100%和95%、100%,与对照组肝组织中阳性细胞检出率(5%和0)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UNEL结果显示,肝泡型棘球蚴和淋巴转移灶周围单核细胞发生凋亡,单核细胞阳性细胞检出率为100%,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泡型棘球蚴在感染宿主过程中,引起TNF-α蛋白高表达,可能参与了诱导肝泡型棘球蚴周围宿主单核细胞的凋亡,从而抑制宿主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检测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肝脏中MMP2及其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肝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感染细粒棘球蚴病羊肝脏,取肝脏囊泡中的原头蚴处理后接种实验组小鼠肝脏,建立细粒棘球蚴病动物模型。于感染后2、8、30、90和180d各取8只小鼠处死,无菌收集肝脏,采用RT-PCR检测MMP2mRNA,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MP2在肝脏中的表达。实验设假手术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鼠肝脏MMP2mRNA水平在感染后2d达高峰(t2d=6.566,P0.01),总体呈现早期高表达,晚期下降的趋势。免疫组化检查实验小鼠肝脏MMP2表达趋势与RT-PCR的结果一致。结论小鼠感染细粒棘球蚴早期肝脏MMP2高表达,中、晚期低表达,这可能是导致细粒棘球蚴小鼠发生肝脏纤维化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新疆哈萨克绵羊MHC-DRB1基因多态性与细粒棘球蚴病遗传抗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巢式PCR-SSCP对细粒棘球蚴病阳性和阴性各100只哈萨克绵羊的MHC-DRB1第2外显子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试验结果共检测出15个等位基因和37种基因型。χ2适合性检验结果表明,哈萨克绵羊MHC-DRB1基因第2外显子的SSCP带型未达到Hardy-Weinberg平衡(P<0.01)。将细粒棘球蚴病阴性和阳性哈萨克绵羊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进行差异性显著检验和相对危险性估计(RR值估计)分析,发现等位基因H(P<0.01,RR=0.394)和F(P<0.01,RR=0.465)、基因型FF(P<0.05,0.352)和GH(P<0.05,RR=0.45)与细粒棘球蚴病的抗性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等位基因B(P<0.01,RR=14.5>4.1)和基因型GG(P<0.01,RR=13.5>4.1)与细粒棘球蚴病易感性具有很强的相关性,K(P<0.01,RR=3.76)和G(P<0.01,RR=3.395)与细粒棘球蚴病易感性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基因型KK(P<0.05,RR=3.996)与细粒棘球蚴病易感性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结论巢式PCR-SSCP方法证明了哈萨克绵羊MHC-DRB1基因第2外显子存在丰富的多态性,并初步筛选出了与包虫病抗性或易感性相关的等位基因与基因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骨棘球蚴病在放射治疗后棘球蚴囊的病理改变,探讨放射治疗骨棘球蚴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从自然感染细粒棘球蚴的羊肝脏中无菌取出子囊,剪碎、去除囊皮,用0.9%无菌生理盐水冲洗、沉淀,反复3次,HE染色计数,制成含头节为12×106个/L的混悬液20ml.健康子午沙鼠(简称沙鼠)140只,雌雄各半,鼠龄2~3个月,体质量(38±6)g.将含棘球蚴头节悬液按每只0.2 ml注入沙鼠后腿胫骨骨膜下,12个月后拍摄X光片.根据接种部位骨骼破坏情况,以沙鼠后腿胫骨有明确锯齿状骨质破坏为纳入标准,选取沙鼠骨细粒棘球蚴病动物模型72只,雌雄各半.将72只沙鼠按体质量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40贝可勒尔放射(Gy)组、50 Gy组、60Gy组,每组18只,雌雄各半.采用分次放疗法,分5次进行,每次放疗间隔2d,照射剂量率为300 cGy/min.放疗后处死各组沙鼠,无菌条件下取出放疗区骨内细粒棘球蚴囊,用于光镜和电镜下观察.抽取囊内囊液,将囊液用0.9%的无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沉淀,取最后沉渣,HE染色,光镜下观察头节形态及活动情况.结果 对照组囊液中细粒棘球蚴头节形态、活动正常;40 Gy组细粒棘球蚴头节形态尚正常,活动较对照组差,但未被红染;50 Gy组细粒棘球蚴头节形态异常、变形萎缩、红染;60 Gy组细粒棘球蚴头节红染、变形,且有碎裂迹象,周围有不明颗粒包绕.光镜下,对照组照射区细粒棘球蚴囊角质层、生发层育囊及原头节组织学结构基本正常;40Gy组以细粒棘球蚴囊变性为主,结构失常,角质层广泛水肿,生发层变薄,育囊少见;50 Gy组角质层广泛断裂,且生发层部分出现水肿,屈曲皱褶明显,细胞减少,少见育囊及头节;60Gy组以细粒棘球蚴囊坏死为主,角质层广泛断裂,角质层与生发层分离,生发层萎缩、紊乱,未见育囊及头节.电镜下,对照组细粒棘球蚴囊角质层结构清晰,微绒毛排列整齐,生发层细胞及细胞器结构、形态正常;40 Gy组细粒棘球蚴囊生发层内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微绒毛内微丝及内容物减少;50 Gy组细粒棘球蚴囊微绒毛基本消失,核膜模糊不清,内质网、线粒体扩张,淋巴细胞核染色质结块边集,呈环状排列;60Gy组微绒毛基本消失,核膜界限不清破裂,部分核仁碎裂、边集,内质网广泛扩张,线粒体固缩及明显空泡变,淋巴细胞核染色质结块边集,溶酶体及巨噬细胞出现.结论 放射治疗可破坏骨棘球蚴囊的形态与结构,放射活度在50 Gy时对棘球蚴具有致死作用,放射方法治疗骨棘球蚴病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