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晓燕  冯岩青 《包钢科技》2016,42(4):45-47,91
研究了Ti-IF无间隙原子钢热轧、冷轧、退火(700、800℃)过程的析出行为与织构。该钢在700℃退火过程中形成的Fe Ti P析出颗粒降低了{111}织构强度,导致r值降低;而800℃退火过程中形成的析出颗粒提高{111}织构强度,强的{111}织构强度增加r值。700℃退火析出物主要为Fe Ti P,800℃退火析出物主要为Ti4C2S2;由于形成Ti4C2S2析出物,使C在再结晶退火过程中很容易从固溶体中析出而形成{111}织构,促使800℃退火时获得良好的成型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化学相分析及透射电镜(TEM),对ASP线生产的Ti-IF钢析出相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并利用ODF分析方法,揭示了生产过程中Ti-IF钢的织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析出相主要由TiN、Ti2CS、Ti(C,N)和FeTiP粒子组成.热轧后即发现少量FeTiP粒子,呈球状或椭球状,大小在100nm以下.冷轧过程是深冲织构{111}<110>和{111}<112>形成的重要阶段.冷轧织构由较强的α和γ纤维织构组成.退火过程中,γ织构不断增强同时伴随着α织构的不断减弱,最终形成了沿γ纤维的{111}再结晶织构.  相似文献   

3.
冯岩青  王福明 《特殊钢》2012,33(6):39-42
研究了IF钢(/%:0.005C、0.02Si、0.16Mn、0.011P、0.004S、0.042Als、0.061Ti、0.003 1 N)0.8 mm冷轧板在500~800℃退火时的再结晶组织及织构,采用X射线衍射技术结合微观组织观察分析了IF钢罩式退火过程中{111}再结晶织构形成机制和显微组织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随退火温度的升高,再结晶数量逐渐增多,640℃为实验钢实际再结晶温度,同时{111}再结晶织构强度亦逐渐增大,{111}取向的晶粒主要在再结晶过程中形成,并在{111}取向晶粒长大过程中,γ纤维织构之间也发生相互转化,主要由{111}〈112〉织构转变为{111}〈110〉织构。  相似文献   

4.
超低碳Ti+Nb-IF钢组织与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Ti+Nb-IF钢再结晶温度与时间以及退火制度对组织与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Ti+Nb-IF钢再结晶开始温度为680 ℃,在800 ℃退火温度下,再结晶完成时间为60 s.当退火温度为870 ℃时,综合力学性能最好,其抗拉强度为313 MPa,屈服强度为156 MPa,伸长率50.8%,n值为0.281,r值为2.07.退火织构特征表现为较强的γ纤维织构和较弱的α纤维织构,γ纤维织构主要为{111}<110>和{111}<112>,最强织构组分在{111}<112>.  相似文献   

5.
Ti、Nb对超低碳Cr18铁素体不锈钢冷轧板再结晶织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添加Ti、Nb对超低碳Cr18铁素体不锈钢冷轧板再结晶织构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Nb单稳定化和Ti、Nb双稳定化的冷轧板试样在850℃下,随退火保温时间的延长,{111}面织构取向密度增加,而Ti单稳定的冷轧板在退火2min时{111}面织构取向密度值达到最大,然后随保温时间延长{111}面织构密度下降。Ti、Nb双稳定化的冷轧板经退火360s后得到最大的{111}<112>织构取向密度强度,Nb单稳定化Cr18不锈钢冷轧板再结晶织构{111}取向密度低于其它两种钢。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 Ti~*/C 比不同的冷轧钢板,采用缓慢和快速升温退火的工艺,研究了 Ti 对深冲性能的影响。所得主要结果如下:钢中的 C 和 N 几乎全部被 Ti 所稳定,并在热轧板的晶粒内部形成微细的Ti(C,N)。冷轧前存在的这些析出物在冷轧板退火时能有效地促进{111}和{112}再结晶织构的发展。试验结果表明,含 Ti 低碳钢(C%≤0.05,Ti~*/C>2.5)即使采用快速升温工艺,在800~850℃退火后值也能达到1.7。  相似文献   

7.
采用背散射衍射技术(EBSD)研究了3.13 mm热轧板的冷轧压下量(65%~80%)和再结晶退火温度(660~780℃)对0.64~1.10 mm Ti-IF钢冷轧板(/%:0.02C、0.01Si、0.10Mn、0.013P、0.011S、0.064 Ti、0.028Al、0.002 0N)的织构和成型性能应变硬化指数(n)、塑性应变比(r)的影响。结果表明,Ti-IF钢冷轧板在冷轧压下率为75%时{111}织构含量最大,成型性能最佳;在740℃以下再结晶退火时材料{111}<110>织构含量高,高于740℃时材料{111}<112>织构含量高;在660~780℃再结晶退火随温度增高,材料{111}织构含量增加,成型性能提高。  相似文献   

8.
《稀土》2015,(4)
在实验室模拟了某钢厂罩式退火工艺,利用金相显微镜、洛氏硬度计、XRD衍射仪和透射电镜研究了稀土低碳钢冷轧板第二相粒子的析出行为对组织织构演变的影响。退火后成品板为饼形晶粒,退火过程中{001}110织构逐渐减弱,{111}织构逐渐增强且在成品板中保留一定量的{112}110织构。退火过程中有Fe3C析出且对组织织构演变影响较小,稀土元素在650℃时依附于Fe3C上析出,起到了稀土元素的微合金化作用,Al N在600℃以上析出,促使再结晶晶粒定向长大对饼形晶粒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热力学及动力学计算表明退火过程中Mn S没有析出,其对组织织构演变影响极小。  相似文献   

9.
王云平  赵小龙 《中国冶金》2018,28(10):14-18
为了研究卷取温度对高强IF钢250P1罩式退火再结晶规律的影响,采用氮气炉加热模拟罩式退火工艺,研究了高温及低温卷取工艺下含磷高强IF钢250P1冷轧板再结晶规律;采用X射线衍射仪对700 ℃模拟退火板及罩式退火成品板进行了织构分析,并对成品板金相组织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低温卷取冷轧板再结晶温度约为675 ℃,高温卷取冷轧板再结晶温度约为700 ℃;低温卷取退火板具有较高强度的{111}有利织构、较高的{111}/{100}比值以及r值,成品板的饼形晶粒更大。  相似文献   

10.
借助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以罩退生产的冷轧Ti-IF钢及含磷Ti-IF高强钢为目标,分析不同磷、钛合金质量分数对产品特征织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磷元素虽然有利于γ取向线上{111}〈112〉织构的增加,但也增加了组分强度差,不利于塑性应变比r值,并且磷元素对{111}织构发展的促进作用取决于钢中过剰钛的质量分数,过剩钛质量分数过高会促进FeTiP二相粒子的析出,从而阻碍{111}取向再结晶晶粒的长大,弱化{111}面织构的强度。研究结果对该材料合金成分的调整起到了指导作用。为了保证所生产的含磷IF高强钢获得一定的强度,同时兼备良好的冲压性能,应降低IF钢中的钛质量分数,适当加入铌以弥补因钛减少对间隙原子固定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