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研究禽骨髓细胞白血病瘤细胞的变化规律,对1日龄肉种鸡人工接种禽骨髓细胞白血病肝组织毒,进行分组试验。分别在2,3,4,5,7,8,23周龄剖杀,观察病变,并取其骨髓、血液涂片瑞氏染色,油镜下观察。对骨髓内瘤细胞数量进行方差分析,t检验,结果表明:在2周龄内的瘤细胞差异不显著(P>0.05),3周龄后瘤细胞开始增殖,数量增多,与对照组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同时对比同龄肉种鸡其它组织的变化,瘤细胞在5周龄后陆续出现。  相似文献   

2.
80年代末,英国开普敦动物保健研究所D·N·Payne及其同事首次从肉种鸡群中分离出一种新型的禽白血病病毒。由于这种病毒的囊膜特性不同于已知感染鸡的禽白血病病毒的5种亚型(A~E),也不同于其他禽类体内发现的禽白血病病毒的4种亚型(F~Z),因而定名为禽白血病病毒J亚型(Av...  相似文献   

3.
J亚型禽白血病病毒(subtype J avian leukemia virus, ALV-J)诱导的髓细胞样瘤细胞在形态上与正常髓系细胞很相似,为明确两者的形态差异和减少对禽髓细胞性白血病的误诊,对ALV-J人工感染病例和自然感染病例中的髓细胞样瘤细胞的形态特征进行了系统观察,并将其与正常鸡髓系细胞进行了鉴别和分析。结果表明,ALV-J感染鸡的血液、肝脏、脾脏和法氏囊等器官中髓细胞样瘤细胞主要是含有粗大嗜酸颗粒的中幼粒细胞和晚幼粒细胞,胞核约占细胞体积的1/2,胞核偏在、未分叶,可见病理核分裂象,其在石蜡组织切片中直径为8~10μm,在血涂片中直径12~14μm;正常幼龄鸡的肝脏、肾脏、法氏囊等器官中也有数量不等的晚幼粒细胞,这些细胞在形态上与髓细胞样瘤细胞很相似,胞浆中含有较多细小的嗜酸颗粒,但细胞体积较小,核浆比小,胞核约占细胞体积的1/3;其在石蜡组织切片中直径为5~8μm,血涂片中未见。研究结果提示,临床中应依据细胞大小、核型以及胞浆成分等特征对髓细胞样瘤细胞进行鉴别,同时应结合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来确诊J亚型禽白血病。  相似文献   

4.
江苏东台市某养殖户饲养的170日龄地方品系蛋鸡出现零星死亡,经剖检、实验室诊断综合分析,判定为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引起的骨髓瘤型禽白血病.目前该病尚无疫苗和有效药物,唯一的办法是通过不断淘汰净化达到纯净种群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一种新的禽白血病—骨髓细胞瘤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玉璞 《中国家禽》1999,21(7):46-47
骨髓细胞瘤病(Myelocytomatosis)或称骨髓性白血病(MyeloidLeukosis)是鸡的一种肿瘤性疾病,主要发生于肉鸡群。随着肉鸡养殖业的发展,本病亦广泛传播,目前在英国、美国和其他一些养肉鸡的国家,在肉种鸡群中有很高的发病率和将近5...  相似文献   

6.
禽白血病(Avian Leukosis,AL)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疾病,是由反转录病毒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ALV)引起的一种传染性肿瘤疾病总称。主要表现为禽类产蛋率降低,发生肿瘤,还可引起感染鸡的免疫抑制,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着国内外养禽业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7.
<正>禽白血病(Avian Leukosis)是由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ALV)引起的禽类多种传染性肿瘤性疾病的统称,这些慢性传染性肿瘤病包括淋巴细胞白血病、成红细胞白血病、成髓细胞白血病、骨髓细胞瘤病、肾母细胞瘤、骨硬化病、血管瘤、纤维肉瘤等众多组织起源的良性和恶性肿瘤。禽白血病不感染人,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到目前为止,该病已在全国呈泛滥之势,其发病范围广、宿主不断扩大、病情严重程  相似文献   

8.
为了调查种蛋中禽骨髓细胞瘤病毒的母源抗体 ,从北京、山东、内蒙古地区共 4个种鸡场购买种蛋抽取蛋清共 55份 ,其中肉鸡种蛋清3 8份 ,蛋鸡种蛋清 1 7份 ,在 AL V-Jgp85抗原包被的 96孔板中进行微量滴定 ,两个肉鸡场种蛋中 AL V-J母源抗体阳性率分别为 3 .3 3 % (1 /3 0 ) ,2 5% (2 / 8) ,两个蛋鸡场种蛋中 AL V-J母源抗体阳性率分别为 3 3 .3 % (3 / 9) ,3 7.5% (3 / 8)。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从内蒙古某地养鸡场分离出一株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命名为ALV-J IMC10200株.通过人工感染试验建立发病模型,对诱发的肉鸡典型禽骨髓细胞瘤病的病理学变化和病毒的组织嗜性进行研究,为进一步探索本病发病机理、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周围神经鞘瘤(PNSTs)在鸡上很少发生,其病因仍有待研究.本试验对自然发生于日本原种鸡的周围神经鞘瘤进行了病理学鉴定,并对从该瘤中分离的禽白血病病毒(ALV)进行了分子生物学特性分析.结果发现发病鸡表现为颈部皮下有坚硬肿块,且这个肿块与相邻的脊髓神经(C9-14)相连,微观上大部分为含梭型细胞(与贝罗凯体排列成交错的束、流、栅栏样)的细胞组织,少部分由富含胶原蛋白的细胞组织组成.免疫组织化学试验结果表明,肿瘤细胞分2类:①波形蛋白、葡萄糖转运子(GLUT1)和claudin1均为阳性的神经束膜细胞;②波形蛋白阳性、S-100 α/β间或阳性、GLUT1阴性的雪旺氏细胞.病理学鉴定结果表明,该病例为神经纤维瘤感染.对分离自纤维瘤的禽白血病病毒分离株CTS_5371的全基因序列进行测序,遗传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分离株是与先前报道的禽白血病/肉瘤病毒不同的、一株新的重组病毒.另外,感染试验结果显示,CTS_5371诱导雪旺氏细胞和神经束膜细胞的增殖.本试验结果表明,ALV分离株能诱发鸡的周围神经鞘瘤.  相似文献   

11.
The infection model of avian reovirus in chicken was established, which layed the ground for vaccine efficacy test.The 49-day-old chickens were inoculated with 102.0, 103.0, 103.5, 104.5and 105.5 ELD50/0.2 mL of two strains of ARV, T98 and AV2311, respectively, in foot pad inoculation method. Clinical signs were observed ten days and recorded daily. 6 days after inoculation, serum samples were taken. 10 days after inoculation, chickens were sacrificed for necropsy. Serum antibody was detected by ELISA.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morbidity of 105.5and 104.5 ELD50/0.2 mL were 100%, and the foot pads of chicken were swelled severely, which were dark red or purple. Symptoms of AV2311 set was a bit lighter than that of T98 strain. The morbidity of 103.5 ELD50/0.2 mL was 90% and the morbidity of 103.0and 102.0 ELD50/0.2 mL were 80%. The ELISA result indicated that only the serum efficacy of 104.5and 105.5 ELD50/0.2 mL set of two strains of ARV were positive.The experiment proved that the virulence of ARV T98 strain was strong, and had good immunogenicity. The best inoculated dose of ARV T98 strain was 104.0 ELD50/0.2 mL, which provided the important basis for researching the quality standard of chicken viral arthrilis vaccine.  相似文献   

12.
对禽髓细胞性白血病(ML)自然病例和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内蒙株(IMC10200)试验感染肉鸡的骨髓组织,采用Ag-NOR染色技术,进行了瘤细胞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蛋白)的形态观察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随着ML病变加重,瘤细胞核内Ag-NOR蛋白颗粒数量明显增多;其大小、形态均与对照组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疾病,主要侵害鸡的呼吸、泌尿生殖和消化系统.IB往往引起混合感染(如新城疫、慢性呼吸道病等),并可继发细菌性疾病,从而加重对鸡群的危害[1].  相似文献   

14.
禽脑脊髓炎病毒感染鸡胚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6日龄SPF鸡胚经卵黄囊分别接种禽脑脊髓炎病毒VanRoekel株、1143株和NH937株,10日后剖杀。鸡胚主要病变:眼观活动减弱,发育不良,体重减轻,皮下和脑部出血,脑积水和萎缩,脑重量明显减轻;光镜下见中枢神经组织非化脓性脑脊髓炎,腺胃、十二指肠、肝、胰、肾淋巴细胞浸润,骨骼肌萎缩、肌间水肿,其中神经细胞中央染色质溶解具有证病意义;电镜下脑神经细胞胞核淡染,胞浆内近核处粗面内质网崩解,十二指肠上皮细胞、胰岛细胞胞浆内含有约25~30nm密集或散在的病毒颗粒。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15只正常貉胫骨骨髓细胞进行了观察和分类计数。其结果为:貉的嗜中性粒细胞核表面一般有“豆芽状”小突起;粒细胞总数占54.35%,红细胞总数占28.91%,粒红比为1.88:1;淋巴细胞总数占13.46%,其它细胞占3.29%。  相似文献   

16.
旨在系统分析伯氏疟原虫感染引起宿主T细胞、NK细胞、Tim-3表达及细胞因子的变化。选取64只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8组,每组8只,分别于感染后0、4、7、9、11、13、16和19 d获取小鼠脾及外周血免疫细胞,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主要免疫细胞亚群及免疫检查点分子Tim-3表达水平的变化;同时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表明,感染疟原虫后,小鼠脾CD3+CD4+ T细胞、CD3+CD8+ T细胞及NK细胞的比例均逐渐降低(P<0.01),且伴随着3种细胞Tim-3表达量的升高(P<0.01)。小鼠外周血CD3+CD4+ T细胞的比例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CD3+CD8+ T细胞的比例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P<0.05);小鼠外周血CD3-NK1.1+细胞的比例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但感染末期,其比例仍低于未感染组(P<0.05)。Tim-3分子在外周血CD3+CD4+ T细胞、CD3+CD8+ T细胞及CD3-NK1.1+细胞的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感染疟原虫后,小鼠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IL-2的分泌量均显著高于未感染组(P<0.05);促炎细胞因子IFN-γ、TNF-α和IL-6在血清中分泌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P<0.05);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细胞因子IL-10呈逐渐升高趋势,且感染后期急剧升高(P<0.001)。以上结果表明,感染疟原虫后,小鼠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发挥了一定的杀伤作用,但由于Tim-3免疫检查点分子及一些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的细胞因子(IL-10)的过度表达,有利于疟原虫逃避宿主的免疫捕杀作用。该研究提示了从宿主免疫抑制角度研究疟原虫感染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80只14日龄SPF鸡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M41株人工感染,感染后1、3、5、7、11、15天分别测定感染组及对照组血清中一氧化氮合酶(NOS)和一氧化氮(NO)的含量,研究NO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实验组血清NOS含量自攻毒后第3天上升,一直持续至鸡群恢复期,但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实验组血清NO含量在攻毒后第3天也开始上升,攻毒后第5、7、11天血清NO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此后血清中NO含量上升趋势有所减缓。提示NO可能参与调节了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8.
为分析禽呼肠病毒(ARV)标准毒株S1133株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后对相关鸡Toll样受体(ChTLRs)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作用,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和分析ARV-S1133感染CEF后ARV结构蛋白σC和ChTLRs的mRNA转录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表明,ARV-S1133感染CEF 10h后,ARVσC蛋白的mRNA相对表达量开始迅速上升,在48h达到峰值;同时,感染CEF中的ChTLR3、ChTLR5、ChTLR7、ChTLR15和ChTLR21mRNA表达量发生显著变化,在感染72h内各个受体的mRNA表达量呈波浪式变化。5个不同滴度的ARV感染CEF 24 h后,ChTLR3、ChTLR5、ChTLR7、ChTLR15、ChTLR21mRNA转录水平与病毒滴度均呈正线性相关。上述结果表明,ARV感染后可诱导CEF ChTLR3、ChTLR5、ChTLR7、ChTLR15、ChTLR21的mRNA转录水平发生变化,可能与禽呼肠病毒的复制和致病机制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干扰素(interferon,IFN)和干扰素刺激基因在禽呼肠孤病毒(ARV)感染DF1细胞后的表达情况,试验将ARV病毒感染DF1细胞,观察细胞病变,收集感染后0、6、12、24、36、48、72、96 h的细胞样品,抽提反转录成cDNA,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干扰素IFN-α和IFN-β及9种禽源常见干扰素刺激基因在感染后不同时间点在转录水平表达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在ARV感染DF1细胞后,DF1细胞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感染后12 h病毒开始快速增殖,在36~96 h维持在较高的水平;IFN-α和IFN-β在转录水平的表达量在感染后均表现为显著下调(P<0.05;P<0.01);IFI6、OAS、IFIT5、ISG12在转录水平表达量变化规律相似,均呈现显著上调表达(P<0.05;P<0.01),在感染后96 h达到峰值;其中IFIT5的上调幅度最大,感染后96 h的表达量是0 h的19.62倍(P<0.01);而Mx、IFITM3、PKR、Viperin、ZAP的表达量变化规律相似,均表现为显著下调表达(P<0.05;P<0.01),其中Mx、IFITM3、Viperin的下调幅度较大,PKR和ZAP下调幅度很小。说明在ARV感染DF1细胞后,干扰素及多种干扰素刺激基因在转录水平呈现规律性变化,与病毒在DF1细胞中复制存在一定的联系。结果表明,ARV感染后可以诱导多种干扰素刺激基因的表达,这些干扰素刺激基因在抵御ARV病毒的入侵,抑制ARV的复制、释放及病毒的清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为今后深入研究ARV的致病机理和宿主的抗病毒免疫应答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雏鸡免疫器官细胞因子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细胞因子在禽流感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应用细胞培养技术和细胞因子活性检测方法,通过对胸腺和脾脏IL-2、IFN和TNF3种细胞因子的检测,研究不同日龄(7和21日龄)SPF雏鸡感染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后,上述被检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发现,无论是7日龄,还是21日龄SPF雏鸡感染AIV后,其免疫器官胸腺和脾脏的IL-2和IFN诱生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TNF活性升高;但不同日龄雏鸡之间被检细胞因子,其降低或升高程度不论持续时间还是量也不完全相同,该研究不但表明细胞因子在禽流感免疫、发病中具有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而且也与雏鸡感染年龄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