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荆江河道的演变规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文是荆江防洪工程的部分工作总结。荆江地区防洪为主的综合治理包括上荆江河道整治、荆北平原治理、洞庭湖区治理和下荆江裁弯等工作,其中下荆江裁弯工程已基本建成。下荆江裁弯工程的总结内容是,说明该工程的设计过程中怎样运用荆江河流发育的辩证法则进行下荆江河道变化规律的分析研究工作;同时,也说明下荆江裁弯工程基本完成后河道的发展过程,以检验荆江河流发育的理论分析是否正确。从积极的意义说,这个总结更要为今后如何作好长江防洪和对全部平原河段整治工作提供设计依据和施工经验。最后要说明的是,为了促进水利界对河流理论作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我们尽先作出这个粗浅的总结,供大家讨论指正,并希望有关单位在学术上利用这次裁弯工程经验对河流理论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荆江沙市河段是长江的重要河段,分析荆江沙市河段河道演变趋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荆江沙市河段的历史和近期受三峡工程运用影响的演变分析认为,多年来,沙市河段受来水来沙变化、水利工程以及交通设施建设等影响,总体河势稳定,但河段内局部河势有所调整.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由于清水下泄、含沙量大幅减少,沙市河段河床出现较强冲刷,深泓下切,且这一趋势将会长期持续,直至冲淤平衡.  相似文献   

3.
荆江关洲河段河道演变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熊治平  邓良爱 《人民长江》1999,30(5):27-28,39
关洲汊道位于葛洲坝工程下游长江荆江河段首部。其两汊年内水沙分配随来流少左右易位,临界流量为20000m^3/s,即20000m^3/s以上,左汊为主汊,20000m^3/s以下,右汊为主汊,水沙分配的这种变易性规律,与该河段特定的汊道河槽形态及相应的水力泥沙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4.
从长系列资料看,上游来水量无趋势性增大或减少,来沙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明显减少.入洞庭湖三口分流分沙呈减少趋势,尤其以藕池口衰减最为突出. 1998年大水造床作用明显,上荆江滩槽皆冲,以冲滩为主;下荆江表现为冲槽淤滩,总体呈淤积状态.还对重点河弯,如沙市、石首河段,自1998年大水以来的最新演变情况作了详细分析,主要特点表现为沙洲移动、主流线摆动,顶冲点普遍下移,崩岸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5.
下荆江河道演变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影响下荆江河道演变的主要因素有:中洲子和上车湾两处人工裁弯以及沙滩子自然裁弯;1988年葛洲坝工程蓄水运用;2003年6月三峡水库蓄水运用;1998年以来对下荆江实施了河势控制工程;三口分流分沙相对减少,下荆江水沙泄量的相对增多等因素。文章主要根据20世纪60年代以来实测的水文地质及地形资料,对下荆江河道的演变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认为:下荆江裁弯引起自下而上发展的溯源冲刷;水库蓄水运用引起自上而下发展的沿程冲刷;护岸工程使下荆江河势得到了初步控制,下荆江河道基本按人工控导的方向演变。  相似文献   

6.
三峡工程建成后,上荆江河段首当其冲地面临清水下泄冲刷的影响,该河段沙市河弯及郝穴河弯局部河势变化相对明显。随着沿江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上荆江河段的综合治理与开发提出了越来越迫切的要求。系统分析了上荆江河段1998年以来及三峡工程蓄水运用后的河道变化趋势,对上荆江河段的综合治理任务及治理思路进行了探讨;重点对沙市河弯提出了探索性的初步治理设想。  相似文献   

7.
三峡工程运用后荆江不同河型河道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三峡工程运用以来实测水沙和地形资料,分析荆江河道分汊、弯曲、顺直等河型调整的规律,并对其变化原因进行探讨.三峡工程运用以后,分汊型河道变化主要表现为凸岸支汊发展;弯曲型河道演变特点为凹岸深槽淤积,凸岸边滩冲刷,断面形态由偏“V”单槽向“W”型双槽转化;顺直型河道变化特点是两岸交错边滩冲刷,深槽淤积,河道断面向宽平方向发展,深泓年内变化频繁.从水流能量的角度,探讨了荆江不同河型河道调整的原因.由于三峡工程运用后荆江特别是下荆江河段水流输沙所需要的弯曲度明显较建库前小,因此弯曲河段凸岸边滩冲刷以减小水流弯曲度,是响应上游水沙变化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8.
9.
10.
江书敬 《长江志季刊》1999,(2):28-32,56
  相似文献   

11.
下荆江河道演变对天鹅洲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石首下荆江故道天鹅洲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况;论述了下荆江典型蜿蜒性河道的特性,因复杂的江湖关系,使该河段河道演变更为复杂。20世纪50年代后实施了一系列河势控制、护岸工程,制约了河道横向摆动,但目前石首一带仍处于剧烈变化中;一维数学模型计算成果表明,三峡枢纽运行后下荆江特别是保护区所处的石首至监利河段的冲刷量、冲刷深度及水位下降,均居长江中下游河段之冠,河道可能会发生剧烈演变;分析了三峡运行后下荆江河道演变对故道保护区的影响,即清水下泄冲刷使河道甚不稳定而影响保护区安全以及水位降低减少故道水体交换几率等不利影响。提出了加强研究、观察,采用工程措施增加故道水体交换以及严禁有毒污水排入故道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荆江河段河道冲淤变化及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荆江河段10次长程水道地形观测资料,采用"断面地形法"(切割断面计算河道冲淤量)进行了荆江河段河床冲淤变化计算与分析.结合典型断面变化对冲淤计算成果的合理性作了比较分析.同时对荆江河段河道冲淤变化对河道高水位影响进行了探讨性分析,河道水力因素调整、洞庭湖的顶托作用增强、三口分流分沙比减少、分蓄洪水面积的减少是出现高洪水位的主要原因,而河段泥沙淤积只是其中一个次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荆江河道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报告由我室俞俊、张植堂、曾静贤、朱碧芝、王贤伦、钟行英、张仲径等同志集体编写。第一章水文水力特性荆江上游有长江干流及支流清江来水,经松滋及太平两口分流入洞庭湖,在沙市附近又注入小支流沮漳河水量,再由藕池,调弦两口分流入湖;在城陵磯与洞庭湖出水汇合,荆江水交的基本特征是:耒水来沙  相似文献   

14.
段光磊  彭严波  王强 《人民长江》2007,38(2):100-102
由于受河床边界、水沙条件变化、江湖关系调整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近10a来,特别是1998年长江大洪水后,尽管荆江河段河势总体基本稳定,但局部河段河势发生了较大调整,河道演变较为剧烈.主要表现为重点河段主支汊易位、水流顶冲点上提或下移、洲滩及河道冲淤等,对护岸工程、堤防及下游河势等产生了一定影响.根据大量水文泥沙原型观测资料,探讨荆江河道演变规律,并针对河道演变对防洪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可为长江荆江河段河道整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16.
下荆江监利河段近期河道演变与综合整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监利分汊弯道的情况,通过分析监利河段近百年历史演变规律和近期深泓、洲滩、汊道分流比和上游来水来沙等变化特点,论述了下荆江典型蜿蜒河道将被改造成限制性蜿蜒河道以及监利河道主流稳定在右汊(南汊)的现有条件。认为1998年批准的《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规划报告》提出的“监利弯道保持主流走左汊的分汊河段”的规划思想与目前的河势演变趋势冲突,并明确提出监利河段河势演变的趋势为主泓将较长时间稳定在右汊。提出监利河段的防洪规划、岸线利用和城区发展等综合整治初步设想,可较好地解决监利的水运交通和城区防洪等问题,为荆江河道的中远期综合治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河道演变及河道整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和认识河道演变的特点、科学有效地治理河道,对做好防洪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2013年11月25日,长江科学院科研人员一行13人在副院长卢金友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的带领下,前往荆江河段进行现场查勘。查勘人员从湖北枝城登船,沿荆江顺流而下,沿途考察了关洲、松滋口、芦家河浅滩、枝江-江口航道整治工程、马羊洲、太平口心滩、腊林洲边滩、观音矶、三八滩等。查勘过程中发现从芦家河至江口河段航道问题仍较突出,主要表现为:部分河段航宽不够,航深不足;三八滩尾部近年冲刷萎缩较严重,目前基本只在荆州长江大桥上游有滩体出露。  相似文献   

19.
利用长江防洪实体模型,全面系统地对荆江不同流量条件下的各水力要素进行测量,并结合三峡水库蓄水以来的水沙、地形资料,分析了荆江河段水流运动的基本规律和近期变化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对荆江不同河道整治方案进行了研究,并针对不同河型提出了具体的河势控制措施。研究成果表明 : 通过试验分析较详细地掌握了荆江水面纵比降、断面宽深比、流速分布及水流动力轴线变化等水力要素变化的特点,揭示了荆江河段水流运动规律,并为河道(航道)整治工程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适应修建三峡工程需要,水利部科教同于1992年8月组织了有关13个单位专家、教授,进行“三峡枢纽下游荆江河道考察”。考察河段上起荆江松滋口,下至藕池口,重点考察了荆江三口和芦家河浅滩。长委荆实站人员沿程作了河道情况介绍,考察后举行了座谈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