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信息化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与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作为立国之本的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现代化最重要、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处于经济、社会、科技、教育链环中的中等职业教育也必须顺应信息化潮流。本文以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学科为研究对象,对信息化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实践研究,试图改革现有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适合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的Webquest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
计算机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已经广泛普及,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应经跟不上时代的进步。本文阐述素质教育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实施办法,并探讨如何通过计算机教学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3.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发展,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信息技术飞速的发展,需要思考和设计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模式。本文首先从北京城市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出发,分析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新的课程体系建设、师资建设和教学评价体系建设,其目的是为我校乃至全国高校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20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计算机课程几乎在所有的中职院校里面都有设立。中等职业教育学院计算机教学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还无法适应当前的社会需求。比如说教学质量低下,教学任务不明确,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等等缺陷。中等职业教育要不断加强计算机的教学,提高计算机教学水平和计算机技能。中职院校的教学模式还需要不断得进行改进。任务驱动法有助于学生培养学习的兴趣,并认清学习的目标,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任务驱动法是计算机教学中的一个创新教学模式,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本文主要从中等职业教育学院的计算机教学现状入手,研究了任务驱动法的特征以及其在中职计算机教学结合的方式,接着对任务驱动法与计算机的相结合效果进行分析。在本文最后,笔者对于探索计算机教学中采用的任务驱动法具体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了自己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二十一世纪是网络化世界,不仅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国教育的发展。原有的教育模式和教学理念已经不能适应这个网络化社会的发展,那么计算机教学模式也就应运而生。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高校计算机教学模式是中国教育的新发展,促进了中国教育的发展。本文针对计算机教学模式进行一系列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得到各个行业的广泛应用,全球网络化时代脚步的推进决定了我们的生活将受到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改变。当前,我国教育重点已经由应试教育转移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上,就计算机专业而言,学校要求教学过程要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辅助学生开发新的计算机专业领域,提高学生计算机信息处理与应用能力。本文以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为主进行分析,试提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教育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具大的变革,由原来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位老师满堂讲的传统教学模式,向着数字化、网络化等先进教学模式转变。网络教学模式以其良好的适应性、互动性等特点满足了现代教学的需要,成为教育教学模式的新宠儿,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中也被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8.
网络赋予高职计算机学科教学以新的内涵,这种以网络教学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已经影响到了计算机学科教学的优化,甚至能够全面促进高职计算机学科教学,这对于全面贯彻高职教学方针,实现对高职学生的能力培养与教育至关重要。高职的计算机学科教学如何面对网络化这个特点,是我们研究的一个课题,也是我们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现状,从对学生的培养要求出发,探索了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和目标。认为应着力建构立体化教材支持下的多元化、专业化、网络化的开放教学模式,实施发展性教学评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在各自专业中的应用能力,提高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的人才,中职教育是我国的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教育制度在不断的改革,中职教学中的教学模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职教育模式已经由以往的传统理论教育模式变更为当前的综合能力培养模式.计算机是我国当前各个行业都在应用的技术,这也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加大对计算机人才的培养力度,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也增强了企业对于创新性人才的要求.基于此,本文主要对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提出了适当的解决办法,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已经深入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各行各业对计算机的依赖和重视也在逐步提高,这也就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已经很难与现今社会的发展相匹配,为了能够满足各行各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中等职业院校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给予了高度重视.从传统的计算机教育方式上找出问题,总结经验.将重点逐步从理论转向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上,使中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快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相似文献   

12.
基于行动导向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探索,实质是试图解决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论方面的问题,只有打破传统的学科知识传授和学习活动体验的界限,依据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坚持知行合一,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真正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3.
目前,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动漫教学中,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但大都以讲授为主,如:分层次教学、案例教学法、小班教学模式等等,教师们还是习惯使用多媒体视频,采用讲、练结合的实训教学模式。运用了这些教学模式,虽然能一定层次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无法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  相似文献   

14.
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我国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出既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又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是中职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分析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分别从实用化的教学理念、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建立、尊重学生个性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探讨了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质量提升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基于创新教育视角,调整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新型的课程教学方式,注重激发与培养学生计算机学习兴趣,发展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新时期的教学中,教师需要优选教学方法以此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利用信息资源强化课堂教学质量,进行实践创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应用混合教学科学完善教学评价。落实以上探究与实践的策略,可以更好优化中职计算机课程,达成课程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6.
教育技术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教学形式发挥作用的,因而,教育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必将对教育和教学形式产生影响.以“教”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越来越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计算机文化、网络文化已逐渐成为一种基础文化,信息能力也日益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因此,教学中必须增加培养学生对信息获取、分析和处理能力的内容,信息能力也要作为教育的培养目标.可见,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必须应用以计算机为核心信息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改革不断深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与教学的客观要求,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研究主要对计算机教学对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效果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8.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计算机网络应用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也逐渐增多,通过网络应用开展计算机教学也逐渐受到各大高职院校的青睐,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高职院校更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就是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新型的网络教学模式加强的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应用,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本文首先分析了现阶段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育现状,对加强计算机网络应用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社会经济建设对高校人才的素质要求不仅要专业素质过硬,而且要有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术.过去教学模式下难以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的人才,虽然很多高校进行了教育制度改革,但是还存在依然应用传统教学理念的现状,理论与实践不符,对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中职教育阶段,计算机基本知识是每一位学生都必须了解和掌握的,能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设备更是为学生们带来了极大方便。当前,中等职业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模式仍有改进的空间和余地。为满足信息化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的时需要制定合理的计划,明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最终有效解决本校的计算机课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与此同时,希望本文提到的这些对策能够帮助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学科提高整体教学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