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黄河小北干流是黄河中游晋陕两省的界河,河道宽阔,主流游荡不定,历来水事纷争不断。近年来,由于上游来水减少,主流萎缩,沿黄滩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河道内建设项目增多,违法侵占河道,人与河争地的矛盾日渐突出。通过分析该河段多年的来水情况和防洪工程治理状况,肯定治理成效。在新的防汛形势下,结合黄河流域防洪规划,提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近期治理与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魏军  李旭东  于海泓 《人民黄河》2007,29(9):18-19,22
介绍了黄河上游基本情况和防洪现状,指出了黄河上游防汛存在的防汛管理体制和行政首长防汛负责制不完善、宁蒙河段河道淤积严重等问题,提出了成立统一的防汛指挥机构、对水电站防汛实行统一管理、实施宁蒙河段调水调沙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漳河上游水事纠纷的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漳河上游是全国水事矛盾最严重的区域之一.从1993年起,国家对该区域水事纠纷多发河段实行统一管理,设置专门管理机构漳河上游管理局,走出了一条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工程措施处理解决省际边界河道水事纠纷的路子,使该区域水事秩序基本稳定.但当前却还面临着供需矛盾突出、管理体制不顺、调配机制不完善、调蓄工程手段缺失等重大问题.突破这些难题,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漳河上游水事纠纷,将对我国水管体制改革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陈小江 《中国水利》2012,(16):12-14
2006年7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72号颁布实施《黄河水量调度条例》。2004年10月,颁布实施《黄河河口管理办法》,2009年5月,颁布实施《黑河干流水量调度管理办法》。出台了《河南省黄河工程管理条例》《河南省黄河河道管理办法》《山东省黄河防汛条例》《山东省黄河河道管理条例》等一批地方性法规规章,为黄河的水行政管理和执法提供了依据。目前,黄委系统共成立水政监察队伍118支(其中水政监察总队9支,支队29支,大队80支),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水行政执法体系。据不完全统计,2002—2011年,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各级水政监察队伍依法查处各类水事违法案件4 403起,挽回经济损失8 000余万元。2009年12月印发实施了《黄河流域省际水事纠纷预防调处预案(试行)》。  相似文献   

5.
刘璐  左其亭 《人民黄河》2022,44(6):44-48
作为我国经济命脉、能源基地和生态屏障,黄河流域哺育了中华大地万千生灵。建立堤坝、河水分流等举措对防治洪水、保障黄河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受黄河泥沙淤积、河道高悬、河堤管理不善等问题影响,黄河“淤堵、决口、改道”等事件时有发生,导致百姓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生产生活受到影响。先秦时期的围堵改疏导、隋唐五代的修复旧渠建新渠、明代开新河、清代建立政令管理水事等措施,为现代堤坝整修、河道疏浚、水资源调配等提供了宝贵经验。通过对古代水文化代表事件进行梳理,汲取先民治理黄河的历史经验,对现代黄河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正>2003年8月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成立了直属水政监察队伍,负责黄河上中游流域3616km黄河干流和2 400km主要支流的河道巡查、涉河建设项目监管、违法水事案件查处、省际水事纠纷调处等水行政管理与执法工作。分设晋陕蒙接壤地区水政监察(水土保持监督)支队、绥德水政监察(水土保持监督)支队、天水水政监察(水土保持监督)支队和西峰水政监察(水土保持监督)支队。其工作范围涉及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等七省(区),其中干流省际界河共4个河段278km,重点支流省际界河5个河段184km。  相似文献   

7.
根据河龙区间实测洪水泥沙资料和高含沙紊流输沙理论,论证黄河上游引水或截流不可能减少黄河中游输往下游的泥沙量,中游河道不会发生明显淤积,下游河道在上游来水减少、中游来沙不减的情况下会出现增淤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黄河上游水沙调控的关键科学问题与研究重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促进黄河上游水沙问题的系统解决,从流域系统的角度,结合水沙灾害防治和水资源管理的实际需求,认为黄河上游水沙关键过程与调控是保障黄河上游防洪安全、用水安全和黄河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科学问题,具体包括:1风-水-重力侵蚀产沙的耦合过程;2沙漠宽谷河道冲淤过程及河床演变机理;3水库群联动调控水沙的理论与方法。研究重点包括:1沙源解析方法与黄河上游泥沙来源;2风-水-重力侵蚀产沙机理与输移过程;3沙漠宽谷河道洪-床-岸作用机理与冲淤效应;4黄河上游水库群调节与河道水沙过程的响应;5黄河上游水沙关键过程调控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黄河水利委员会作为流域机构,行使水利部授予的水行政管理各项职能,其中水资源管理、河道管理、水工程管理、防汛管理、水土保持管理等分属黄委会各业务部门,而水政机构是水行政管理的综合职能部门。加强水政建设、统一管理黄河水资源,是贯彻水法、转变职能、搞好黄河治理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化大力气抓紧抓好。  相似文献   

10.
随着黄河上游梯级水库建设的投入运行,水库联合调度能力的不断增强,宁蒙河段的来水情况,河道淤积情况,水流动力条件和河道的热力条件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文章就黄河上游水库运行多年来对宁蒙河段的影响作用作一个较全面的简要述评。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北洛河水沙、黄河小北干流淤积分布、两河水沙遭遇情况进行分析,对改道后北洛河水沙对黄渭洛河汇流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了北洛河改道直接入黄后,一般情况下对黄渭洛河汇流区不会产生重大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伊洛河夹滩地区对伊洛河入黄洪水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伊洛河河道两岸堤防的存在使夹滩地区的滞洪作用不同于天然滞洪区,它不仅对人黄洪水起滞洪削峰作用,而且对洪水总量还略有削减。不 同时期堤防的建设标准及河道条件不同,夹滩地区的滞洪作用也不同。经过1935、1937、1954、1958、1982年实测洪水资料的分析知,夹滩地区对入黄洪水的滞洪作用与洪水量经大小、洪水过程胖瘦、堤防决溢程度等因素有关,在现状堤防条件下,如何再发生1954、1958年量级的洪水,在确保洛洛北大堤安全的情况下,有计划地使用夹滩及南岸滞洪共滞洪,则夹滩地区对入黄洪水的削峰率可达20%~25%。但夹滩地区的容量有限,因此对洪水总量的滞蓄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特征的研究,在今后的水沙条件下,黄河下游白鹤至高村河段游荡型河道,可以通过河道整治工程改变边界条件,转化为比较稳定的限制性弯曲型河道.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河干流河道的河型及其成因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通过分析塔里木河水沙条件、遥感地形河势资料 ,作者深入研究了塔里木河干流河道的河型及其成因 ,指出和论证了塔里木河干流河道存在着游荡型、弯曲型和过渡型三种河型 ,阿拉尔至沙雅县鹿场附近河段 (新其满河段以上河道 )为游荡型河道 ,新其满下游的曲毛格金至恰拉水文站 (新其满河段以下河道 )为弯曲型河道 ,恰拉以下属于不规则的弯曲型 (微弯 )河段 ,沙雅县鹿场至曲毛格金河段 (新其满河段 )属于过渡性河段 ;河道边界条件和来水来沙条件仍是决定塔里木河河型的主要因素 ,其中由塔里木河两岸密灌林和胡杨林形成的密疏植被边界条件在形成干流不同河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齐璞 《中国水利》2001,(5):20-21
一、造成小水大灾的原因 近年来,随着清水资源的优先开发,龙羊峡、刘家峡两座大型水库投入运用,及上中游地区工农业用水的增加,黄河下游的问题更加突出。龙羊峡、刘家峡水库汛期的最大蓄水量可达100亿m~3,使得汛期进入下游的水量大幅度减小,含沙量增加,洪峰流量减小,洪水的造床作用减弱,河槽严重淤积并萎缩,平滩流量减小,二级悬河进一步发展,几乎年年出现长时间断流,防洪和水资源利用问题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7.
黄河、辽河两条河流都具有多沙冲积性、宽浅散乱的游荡型河段、局部河段呈地上河以及洪水暴涨暴落和防洪任务重等共性,整治目的也基本相同,因此采取的整治方案、整治措施也具有类似性。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下游河流动力地质作用主要包括淤积作用、冲刷侵蚀作用和渗流潜蚀,其中黄河下游的淤积作用是最主要的河流动力地质作用。对黄河下游河流动力地质作用效应进行了分析,认为:河流地貌断面形态与输水输沙能力有较大关系;河势变化,尤其是河势突变对河流安全运行有重要影响;渗流潜蚀作用降低和改变土体介质的力学强度和物理性状,可引发渗漏、沙沸、流土等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和堤岸溃决险情。  相似文献   

19.
黄河断流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李文学 《人民黄河》1998,20(11):1-4
针对近几年黄河断流日益严峻的现实,认为加剧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需水量猛增,二是产水量减少。解决黄河断流要分三步走:①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提高水价,调控水需求,大力促进节约用水;③加快中游骨干工程建设,增加调蓄能力;建设南水北调工程,解决黄河水资源不足问题;③加大水土保持投资力度,持之以恒地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最终改变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0.
蟠洪河河道治理规划范围为武乡县洪水镇白和村至监漳镇下北漳村,长度26.58 km,包括堤防工程、河道疏浚工程和支流入河口防护工程。工程建设后将提高河道防洪标准,改善周边生态环境,减少洪水灾害,社会、环境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