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为了探索双重任务(DT)训练对脑卒中后共济失调患者的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40例脑卒中后共济失调患者随机分为DT组和单一任务(ST)组各20例,ST组接受常规运动训练,DT组在常规训练里的步行训练时接受DT训练.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对2组患者进行以下评定:单一任务模式的计时起立-走测试(TUG-S)、运动双重...  相似文献   

2.
刘鹏程 《中国康复》2017,32(6):459-461
目的:通过应用绳带疗法来观察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步行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脑卒中恢复期患者48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项目;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项目的基础上辅助绳带疗法进行治疗。治疗前后采用Tinetti步态量表、简化Fugl-Meyer评定下肢部分(FMA-LE)、Holden步行功能分类评定、10m行走时间测试(10MWT)、6min步行距离测试(6MWT)来进行评定疗效。结果:治疗6周后,2组患者FMA-LE及Tinett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10MWT较治疗前明显缩短(均P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6MWT步行能力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绳带疗法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行步态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颅磁刺激结合Frenkel体操训练对脑卒中后共济失调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该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共济失调障碍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经颅磁刺激,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Frenkel体操训练。评定两组临床疗效、共济失调程度、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世界神经病联合会国际合作共济失调量表(ICAR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7.62%)较对照组(78.57%)高(P0.05);两组治疗后Berg平衡量表(BBS)、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高(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治疗后各血液流变学指标测量值均较治疗前低(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脑卒中后共济失调障碍患者经颅磁刺激结合Frenkel体操训练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同时能明显改善患者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可有效调节血液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步行和平衡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偏瘫病程>6个月,且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级2~4级)]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选取偏瘫病程>6个月,且FAC评级为2~4级的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步行和平衡功能训练,平衡功能训练包括平衡仪、平衡板和木板上一字形步行训练等。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和治疗3个月后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FAC评级、Berg平衡量表(BBS)、跌倒指数(FI)测试、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平地45m最大步行速度(MWS)、上下24阶楼梯、上下50米斜坡及模拟上下公交车阶梯计时评测。 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患者的BBS评分、MWS、GTUP和上下楼梯所用时间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2组患者的BBS评分、FI跌倒指数和MWS、GTUP、上下楼梯、上下斜坡以及模拟上下公交所用时间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上述各项指标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2组患者的FAC分级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中,有15例患者达到5级,对照组仅5例患者达到5级,组间改善情况比较,以观察组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步行平衡功能训练可改善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5.
良好的平衡功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交及娱乐活动等密切相关。对于脑卒中等偏瘫患者而言,恢复步行功能是他们最迫切的希望之一,而平衡能力的控制对于步行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其中因各种原因所致的共济失调综合征又是导致患者平衡功能受损的主要原因,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为探讨平衡训练及年龄因素对共济失调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频率的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60例我院住院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为15 Hz组(n=30)和30 Hz组(n=30).两组均行常规康复训练,15 Hz组在常规康复训练上予以15 Hz全身振动训练,30 Hz组在常规康复训练上予以30 Hz全身...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平衡功能及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8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平衡组、等速组及联合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平衡组、等速组在上述干预基础上分别辅以平衡功能训练或膝关节等速肌力训练,联合组患者则辅以平衡功能及膝关节等速肌力训练。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及10m步行时间对各组患者步行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8周后平衡组、等速组及联合组患者其FAC分级及10m步行时间[分别为(35.97±8.49)s,(36.03±8.62)s和(31.61±6.64)s]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并且联合组患者FAC分级及10m步行时间亦显著优于等速组及平衡组(P<0.05)。 结论平衡功能训练及等速肌力训练均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两者联用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提高患者平衡能力、促进步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绳带疗法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25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2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均行rTMS治疗,观察组则还增加绳带疗法(即进行常规康复治疗中的步行训练时佩戴绳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太极拳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Brunnstrom肢体功能恢复分期Ⅳ期、平衡功能障碍Berg评分21—40分、步行功能障碍(FAC)Ⅲ级的60例无严重认知和言语障碍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物理因子疗法,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施加太极拳训练,两组均为1次/d,40min/次,6d/周,8周后观察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躯干功能量表(TIS)、平衡功能量表(BBS)、步行功能(FAC)和10m最大步行速度(MWS)进行指标测评。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TIS值、BBB值、FAC以及10m MWS评定无显著差异性(P0.05)。经8周康复训练治疗后,对照组各测评指标较治疗前有非常显著性改善(P0.01);观察组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基础上辅以太极拳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改善平衡功能、提高步行能力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动态矫正衣结合常规共济失调康复训练对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0例小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共济失调康复训练组(对照组)和动态矫正衣结合常规共济失调康复训练组(试验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共济失调康复训练,试验组在穿戴动态矫正衣的情况下进行常规共济失调康复训练,共观察6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世界神经病联合会国际合作共济失调量表(ICARS)、Berg平衡量表(BBS)、3m起立-行走测试(3m TUGT)、10m步行速度测试(10M WST)和MBI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结果:经6周治疗,两组患者的ICARS、3M TUGT、10M WST、BBS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后试验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常规共济失调康复训练相比,动态矫正衣结合常规共济失调康复训练可更好地改善小脑卒中伴共济失调患者的共济失调症状、平衡及步行能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模拟马术训练对后循环卒中共济失调患者姿势控制、平衡、步行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9月至2021年8月北京博爱医院脑卒中住院患者4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7)和治疗组(n=22),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组增加骑马机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神经病联合会国际合作共济失调量表(ICARS)、Fugl-Meyer评定量表平衡部分(FMA-B)、Berg平衡量表(BBS)、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计时起立-行走测验(TUGT)、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各项评分均显著改善(|t|> 6.019, P <0.001),治疗组BBS和PASS评分、TUGT时间优于对照组(|t|> 2.212, P <0.05)。结论 模拟马术训练可以进一步改善卒中后共济失调患者的姿势控制、平衡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悬吊核心稳定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治疗条件的56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28例,A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包括平衡训练、PNF技术、Bobath技术、姿势控制训练等,按照预先设计好的动作进行训练,每天50min。B组按照A组相同训练计划每天训练30min,加用悬吊运动疗法进行训练20min,持续治疗30个工作日。分别对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采用简易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erg平衡功能评分(BBS)、Lindmark平衡反应测试评分、10m最大步行速度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下肢FMA、BBS、Lindmark平衡反应测试评分、10m最大步行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并且B组下肢FMA、BBS评分、10m最大步行速度的改善幅度较A组显著(均P0.05)。结论:悬吊核心稳定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观察脑机接口(brain computer interfaces, BCI)联合GEO System?下肢机器人(G-EO gait-therapy system, G-EO)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在无锡市中心康复医院招募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进行下肢主被动踏车训练和G-EO训练,试验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进行脑机接口下肢踏车训练和G-EO训练。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E)、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 BBS)、Tecnobody平衡评估系统和GaitWatch三维步态分析仪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LE、BBS、压力中心运动椭圆面积、压力中心运动轨迹长度、稳定极限、步频、步态周期、步幅、步速、步长对称性比、踝最大背屈角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组内比较FMA-LE、BBS、压力中心运动椭圆面积、压力中心运动轨迹长度、稳定极限、步频、步态周期、步幅、步速、步长对称性比、踝最大背屈角度均比治疗前显著性改善(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FMA-LE、BBS、压力中心运动椭圆面积、压力中心运动轨迹长度、稳定极限、步频、步态周期、步幅、步速比对照组显著性改善(P<0.05)。结论:4周的BCI联合G-EO训练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具有近期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强化患侧下肢负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与功能性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和平衡训练法,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入负重率生物反馈下强化患侧下肢负重的训练方法。以上平衡训练两组均进行30min/d,6d/周,共6周。分别于治疗前、后用Berg平衡量表(BBS)、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和改良功能性前伸测试(MFRT)评定平衡与步行功能。结果:6周治疗后,两组的BBS和MFRT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TUGT较治疗前缩短(P<0.01);观察组的BBS、TUGT和MFRT值均优于对照组(P<0.01,P<0.05,P<0.05)。结论:在常规平衡训练基础上,负重率反馈下强化患侧下肢负重的训练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与功能性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头针联合助行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采取平行随机对照研究,纳入符合标准的脑卒中步行功能障碍患者36例,随机分为头针联合助行FES组和助行FES组,每组各18例。两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助行FES组加助行FES,头针联合助行FES组增加头针干预。训练及头针每次30min,两组干预均为1次/d,持续1周。分别在干预前、干预1周后行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FAC)、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10m步行计时测试(10MWT)6min步行试验(6MWT)和平衡功能(睁、闭眼运动轨迹面积及长度)的评定并分析干预周期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①36例研究对象均完成了整个试验,两组干预基线情况一致(P>0.05);②干预前后组内对比,步行功能(TUG、10MWT、6MWT)和平衡功能(睁、闭眼运动轨迹面积和长度)均较干预前提高(P<0.05);③干预前后组间对比:头针联合助行FES组对平衡功能闭眼时运动轨迹面积和长度的改善优于单纯助行FES组(P<0.05),步行功能和平衡功能(睁眼状态下),两组干预前后差值对比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研究中无不良事件,无脱落。结论:头针联合助行FES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后步行功能及平衡功能,其改善平衡功能的效果优于单纯助行FES。  相似文献   

16.
朱勤贤  周湘明 《中国康复》2019,34(11):563-566
目的:探讨分析头针结合康复训练对于脑卒中患者平衡和步行障碍的疗效。方法:将125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3例和对照组6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内科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头针治疗,2组患者训练前后评估Fugl-Meyer评定量表运动功能部分(FMA)、Barthel指数(BI)、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功能步行分级(FAC)、站立走计时测试(TUG)。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FMA、BI、BBS、FAC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均P<0.01),并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2组TUG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且观察组较对照组的时间更少(P<0.01)。结论:头针结合康复训练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站立平衡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还另外采用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两组患者步行训练时间均为30min/d,5d/周,持续4周,其余康复治疗如作业疗法、物理因子治疗等两组均相同.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及出院后3周予以Holden步行功能分级量表(FAC)、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评定,同时选用足印步态分析法测量患者的步行参数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AC和BBS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步行参数(平均步长、步宽及步速)得到改善,治疗前、后各量表的评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在各量表评分提高幅度更大(P<0.05).两组患者在出院后3周再次评定时,组内比较各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后有所提高,但观察组内评分比较具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内比较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可以更好的改善其平衡及步行功能,并且疗效持续性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水中平衡训练对脑梗死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5例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采用仅限陆地的康复治疗,治疗组采用水中平衡训练联合陆地的康复治疗。每周5次,每次60min,共治疗6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对2组患者采用Berg平衡量表测试、起立步行测试、2min步行测试和步态分析以评定患者的平衡能力和下肢步行功能。并分别测量两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尽最大努力进行患侧踝背伸动作时胫前肌的积分肌电值(iEMG)。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各项评价指标评定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45.10±9.30)分]、起立步行测试([27.17±6.69)秒]、2min步行测试([94.00±17.39)m],步态分析中健侧步长([39.34±15.46)cm]、患侧步长([38.38±12.58)cm]、步速([78.17±17.19)cm/s]、步宽([9.76±2.54)cm]、步频([80.31±19.29)步/min]和积分肌电值([61.31±12.80)μV·s]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显著(P0.05)。结论:水中平衡训练可改善脑梗死患者的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