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河道底泥是河流内源污染的重要来源,底泥中含有各类污染物,不仅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并经扰动后对上覆水造成二次污染。该研究主要选择了成都市城区20条河流的20个监测点作为样本,通过实地考察和试验检测,对河道水体和底泥污染的各项物化指标分别采用单因子评价和潜在生态污染指数评价法进行评价,以评估水体和底泥的污染程度,并对水体和底泥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对今后成都地区城市河流治理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城区河道底泥修复技术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城区河道底泥的修复技术一直是河道治理的难点,本文对两种修复技术的原理和技术要点作了详细的介绍,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和比较了二者的优缺点。目前主要分为物理修复和生物-生态修复,物理疏浚方法效果明显,但工程量大,投人大;生物-生态修复具有投入低,处理量大,但速度慢,而且不易达标。综合考虑经费投人和处理效果,本文认为底泥修复应发展疏浚和生物处理相结合的方法。实现底泥的资源化再利用。  相似文献   

3.
水体/底泥生物基城市河道富营养化水体修复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慧华  宋晓光  吴革  谢鑫源 《环境科学》2013,34(10):3879-3887
针对城市水体富营养化现状,自主研发了水体生物基、底泥生物基和微动力涡轮水循环曝气系统.水体生物基对水体中COD、NH+4-N和TP的去除效果,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2.33%、98.00%和54.73%;底泥生物基在投加5 d内可达到20%以上的底泥减量率,上覆水曝气可有效缓解由底泥有机质降解而引起的营养盐释放;由水体/底泥生物基相结合并辅以微动力涡轮水循环曝气系统的组合技术,在中试试验中表现出较好的水体营养盐去除及底泥有机质降解效果,COD、NH+4-N、TP的去除率分别为52.0%、33.6%、23.4%,河道底泥中有机质成分由试验前的38.20%降至试验结束时的12.20%.  相似文献   

4.
长荡湖底泥污染特征及水体富营养化状况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根据长荡湖底泥和水体实测资料,分析了底泥的污染及营养物质释放特征,发现底泥释放再悬浮产生的污染负荷占到入湖污染负荷总量的比例分别是:高锰酸盐指数为16%,TN为25%,TP为21%,是引起近年来长荡湖水体富营养化加剧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湖西区和湖南区达到富营养水平,湖心区水体含氮磷浓度也较往年有明显增大。为控制长荡湖底泥污染及水体富营养化的加剧,提出了长荡湖水环境保护的相关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模拟污染指标水体统计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模拟污染水体中各类指标的单回归,逐步聚类分析,主成份分析及逐步判别分析,在聚类图和判虽函数中,溶解氧与色度具有最紧密关系,水中总和氮氮对水质也有显影响。对模拟试验样品,主成份分类与判别分析分类的结果相类似,而对城市河流体品用判别函数别的结果与观察到的天然状态相一致。  相似文献   

6.
河道污染底泥的处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境问题,也是城市河道治理的关键性内容,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引发二次污染,影响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本文就城市河道污染底泥处理技术和资源化利用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城市河道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江流域水体重金属污染评价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以地处铅锌储量居世界第二位、亚洲第一位的兰坪金顶铅锌矿区下游河流——江的水体重金属污染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采样,采用室内试验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别对水体中的ρ(Pb)和ρ(Cd)以及底泥中的w(Pb)和w(Cd)进行测定. 结果表明:江流域水体中ρ(Pb)和ρ(Cd)平均值分别为0.448和0.167 mg/L,均已超过国家Ⅴ类水质标准(GB3838—2002);水体中ρ(Pb)和ρ(Cd)与采样点及矿区的距离呈正相关,即距矿区越近污染越严重,距矿区越远则污染越轻;水体中的ρ(Pb)和ρ(Cd)与底泥中的w(Pb)和w(Cd)呈正相关;重金属Pb和Cd的生态危害系数属于很强生态危害范畴,严重威胁流域的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8.
苏州河底泥的污染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底泥释放与悬浮的规律,提出了悬浮释放速率方程,其计算值与实测值的误差不大于30%;根据建立的底泥释放迁移和底泥耗氧过程的数学模式,探讨了苏州河污染底泥释放与耗氧对水质的影响。此外,还提出了底泥污染类型的分级,为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重金属污染无法被生物降解而易通过食物链富集,对环境生态影响极大。而水体底泥因其自身的性质对重金属具有一定的吸附力。本文总结了国内学者利用水体底泥对重金属铬、铅、镉进行的吸附及其机理研究,以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湖泊污染底泥疏浚工程技术——滇池草海底泥疏挖及处置   总被引:35,自引:4,他引:35  
论述了环保疏浚工程的特点,工程方案的主要内容,设备选型,底泥处置,以及干化等。笔者以滇池草海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工程为实例介绍了湖泊污染底泥疏浚工程技术。   相似文献   

11.
城市河道表层水及沉积物中微塑料的污染现状与污染行为   总被引:2,自引:8,他引:2  
河流是微塑料从陆地向海洋传输的关键路径,在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重视.但实际上,目前关于城市不同区域河道表层水及沉积物中微塑料的污染现状及污染行为研究仍十分有限,相关问题依然不甚清晰.本文以上海市中心城区及郊区城镇区域的8条河道作为研究对象,共采集16个河道表层水及沉积物样品,采用高速摄像仪和傅立叶红外变换光谱仪鉴定样品中微塑料的丰度、尺寸、颜色、形状和类型等特征.结果表明,上海市城市河道表层水中微塑料的平均丰度为(7.5±2.8)个·L-1,而沉积物中微塑料的平均丰度(以湿重计)则达到了(1 575.5±758.4)个·kg-1.微塑料尺寸越小丰度越高.其中,低于500μm、纤维状、透明色和聚酯类的微塑料始终在上海市城市河道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沉积物中的微塑料分布更具多样性.相对于国内外其他城市河道中的微塑料污染,上海市城市河道中的微塑料污染较为严重.不同城市河道中,微塑料的形状和聚合物类型分布受到来源(主要为洗衣废水、个人护理产品和塑料废弃物等)、水动力学条件和本身理化性质等各种因素的较大影响.还进一步讨论了城市河道中微塑料的污染行为(...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们对城市水环境与绿化景观的日益重视,城市人工水体的建设日益广泛,但人工水体普遍存在黑臭及富营养化现象,最终导致城市人工水体出现建得起却用不起的现象。以城市人工水体水质处理模式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9种城市人工水体处理模式、分析了其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方面的原理,并对其各自的优缺点进行了阐述;最后对城市人工水体水质处理模式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河流泥沙吸附石油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河流中的泥沙对石油的吸附和解吸规律对建立水质数学模型及水质预测预报具有重要意义,可为水域石油污染的治理提供依据。本文根据静态实验研究成果,建立了通用的吸附反应方程,在水槽中进行了均匀输沙吸附实验,并用解析解进行计算与动态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其结果较为理想。最后对河流底沙的吸附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了石油向底沙层扩散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污染河流底质中铅的解吸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云南省马关县矿区河流中重金属铅在不同转速和不同静止时间的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河流流速越快,底质中的铅向水中释放量越多,而且在河流越平稳地段,重金属铅在底泥中沉积量就越多。  相似文献   

15.
由于生活污水和部分工业废水排入河涌,使广州城区河涌变成纳污通道,生态遭受严重破坏。文中详细分析了河涌水环境整治的有效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并对河涌水生态修复等谈了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6.
2013年大连市区大气中臭氧日最大8小时平均值第90百分位为0.099毫克/立方米,符合二级标准(GB3095-2012)日最大8小时平均。点日最大8小时平均超标率为1.0%。春、秋两季的日最大8小时平均较大,但都符合二级标准,从月份变化看,5月的日最大8小时平均最高,12月最低,从24小时变化看,14时、15时和16时的臭氧均值最高,7时臭氧均值最低。从各点位变化看,傅家庄点位臭氧日最大8小时平均的第90百分位最高,双D港点位最低。大连市区臭氧与PM2.5和PM10的负相关性最好,相关系数均达到0.86以上,与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也呈较好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2013年大连市区大气中臭氧日最大8小时平均值第90百分位为0.099毫克/立方米,符合二级标准(GB3095-2012)日最大8小时平均。点日最大8小时平均超标率为1.0%。春、秋两季的日最大8小时平均较大,但都符合二级标准,从月份变化看,5月的日最大8小时平均最高,12月最低,从24小时变化看,14时、15时和16时的臭氧均值最高,7时臭氧均值最低。从各点位变化看,傅家庄点位臭氧日最大8小时平均的第90百分位最高,双D港点位最低。大连市区臭氧与PM2.5和PM10的负相关性最好,相关系数均达到0.86以上,与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也呈较好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杭州城市内河底泥磷污染与磷释放水力模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叶青青  官宝红  李君 《环境科学》2009,30(5):1351-1356
在分析杭州城市内河东新河底泥磷污染的基础上,采用加长型环形水槽动态模拟水体流速(0.002~0.02 m·s-1)、上覆水质(水体总磷本底值分别为0.18、 0.072和0.007 mg·L-1)及上覆水深(5、 10 cm)对底泥磷释放的影响,并定量分析了不同流速下底泥磷的释放速率.结果表明,东新河底泥的pH值、含水率、磷含量等理化性质有利于磷的释放.在动态水力条件下底泥磷主要以悬浮颗粒态形式向上覆水体释放.流速对底泥磷释放的影响较为显著,模型流速为0.008 m·s-1(原型流速为0.05 m·s-1)时对应底泥的“少量动”,此时底泥磷释放速率趋于最大,达147.36 g·(m2·h)-1.上覆水质影响底泥磷的释放,尤其显著影响磷的初期释放,内河水较自来水更有利于底泥磷的释放,可能是由于内河水与底泥构成了良好的磷交换关系.在浅水水体中,上覆水深对底泥磷释放影响不大.因此,可以通过调节水力学条件和水质来抑制或强化河流底泥磷的释放.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