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CD147在肝胆管结石并发胆管细胞癌(ICC)组织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肝胆管结石并发ICC标本30例、对应的癌旁肝组织标本30例和正常肝标本10例。采用qRT-PCR法检测组织CD147 mRNA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D147蛋白的表达;采用Western-Blotting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9(MMP-9)蛋白的表达;采用肯德尔(Kendall)等级相关分析CD147 mRNA、CD147、MMP-2和MMP-9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经qRT-PCR检测显示,肝胆管结石并发ICC组织CD147mRNA水平为(3.67±1.88),显著高于癌旁组织【(1.52±0.57),P<0.01】和正常肝组织【(1.05±0.32),P<0.01】,癌旁组织高于正常肝组织(P<0.01);>5 cm ICC组织CD147 mRNA相对水平(2.73±0.97)显著高于<5 cm肿瘤组织【(1.03±0.32),P<0.01】,有淋巴转移(2.68±0.74)组织显著高于无转移组织【(1.07±0.44),P<0.01】,肿瘤分化程度低组织(2.71±0.86)显著高于中高分化组织【(1.06±0.42),P<0.01】;不同年龄和性别患者ICC组织CD147 mRNA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免疫组化检测显示,肝胆管结石并发ICC组织CD147蛋白表达相对水平为(27.95±4.90),显著高于癌旁组织【(13.34±9.59),P<0.01】和正常肝组织【(2.18±0.66),P<0.01】,而癌旁组织高于正常肝组织(P<0.01);ICC组织MMP2表达量为(1.06±0.13),显著高于癌旁组织【(0.20±0.03),P<0.01】和正常肝组织【(0.15±0.02),P<0.01】,而癌旁组织MMP2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肝组织(P<0.01);肝胆管结石并发ICC组织MMP9表达量为(0.93±0.12),显著高于癌旁组织【(0.17±0.03),P<0.01】和正常肝组织【(0.15±0.03),P<0.01】,而癌旁组织MMP9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肝组织(P<0.01);在ICC组织中,CD147mRNA水平与MMP2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457,P<0.05);CD147mRNA水平与MMP9蛋白表达也呈正相关(r=0.428,P<0.05);CD147蛋白与MMP2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543,P<0.05),CD147蛋白与MMP9蛋白表达也呈正相关(r=0.517,P=0.05)。结论 CD147 mRNA、CD147、MMP2、MMP9均在肝胆管结石并发ICC组织中表达增强,CD147的表达可能促进了MMP2和MMP9的表达上调,它们可能共同参与了胆管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熊去氧胆酸(UDCA)联合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治疗酒精性肝病(ALD)伴肝内胆汁淤积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5年 1月~2016年 1月我院收治的75例ALD伴肝内胆汁淤积患者被随机分为试验组43例,给予UDCA联合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治疗,对照组32例只接受UDCA治疗,均治疗4 w。结果 在治疗4 w结束时,试验组和对照组AST为[(46.2±17.2)U/L 和(96.4±37.3)U/L,P<0.05],GGT为[(78.9±19.1)U/L 和(123±54.5)U/L,P<0.05],TBIL为[(44.8±20.7) μmol/L 和(85.3±29.6)μmol/L,P<0.05],ALP 为[(79.6±22.3)U/L 和(101±29.7)U/L,P<0.05],APTT 为[(46.4±14.2)s和(58.8±14.9)s,P<0.05],TBA 为[(47.7±19.3)μmol/L和(111.2±36.3)μmol/L,P<0.05]。结论 UDCA联合脂溶性维生素治疗ALD伴肝内胆汁淤积患者近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血清白介素-21(IL-21)和趋化因子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15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21例AIH患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21及趋化因子C-C-基元配体20(CCL20)、趋化因子配体9(CXCL9)、趋化因子C-C-基元受体6(CCR6)、趋化因子C-X-C-基元受体3(CXCR3)水平,常规行肝活检。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分析血清IL-21水平预测AIH患者病情和判断肝组织炎症活动分级的效能。结果 5例重症AIH患者血清ALB、ALT、AST、INR、TBIL、CCL20、CCR6和IL-21水平分别为(2.6±0.2) g/dL、(716.8±363.2) U/L、(632.6±334.9) U/L、(1.4±0.7)、(96.1±4.2) μmol/L、(263.2±123.8) pg/mL、(162.4±70.3) pg/mL和(400.2±102.3) pg/mL,与16例轻中症组[分别为(3.7±0.4) g/dL、(384.5±143.7) U/L、(327.1±98.6) U/L、(1.2±0.3)、(25.8±4.3) μmol/L、(147.5±63.7) pg/mL、(63.8±25.3) pg/mL和(256.3±122.6) pg/mL]比,差异显著(均P<0.05),而外周血PLT计数为(110.4±2.8)×109/L,显著低于轻中症组的(170.4±5.3)×109/L(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7例肝组织G3~4级患者上述指标与14例G1~2级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外周血WBC、血清CXCL9、CXCR3和Ig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血清IL-21水平大于380 pg/mL为截断点,预测AIH患者临床病情严重的AUC为0.900(95%CI:0.690~0.987),其敏感性为80.0%,特异性为100.0%;以血清IL-21水平>405.7 pg/mL为截断点,判断AIH患者肝组织炎症分级>S3的AUC为0.857(95%CI:0.605~0.976),其敏感性为100.0%,特异性为7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L-21≥405.7 ng/mL为判断AIH患者肝组织重度炎症活动的独立因子(OR为5.673,95%CI为2.952~9.118,P=0.000)。结论 检测血清IL-21水平可能有助于判断AIH患者病情和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对评估病情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程序性死亡因子(PD-1)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AIH患者25例和健康志愿者25例,使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外周血CD8+T 淋巴细胞PD-1分子和PD-1分子受体(PD-L1)表达水平。结果 与健康人比,AIH血CD8+T细胞PD-1/PD-L1表达阳性百分比分别为(2.6±0.1)%和(2.1±0.8)%,明显高于健康人【(0.5±0.2)%和(0.4±0.1)%,P<0.01);10例男性AIH患者血CD8+T细胞PD-1/PD-L1表达阳性百分比分别为(1.4±0.5)%和(2.3±0.6)%,显著低于15例女性患者【(3.8±0.8)%和(2.5±0.5)%),P<0.05);经皮质激素治疗4 w,25例AIH患者获得病情缓解。AIH患者在缓解期PD-1/PD-L1表达水平分别为(3.3±0.2)%和(2.8±0.3)%。结论 AHI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PD-1表达水平升高,与疾病活动可能存在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血清腺苷脱氨酶(ADA)水平及其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2013年4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70例AIH患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ADA水平,常规行肝活检,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各指标诊断肝组织界面炎的效能,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IH患者对治疗应答不良的因素。结果 53例AIH活动期、17例缓解期患者和38例健康人血清ADA水平分别为(30.2±7.1) U/L、(16.5±4.3) U/L和(12.9±2.2) U/L,差异显著(P<0.05);17例轻度、21例中度和32例重度肝组织界面炎患者血清ADA水平分别为(16.5±4.3) U/L、(26.0±4.7) U/L和(32.9±7.2) U/L,差异显著(P<0.05);血清ADA诊断严重界面炎的曲线下面积(AUC)等于0.867(95%CI:0.764~0.936),最佳截断点为22.1 U/L,其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100.0%和63.2%;单因素分析显示女性、血清ADA、ALT、AST、TBIL、GGT、ALP、IgG、IgM水平、抗gp210抗体阳性和肝硬化可能与AIH患者对治疗应答不良有关,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ADA、ALP和肝硬化是AIH患者对治疗应答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 AIH患者血清ADA水平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密切相关,并可能影响对治疗的应答,可协助预判对治疗的应答反应,从而可帮助选择合适的治疗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B)与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临床特征及肝组织病理学表现的差异。方法 2013年~2017年我院诊治的CHB患者300例和CHC患者100例,收集临床资料并行肝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本组资料显示,CHC患者年龄显著大于【(47.6±12.8)岁对(36.3±9.7)岁】、病程显著长于【(13.1±0.9)年对(6.2±1.8)年】、基础疾病显著多于(39.0%对18.7%)、经血感染显著多于(63.0%对36.7%)、母婴传播显著少于(3.0%对29.7%)、吸毒感染显著多于(40.0%对7.0%)和性传播显著少于(14.0%对26.7%)CHB患者(P<0.05);CHB患者血清ALT水平为(76.5±10.8) U/L,AST水平为(111.2±21.3) U/L,与CHC患者的【(105.2±20.8) U/L和(98.3±20.1) U/L】比,差异显著(P<0.05);CHC患者肝组织炎症分级>G2者为83.0%,显著高于CHB患者的48.7%(P<0.05),而肝纤维化分期>S2者为65.0%,也显著高于CHB患者的28.3%(P<0.05)。结论 CHC患者由于病程长,发病隐匿,肝组织损伤更明显,需要积极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影响新生儿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5年5月~2018年2月我院诊治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86例和同期健康新生儿86例,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影响新生儿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低、胎龄短和剖腹产分娩比例高,与健康新生儿比,差异显著(P<0.05);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血清肌红蛋白(MYO)和前白蛋白(PA)水平为(37.5±13.6) U/L和(79.9±23.5)U/L,显著低于健康新生儿【分别为(63.2±18.4) U/L和(108.6±27.3) U/L,P<0.05】,谷氨酰转肽酶(GGT)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分别为(141.7±45.9) U/L和(39.8±13.1) U/L,显著高于健康新生儿【分别为(113.6±39.3) U/L和(33.4±12.6) U/L,P<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新生儿出生体质量(OR=6.2,P=0.003)、胎龄(OR=2.8,P=0.004)、MYO(OR=3.4,P<0.001)、PA(OR=2.9,P=0.001)、GGT(OR=3.2,P=0.011)、AST(OR=3.7,P=0.024)水平和凝血功能指标为影响新生儿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 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存在肝功能受损,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监测并及时采取措施干预将有助于降低其危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利肝隆片联合甘草酸二铵胶囊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34例AIH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67例和观察组67例。两组均接受强的松治疗。给予对照组甘草酸二铵胶囊治疗,观察组则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服利肝隆片治疗,均治疗3个月。结果 在治疗3月结束时,观察组ALT、AST、ALP和TBIL水平分别为(52.37±9.29) U/L、(48.36±8.14) U/L、(67.23±3.12) U/L和(16.24±1.24) μ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IgG、IgA和IgM水平分别为(11.48±2.12) mg/ml、(2172.14±100.83) mg/L和(2218.48±98.28) mg/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HA、LN和PCⅢ水平分别为(102.24±6.86) μg/ml、(61.43±4.36) μg/mL和(52.46±3.37) μg/m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利肝隆片联合甘草酸二铵胶囊治疗AIH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围手术期应用地塞米松对肝切除手术患者术后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行肝切除手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药物治疗,术后给予观察组患者地塞米松治疗3 d,记录并分析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两组患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8(IL-8)变化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第3天和第7天血清ALT水平分别为(114.6±14.9) U/L和(50.2±6.7) U/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79.2±21.2) U/L和(79.8±11.0) U/L,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术后第3天和第7天血清AST水平分别为(141.2±16.0) U/L和(59.8±7.1) U/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99.3±20.4) U/L和(85.5±12.4) U/L,P<0.05);血清ALB水平分别为(34.8±1.6) g/L和(38.3±1.9) 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1.6±1.4) g/L和(35.0±1.8) g/L,P<0.05);血清TBIL水平分别为(32.2±2.7) μmol/L和(27.1±2.4) μmol/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36.2±3.1) μmol/L和(31.2±2.6) μmol/L,P<0.05);观察组术后第1天和第7天血清hs-CRP水平分别为(25.0±3.1) mg/L和(17.8±2.1) mg/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30.6±3.8) mg/L和(21.0±2.6) mg/L,P<0.05);血清IL-8水平分别为(24.0±3.0) pg/ml和(14.0±1.9) pg/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8.6±3.7) pg/ml和(18.5±2.1) pg/ml,P<0.05);术后两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5.0%和2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塞米松可加强肝切除手术患者肝功能的保护作用,降低患者体内炎症反应水平,未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中药方剂赤白汤对急性肝衰竭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将48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大剂量中药组、中剂量中药组、小剂量中药组和丽珠肠乐组,每组8只。先给动物生理盐水、中药或丽珠肠乐灌胃8 d,采用D-氨基半乳糖/脂多糖腹腔注射诱导急性肝衰竭(ALF)。采用平板活菌计数法检测小鼠粪便肠道菌群。结果 模型组小鼠血清ALT水平为(1983.3±629.0) U/L,显著高于正常组[(36.9±7.5)U/L,P<0.001],肝脏指数为(6.7±0.6)%,显著高于正常组[(5.2±0.3)%,P<0.001],大肠杆菌为(8.7±0.5) lgCFU/粪便和肠球菌为(9.5±0.3) lgCFU/粪便,显著高于正常组[(7.6±0.9)lgCFU/粪便,P<0.01和(8.8±0.2) lgCFU/粪便,P<0.001],乳酸杆菌为(9.3±0.3) lgCFU/粪便和双歧杆菌为(10.1±0.4) lgCFU/粪便,显著低于正常组[(10.4±0.5) lgCFU/粪便,P<0.001和(11.2±0.5) lgCFU/粪便,P<0.001];与模型组比,大、中、小剂量中药和丽珠肠乐处理动物肝组织出血、坏死改善,肠道菌群部分恢复。结论 中药方剂赤白汤具有改善急性肝衰竭小鼠肝功能和肠道菌群紊乱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巴黎标准诊断中国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重叠综合征的正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按巴黎标准诊断为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重叠综合征患者24例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16例的临床资料,对14例部分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行肝穿刺检查。结果 16例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重叠综合征患者血清TBIL、ALT、GGT和IgG水平分别为(45.3±48.3)μmol/L、(236.8±71.8) U/L、(305.3±258.5) U/L和(25.3±9.9) g/l,与PBC患者【(53.4±57.8)μmol/L、(77.5±71.7) U/L、(389.2±324.3) U/L和(13.9±6.0) g/l,P<0.05】比,差异显著;两组血清ANA、AMA和AMA-M2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仅AIH/PBC OS患者血清SMA阳性7例(43.8%),与PBC组1例(4.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肝组织学检查,5例原本诊断为PBC患者修正诊断为AIH/PBC OS,他们血清ALT水平分别为40.0U/L、82.8U/L、94.1 U/L、162.1 U/L和117.2 U/L,都远远低于5倍正常值上限。结论 采取巴黎标准诊断中国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重叠综合征患者往往因为血清指标水平低而漏诊,及时行肝穿刺检查还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影响戊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为其防治提供经验。方法 2009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慢加急性戊型肝炎肝衰竭患者140例,经内科综合治疗后生存63例,死亡77例。回顾性分析生存与死亡患者肝功能指标,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死亡组血清甲胎蛋白峰值水平仅为(47.6±8.9) ng/ml,显著低于生存组[(175.8±254.1) ng/ml,P<0.05],血清总胆红素峰值水平为(377.3±164.6) μmol/L,显著高于生存组[(251.7±151.4) μmol/L,P<0.05],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2.4±0.6),显著高于生存组【(1.6±0.2),P<0.001】,血清白蛋白水平为(32.2±9.9) g/L,显著低于生存组【(35.8±8.2) g/L,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于60岁(P<0.001)、有肝脏基础疾病(P=0.032)、并发肝性脑病(P=0.024)、存在感染(P=0.03)、并发消化道出血(P=0.014)、有腹水(P=0.02)为影响慢加急性戊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肝性脑病(P=0.005)、感染(P<0.001)、消化道出血(P=0.001)和基础肝病 (P=0.004)是影响慢加急性戊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部分戊型肝炎患者会发展至肝衰竭,以慢加急性肝衰竭为多见,内科综合治疗仅在不到一半的患者有效,而血清胆红素水平和INR太高患者预后不良,并发肝性脑病、感染、消化道出血和有基础肝病是影响慢加急性戊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判断肝衰竭患者预后的临床指标,对此类患者应进行积极的护理和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总结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胆囊病变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10例PBC患者超声检查胆囊病变情况。结果 83.6%PBC患者发现胆囊壁毛糙,42.7%有胆囊炎,40.0%有胆囊壁增厚,22.7%有胆囊结石,19.1%有胆囊息肉,18.2%有胆囊壁水肿;44例伴胆囊壁增厚的与66例不伴胆囊壁增厚的PBC患者白细胞计数分别为【(4.3±1.8)×109/L和(5.2±2.3)×109/L,P<0.05】,血红蛋白为【(96.4±25.8) g/L和(122.1±18.2) g/L,P<0.05】,血小板计数为【(122.3±101.7)×109/L和(178.2±81.8)×109/L,P<0.05】,总胆红素为【(71.1±81.1) μmol/L和(26.4±34.3) μmol/L,P<0.05】,白蛋白为【(31.2±6.1) g/L和(41.2±6.1) g/L,P<0.05】,胆碱酯酶为【(3247.8±2058.9) U/L和(6829.3±2698.9) U/L,P<0.05】,总胆固醇为【(3.6±1.4) mmol/L和(4.8±1.5) mmol/L,P<0.05】,门静脉内径为【(11.9±1.8) mm和(11.3±1.6) mm,P<0.05】;不伴胆囊壁增厚组腹水发生率为16.7%,显著低于伴胆囊壁增厚组的68.2%(P<0.05);前者胆囊炎占4.5%,显著低于后者的100.0%(P<0.05),前者无胆囊壁水肿,后者为45.5%(P<0.05),前者胆囊壁毛糙占100%,显著高于后者的59.1% (P<0.05),前者肝功能B/C级占19.7%,显著低于后者的68.2%(P<0.05)。结论 胆囊病变为PBC患者的常见表现,胆囊壁毛糙、胆囊炎和胆囊壁增厚为最常见的3种胆囊病变类型,应加强临床分析,及时进行针对性干预,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应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就诊的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2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每组61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肝治疗,给予观察组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24~48 w。随访两组24 w。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血清HCV RNA,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生化指标,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 Ⅲ)、透明质酸(HA),常规使用Fibroscan行肝脏硬度检测(LSM)。结果 在治疗结束时,观察组血清HCV RNA水平为(2.0±0.4) lg IU/ml,显著低于对照组【(3.8±1.3)lg IU/ml,P<0.05】;血清AST和ALT水平分别(46.03±24.05) U/L和(36.32±20.1) U/L,显著低于对照组【(78.7±21.1) U/L和(51.2±20.9) U/L,P<0.05);观察组血清LN、PCⅢ和HA水平分别为(126.3±29.0)μg/L、(212.3±43.8)μg/L和(211.4±42.0)μg/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40.3±32.1)μg/L、(267.5±39.8)μg/L和(329.6±68.4)μg/L,P<0.05】;观察组LSM为(13.6±2.4) kPa,显著低于对照组【(17.6±5.2)kPa,P<0.05】;在随访时发现,观察组血清ALT复常率和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3.4%对45.9%和72.1%对9.8%,P<0.05),而疾病进展发生率为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1%(P<0.05)。结论 应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可显著提高SVR,延缓肝纤维化进展,稳定肝功能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应用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改善作用。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78例PBC患者,其中37例接受熊去氧胆酸(UDCA)胶囊治疗,另41例接受UDCA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观察24周。采用PBC-40量表评价生活质量,常规检测血清三型前胶原N端肽(PC-III)、层粘连蛋白(LN)和四型胶原(IV-C)水平。结果 在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疲劳、瘙痒、社交评分别为(18.5±5.5)分、(4.7±1.3)分、(14.4±3.9)分,显著低于治疗前的(25.5±7.0)分、(5.5±1.5)分、(19.2±4.6)分(P<0.05),也显著低于对照组[(23.2±5.5)分、(5.1±1.0)分、(18.1±4.9)分,P<0.05];治疗后,联合组血清ALT、AST、GGT、AKP水平分别为(90.2±17.6) U/L、(81.5±14.8) U/L、(187.1±16.3) U/L、(117.5±28.1)IU/L,均显著低于治疗前的(133.6±24.6) U/L、(124.9±14.9) U/L、(350.4±18.9) U/L、(484.1±52.3) IU/L(P<0.05),且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1.3±15.3) U/L、(95.3±18.0) U/L、(199.8±15.7) U/L、(152.6±21.3) IU/L(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PC-III、LN、IV-C水平分别为(120.9±20.0) μg/L、(123.4±16.9) μg/L、(92.5±18.5) μg/L,均显著低于治疗前的(193.5±30.0) μg/L、(160.4±20.1) μg/L、(180.2±21.3) μg/L(P<0.05),且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1.6±21.5) μg/L、(136.8±15.4) μg/L、(109.4±10.0) μg/L(P<0.05)。结论 复方鳖甲软肝片对PBC患者具有较好的近期疗效,可减轻临床症状,并可能具有改善肝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