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椎动脉病变与后循环缺血性性卒中的相关性及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观察。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6月在河北省唐山市人民医院行血管内介入检查及治疗的所有椎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记录及随访档案,分析椎动脉不同部位病变与后循环缺血卒中的相关性;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患者治疗前后、随访期患者神经功能和残疾改善情况,同时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原因。结果 纳入研究椎动脉病变患者75例,其中V1病变12例,V2病变0例,V3病变2例,V4病变42例,串联病变19例。其中75例患者均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63例启动进一步血管内介入治疗,给予取栓、球囊扩张及支架等不同治疗方式,围手术期并发症16例,患者术后14 d及术后90 d的NIHSS评分及mRS评分均明显降低,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动脉V4段病变致后循环梗死发生率高,临床症状重,危害大,初期病变临床无症状或症状轻易被忽视;血管内介入治疗可降低后循环缺血性卒中风险,术后和随访期患者症状可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定眩汤对血瘀气滞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血流变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300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50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定眩汤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2 周。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流变、血流动力学及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7.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67%(P<0.01);治疗后2组高切与低切全血黏度、血液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组VA、BA的Vm显著加快,VA、BA的PI均显著下降(P<0.01),且2组间差异显著(P<0.05或P<0.01);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组FIB显著下降,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组APTT、PT、TT均显著延长,且治疗组显著长于对照组(P<0.01);2组PLT治疗前后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定眩汤治疗血瘀气滞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可有效调节患者紊乱的血流变学,改善其血流动力学与凝血功能,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3.
正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pathy of vertebral artery,CSA)是颈椎及其附属结构退行性改变,致使椎动脉狭窄、痉挛,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产生的眩晕、呕吐、视物模糊等症状[1]。颈部软组织损伤是CSA发病的重要因素[2],针灸推拿、物理治疗、药物等均有明确的疗效[3-5],针刀治疗CSA具有疗效高、操作简便和安全等临床价值[6]。本研究以口服西比灵作为对照,以Cochrane推荐[7]的试验方案进行设计,观察针刀对CSA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辨证论治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中药组给予辨证论治,西药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均连续治疗3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平均流速、血液流变学指标、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中药组的疗效优于西药组(Z=-2.028,P=0.034);治疗后中药组椎-基底动脉流速、胆固醇、三酰甘油、血液流变学(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凝血因子Ⅰ)、疗效评分(眩晕评估评分量表评分、眩晕障碍调查表评分)等指标改善均优于西药组(P<0.01);中药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西药组(χ2=4.000,P=0.046)。结论:辨证论治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能改善脑部后循环血流速度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疗效优于西药治疗,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5.
<正>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TIA和脑梗死,多见于老年人,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1]。PCI无特异性症状及体征,常见临床症状有头晕、头痛、肢体或头面部的麻木、肢体无力、行走不稳或跌倒、短暂性意识丧失、视觉障碍;常见体征有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肢体共济失调、吞咽障碍、声嘶、Homer综合征等。眩晕是PCI的常见主要症状,属中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丁略地尔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120名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给予丁略地尔注射液150mg,对照组给予舒血宁注射液10m1,两组均静脉滴注,1次/日,14天为1疗程。监测患者血液流变学和后循环血流动力学指标。并行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治疗组眩晕症状改善迅速快,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80%)。而且治疗组NIHSS评分,后循环血流速度、搏动指数以及患者全血高切、低切还原黏度,血浆黏度指标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丁咯地尔能快速、有效地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舒血宁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9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5例,对照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舒血宁注射液静脉滴注,2周后应用欧洲头晕评估量表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眩晕症状的改善状况及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s)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2周后临床疗效及眩晕EEV评分和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s)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血宁注射液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84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对照组42例。对照组予基础治疗+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2周后观察疗效,并行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9%,对照组总有效率76.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所改善(P0.05),但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耳穴压豆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耳穴压豆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莒县中医医院脑病科12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用中西联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耳穴压豆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脑动脉血流指标[左大脑后动脉(LPCA)、右大脑后动脉(RPCA)、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8.33%显著高于对照组83.33%(P<0.01);治疗后两组LPCA、RP-CA、LVA、RVA、BA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LPCA、RPCA、LVA、RV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耳穴压豆配合中西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可显著提高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其机制与进一步改善患者脑动脉血流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纳洛酮联合银杏叶制剂治疗后循环缺血所致眩晕的疗效.方法:对30例治疗组的患者给纳洛酮4mg及银杏叶制剂20ml分别加入0,9%氯化钠溶液25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10天为一疗程.对照组30例,给予血塞通0.4,加入0.9%氯化钠溶液25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10天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对照组为72.13%.结论:纳洛酮联合银杏叶制剂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巴曲酶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选取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使用巴曲酶的治疗组和使用阿司匹林、西比灵等一般治疗的对照组对比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显效率分别为73.3%和40%,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巴曲酶在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方面疗效显著,可早期减轻患者病痛,安全性高,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2.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中老年多发病,是由于颈椎病或动脉粥样硬化引起椎一基底动脉系统供血障碍,从而产生头晕、恶心呕吐、视物旋转、构音困难、平衡障碍等一系列症状。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因后循环缺血引起的发作性症状,大脑后部、脑干、小脑并无器质性病变,但症状往往较重,影响生活质量。笔者应用电项针的方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滋肾平眩汤对肾阴不足证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脑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2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肾阴不足证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观察组于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滋肾平眩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中医...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椎动脉发育不良与脑动脉后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关系,为椎动脉发育不良患者后循环缺血性病变及症状提供血流动力学±据。方法选取椎动脉发育不良患者53例,正常对照组60例,进行椎动脉超声检查,测量椎动脉内径( vertebral artery diameter,VAD),收缩期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期流速(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流速时间积分( velocity-time integral,VTI)、心率( heart rate,HR),并计算血管截面积( A)及血流量( Q),分析椎动脉发育不良对后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影响。结果病例组后循环血流量为(299.83±58.52) mL/min,对照组为(351.26±49.17) mL/min,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发育不良侧椎动脉平均血流量(47.57±18.41)mL/min、舒张期流速(11.46±3.97)cm/s、阻力指数0.78±0.09,与健侧椎动脉及对照组左右侧椎动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育不良侧椎动脉的血流量与椎动脉内径呈高度正相关性(R2=0.8878),而与阻力指数呈高度负相关性(R2=0.8494)。结论发育不良侧椎动脉的血流量明显减低,虽然健侧存在代偿,但后循环总血流灌注量仍较健康人显著减低,椎动脉发育不良是后循环缺血性病变的潜在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采用丁苯酞联合纳洛酮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其临床适用性。方法:选取196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给予丁苯酞联合纳洛酮治疗)和对照组(给予血栓通治疗)每组各98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在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和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均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采用丁苯酞联合纳洛酮治疗的临床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徐姣 《吉林医学》2014,(25):5549-5551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注射液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给予长春西汀针治疗,10 d后评估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10例,显效12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对照组痊愈4例,显效6例,有效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3.3%。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平均起效时间(3.5±1.4)d,对照组为(4.7±1.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起效快疗效好,且使用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循环缺血是指供应脑部的椎基底动脉缺血引起的病变,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后循环缺血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占患者的80%以上,且常为首发症状。近20年来,随着临床深入研究和脑影像学技术发展,人们对后循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概念、病因病机及诊治有了新的认识,文章主要对近几年来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西医研究进展做以简单综述,以其能对眩晕的临床诊治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19.
后循环缺血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后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脑干、小脑或枕叶皮层的缺血.后循环缺血常常以发作性眩晕为主症,伴或不伴耳鸣、恶心、呕吐、头痛、共济失调、肢体麻木、意识障碍等症状.以往称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现已统称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1],在中医学中属“眩晕”、“中风先兆”等范畴.现把近年来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医药治疗进展概括如下.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