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朱鹮(Nipponia nippon)野生种群目前仅分布在陕西省洋县及邻近的城固、西乡、南郑、汉台、勉县、宁强、留坝、汉阴等9个县区,数量达到2 500余只,但对其野外伤病和收容救治状况报道较少.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2016至2019年的巡护和监测过程中,共发现并收容救治野生朱鹮伤病个体362只.本文利用双因...  相似文献   

2.
中国朱鹮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取得的成果使朱鹮分布区的扩大成为可能。2013年6月3日,在陕西汉阴县龙垭镇凤柳村(32°58′N,108°31′E,海拔526 m)发现一对朱鹮(H12♀和B747♂)营巢繁殖,成功出飞3只幼鸟。2014年1月12日,我们又在该地的青泥河畔发现8只朱鹮的越冬觅食群体。其中包括上述繁殖配对及其3只后代、1只来自洋县野生种群的个体(J41)以及2只无法识别身份的个体。同年5月该繁殖配对成功出飞幼鸟4只。自2011年之后,宁陕朱鹮再引入种群的个体与洋县野生个体形成配对,说明两个种群之间存在基因交流。汉阴朱鹮新分布的发现表明,陕西宁陕朱鹮再引入项目的实施增加了朱鹮野生种群(源种群)向秦岭东部地区扩散的速度,还将有利于朱鹮再引入种群(卫星种群)的建立。  相似文献   

3.
为了扩大朱鹮(Nipponia nippon)种群的数量和分布区,于2018年7月从洋县引进20只朱鹮在北戴河建立了朱鹮野化种群。2020年繁殖期,北戴河共有22只朱鹮,其中成年朱鹮17只,雌雄性比为1.1;实际繁殖密度为37.8只/hm2;人工巢的密度为40.0巢/hm2,人工巢筐内径为50 cm。2020年繁殖期,北戴河朱鹮共配对8对,其中6对繁殖成功,营巢成功率为75%;共产卵33枚,平均窝卵数为(4.1±1.8)枚;出壳18只,孵化率54.5%;出飞13只,出飞率72.2%,繁殖成功率为39.4%,繁殖生产力为2.2±1.2。与洋县饲养种群相比,北戴河种群首枚卵的产卵时间晚17 d,与两地温差相吻合。北戴河朱鹮的窝卵数显著高于洋县种群,这可能是由种内巢寄生所致。监控录像表明,北戴河1巢朱鹮的窝卵数高达6枚,超过野生种群平均窝卵数(2或3枚)的2倍,推测发生了种内巢寄生行为。此外,还观察到8号巢朱鹮同时发生了婚外配和种内巢寄生行为,婚外配雌鸟将卵产在该雄鸟的巢中,使得窝卵数高达7枚。此后在该巢中发现3只朱鹮轮流孵卵,以及2只雌性朱鹮并排孵于同一巢中的异常情况。北戴河朱鹮的种内巢寄生行为可能是因网笼内人工巢址密度较高但隐蔽性较低所致,而婚外配行为可能与种群密度和繁殖密度过高有关。本文有关朱鹮异常繁殖行为的研究结果可为野化网笼内人工巢筐的设置和野化种源的选择提供参考,并提示我们进一步关注朱鹮在环境压力下的表型可塑性和生态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4.
朱鹮(Nipponia nippon)的繁殖习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概述了朱鹮的濒危状况及陕西省洋县1981—1986年的繁殖数量,计6年9窝27幼,已知死亡4只,人工喂养3只。 朱鹮在洋县为留鸟,越冬期间偶尔返回繁殖地,2月中旬后不再离开。有显著的领域性。3月上旬开始营巢,中旬至4月初产卵,多数3枚(1—4枚)。孵卵期30天左右,育雏期约为40天,均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6月中下旬全窝育成后一起飞离巢区。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朱鹮巢址的生境特征,2013年4~7月,在陕西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围的调查中共获得11个朱鹮弃巢和18个繁殖成功巢的生境数据。采用Mann-Whitney U-test检验弃巢和繁殖成功巢生境的差异性,结果显示两者在距道路距离、巢树种数、坡度等变量上具有显著差异,说明人类干扰可能是朱鹮弃巢的重要原因。因此,在保护区外围加强对巢树的保护,对于朱鹮种群的增长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2007年3~7月,我们在陕西省洋县华阳镇对野化放飞朱鹮(Nipponia nippon)个体进行监测的过程中,发现3对朱鹮在同一棵树上集群营巢(communal breeding),并繁殖成功。这是自1981年野生朱鹮种群重新发现以来,首次记录到朱鹮集群营巢的现象。3对朱鹮营巢的地点位于洋县华阳镇中学附近,经纬度为107°54′204E,33°59′670N,海拔1113m。营巢树种为油松,树高25m,胸径82cm,据当地村民说已有近百年树龄。3巢的详细信息见表1。表1朱鹮集群繁殖信息巢编号亲鸟环号雄鸟♂雌鸟♀巢高(m)产卵数(枚)出壳数(只)出飞数(只)1红色09红色10162222红色06无环14222…  相似文献   

7.
1993~2005年,朱鹮在洋县刘家庄村集群营巢,成功繁殖了112窝,产卵372枚,成活雏鸟198只.繁殖地的优势树种为油松,其平均高度为14.9 m.9个样方的香农多样性指数(H)为2.6,乔木的多样性指数为1.8;辛普生指数(D)为0.77,乔木的多样性指数为0.58.繁殖地所有树种的平均密度为0.55株/m2,乔木的平均密度为0.12株/m2.刘家庄村分布有冬水田7.10 hm2.巢位树全部是油松.  相似文献   

8.
石湾 《生命世界》2007,(8):100-105
朱鹮的救护与繁殖我们用1个小时感受了赛诗会上农民诗人放声礼赞朱鹮故里的欢愉和谐气氛之后,就前往始建于1983年的陕西省朱鹮保护观察站的救护饲养中心近距离观赏朱鹮。朱鹮救护饲养中心位于洋县城北3公里处,占地1.5公顷。该中心是我国  相似文献   

9.
通采用人工调查, 测量的方法, 记录了董寨自然保护区内2016—2019年共计49个朱鹮巢穴各项数据, 通过分析获得朱鹮巢穴所在位置的气象因子、海拔、郁闭度、巢-觅距、干扰因素等因素与朱鹮窝卵数和繁殖成功率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董寨自然保护区自2016年野化放飞朱鹮到2019年止, 野外巢穴数量逐渐增加, 营巢区域不断扩大, 但营巢地点相对集中; 朱鹮选择筑巢树种多为马尾松, 选择频次显著高于黄山松(P < 0.05)。气象因子(温度和降水量)、朱鹮营巢地海拔、筑巢树种、营巢地林间郁闭度、巢—觅距及人为干扰因素并不影响朱鹮的窝卵数, 但营巢地海拔(P < 0.001)、巢—觅距(P = 0.001)显著影响朱鹮的繁殖成功率, 营巢地海拔越高, 巢—觅距越短, 朱鹮的繁殖成功率越高; 干扰因素中人为干扰对朱鹮繁殖成功率的影响比种间竞争和天敌大, 人为干扰强度越大, 朱鹮的繁殖成功率越低。朱鹮繁殖影响因子的研究为提高董寨自然保护区朱鹮野外繁殖成功率, 当地保护部门更好的保护野外朱鹮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人工饲养下世界第一只朱鹮出生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朱鹮是当今世界最濒危的鸟类。据统计,截止目前现存种数约为48只:其中自然界累计为40只,人工饲养8只(北京动物园6只、日本“朱鹮保护中心”2只);一个鸟种仅有几十只,可以说到了灭绝的边缘。 中国林业部为拯救这一濒危物种,不仅投资在现存朱鹮唯一繁殖地——陕西洋县地区建立了“陕西洋县朱鹮保护观  相似文献   

11.
朱鹮( Nipponia nippon )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鹮(Nipponia nippon),又名红鹤、朱鹭,属鹳形目(鸟)科,体型比白鹭略大,嘴长而下弯.通体白色,头顶具冠羽,脸朱红色,腿绯红,颈后饰羽长.繁殖期头、颈、背部深灰色.从空中飞过时,下体及两翼呈淡朱红色,故名朱(鸟).  相似文献   

12.
朱鹮的保护与研究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朱(Nipponia nippon)是世界濒危鸟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现仅分布于中国陕西洋县及其邻近地区。我国自1981年重新发现野生朱以来,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就。本文综述了近年朱保护和研究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及进展,提出了当前我国朱保护面临的问题及下一步亟待开展的工作,为该物种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科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笼养条件下朱鹮雏鸟的饲养管理和生长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2004年,通过对人工繁殖的103只朱(Nipponia nippon)雏鸟的饲喂和护理,系统测量了1~35日龄雏鸟的体重、体长、翅长、嘴峰、跗、中爪、尾长生长发育情况,并与野外朱雏鸟的生长发育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条件下的朱雏鸟生长发育良好,在不同日龄期,基本达到甚至超过野外朱雏鸟生长发育指标的水平。35日龄雏鸟出飞,比野外雏鸟出飞提前了一周。  相似文献   

14.
朱鹮冬季觅食地的选择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在无线电遥测的基础上 ,采用样方法对朱冬季觅食地进行了调查。朱冬季觅食地有冬水田、河流浅滩和水库 3种类型。成鸟与幼鸟的主要觅食地类型及分布有明显的差别 ,位于海拔 6 0 0~ 10 0 0m的低山区冬水田是朱成鸟冬季最重要的觅食地 ,幼鸟多在汉江流域的河流及浅滩中觅食。对冬水田的主要栖息地特征的方差分析和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 :影响朱冬季觅食地选择的主要因子为觅食地的海拔高度、开阔度、面积及人类活动的干扰程度等。冬水田的恢复及保护对朱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野生朱鹮保护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丁长青  刘冬平 《生物学通报》2007,42(3):1-4,F0003
朱鹳是世界濒危鸟类,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现仅分布于中国陕西省洋县及其邻近地区。我国自1981年重新发现野生朱鹮以来,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就,野生种群数量已从7只增长到约600只。综述了25年来我国朱鹮保护工作的主要内容以及近年取得的成绩和研究进展,包括栖息地保护、野生种群监测和再引入等;指出了当前我国朱鹮保护面临的问题和亟待开展的工作;为朱鹮的保护管理提供了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环境因子对笼养朱鹮自然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3~7月,在陕西省洋县对人工饲养条件下朱鹮(Nipponia nippon)的自然繁殖进行了研究。18对繁殖鸟的窝卵数平均为(3.10±0.54)枚,孵化率26.2%,育雏成功率64.7%。当笼舍面积低于某一阈值时,窝卵数与笼舍面积呈明显正相关(Pearson,r=0.591,P<0.01)。出壳数、出飞数均与巢距遮荫树的距离呈负相关(Pearson,r1=-0.674,P1<0.05;r2=-0.677,P2<0.05)。亲鸟的繁殖经验对繁殖成功率没有显著影响,营巢环境是影响自然繁殖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朱鹮随机微卫星扩增多态DNA(RMAPD)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首次利用RMAPD标记对43只洋县人工饲养朱鹮群体的遗传多态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RMAPD技术的稳定性与多态性比RAPD高。12对引物共扩增出2147条带纹,93条具有多态性。朱鹮的条带共享率为0.718,遗传多样性指数为3.664,反映群体内个体间相似程度较高,遗传多态性较低,需要加强对朱鹮的遗传多样性保护。  相似文献   

18.
不同野化训练条件下朱鹮的行为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7月至201 1年1月,在陕西省洋县朱鹮生态园和华阳镇朱鹮野化训练基地,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行为取样法,对2处野化训练大网笼中朱鹮(Nipponia nippon)(n洋县=30只;n华阳=22只)的行为进行研究,同时调查2处大网笼野化训练条件的不同.结果表明,在觅食行为的时间分配中,秋季洋县群的划动寻觅、探...  相似文献   

19.
野生朱鹮的种群数量和分布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2年9-10月,我们对野生朱鹮(Nipponia nippon)的分布区和潜在分布区进行了调查,共发现其游荡期夜宿地23个,其中20个有朱鹮夜宿,分布在洋县(16个)、宁陕县(3个)和城固县(1个)。对这些夜宿地进行了的同步调查,共统计到野生朱鹮1 090只,其中97.2%分布在洋县境内。最大的夜宿集群数量为184只,集群数量超过40只的夜宿地共11个,累计停歇的朱鹮占总数的91.7%,表明野生朱鹮在游荡期有趋于集结较大群体夜宿的习性。朱鹮野生种群中当年出生的幼鸟占19.0%,据此估算,截至秋季朱鹮幼鸟的存活率约为67.2%。加强对保护区以外,尤其是野生朱鹮新扩散地区的的保护管理,将促进野生朱鹮种群的扩散,进一步增加这一濒危物种抵御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