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恒速下坡汽车联合制动系统制动力的模糊分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了汽车联合制动系统的概念,建立了汽车下坡的动力学模型和主制动器与电涡流缓速器的热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汽车联合制动系统制动力的模糊分配器,根据电涡流缓速器转子盘和主制动器的温度,将制动力在缓速器和主制动器之间进行动态分配。实际车辆在不同初始工况的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联合制动系统比缓速器或主制动器单独作用时,能有效减轻缓速器转子盘和主制动器的温度负荷,证明了设计的模糊分配器能达到“控制制动装置温度上升,以保证制动效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电涡流缓速器—发动机电涡流缓速器,首先介绍了设计的新型的电涡流缓速器的优点、结构和工作原理,然后运用电磁场理论推导了发动机电涡流缓速器制动功率和制动力矩的计算公式,最后把发动机电涡流缓速器装在实验台上,制动功率和制动力矩的试验值与计算值十分吻合。  相似文献   

3.
针对现有重载工程车辆缓速器设计偏好性强、制动转矩波动大等问题,以某型号重载工程车辆电涡流缓速器为研究对象,推导该型电涡流缓速器制动转矩计算公式,结合缓速器实际关键参数并考虑各参数波动对制动性能的影响,依据稳健优化设计理论对电涡流缓速器进行优化设计,最后通过实验对优化后模型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优化设计后的重载工程车辆电涡流缓速器模型能够较好地改善制动转矩与制动时间的波动问题。  相似文献   

4.
汽车联合制动系统制动力分配的优化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电涡流缓速器和汽车主制动器构成的联合制动系统中,设定了电涡流缓速器转子盘温度的限制条件,建立了联合制动系统制动力分配的优化模型,计算出制动力分配系数与道路坡度的变化曲线,拟合了两者间的指数函数关系。虚拟多坡度道路上制动过程的验证结果表明,随道路坡度变化的制动力分配系数能实现电涡流缓速器与主制动器的有机联合,使联合制动系统在长下坡道路上持续有效地工作,能充分发挥电涡流缓速器的辅助制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提升高速重载履带车辆的制动性能,以某型车辆为原型,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中建立其制动工况下整车及其现有机械制动器动力学模型,通过仿真与试验比对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建立了峰值功率500 kW的电涡流缓速器模型,制订了基于模糊控制的缓速器与机械制动器转矩分配策略。通过仿真与实验对比了该车辆在安装缓速器后制动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电涡流缓速器参与联合制动可有效降低机械制动器消耗能量和延长制动器寿命。  相似文献   

6.
针对传统盘式制动器制动"热衰退"和液压制动响应慢等问题,运用"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理论,综合汽车摩擦制动与电涡流制动的工作原理,实现电磁—摩擦一体化制动器的创新设计。基于电磁感应定律,推导了电磁制动部分制动力矩公式,为磁场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应用Ansoft Maxwell对电磁制动部分磁感应强度分布情况及制动力矩响应曲线进行了分析,仿真结果表明,集成制动器各电磁制动情况均能获得一定的制动力矩,可以有效的分担部分摩擦制动的负担,降低"热衰退"。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汽车摩擦制动器制动时热衰退性明显,并且会产生制动粉尘和噪声,影响制动器的安全性并污染环境。电磁制动是非接触式涡流制动,具有响应时间快、制动平稳、控制方便、无制动粉尘和噪声产生等特点,所以电磁制动将会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汽车上。首先对电涡流制动技术的工作原理与分类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电涡流缓速器和永磁缓速器的结构原理与性能特点,最后着重对电涡流制动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指出电涡流制动的轻量化、集成化和节能化将是今后的技术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根据电涡流缓速器制动的动力学方程,建立了汽车制动时的简化受力模型,运用Simulink软件建立了装用电涡流缓速器汽车的运动学仿真模型,仿真结果显示了汽车减速过程中速度与加速度的变化规律。该方法可以作为电涡流缓速器设计的辅助验证手段,可有效节约设计时间与费用,提高设计水平。  相似文献   

9.
针对重载货车在长大下坡路段行驶事故频发的问题,为减轻行车制动器工作负荷,采用理论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该文建立了排气制动、电涡流缓速器制动的数学模型,研究重载货车在长大下坡行驶的持续制动特性,得出持续制动力矩与发动机转速的关系,为研究制动鼓温升模型以解决制动器热衰退问题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电涡流缓速器是一种辅助制动系统,转筒式缓速器其转子采用圆筒式结构,整体质量轻,约为盘式电涡流缓速器的1/3;外形尺寸小,便于拆装,匹配方便;其产生的制动力矩可达到1400Nm,完全可以满足中小型客车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