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硬聚氯乙烯(PVC-U)管材的微晶熔融焓。将PVC-U管材的熔融过程在DSC仪器软件上再现,次级微晶和初级微晶的熔融吸收峰分别为A峰和B峰,在A峰起始点和B峰起始点之间划一直线,直线下方的阴影面积即为微晶熔融焓;由于PVC-U管材中添加剂的存在而导致假峰时,需要拟合假峰面积,将其扣除; PVC-U管材试样与样品盘的接触充分,有利于得到规则且平滑的DSC结果曲线;在实际测试中,宜从管壁芯层取样,综合考虑0°、90°、180°和270°4个方位的结果值。  相似文献   

2.
用DSC法研究UHMWPE/PC与UHMWPE/HDPE-g-MAH/PC合金材料非等温结晶动力学.DSC曲线分析表明:对于同一种合金材料,随着降温速率的增加,结晶起始温度T0、结晶峰温度Tp都向低温移动,结晶峰宽化.加入增容剂HDPE-g-MAH后,Ta、Tp均有所提高,△t和t1/2增大,结晶速率降低.同时采用莫志深法分析非等温结晶过程,在相同相对结晶度下,UHMWPE/HDPE-g-MAH/PC的F(T)值大于UHMWPE/PC的F(T)值,也表明增容剂的加入降低了材料的结晶能力.  相似文献   

3.
利用差动热分析仪在空气和氮气两种介质及不同升温方式下,测定聚乙二醇的熔融蜂温度(Tp)和熔融热焓(△H).研究表明:无论在哪种介质下,升温速率不同都会引起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曲线的变化,升温速率越大,Tp也越高;介质不同和升温方式不同也会引起DSC曲线的变化,空气对△H的影响较大;不同介质对热传导的不同会导致Tp有较大差异;在保护性气体下,可选择二次升温的方式以消除试样填装误差及热历史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采用DSC测量PEG_(10000)熔融焓变测定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不同的升温速率和样品用量,分别测得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特征曲线和PEG10000的熔融焓变。结果表明:用DSC测试PEG10000的熔融峰温度(Tp)和熔化焓(△H)时,尽可能保证外界环境的一致,并使仪器降至原来的温度,消除热历史的影响。在仪器允许的范围内,低升温速率及减少样品用量可使熔融峰更尖锐、明显,并使用保护气体以防止PEG的氧化。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从不同恒速升温条件下的DSC曲线峰温(Tp)和Tp时的反应深度(pα)计算/确定含能材料放热分解反应动力学三因子[E、A和f(α)]的方法。用该法得到2,6-二(2,2,2-三硝基乙基)-4,8-二硝基甘脲、1,4,5,8-四硝基-四氮杂双环[4.4.0]癸烷和二(1,3-二硝基-1,3-二氮杂环已酮-2)的放热分解反应的动力学三因子。  相似文献   

6.
以线形双酚A酚醛(BPAN)代替双氰胺(DICY)作溴化环氧(BE)的固化剂,通过凝胶曲线、差示热分析 (DTA)及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BE/BPAN和BE/DICY两个体系的对比分析表明,以2-甲基咪唑为促进剂,BE/‘ BPAN体系固化温度约为125℃,DTA曲线的峰始温度(Ti)至峰终温度(Tp)近60℃。在相同的固化工艺条件下, DSC测试的BE/BPAN固化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比BE/DICY固化物的Tg提高近12℃,室温水中浸泡24 h, BE/BPAN制备的复合型覆铜板吸水率为0.07%。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在当代高分子材料热分析领域的应用情况及其熔融曲线各部分的意义。针对DSC熔融曲线特点,以聚丙烯(PP)管材为例,说明其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低聚物对高密度聚乙烯管材PE100热性能的影响,并且对比分析了5种国内外树脂的热行为。结果表明,通过改变树脂中低聚物配比的方法可以控制树脂的结晶行为。当等温结晶温度升高时,树脂的DSC热分级曲线的低温熔融峰面积和高温熔融峰面积的比例会发生变化。国外进口树脂的低温熔融峰面积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9.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光电雾度仪和偏光显微镜(PLM)等研究手段,对有机磷酸铝与羧酸钠协同成核聚丙烯(PP)的结晶行为和晶体形态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复配成核剂改性PP后,结晶速率、初始成核速率(用Si表征)、初始结晶温度(To)和结晶峰温度(Tp)都有所提高,降温速率为5℃/min时,To和Tp较纯PP分别提高了8.12℃和11.46℃;复配成核剂的加入,大大减小了PP球晶的尺寸,提高了PP的透明性,雾度降低了29%;有机磷酸铝起到了提高PP结晶速率和初始成核速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PBT/PET共聚酯的结晶和熔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 PBT/PET 共聚酯的球晶形态、等温结晶动力学和热历史对其 DSC 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20℃下,随着共聚酯中 PBT 含量的增加,共聚酯的球晶形态有很大差异,结晶动力学参数 n,k,t_(1/2)~(-1)增大。经不同的温度热处理,共聚酯在 DSC 曲线上出现两个熔融峰。低温峰对应于不完善的结晶,高温峰属于在 DSC 的升温过程中形成的较完善的结晶。  相似文献   

11.
单一环氧树脂和混合环氧树脂固化特征的DSC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2—乙基—4—甲基咪唑(EMI—2.4)为固化剂,用DSC法研究了环氧E—51,F—76和E—51/F—76混合体系的固化反应特征。结果表明:双官能环氧E—51的固化反应在DSC曲线上呈放热单峰;四官能环氧F—76的固化反应在DSC曲线上呈放热双峰,红外光谱辅助实验表明,第一个放热峰包含加成反应和催化聚合反应,较高温度下的第二个放热峰主要是催化聚合反应。E—51和F—76混合树脂体系的固化特征与F—76含量和固化剂用量有关,减少F—76含量或增加固化剂用量均能使DSC曲线上的放热双峰变为放热单峰。对DSC曲线按Ellerstein方法进行动力学处理所得到的反应活化能和按kjssinger法以不同升温速度进行DSC扫描所求得的反应活化能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通过改变在松弛状态下的热处理条件,研究了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树脂的多重熔融行为,在其DSC曲线上出现四个熔融吸热峰及一个结晶放热峰。此结果可按“结构重组”观点予以合理的解释。同时测定了该材料的平衡熔点。  相似文献   

13.
用热重-微分热重法(TG-DTG)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氮气气氛中的布雷菲德菌素A进行了热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布雷菲德菌素A在加热到219℃时质量损失约6.41%;219~330℃时质量损失约92.5%;DSC曲线在205.8℃和280.4℃处出现强吸热峰,在207.1℃和290.7℃有两个放热峰。布雷菲德菌素A在179℃以下很稳定,为热分析鉴别布雷菲德菌素A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确定快速并准确地鉴别油田用HDPE管材再生料的方法,对添加了再生料的HDPE管材进行了90 d的模拟油田盐水环境暴露试验,通过测试暴露试验前后管材性能的变化,研究了密度、维卡软化温度、拉伸性能、红外光谱、TG曲线、DSC曲线、热稳定性等性能参数对于鉴别HDPE管材中再生料的效果。结合红外图谱和DSC曲线可知,再生料的种类,而密度、维卡软化温度、TG等参数变化对再生料和管材老化均不敏感。拉伸性能、氧化诱导温度无法判定管材是否存在再生料,但是可以根据其变化幅度判定管材是否发生性能变化。氧化诱导时间不仅能够有效检测出使用再生料的不合格管材,还可以判定出服役后发生老化的管材。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是采用差式扫描量热法(DSC)来研究在聚氯乙烯低发泡配方中,发泡助剂对AC发泡剂的影响。并运用计算机来计算DSC曲线的峰面积和AC发泡剂的放热焓。  相似文献   

16.
通过显微镜观察法、热重分析法(TG)和差示扫描量热仪法(DSC)研究了智能调温纤维的外观形态和热学特征,对DSC条件(温度范围、升温速率、样品量和循环次数)进行筛选,优化了测试条件。结论显示,智能调温纤维的DSC曲线,在0~50℃范围内,以20℃/min的速率升温可得到一个熔融峰,再以20℃/min的速率降温可得到一个结晶峰的方法可测定纤维具有智能调温功能。  相似文献   

17.
采用示差扫描量热(DSC),动态机械分析(DMA)和热变形温度(HDT)试验机对双酚A环氧乙烯基酯、酚醛环氧乙烯基酯、邻苯不饱和聚酯、间苯不饱和聚酯及对苯不饱和聚酯树脂的耐热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耐温性由高到低依次为:酚醛环氧乙烯基酯MFE 770≥对苯9505双酚A环氧乙烯基酯MFE 711间苯9405邻苯9708。玻璃化转变区间越大,拉伸断裂伸长率越低,树脂韧性越差。同一树脂DSC中Tg的起始温度Teig高于DMA储能模量起始温度Tei及HDT,其中HDT更接近Teig。DSC中Tg的结束温度Tefg与DMA损耗因子曲线的峰值温度Tp很接近,两者相差3℃以内。比较而言Teig,Tm(g中点温度,DSC),Tei和Tp更适合作为Tg值使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非等温差示扫描量热(DSC)法研究了甜菜碱(BE)对聚异戊二烯橡胶(IR)硫化反应动力学的影响,采用Ozawa法、Kissinger法和Crane方程确定了体系的表观反应活化能、反应级数等硫化反应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不同BE含量IR体系的DSC曲线与纯IR体系相似,均存在1个放热峰;BE的加入降低了IR体系硫化放热峰的温度和硫化反应活化能,具有一定的促进硫化作用,但对反应级数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9.
借助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广角 X 射线衍射仪(WAXD)研究了单轴取向后聚乳酸(PLA)膜片的结晶行为,实验发现,取向后样品的 DSC 曲线在熔融过程出现了2个熔融峰,对应于 WAXD 图谱中29.9°和31.0°这2个晶面衍射峰。结果表明,拉伸取向能够提高制品的结晶度,同时发生晶型转变;当拉伸温度不低于110℃、拉伸倍率不小于400%时,出现了(003)β晶面衍射峰,部分α晶向β晶转变,滑石粉能促进此过程发生,添加1份滑石粉可使 PLA的结晶度从18.5%提高至37.48%。  相似文献   

20.
朱兰芳  李亚滨 《合成纤维》2012,41(11):23-26
通过热失重(TG)及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对聚乳酸纤维与涤纶的热学性能进行对比测试,同时还测试了聚乳酸纤维的热收缩率和极限氧指数.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聚乳酸纤维的TG-DTG曲线有2个失重台阶,在330℃左右开始热分解,主失重温度约为360℃;聚乳酸纤维的DSC曲线呈现出双熔融峰,较低熔融峰为161.6 ℃,较高熔融峰为169.9℃;聚乳酸纤维的沸水收缩率和干热空气收缩率分别为12%和4.5%;聚乳酸纤维的极限氧指数为2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