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伏龙泉断陷是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的次级构造单元,属于断坳叠置型复合盆地,是一个独立的生油气的J3-K1单断箕状盆地,油气的分布规律受控于烃源和圈闭的组合条件。原生油气藏分布在源岩层系内,成藏受圈闭条件限制。次生油气藏,为构造油气藏,成藏受烃源条件限制。  相似文献   

2.
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断陷火山岩储层油气成藏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升福 《甘肃科技》2007,23(3):107-109
十屋断陷位于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是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断陷期持续最长、地层发育最为齐全、沉积最厚、埋深最大、有机质演化程度最高的断陷盆地。十屋断陷的火石岭组地层油气经历了20多年的勘探,终获得突破。本文介绍了十屋断陷火石岭组火山岩储层油气成藏规律。  相似文献   

3.
伏龙泉断陷不同时期受相应地球动力学背景控制,最为发育的为断陷期伸展作用形成的伸展构造,同时还发育受到反转期挤压作用形成的反转构造、与挤压作用有关的压缩构造以及以扭应力为主的走滑构造,这些构造对伏龙泉断陷的深层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梨树断陷位于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油气勘探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已进入隐蔽油气藏勘探阶段。梨树断陷油气资源基础雄厚,勘探程度较低,具有较大勘探潜力,通过对梨树断陷的勘探历程、勘探发现程度以及剩余油气资源的综合研究,分析了该区油气资源潜力,并采用翁氏旋回法科学合理的预测该地区中长期的油气储量增长趋势。在未来五年中,梨树断陷将新增控制石油储量389×104t,新增控制天然气储量145×108m3。  相似文献   

5.
利用天然气组成、轻烃指纹、碳同位素和生物标志化合物以及储层流体包裹体等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地质条件以及生烃史-热史模拟研究长岭断陷南部的龙凤山地区油气成因及成藏过程,揭示其油气成藏机制。结果表明:龙凤山地区断陷层天然气属于腐殖型和腐泥型的混合气,且为裂解气和干酪根热降解气组成的混合气,油气源主要为本地的沙河子组烃源岩,原油成熟度低于天然气,为同一油源不同热演化阶段的产物,属于次生凝析气藏,成藏表现为"近源多向供烃,复合输导,早期干酪根热降解成气与晚期原油裂解成气"的多期成藏模式;长岭南部地区发育优质烃源岩、营城组末期形成的反转构造提供了圈闭条件,具备较好油气输导条件、存在多期油气充注,油气勘探潜力大。  相似文献   

6.
断陷盆地构造枢纽部位油气富集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十屋断陷为例,根据其构造演化、主要断层特征及油气成藏条件分析,揭示多旋回断陷盆地构造枢纽带与油气富集关系.结果表明:十屋断陷枢纽部位经历了断陷期、断拗过渡期、拗陷期、萎缩隆升期等复杂的构造演化,多期差异构造变形及断裂活动导致了小宽枢纽带南段和北段具有相似性及差异性,后期构造反转发育部位多为早期断层发育部位,且主要集中在主干断层上,构造运动产生位移被断裂和褶皱吸收;不同阶段的隆起部位相叠加,使枢纽部位与构造高点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枢纽部位相对位置由原来的古隆起演变为斜坡部位;枢纽部位早期为油气的有利指向区,晚期具有良好的保存条件,同时发育多类型圈闭、有利沉积相组合及生储盖组合,围绕枢纽带可形成复式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7.
为阐明南堡凹陷老爷庙地区断裂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运用构造解析原理对断裂演化与油气成藏要素耦合性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认为,老爷庙地区断裂系统分为基底断裂和盖层断裂两大类,垂向发育的火成岩是深、浅两套断裂系统的韧性传递带。始新世正向伸展断陷形成的NNE、NE向基底断裂系统呈多期铲式扇样式;渐新世斜向伸展断陷形成的NEE走向的盖层断裂系统,以地垒-地堑和多米诺样式为主;新近纪,在热沉降背景下受深部断裂走滑变形影响,盖层中沿主干断层发育花状和复"Y"字样式。老爷庙地区主干断层的多期断陷作用利于烃源岩的沉积和成熟,也是油气埀向运移的主要通道;背斜主体带和侧斜坡带是有利成藏区。  相似文献   

8.
龙门山系属上扬子地台内晚中新生代断褶构造活动形成的山系。川西断陷区属龙门山系的前陆盆地,是地台型海相沉积与前陆型陆相沉积组成的复合型含油气区。超晚期(N-Q)断褶构造的发育程度控制了龙门山系山前带构造圈闭的发育和裂缝型气藏的形成。印支晚期形成的天井山古隆起因受强烈的超晚期断褶构造活动的影响,使原有的油气藏遭到破坏。天井山古隆起北东倾伏端的广元昭化地区,发育隐伏断裂系伴生的背斜群,是较理想的油气聚集带;而天井山古隆起西南倾伏端的绵阳-江油-安县地区,为北东向及北西向深断裂交叉复合区,是寻找中、浅层次生气藏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9.
李会光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27):6578-6582
松辽盆地南部德惠断陷深层源岩油气资源勘探潜力尚不明朗。在生烃热模拟实验基础上,利用化学动力学法对研究区深层烃源岩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德惠断陷营城组和沙河子组总生气量为11.1×1012 m3。从生气量结果可看出,德惠断陷具有较高的勘探潜力,为松辽盆地南部勘探的重点洼陷。  相似文献   

10.
 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由于陆缘地壳的强烈伸展减薄,形成了多个宽深断陷所构成的盆地群,发育多种类型烃源岩和大型储集砂体。大型盆地、广泛分布的多类型烃源岩、高-变地温场的耦合共控,奠定了深水油气资源的物质基础。大型供给水系、构造地貌、相对海平面升降的相互作用,形成3种类型的沉积体系,控制了深水区大型储集体的发育和展布,但高热流加速了深水沉积物压实和成岩作用。南海北部陆缘深水油气勘探前景广阔,烃源岩、有效储层以及热流3因素的复杂多变,决定了油气勘探中机遇与挑战并存。  相似文献   

11.
龙门山系属上扬子地台内晚中新生代断褶活动形成的山系。川西断陷属龙门山系的前陆盆地,是地台型海相沉积和前陆型陆相沉积组成复合型的含油气区。新生代断褶构造发育程度控制了山前带构造圈闭的发育和裂缝性气藏的形成。印支晚期天井山古隆起因受喜马拉雅期强烈断褶上升活动,使原有的油气藏遭到破坏。天井山古隆起北东倾伏端的广元地区,发育隐伏断裂系伴生的背斜群,是较理想的油气聚集区。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乌什凹陷-温宿凸起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岩性剖面与地震资料分析等方法,对塔里木盆地乌什凹陷-温宿凸起的油气前景进行了研究。野外调查结果证实,乌什凹陷发育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3套烃源岩及多套储盖组合。烃源岩热演化史及地面油苗显示证实本区有油气运移聚集的条件和历史。地震资料显示喜马拉雅晚期运动导致与逆冲断层伴生的挤压构造十分发育,以挤压背斜为主体的构造构成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温宿凸起在地质历史时期曾与塔北隆起连为一体,是长期继承性发育的占凸起,古近纪卡拉玉尔滚大型走滑断层将其与塔北隆起分开。温宿凸起被乌什和阿瓦提两个已证实被具有生烃能力的生烃凹陷所挟持,是油气运移的指向区。同时存在碳酸盐岩和砂岩两类多个勘探目的层。乌什凹陷-温宿凸起无疑是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具有良好前景的战略接替区。  相似文献   

13.
张树林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6):3965-3968
长春岭沿江地区扶余油层油气成藏条件研究和典型油气藏分析表明,研究区内青山口组烃源岩成熟度低、生烃能力较差;研究区的油气成藏规模受外部油气运移数量的控制。研究区油气主要来源于其西北的三肇凹陷青山口组烃源岩;不规则零散分布的河流相砂体、断层对砂体的强烈分割作用以及多期多成因油气对圈闭的充注作用是造成研究区油气分布复杂现象的主要原因。研究区存在"源岩区高压倒灌—侧向断裂疏导—构造高部位聚集"的成藏模式。研究区油气生成、运移与圈闭的形成期在时空上形成了良好有机的配置关系;其中明水组末期是研究区油气成藏事件的关键时刻。密集断裂带及油源补给程度是研究区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4.
孔雀河地区热演化史与油气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孔雀河地区各构造单元下古生界烃源岩热演化史进行研究。方法应用镜质体反射率(Ro)、矿物包裹体、EASY%Ro等方法。结果孔雀河地区古生代地温梯度大于中生代,新生代地温梯度最低,地温梯度演化历史呈现缓慢下降的特点;总结出3种类型烃源岩生烃类型:①古隆起区早期一次生烃型;②草湖凹陷持续生烃型;③孔雀河斜坡一次生烃过成熟演化型。结论古隆起区油气成藏关键时刻在中晚奥陶世,孔雀河斜坡为早海期,草湖凹陷具有持续成藏特征,以上认识对该地区下一步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典型叠合盆地油气形成富集与分布预测”项目是为解决我国油气供需逆差这一重大问题而设置的。我国油气勘探面临的问题均与叠合盆地有关 ,大型含油气盆地的形成都经历了很长的地史时期 ,在不同时期发育了多种类型的烃源岩、多种成因的储集体、多种结构的储盖组合 ,油气经历了多期运移、多期成藏、多期改造和调整甚至是破坏的过程 ,盆地中的油气分布规律极难探寻。只有研究清楚此类盆地在长期地史时期中的形成演化历史、各演化阶段有利烃源岩在盆地中的发育环境与位置、盆地内热应力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生排烃过程的控制效应、所…  相似文献   

16.
石西-滴南凸起油气成因及成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石西-滴南凸起油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认为,石西凸起和滴南凸起的油气不同源,石西凸起原油来源于二叠系乌尔禾组及风城组烃源岩,滴西凸起原油主要来源于石炭系烃源岩;两者的天然气主要来源于石炭系烃源岩;油气存在多期成藏。  相似文献   

17.
塔中隆起志留系混源多期油气聚集特征与勘探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指导塔中隆起的勘探实践,研究了该区志留系混源多期油气聚集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塔中隆起志留系中沥青及可动油气显示大面积分布.自晚加里东以来,曾经有寒武系和中上奥陶统两套烃源岩三次向志留系砂岩充注.大面积分布的沥青都是寒武系的烃源岩第一期充注后遭到破坏的产物,现今的可动油以中上奥陶统烃源岩晚期充注油气为主,有部分寒武系源岩的贡献.油气聚集在区域盖层之下的多种类型圈闭中.针对潮坪相沉积的薄砂层、大面积叠置分布、输导体系沟通砂体含油气的特点,认为提高勘探成效的基本对策是开展沉积相的精细研究,围绕断层和火山通道,依靠直井寻找油砂层,依靠水平井滚动勘探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根据吉林中部双阳盆地二维地震剖面解释和盆地地层分布特征,对盆地内断裂和褶皱构造的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双阳盆地为一不对称的复向斜断陷型改造盆地,盆地长轴方向NW-SE,近圆形,由央凹陷区,东北部隆起区,南部隆起区,西部斜坡区四个构造单元组成;盆地形成于晚侏罗-早白垩世早期,石炭、二叠系变质岩和海西期花岗岩构成盆地的沉积基底,其构造演化经历了石炭-三叠纪稳定沉降及火山喷发阶段、侏罗纪断陷初始阶段、白垩纪断陷发展阶段、古近纪-新近纪广泛抬升阶段4个演化阶段。本文的研究,不仅划分了盆地的构造单元,也建立了盆地构造演化模式,为该盆地的油气资源勘探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莫里青断陷是伊通盆地的一个二级构造单元。结合盆地基底形态、断裂分布特征、地层构造特征、盆地构造演化历史、盆地油气勘探现状等,莫里青断陷可进一步划分为西北缘断褶带、靠山凹陷、小孤山断阶带、尖山隆起带等三级构造单元。莫里青断陷的发育受控于近于平行的东、西两条边界断裂,即西北缘和东南缘边界断裂。断裂构造是伊通盆地最主要的构造类型之一,包括控盆边界断裂、盆地发育过程中产生的内部断裂及后期盆地反转挤压和基底隆升作用形成的断裂,它们形成数量众多、规模不等、走向不一、性质各异、形成时期不同的复杂断裂系统。分析构造圈闭形态演化、圈闭形成和破坏时期,再结合生、排烃时间和油气运移路径有效性分析,可对构造圈闭有效性、盆地油气资源前景作出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采集东道海子凹陷的烃源岩样品和油气样品,对样品进行有机碳、热解、饱和烃色谱及碳同位素等地球化学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东道海子凹陷烃源岩进行评价,研究认为石炭系烃源岩为一套高—过成熟的有机质类型差的中等烃源岩,二叠系烃源岩为一套成熟—高成熟的有机质类型好—较好烃源岩,侏罗系烃源岩为一套成熟的有机质类型差的中等烃源岩。该区油气成因复杂,通过油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及油气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既有来源于二叠系烃源岩的原油和天然气,也有来源于侏罗系的原油,还有来源于石炭系的天然气。油气成因的复杂导致油气成藏期次的多样,油气的成熟度及油气包裹体研究表明,既有一期成藏的油气,也有多期成藏的油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