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了解两种不同他汀类药物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18(IL-18),基质蛋白酶-9(MMP-9)和血脂浓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A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B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氟伐他汀进行治疗。测定并记录两组患者hs-CRP,IL-18,MMP-9,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hs-CRP,IL-18,MMP-9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具有显著统计差异(P0.05),但组间治疗后水平无显著统计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G,TC,LDL-C,HDL-C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具有显著统计差异(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A组TC水平较B组降低更明显,其余指标TG、LDL-C和HDL-C下降程度相比无显著统计差异(P0.05);从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两组在胃肠道症状和肝功能异常上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差异(P0.05),而在急性冠状动脉病变上无显著统计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和氟伐他汀对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炎症反应和血脂均有一定疗效,虽然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发生,但发生率都较低,在可控范围之内,因此两种他汀类药物是安全的,可靠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早期血浆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78例UA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38例,给予UAP一般治疗。他汀治疗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每日20mg,共4d。治疗前、治疗4d后采取两组患者空腹时静脉血,测定血清CRP及血脂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无明显变化,他汀治疗组CR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阿托伐他汀早期治疗UAP患者能使CRP下降,具有调脂、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3.
代先华 《临床医学》2015,35(2):125+127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实验组行丹红注射液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行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75.0%,实验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为(2.1±0.7)次/d,对照组为(3.2±0.5)次/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心脏事件及住院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能减少心脏事件,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研究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探讨阿托伐他汀在UA治疗中的早期抗炎效应.方法 选择2010-07-2011-07在山东省青岛疗养院住院的UA患者50例,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龄(59.85±12.61)岁;选取同期本院查体中心正常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龄(59.23±12.13)岁.UA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20 mg/d,共4周),均在入院次日(用他汀类药物前)、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清晨空腹采血,测定血清hs-CRP浓度及血脂水平.结果 UA患者用药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脂及hs-CRP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A患者在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1周、2周、4周后血清hs-CRP浓度及血脂水平与用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前后血脂变化与血清hs-CRP下降之间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 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可以使UA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下降,推测早期应用他汀类可能有降低血浆炎性因子、减轻炎症反应状态,从而稳定斑块,对防止不稳定斑块的破裂起到有益的作用,此作用与其调脂作用无关,为临床UA患者早期应用他汀类治疗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8):3394-3395
探究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功能改善及血清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依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比治疗前后两组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及血清氧化应激反应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LPO、LVSDD、LVEDD、TAC、SOD、LVE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LPO、LVSDD、LVEDD水平远低于对照组,TAC、SOD、LVEF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减轻患者血清氧化应激反应,提高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围术期心肌损伤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拟行PCI治疗的UAP患者90例,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组及阿托伐他汀组,各45例。2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瑞舒伐他汀钙片与阿托伐他汀钙片,比较2组术前、术后24 h的心肌损伤情况及炎症反应情况。结果术后24 h,2组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瑞舒伐他汀组CK-MB、c Tn I水平及其高于正常值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阿托伐他汀组(P0.05或P0.01);2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γ-干扰素(IFN-γ)水平显著升高,阿托伐他汀组各指标均显著高于瑞舒伐他汀组(P0.01)。结论与阿托伐他汀比较,瑞舒伐他汀对UAP患者围术期的心肌保护作用更好,可有效减轻炎症反应,降低心肌损伤指标水平。  相似文献   

7.
侯国锐 《临床医学》2006,26(7):68-6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心绞痛(UA)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的影响。方法将106例UA患者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常规治疗组。阿托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上阿托伐他汀,分别在1个月、2个月及3个月内测定hs—CRP水平及治疗前的基础水平。结果常规治疗组患者在治疗3个月时hs—CRP浓度逐渐降低,阿托伐他汀组在治疗1个月时开始下降,3个月明显下降,阿托伐他汀组患者治疗1个月和3个月时hs—CRP显著低于同期常规治疗组。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在短时间内明显降低患者血清hs—CRP浓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疏血通注射液辅助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钙拮抗剂、低分子肝素、抗血小板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硝酸酯类及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凝血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辅助阿托伐他汀可显著提高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明显改善凝血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低分子肝素钙、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51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6例,对照组25例,两组均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包括:休息、吸氧、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ACE I等药的应用)。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低分子肝素钙5 000 u皮下注射,每12 h1次,连用7 d;口服阿托伐他汀10 m g,每晚1次。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3%,对照组总有效率68.2%,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行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患者血脂代谢指标、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心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将150例行PCI治疗的UAP患者随机分为A、B组各75例,分别采用常规剂量(20 mg)及大剂量阿托伐他汀(40 mg)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血脂指标、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钙蛋白Ⅰ(c TnI)、Hcy水平,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心排出量(CO)、每搏量(SV)的变化,比较2组不良反应及随访1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2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s-CRP、c TnI、Hcy均显著降低,B组降低幅度显著大于A组(P 0. 05)。治疗3个月,2组LVEF、SV、CO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LVDD显著降低(P 0. 05),B组LVEF、SV、CO显著高于A组,LVDD显著低于A组(P 0. 05)。A、B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随访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可调节UAP行PCI术患者的血脂代谢指标水平,减轻机体炎症反应程度,促进心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曲美他嗪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再发心绞痛的干预作用。方法将60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PCI术后再发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曲美他嗪组,进行相关对比研究。结果两组治疗4周后,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P〈0.05),曲美他嗪组更明显,而且无明显不良反应,血糖稳定,两组间的心率、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美他嗪可明显减少冠心病合并糖尿病PCI术后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改善心功能,且血糖稳定,对心率、血压无影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90例符合不稳定心绞痛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患者均常规治疗(拜阿司匹林、单硝酸异山梨酯、硫酸氢氯吡格雷等),治疗组加阿托伐他汀20mg,每晚餐时服用1次。疗程均为12周。治疗前、后检查心电图,记录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每次发作的平均时间以及心率、血压、血粘度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间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能显著的减少心绞痛发病率和致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调查和分析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围术期的焦虑状况,制定相应的心理护理干预方法,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方法 选取348例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并行择期介入治疗的患者,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scale,SAS)测试调查,分为SAS<50分患者与SAS≥50分患者组.两组患者又分别随机分为两个亚组,其中一组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另一组进行常规护理,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女性较男性SAS积分更高(61.1±10.9 vs 53.1±12.8,P=0.038),更容易存在焦虑障碍;SAS≥50分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于SAS<50分患者更高(13.6%vs 25.1%,P=0.033);对于SAS<50分的患者,是否行心理护理干预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影响不大(11.1%vs 15.6%,P>0.05),而对SAS≥50分的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13.3%vs 37.1%,P<0.01).结论 介入治疗围术期焦虑状态可显著影响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介入治疗的预后,对焦虑患者应当加强心理护理,对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前胰岛素抵抗与术后6~8个月内再狭窄的发生情况,进一步明确胰岛素抵抗对冠心病患者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影响。方法连续观察98例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支架术的患者。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清晨空腹测定血糖浓度、胰岛素浓度,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PCI术后6~8个月或有心肌缺血复发证据时复查冠状动脉造影(CAG)。根据再狭窄情况分为再狭窄组和无再狭窄组,对比观察胰岛素抵抗与PCI术后再狭窄之间的关系。结果胰岛素抵抗组和非胰岛素抵抗组患者空腹血糖无明显差别(P>0.05),空腹胰岛素(FSI)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胰岛素抵抗组的病变血管最小直径(MLD)小于胰岛素敏感组[(2.2±0.2)mm比(2.4±0.3)mm],但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胰岛素敏感指数(RR=2.763,CI=1.897~4.229,P<0.01)和支架长度(RR=1.295CI=1.112~1.867,P<0.05)是PCI术后再狭窄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结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胰岛素抵抗与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徐彩玲 《天津护理》2012,(5):321-322
目的:观察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将92例住院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按住院先后顺序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干预组按照制定的临床路径表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按传统的护理模式进行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和患者及家属的满意率。结果:干预组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对疾病的掌握和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使患者全面系统的掌握健康知识,可减少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对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0年12月至2011年8月连续入选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72例,入选患者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超声心动检查.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分为舒张功能正常组(Non-HFNEF组38例)、轻度舒张功能不全组(Grade Ⅰ组45例)、中度舒张功能不全组(GradeⅡ组57例)、重度舒张功能不全组(GradeⅢ组32例).对比分析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对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结果 以上4组左心房内径[(3.24±0.50)、(3.40±0.41)、(3.56±0.44)、(3.78±0.36) mm,F=21.454]、左心室室壁厚度[(0.84±0.11)、(0.90±0.12)、(0.92±0.09)、(0.94±0.15) mm,F=10.743]、左心室质量指数[(105.63±33.13)、(113.09±21.55)、(122.26±41.52)、(132.96±31.06) g/m2,F=9.7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舒张功能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之间具有关联性(r=0.466,P<0.001).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对左心室舒张功能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王滨和 《临床医学》2009,29(4):27-28
目的通过测定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心绞痛入院时血清尿酸(UA)水平,并与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及健康者比较,探讨尿酸与心绞痛发作之间的关系。方法测定219例于本院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入院时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UA水平。在门诊体检者中选取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75例和健康对照组87例。结果各组间UA水平:UAP组(357±63)μmol/L,SAP组(259±42)μmol/L,健康对照组(207±35)μmol/L。UAP组与SAP组及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血清尿酸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故检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尿酸水平,有助于了解和评价病情,早期干预可能会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