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对水平微细圆管内R290流动沸腾的流态进行了可视化研究,分析不同管径下流动沸腾换热主要流态形式及影响因素,基于理论流态图对比分析流态转变规律。实验工况:热流密度1~70 kW/m2,质量流率50~1 020 kg/(m2·s),饱和温度-10~25℃,管径1~3 mm,干度0~1。实验中共观察到8种R290微细通道内流动沸腾换热流态,其中间歇流和波状流为3 mm管的主要换热流态,弹状流和环状为1 mm管的主要换热流态;实测流态图中3 mm管的泡状流、混状流,2 mm管的泡状流,1 mm管的弹状流与D&W流态转变准则较为吻合,而2 mm管和1 mm管的离散流区域匹配性较差;管径的变化对流态有重要影响,随着管径的减小,气泡形状、流态形式、流态分布及流态转变曲线均发生变化,管径微尺度效应出现。  相似文献   

2.
针对CO2在亚临界管内流动沸腾换热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干涸现象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描述了在CO2沸腾换热过程中的干涸现象及其产生的影响因素,分析了热流密度、质量流量、饱和温度、管径等因素对干涸产生的影响及机理.提出CO2流动沸腾换热过程中临界热流密度,流态变化,干涸干度的预测以及抑制干涸提前发生的相应措施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热流密度为7. 5~30 k W/m2、质量流率为300~600 kg/(m2·s)、饱和温度为-40~0℃、干度为0~1、内径为1. 5mm的试验工况条件下,对水平微细圆管内CO2在高干度区域干涸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质量流率的增加、热流密度的增加、饱和温度的升高均会导致干涸起始干度的减小。基于实验数据和干涸机理分析,获得新的临界热流密度理论预测计算模型和干涸干度理论预测模型,并对新的理论预测模型有效性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在试验工况范围内,新的理论预测模型预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何宽  柳建华  余肖霄 《制冷学报》2019,40(5):118-123
本文对R290在5mm小管径内的流动沸腾换热特性进行实验研究,重点研究热流密度、质量流率及饱和温度对沸腾换热表面传热系数的影响。实验工况为:热流密度10~60 k W/m2、饱和温度15~25℃、质量流率50~200 kg/(m2·s)、干度0. 1~0. 9。结果表明:增加热流密度可实现强化换热,提高表面传热系数,使干涸现象提前发生,并加剧干涸;质量流率在低干度区间对表面传热系数的影响较小,在中干度和高干度区间表面传热系数与质量流率分别呈正相关;当热流密度较低时,在中干度区间,增大饱和温度会使表面传热系数降低;而在较高的热流密度下,增大饱和温度明显引起表面传热系数的上升。  相似文献   

5.
为了了解矩形窄通道内流动沸腾及传热现象的机理,建立了单面加热竖直矩形窄通道可视化流动沸腾换热实验台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矩形窄通道流动沸腾过程的换热系数存在最大值;随着干度的增加(即热流密度的增加)其换热系数逐渐降低,转为以液膜蒸发为主的流动沸腾换热,此时需控制热流密度,避免干涸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R134a水平微细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R134a在水平微细管内的流动沸腾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测试段选用了内径为1 mm、2 mm、3 mm共3种不同的水平光滑不锈钢管,实验的饱和温度为5~30℃,热流密度为2~70 k W/m2,流量范围为200~1500 kg/(m2·s)。实验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干涸前2 mm管较3 mm管换热系数平均增幅为11.6%,1 mm管较2 mm管换热增幅为26.3%,1 mm管径换热系数比3 mm管径平均增大40.8%。随着管径的减小,换热系数在更低的干度开始减小,质量流速和强制对流蒸发作用对换热系数的影响变小,热流密度的影响依然显著;塞状流和弹状流区域减小,泡状流和环状流区域增大。  相似文献   

7.
针对CO2作为制冷剂在微细通道内流动沸腾换热进行了实验与理论研究,采用红外成像观测与换热系数实验研究定量与定性的分析了热流密度:2~35 kW/m2,饱和温度:﹣10 ℃ ~15 ℃工况时,内径为1 mm、2 mm圆管内的换热系数。实验结果表明:热流密度的增加强化了微细通道内工质核态沸腾换热,使换热系数得到显著提高;换热系数随饱和温度非单调变化,饱和温度较高时,越接近CO2临界温度其换热系数随饱和温度升高而增加,当饱和温度在低温工况时换热系数则随其降低而增加,换热过程中发生干涸干度随饱和温度升高而单调降低。  相似文献   

8.
为实现微小空间高效散热,本文以去离子水为工质,实验研究了工质流经高度和直径均为500μm的微圆柱组成的叉排微柱群通道时的饱和沸腾换热特性,并采用高速摄像机记录了通道内不同加热功率的气液两相流型,实验参数设定质量流速为341~598.3 kg/(m~2·s),热流密度为20~160 W/cm~2,蒸气干度为0~0.2。结果表明:随着热流密度增大,局部沸腾换热表面传热系数近似单调递减。在低干度区,局部沸腾换热表面传热系数随着质量流速的增加而增大,随着蒸气干度的增加而减小;受过冷沸腾气泡影响,工质进口温度越低,局部沸腾换热表面传热系数越大;随着热流密度增大,微柱群通道流动沸腾气泡流型依次为:泡状流、环状流,且泡状流区的局部沸腾换热表面传热系数明显高于环状流区。  相似文献   

9.
建立单面加热垂直矩形窄通道流动沸腾换热实验装置,针对截面250 mm×3.5 mm的窄缝通道,对水流动沸腾换热特性进行实验研究。通过实验分析可知:(1)饱和沸腾起始点是核态沸腾的开始,以此为分界,窄通道内的换热特性截然不同。影响沸腾起始点的因素主要有3种:热流密度、质量流量及入口温度。(2)流体从单相流、过冷沸腾和饱和沸腾转变,其壁面温度变化也各不相同。流体处于单相流时,壁面温度沿流动方向呈线性增加;流体处于过冷沸腾阶段时,过冷沸腾对壁面温度的影响不大,壁面温差很小,可近似认为此阶段为等壁温换热过程。流体进入饱和沸腾(饱和核态沸腾和流动沸腾),壁温存在最大值。  相似文献   

10.
R404A在小管径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R404A在小管径管内的流动沸腾换热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物理现象。目前对R404A换热特性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大管径上,对小管径换热特性的研究较少,且对不同实验现象的机理分析也不尽相同。因此R404A在小管径管内换热特性的理论研究仍需要大量具体的实验数据来支撑。本文通过搭建小管径内螺纹铜管蒸发实验台,研究R404A在小管径管内流动沸腾换热过程中不同热流密度、不同蒸发干度、不同质流密度、不同饱和温度对表面传热系数的影响,研究表明:热流密度、干度、质流密度、饱和温度均对R404A在小管径管内换热特性的影响较大,干涸现象发生前后这些因素产生的影响也不同。此外,这些因素对管内干涸现象发生的起始干度、沸腾主要换热形式以及干涸现象是否发生具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1.
A diaphragm is the most common flowmetering device on major pipelines, on which one often encounters flow-rate pulsations, which destabilize measurements. An experimental check on numerical calculations shows that the met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n orifice meter in unsteady flow can be determined by numerical simulation from full-scale experiments.  相似文献   

12.
张立峰  王智 《计量学报》2022,43(11):1438-1444
基于数字化电阻层析成像(ERT)系统采集的垂直管道气液两相流实验数据,通过计算不同时刻系统采集的数据均值,生成一维时间序列并进行相空间重构,绘制递归图。对绘制的递归图进行阈值分割,并分析了两相流流动特性。计算了不同流型对应无阈值递归图的图像信息熵范围:泡状流为0.570~0.660;泡状流到弹状流过渡流型为2.300~3.200;弹状流为3.650~4.100;段塞流为4.300~4.600;段塞流到混状流过渡流型为4.650~4.950。结果表明各流型递归图图像信息熵范围分隔明显,可有效识别这5种流型。  相似文献   

13.
基于先进制造模式的物流需求流动领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波  孙林岩 《工业工程》1999,2(3):37-39
在市场需求快速变化的条件下,物流管理要能适应经济的转轨和消费导向型生产。本文基于先进制造模式,提出了这一新的物流管理模式;需求流动领导,使企业的物流管理能够适应制造环境和顾客需求的变化。本文最后还阐述了需求流动领导型的物流管理对我国企业的启示2。  相似文献   

14.
仝卫国  朱赓宏  顾浩 《计量学报》2020,41(10):1245-1251
对电阻层析成像技术和图像的小波纹理特征进行了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层析成像的气液两相流相关流量测量方法,实现了液相流量的准确测量。利用电阻层析成像技术和相关算法对不同泡型下的相含率、渡越时间进行检测,得到气相流量;利用小波分析提取出层析成像的流型纹理特征;从而基于BP神经网络建立不同泡型下的气液两相流的相关流量测量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液体流量的测量精度可以达到3%以内。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一种基于毛细管流动聚焦方法制备微纳米量级气泡的流动聚焦微流控芯片.以水和空气为工质,在一定的压力和流量下,利用高速摄影技术研究微气泡的尺寸、发生频率和形成过程.分析了表面张力、气体压力、液体流量等参数对微气泡直径和发生频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微流控芯片可以稳定产生直径微米量级的微气泡,操作简单,在微反应器和生物、医药等领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分级设备中分级力场方向和介质流体流动方向 ,提出了错流分级和逆流分级的概念 ,并在详细讨论这两种不同分级形式各自特点的基础上 ,设计出一种新型的错流离心分级设备。分级实验结果表明 ,该分级设备不仅适用于微细粉末分级 ,而且能在一次分级过程中获取多个窄级别分级产品  相似文献   

17.
基于CIMS环境的企业质量信息流及其处理流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首先探讨了制造型企业现行质量信息管理中通常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论证了制造业对CIMS/CAQ的需求,指出了对企业现行质量信息体系进行BPR再造,理顺其质量信息流,并建立起合理的质量信息处理流程是建立企业CIMS/CAQ的核心内容之一,最后给出了制造型企业质量信息及其处理流程的一般框架模式。  相似文献   

18.
触屏手机界面视线流与操作流的设计关系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黄本亮 《包装工程》2017,38(4):66-69
目的明析触屏手机界面视线流与操作流之间的设计关系。方法在阐述手机界面视线流与操作流概念的基础上,以案例比较分析法剖析了影响视线流与操作流的设计因素,进而从视觉焦点对触点的引导、触点对视觉焦点的反馈两个维度,分析了视线流与操作流之间的相互关系。结论提出了触屏手机界面视线流和操作流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手机界面设计应创造自然流畅、舒适愉悦的视线流和操作流。  相似文献   

19.
我国流量计量发展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流量计和流量标准装置的发展状况,通过与先进国家的比较,分析了我国流量量传体系的特点与缺陷,指出了近期内我国流量计量的发展方向、目标与任务  相似文献   

20.
微流量测量与控制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在一些成功的微流体器件的设计加工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计算机控制的微流量测量与控制系统。对各个微机械器件做了介绍,并分析了系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