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芒针透刺拮抗肌结合肌张力平衡促通技术对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确诊为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采用芒针透刺拮抗肌结合肌张力平衡促通技术疗法,对照组采用芒针透刺拮抗肌疗法。应用改良的Ashworth评分标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及Barthel指数评分法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估,进而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①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患者的肌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及Barthel指数的评分结果均较治疗前明显有所改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②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的肌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及Barthel指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芒针透刺拮抗肌结合肌张力平衡促通技术疗法在改善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的肌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及Barthel指数方面均优于芒针透刺拮抗肌疗法。  相似文献   

2.
李洁新 《北京中医药》2012,31(5):360-362
目的探讨芒针透刺配合放血疗法对中风后上肢肌张力增高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确诊为中风后上肢肌张力增高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其中治疗组采用芒针透刺配合放血疗法,对照组采用一般物理康复疗法。应用改良的Ashworth评分标准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估,进而比较2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患者的Ashworth分级0~4级评定的评分结果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2组间比较,治疗组的肌痉挛程度Barthel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芒针透刺配合放血疗法在改善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的肌痉挛程度Barthel指数优于芒针透刺拮抗肌疗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巨刺法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侧上肢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对45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予以针刺健侧手少阳三焦经的巨刺法治疗。结果:患者经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达95.56%。结论:巨刺疗法对于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上肢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筋结点恢刺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7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针刺组、恢刺常规穴位组和恢刺经筋结点组各25例,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FMA (上肢部分)、中医中风病诊断疗效评价法(上肢部分)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法(上肢部分),观察并比较各组对偏瘫侧上肢的肌张力降低程度、运动功能的改善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中医中风病临床疗效和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程度。结果:各组治疗后各项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恢刺经筋结点组明显优于恢刺常规穴位组和常规针刺组(均P﹤0.05);常规针刺组总有效率为60.71%,恢刺常规穴位组总有效率为80.00%,恢刺经筋结点组总有效率为88.00%,各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恢刺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和恢刺常规穴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巨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侧上肢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将45例确诊患者予以针刺健侧手少阳三焦经穴,以巨刺法治疗。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6个疗程。结果:共治疗45例,其中临床治愈25例,显效12例,好转6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5.56%。结论:巨刺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上肢功能恢复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吴常征  丁一  焦杨 《光明中医》2013,(11):2269-2269,2276
目的 观察头皮针加体针透刺治疗42例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头皮针加体针透刺的方法,并对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肢体痉挛及ADL的疗效评定.结果 治疗前后对神经功能及ADL的评定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头皮针加体针透刺的方法可以有效的促进中风肢体偏瘫的康复及治疗.  相似文献   

7.
夏毅 《光明中医》2011,26(8):1640-1641
目的观察头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30例,给予头针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30例,仅给予康复训练;两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治疗30天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评价肌张力改善情况,Barthel氏AD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组显效18例,进步9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显效14例,进步8例,总有效率73%,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头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疗效显著,效果优于单纯应用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芒针阴阳透刺法联合温阳通络汤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及对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110 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55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联合温阳通络汤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芒针阴阳透刺法治疗。比较2 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 评分、Berg 平衡功能(BBS) 评分、神经递质、血液循环相关指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舌质紫暗、肢体麻木、脉络瘀血、感觉障碍评分及谷氨酸(Glu)、同型半胱氨酸(Hcy)、三酰甘油(TG)、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研究组上述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FMA 评分、BBS 评分、γ-氨基丁酸(GABA) 水平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且研究组上述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芒针阴阳透刺法联合温阳通络汤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疗效确切,能够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恢复兴奋、抑制神经递质的平衡。  相似文献   

9.
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针药结合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针药结合法治疗,对照组予巴氯芬治疗,30 d后两组分别进行临床疗效评定、Ashworth评级变化以及副作用发生率的比较.结果 治疗组疗效及Ashworth评级的改善稍差于对照组,但副作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针药结合方法可有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且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按照随机平行分组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医针灸治疗,连续治疗4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评价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痉挛量表疗效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2个疗程时2组S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均0.05),但同期治疗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P均0.05);治疗后治疗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针灸疗法配合康复训练可有效缓解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痉挛症状,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可提高患者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1.
巨刺治疗脑血管病后痉挛性瘫痪36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风病后运动障碍即偏瘫的发生率最高,痉挛性瘫痪是偏瘫恢复必然过程(多在脑中风后约4星期至半年出现),其代表肢体肌力的恢复,但痉挛问题能否及时解决是关系疾病恢复程度的核心问题。常规针法在此时期易加重病情,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采用交经缪刺法选取健侧穴位及患侧痉挛肌的拮抗肌侧的经穴进行针刺,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粗针平刺身柱穴配合体针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影响,为寻找有效的抗痉挛针刺方法提供临床研究依据。方法:将90例住院病人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粗针体针组、体针组及西药组各30例,以修改的Ashworth量表为疗效评定指标,并同时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表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3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进行测评。结果:粗针体针组有效率为86.67%,体针组有效率为66.67%,西药组有效率为56.67%。粗针体针组疗效明显优于体针组(P<0.05)及西药组(P<0.01)。3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在治疗后亦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粗针体针组优于另两组(P<0.05,P<0.01)。结论:粗针平刺身柱穴配合体针可明显改善中风患者肢体的痉挛程度,是一种有效的抗痉挛针刺法。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笔者采用芒针透刺治疗中风偏瘫80例,并与常规体针治疗80例相比较,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来自我院内科住院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80例,男58例,女22例;年龄最小36岁,最大79岁,平均65岁;病程最短7d,最长半年;左侧肢体瘫痪38例,右侧42例;脑出血21例,脑梗死59例。  相似文献   

14.
燔针劫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思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痉挛性瘫痪一直是困扰广大医疗工作者的难题,笔者通过以往临床经验和大量文献查阅,为燔针劫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为进一步临床研究的开展建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中药熏蒸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肢体肌张力、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109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均接受基础治疗,对照组54例给予单纯康复训练,观察组55例增加中药熏蒸疗法,对比两组患者肢体肌张力、运动功能、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改良版Ashworth评分法(MAS)评分、表面肌电图测均方根值(RMS)数值、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 中药熏蒸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能够改善患者肌张力异常,提高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头针配合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9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6例)。治疗组采用头针配合张力平衡针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均1次/d,每次留针30min。观察治疗前后评定患者肌张力、肌痉挛状态变化。两组均以14d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2d,连续治疗2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7.50%,对照组总有效率63.0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肌张力、肌痉挛状态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针配合张力平衡针法能显著改善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肌张力、肌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头针配合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9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6例)。治疗组采用头针配合张力平衡针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均1次/d,每次留针30min。观察治疗前后评定患者肌张力、肌痉挛状态变化。两组均以14d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2d,连续治疗2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7.50%,对照组总有效率63.0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肌张力、肌痉挛状态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针配合张力平衡针法能显著改善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肌张力、肌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18.
郭严 《河南中医》2015,35(2):278-280
目的:观察头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11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采用头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结果:观察组上肢、下肢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改善情况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疗效显著,并显著改善患者Barthel指数。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补肾祛瘀针法联合浮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效果.方法:68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治疗组采用补肾祛瘀针法联合浮针治疗,对照组仅采用补肾祛瘀针法治疗,连续治疗3个疗程.结果: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患侧肢体各关节痉挛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分析拮抗肌透刺法和阳明经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同时都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其中治疗组40例,予以拮抗肌透刺法治疗;对照组40例,予以阳明经针刺法治疗。两组均每周治疗6次,4周为1个疗程。结果:①治疗组患者的痉挛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肢体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②对照组治疗前后患者的痉挛程度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拮抗肌透刺法能有效缓解脑卒中患者肢体痉挛程度,疗效优于阳明经针刺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