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以记忆与认知功能进行性丧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难以治愈。AD的发生与基因异常表达、转录密切相关,组蛋白乙酰化在不改变基因编码序列的条件下,影响基因转录活性进而调控基因表达与染色体结构重塑,在调控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与Tau蛋白磷酸化、神经元生长、突触可塑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参与AD病理过程。中药防治AD具有多靶点、多环节、整体调节的特点,大量的动物与细胞实验验证中药可调控组蛋白乙酰化改善AD,该文聚焦组蛋白乙酰化在AD中的关键作用,从中药有效成分及中药复方两方面对近5年相关研究进行归纳分析,发现其主要作用机制涉及拮抗细胞凋亡、阻抑氧化应激、改善Tau蛋白与Aβ沉积、维持突触功能、营养保护神经元、修复髓鞘等多方面,主要药理功效为益肾安神、补脾和中、开窍化痰,中药复方中常用中药包括茯苓、甘草、川芎、石菖蒲、白芍等,该发现进一步验证了中药防治AD的巨大潜力,为AD临床治疗与实验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不可逆转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记忆障碍、失语、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及人格改变等症状。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至今没有完全治愈的手段,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皂苷是一类苷元为三萜或螺甾烷类化合物的低聚糖苷,分为三萜皂苷和甾体皂苷,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目前尚无皂苷类成分抗AD作用系统完善的综述,笔者通过检索近几年文献,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总结皂苷类成分改善AD的研究,研究发现皂苷类成分通过抑制β淀粉样蛋白(Aβ)级联活性、抑制微管相关蛋白(tau)过度磷酸化、抑制神经元氧化应激、抑制炎症因子、调节细胞凋亡、抑制胆碱能神经元退化、促进线粒体自噬、调节肠道菌群、增强能量代谢等方式提高学习能力,改善认知障碍,进而改善AD动物模型的病理状态。不同皂苷对AD的治疗效果不同,结合皂苷成分和抗AD效果,讨论了不同苷元和糖链对于抗AD活性的影响,为皂苷类成分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年龄高度相关的神经系统疾病,是造成老年期痴呆的最主要原因,亦是导致老年人丧失日常生活能力的最常见疾病,将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和经济压力。中医可将其归属于“痴呆”“呆门”“呆病”等疾患范畴,传统认为以肾虚为本,多从肾论治。课题组结合肝的生理病理特性,提出了“肝肾同调”是防治AD的重要思路。AD以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和神经原纤维缠结(NFT)为主要病理表现,其发病机制复杂。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免疫炎症在AD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核转录因子-κB(NF-κB)/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3(NLRP3)/胱天蛋白酶-1(Caspase-1)/白细胞介素-1β(IL-1β)信号通路调控神经免疫炎症将是治疗AD的重要靶点。该文基于“肝肾同调”的重要思路,遴选其代表名方黑逍遥散,从调控NF-κB/NLRP3/Caspase-1/IL-1β信号通路进而抑制神经免疫炎症角度探析防治AD的作用与机制,以期进一步推进黑逍遥散防治AD的深入研究,亦为中医药防治AD的思路策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4.
穿心莲内酯是从传统中药穿心莲中提取出来的二萜内酯类化合物,是穿心莲发挥药理药效作用的重要物质基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穿心莲内酯具有抗炎、抑菌、抗病毒、抗肿瘤、保肝利胆、保护心血管系统与神经系统等多种药理活性。穿心莲内酯具有显著的抗炎活性,其抗炎作用涉及多个炎症相关靶点,可通过抑制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等信号通路的表达和激活,减少其下游炎症介质合成与释放、调节氧化应激和免疫反应等多种途径来实现对各种炎症性疾病的抗炎作用。同时,穿心莲内酯对多种肿瘤细胞均有抑制作用,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阻滞细胞周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发挥抗肿瘤活性。其抗肿瘤机制涉及Notch、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NF-κB、分泌型糖蛋白/β-连环蛋白(Wnt/β-catenin)等细胞信号通路,能够通过调控不同的信号通路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的效果。此外,穿心莲内酯还可通过调控糖代谢从而改善糖尿病的发展。在查阅穿心莲内酯相关文献时,笔者发现穿心莲内酯往往通过多途径,多靶点调控发挥药理作用,但大部分的研究并未明确其发挥药效的具体靶点,有待后续深入研究。本文就穿心莲内酯近3年药理作用及机制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并就其研究现状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其进一步深入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一定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
食管鳞癌(ESCC)是中国最主要的食管癌组织学分型,其发病机制复杂,可能与多个基因发生突变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 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通路等失调有关。MAPK信号通路可以被生长因子、原癌基因、氧化应激等激活,从而参与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凋亡等生物学功能。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MAPK信号通路在ESCC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有望成为ESCC治疗的有效靶点。经典的MAPK家族包括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c-Jun氨基末端激酶1/2/3(JNK1/2/3)、p38激酶α/β/γ/δ(p38α/β/γ/δ)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5(ERK5),每条通路由3种级联顺序磷酸化激活的蛋白激酶体系构成。其中ERK1/2通路的激活与ESCC的增殖、迁移、耐药及凋亡抑制有关,JNK、p38、ERK5通路似乎表现出双向调节作用,并且存在MAPK内部通路之间的信号整合。食管癌化疗药物往往不良反应较大且易产生耐药性,寻找高效、低毒的药物替代治疗成为一种新的思路。研究发现黄酮类、萜类、生物碱类、皂苷类、酚类等中药活性成分能够通过靶向MAPK通路发挥抗ESCC作用,主要体现在抑制增殖、迁移、侵袭,诱导周期阻滞,促凋亡,逆转耐药等方面。因此该文就MAPK信号通路在ESCC中的调节作用及中药活性成分调节MAPK通路抗ESCC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以期为中药防治食管癌的机制研究和新药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复方中药芪苈强心胶囊的化学成分,从而明确芪苈强心胶囊的药效物质基础。 方法: 使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中低压液相色谱和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对芪苈强心胶囊大孔树脂95%,50%,30%醇洗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 结果: 从这三段洗脱物中分离纯化得到10个单体化合物。利用1D,2D核磁共振光谱全部鉴定了其结构。分别为人参皂苷Rd(1),20(S)-人参皂苷Rh12),20(S)-人参皂苷Rg23),毛蕊异黄酮(4),杠柳苷Δ5-pregnene-3β,20(S)-diol-20-O-β-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yl-(1 →2)-β-D-digitalopyranoside(5),黄芪皂苷Ⅰ(6),山柰酚-3-O-β-D-芸香苷(7),橙皮苷(8),迷迭香酸甲酯(9),迷迭香酸乙酯(10)。 结论: 化合物 1~6,8~10 均为首次从芪苈强心胶囊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s,AD)是导致痴呆症的最常见原因。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加剧,AD的发病人数和导致的社会负担逐年上升。流行病学研究表明,AD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发病具有显著相关性,其机制主要可以解释为胰岛素抵抗、胰岛素缺乏和氧化应激与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Aβ)沉积和tau蛋白磷酸化相互作用,促进了AD的发生和发展。由此推测抗糖尿病药物或许对AD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本文选取近年来国内外关于AD与T2DM共病的发生机制及抗糖尿病药物治疗AD的疗效评价的研究,旨在为AD的治疗和新药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在目前的临床研究中,多种抗糖尿病药物,包括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二甲双胍和噻唑烷二酮类化合物等均不同程度地显示出对AD的有益影响,抗糖尿病药物治疗AD的潜力已初步体现,其疗效评价和分子机制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与年龄和衰老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起病隐匿且呈进行性发展,已成为全球重大健康和社会经济问题。目前AD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一些研究者也根据不同病因提出了β淀粉样蛋白(Aβ)级联假说、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假说、线粒体功能障碍与氧化应激假说、神经递质假说等多种假说,因此迫切需要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的整体综合干预。故基于传统中医理论并结合现代研究发现,补肾抗衰类中药具有不良反应小疗效长和标本同治的独特优势,且对AD具有拮抗免疫炎性反应、清除氧自由基及抗氧化、抑制Aβ和Tau蛋白异常聚集、减少神经细胞凋亡、调节中枢神经递质、调控肠道菌群等作用。近年来,干细胞疗法通过内源性激活和外源性移植2种策略治疗AD,从而补充体内的神经细胞和替代受损的神经细胞。但由于干细胞移植后血脑屏障的透过率、进入损伤部位的靶向性、免疫排斥反应及存活率等因素的影响,需要结合药物等方法来进一步提高或加强干细胞移植的疗效。补肾抗衰类中药可通过激活AD体内已有休眠的神经干细胞(NSCs),促进神经再生,修复和重建组织器官,其联合干细胞移植治疗AD与两者单纯治疗相比,疗效更加显著。这一联合疗法可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结合点,也为AD的防治及提高干细胞移植的疗效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阿尔茨海默病(AD)病理机制十分复杂,有多种假说,β-淀粉样蛋白(Aβ)和Tau样蛋白磷酸化是其主流学说。氧化应激(OS)是其他假说和机制的连接桥梁,在多种假说中有关键作用。因此,针对ADOS的治疗有利于缓解疾病进展。活性氧(ROS)既是一种氧化剂,也是一种氧化产物,与Aβ和Tau样蛋白相互作用,活化小胶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触发炎症和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脑内环境恶化,加快疾病发生发展。ROS作为诱导OS的信号使者广泛参与了AD疾病进程,可能是AD疾病进展的新靶点。中药单体及复方在AD的防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最新研究发现中医药有效防治AD与调控ROS关系密切。从ROS探讨中医药治疗AD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较多,但尚缺乏系统综述。该文通过分析汇总近年来国内外文献,从ROS的产生及生理,在AD的作用机制及中医药通过相关途径调控ROS防治AD方面进行综述,为中医药对ROS调控研究提供参考,以期为防治AD提供新靶点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β淀粉样蛋白(Aβ)在脑中的大量聚集被公认为是阿尔茨海默病(AD)的起始因素,其集聚主要由Aβ过量产生和清除障碍引起。随着现代研究的进展,学者们针对AD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除了临床上常用的改善认知功能症状的药物外,Aβ单克隆抗体(Aduhelm)在美国成功上市,或可延缓AD进程,这表明靶向Aβ可能是治疗AD的有效途径,但其价格昂贵,不良反应和禁忌证较多,不利于临床推广。而中医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安全性良好,可从抑制Aβ产生和聚集、促进其脑内清除等多方面调节脑内Aβ沉积水平,减轻神经毒性,防治AD。小檗碱、没食子酸、蛇床子素、半枝莲黄酮、还脑益聪方、涤痰汤可通过调促进α分泌酶、抑制βγ分泌酶的活性和表达,减少Aβ产生;黄芩素、芦荟大黄素、没食子酸、姜黄素等可通过与Aβ的疏水结构及介导Aβ聚集的H键、盐桥和β折叠结构相互作用,抑制Aβ的聚集,促进其解聚,减轻Aβ对神经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姜黄素和白藜芦醇可促进小胶质细胞的骨髓细胞触发受体2等表达,促进小胶质细胞的迁移和吞噬Aβ,双叶内酯、开心散和姜黄素可上调脑啡肽、胰岛素降解酶等降解酶表达促进Aβ降解、京平尼苷、二氢丹参酮、双氢青蒿素、姜黄素可通过激活正常自噬或抑制异常自噬,于细胞内降解Aβ;环黄芪醇、当归芍药散、益智防呆方、苓桂术甘汤通过改善血脑屏障(BBB)完整性和通透性促进Aβ流出和抑制Aβ的流入,益智防呆方、血栓通可通过促进水通道蛋白4(AQP4)的极化,使Aβ经淋巴系统清除,减少脑中Aβ聚集,减轻或预防神经细胞损伤,改善认知功能。以上总结旨在为中医药对AD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充足的证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代谢异常(CKD-MBD)具有一定优势,近年来出现许多中药复方及中药单体治疗CKD-MBD的研究。通过文献检索发现,中药治疗CKD-MBD相关通路的机制研究中,以中药自拟复方研究为主,作用途径涉及纤维细胞生长因23/Klotho(FGF23/Klotho)信号通路、Wnt/β-连环蛋白(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核转录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核转录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骨保护素(RANK/RANKL/OPG)系统等多条信号通路,中药能通过调节此系列信号通路改善钙磷代谢、骨代谢紊乱、调控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和自噬,从而治疗CKD-MBD。该文将对这些信号通路和中药治疗CKD-MBD在作用机制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介绍,以期为中药治疗CKD-MBD的相关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基于Aβ损伤的PC12模型,观察人参皂苷Rb1对线粒体自噬的调节作用。方法 用Aβ损伤PC12细胞建立体外AD模型,采用人参皂苷Rb1进行干预后,利用透射电镜观察自噬情况,Western blot检测LC3Ⅱ/Ⅰ、p62、PINK1、parkin、NDP52和OPTN蛋白的表达,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LC3p62PINK1parkinNDP52OPTN mRNA水平。结果 人参皂苷Rb1高剂量促进细胞中自噬小体包裹受损线粒体,升高LC3Ⅱ/Ⅰ比值(P < 0.05),减少p62蛋白水平(P < 0.05);同时,人参皂苷Rb1显著增加了PINK1蛋白表达(P < 0.01),同时减少OPTN及NDP52蛋白水平(P < 0.05);此外,人参皂苷Rb1高剂量组parkinOPTN mRNA表达显著上调(P < 0.01),低剂量组PINK1NDP52 mRNA表达也显著上调(P < 0.05)。结论 人参皂苷Rb1神经保护作用与调节线粒体自噬相关,通过激活PINK1/parkin通路促进线粒体自噬而改善体外AD模型损伤情况。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心肌病(DCM)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心血管病变之一。DCM的发生、发展与心肌纤维化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心肌纤维化是DCM重要的病理特征,因此针对心肌纤维化的治疗有助于延缓DCM的进程。在DCM进展的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信号通路的异常转导是高血糖诱导心肌纤维化的重要机制,TGF-β是心肌纤维化的关键因子,在DCM心肌纤维化过程中处于过度表达状态,Smad是TGF-β下游的主要效应因,TGF-β/Smad信号通过诱导心肌细胞凋亡,刺激肌成纤维细胞的过度产生,增加心肌细胞外基质(ECM)的沉积,在糖尿病心脏心肌纤维化的发病机制中发挥复杂作用。近年来中药在DCM的防治中发挥愈发重要的作用,基于TGF-β/Smad信号探寻中药干预DN进程的研究也逐渐增多。诸多药理研究表明,中药在防治DCM方面具备安全、高效等优势,具有明确的抑制心肌胶原沉积、抗心肌纤维化、改善心脏功能,保护心肌等功效,TGF-β/Smad信号通路是中药、中药单体和中药复方发挥DCM心肌保护作用的关键通路之一。鉴基于此,该篇将对近约10年以来中医药干预TGF-β/Smad信号通路治疗DCM现有的药理和实验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能为中药治疗DCM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基于“肾脑相关”理论,探讨龟鹿二仙膏对氢化可的松联合β淀粉样蛋白(Aβ)诱导的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模型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腹腔注射氢化可的松并脑室注射Aβ诱导大鼠AD模型,龟鹿二仙膏不同浓度进行干预。测定大鼠的海马、肾脏和肾上腺指数;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样品中皮质酮(CORT)及睾酮(T)水平;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代谢组学技术采集和分析模型大鼠血清代谢数据;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及分析平台(TCMSP)、中药分子机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BATMAN-TCM)和中医药综合数据库(TCMID)收集龟鹿二仙膏活性成分及相应靶点;利用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Cards)和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检索得到的AD相关靶标信息;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龟鹿二仙膏高、中、低剂量组海马指数、肾脏指数和肾上腺指数均显著升高,其中龟鹿二仙膏高剂量组升高最为显著(P<0.01);龟鹿二仙膏高、低剂量组大鼠穿越平台次数均显著增加(P<0.05,P<0.01),Ⅲ象限路程(%)和Ⅲ象限时间(%)均显著延长(P<0.05,P<0.01);龟鹿二仙膏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血清CORT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龟鹿二仙膏高、中、低剂量组大鼠海马组织中IL-6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代谢组学技术共鉴定了24个与AD相关的血清差异代谢物;网络药理学方法共筛选出50个治疗AD的高频共性化合物,高频共性靶点187个,得出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在AD复杂的病理机制网络中起到重要作用。结论 龟鹿二仙膏可显著改善氢化可的松并Aβ诱导的AD模型大鼠认知功能障碍,降低血清CORT,抑制海马组织炎症因子IL-6表达,并调节AD模型大鼠的代谢水平,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以记忆与认知功能呈进行性下降为主要表现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脑内β淀粉样蛋白(Aβ)聚集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可使氧化应激水平增高,致使能量代谢失衡,造成神经细胞大量凋亡及突触功能损伤。由Nfe212基因编码的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被称为抗氧化反应的“主调节因子”,不仅可激活抗氧化反应元件,如血红素氧合酶-1(HO-1)、NAD(P)H醌氧化还原酶1(NQO1)等表达,提高抗氧化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的表达,减少活性氧簇物质的释放,还能抑制免疫炎症、细胞凋亡、自噬通路的激活,延缓AD的发病进程。因此,该文从Nrf2结构特征、通路传导、在AD中的作用机制、药物调节等方面对近5年中药调控Nrf2通路防治AD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分析并进行综述。结果显示,在所有报道中以中药化合物的研究居多,并且主要为黄酮类,Nrf2/HO-1、PI3K/Nrf2通路研究最为广泛,作用机制主要为抑制氧化应激、神经炎症、细胞凋亡、改善突触功能等,这表明中药可通过调控多种Nrf2信号通路,并从多个机制层面上发挥防治AD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川芎酒制前后水提物中差异性成分,探讨川芎酒制增强抗脑缺血损伤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HPLC-Q-Orbitrap HRMS),基于化合物质谱信息并结合对照品、参考文献比对,定性分析川芎水提物的主要化学成分,采用化学模式识别方法筛选川芎酒制前后的差异性成分。基于此,通过在线数据库对差异化合物的潜在靶点进行预测,搜索脑缺血疾病相关靶点。运用Cytoscape 3.6.0建立川芎酒制前后差异成分-作用靶点-疾病网络图;使用STRING 11.5构建交集靶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通过DAVID 6.8对差异性成分抗脑缺血的潜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同时,将相对含量较高且酒制后峰面积升高的化合物与其对应靶点进行分子对接,以验证酒制增效机制。结果 从川芎中共鉴定出71个化学成分,筛选出34个差异性成分,对应潜在靶点603个,与769个疾病靶点做交集后共得到60个交集靶点。通过PPI网络分析得到7个关键靶点,包括JUN、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3(MAPK3)、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胱天蛋白酶-3(CASP3)、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为主要的差异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各差异成分(洋川芎内酯K、洋川芎内酯F、3-正丁基苯酞、ZZ′-6,8′,7,3′-双藁本内酯、阿魏酸、Z-藁本内酯)和其对应靶点均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 川芎酒制增效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7.
肝癌作为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是导致癌症相关死亡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并且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临床中主要通过手术切除、肝移植、放射和药物治疗肝癌,但在治疗的同时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且存在高复发率与低生存率问题。中药在提高治疗肝癌综合疗效、减少不良反应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其含有的多种有效成分可通过多种靶点诱导肝癌细胞凋亡、抑制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和逆转多药耐药等发挥抗肝癌作用,已成为防治肝癌的重要手段和抗肝癌药物的丰富研发资源。Wnt/β-连环蛋白(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是癌症中最经典的通路之一,其参与肿瘤细胞的增殖、细胞周期运行、迁移侵袭及肿瘤组织血管生成等过程,近年来许多研究报道中药有效成分可通过该通路发挥抗肝癌作用。因此该文总结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分析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肝癌发生发展具体机制间的关系,梳理黄酮类、萜类、生物碱类、多糖类及其他中药有效成分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发挥诱导肝癌细胞凋亡、调节细胞周期运行、抑制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等作用的研究文献,分析并总结相关中药有效成分抗肝癌的研究进展,探讨中药有效成分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发挥抗肝癌作用的具体机制,为进一步利用中药有效成分研发抗肝癌药物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王曌  尹跃  边媛媛  田金龙  史琳 《中草药》2020,51(24):6142-6150
目的 研究绞股蓝总皂苷及其水解产物中达玛烷型四环三萜类化合物及其降糖活性。方法 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法、重结晶法和半制备液相色谱法等,对绞股蓝总皂苷水解产物和总皂苷进行系统分离,结合NMR数据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利用体外抑制α-葡萄糖苷酶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活性模型进行化合物活性筛选,并对活性较强的化合物进行了酶抑制动力学研究,采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活性位点分析法,对PTP1B与化合物的相互作用进行对接模拟。结果 从绞股蓝总皂苷酸水解产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gpsapogenin A(1)、20(S)-人参二醇(2)、gypensapogenin F(3)、20(R)-原人参二醇(4)、(23S)-3β-羟基达玛-20,24-二烯-21-羧酸21,23-内酯(5)、gypsapogenin A(6)和(20S,24S)-3β,20,21β,23β,25-五羟基-21,24-环氧达玛烷(7);从总皂苷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0R,23R)-3β,20-二羟基达玛-24-烯-21-羧酸21,23-内酯-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木糖基(1→3)]-6-O-乙基-β-D-吡喃葡萄糖苷(8)、(20S,23S)-3β,20-二羟基达玛-24-烯-21-羧酸21,23-内酯-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木糖基(1→3)]-6-O-乙基-β-D-吡喃葡萄糖苷(9)、(20R,23R)-19-醛基-3β,20-二羟基达玛-24-烯-21-羧酸21,23-内酯-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木糖基(1→3)]-α-L-吡喃阿拉伯糖苷(10)、(20S)-3β,20,21-三羟基达玛-23,25-二烯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木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基}-21-O-β-D-吡喃葡萄糖苷(11)、(20S,23S)-3β,20-二羟基达玛-24-烯-21-羧酸21,23-内酯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木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苷(12)。结论 除化合物4,其他化合物对α-葡萄糖苷酶和PTP1B均具有抑制活性。化合物9的活性最好,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2.10和1.07 μmol/L。  相似文献   

19.
榼藤子Entada phaseoloides(Linn.)Merr.为傣族常用中药材,药用历史悠久,临床疗效显著,其化学成分复杂多样,主要含有皂苷类、含硫酰胺类、酚及酚苷类等化学成分,具有抗肿瘤、抗炎、镇痛、降糖、调脂等药理作用。对榼藤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方面进行系统综述,并依据质量标志物(Q-marker)“五原则”对榼藤子的Q-marker进行预测分析,建议将榼藤子苷、榼藤子酰胺A-β-D-吡喃葡萄糖苷、榼藤酰胺A、榼藤子皂苷D及榼藤子皂苷E作为榼藤子药材潜在质量控制指标,为榼藤子的质量评定及新型产品研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大补元煎灌胃联合4周的跑台运动对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信号通路及相关细胞凋亡蛋白的调节作用,探讨其改善AD大鼠认知功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运动组(EX组)、模型组(AD组)、大补元煎组(TCM组)、运动+大补元煎组(EX+TCM组),每组10只。采用海马区注射β淀粉样蛋白25-35(Aβ25-35)寡聚体溶液建立AD大鼠模型,EX组进行6 d/周的跑台训练。TCM组予大补元煎水煎液灌胃(5.36 g?kg-1),EX+TCM组在跑台训练同时进行大补元煎水煎液灌胃,Sham组、AD组及EX组给予等容纯水灌胃。Morris水迷宫评价大鼠的学习记忆,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形态变化,透射电镜观察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的改变,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中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p)-Akt、GSK-3β、p-GSK-3ββ-连环蛋白(β-catenin)、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剪切的胱天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Sham组比较,AD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和游泳总路程显著增加,目标象限停留时间显著减少(P<0.01),海马锥体细胞排列疏松紊乱,密度降低;海马超微结构出现髓鞘样改变,线粒体肿胀模糊;Bcl-2、p-Akt、p-GSK-3β的水平显著降低、β-catenin表达明显下降(P<0.05,P<0.01)、cleaved Caspase-3表达明显上调(P<0.05)。与AD组比较,EX组、TCM组、EX+TCM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和游泳路程明显减少,目标象限停留时间明显增加(P<0.05,P<0.01);锥体细胞排列规律,细胞数量增加,透射电镜下可见髓鞘样改变减轻,线粒体肿胀改善;Bcl-2、p-Akt、p-GSK-3β表达升高,cleaved Caspase-3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且EX+TCM组β-catenin水平升高而EX组、TCM组与A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EX+TCM组比较,EX组与TCM组逃避潜伏期和游泳路程增加(P<0.05,P<0.01),目标象限停留时间显著减少(P<0.01);锥体细胞排列疏松,电镜下突触完整性下降;Bcl-2、p-Akt、p-GSK-3ββ-catenin的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cleaved Caspase-3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 有氧运动结合大补元煎可改善AD大鼠认知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与升高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中的关键蛋白表达有关,且联合使用优于运动或药物单独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