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裂隙现象 (GP)是 1种异常的心电现象 ,在临床心电图和电生理检查中均可出现。本文在 2 0 0例经食管心房调搏(TEAP)程控刺激 (PES)中 ,检出各部位GP 86例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本文 2 0 0例为本院门诊及住院病人 ,男 12 6例 ,年龄 15~74(平均 5 0 2 )岁。女 74例 ,年龄 16~ 63 (平均 42 3 )岁。其中窦性心动过缓 12 2例 ,病窦综合征 2 3例 ,阵发性室上速 3 1例 ,预激综合征 2 4例。TEAP用苏州东方电子仪器厂产XD - 2A或XD - 5A型心脏电生理诊疗仪 ,先测定窦房结功能 ,后行PES。每 4次S1后 1次S2 ,S1S1…  相似文献   

2.
报告应用经食管心房调搏 S_1S_2程控扫描刺激,利用 S_1S_2间期、R_2图形变化和程控扫描中前后 S_2R_2的相互关系,共诊断出房室传导的裂隙现象10例。对裂隙现象的诊断进行了讨论,提出应注意和房室旁路、室内差异性传导相鉴别。  相似文献   

3.
食管心房调搏时食管电极放置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57例受检者实施食管心房调搏过程中,分别在 P 波呈向下、双向及向上3种波形情况下固定电极进行起搏,以探讨最佳起搏部位。发现起搏成功率(依次为87.72%、82.46%、91.23%)及起搏阈值(依次为24.83±4.82,24.07±5.44,23.91±4.24 V)分别相互进行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进而固定起搏阈值20 V,在食管电极插入过程中记录到 P 波后,边起搏边调整电极位置,所有病例均能成功起搏,且3种 P 波出现机率相等。表明起搏阈值与心电图波形无关,只要食管导联记录到 P 波便可起搏,不必强求一定波形。  相似文献   

4.
食管调搏检出房室双旁道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性,30岁。因反复发作胸闷、心悸9年余,加重3年入院。胸闷心悸每次发作持续10—20min不等,可自行缓解。近3年来发作频繁,约每2月发作一次,发作时间可长达1~2h。无晕厥、捕搐史。体检:神志清,BP120/80mmHg,心率80次/min。心律不齐,可闻及期前收缩3次/min,未闻及  相似文献   

5.
了解非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在作食管电生理检查时裂隙现象发生的情况及类型 ,并观察药物及不同刺激方式对裂隙现象的影响。对在我院作食管电生理检查的 2 2 0例患者 ,先采用S1S2 法 ,每次递减 10ms进行反扫 ,直至S1S2 间期小于 2 0 0ms ,并且连续 3次以上的早搏刺激无下传 ;其中 6 2例患者同时作了S1S2 与S1S2 S3 法检查 ,2 6例用异丙肾上腺素前后行早搏刺激 ,观察裂隙现象的发生情况。 2 2 0例患者中 6 9例患者出现裂隙现象 ,总共 83例次 ,8例有双裂隙 ,裂隙带时限 45 .3± 32 .1(10~ 12 0 )ms;裂隙类型有房室结及结下组织形成的裂隙 42例次、房室结与束支形成的裂隙 2 8例次、束支裂隙 11例次、旁道裂隙 2例 ;房室结双径路的裂隙现象发生率高于其他患者 ;S1S2 法的裂隙现象发生率高于S1S2 S3 法 ;用异丙肾上腺素后的裂隙现象发生率高于用药前。裂隙现象是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作食管电生理检查时常见的电生理现象 ,它的发生与激动传导径路、早搏刺激的方式和用药有关。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60岁。因反复发作心悸35年,再发并持续24h入院。入院心电图检查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图略):各导未见窦性P波,Ⅰ导联QRS波后可见逆行P波,R-P~-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下称房颤)伴宽大畸形QRS波为临床及心电图工作者所常见,为了鉴别这些QRS波的性质,究属室性异位心搏抑或室内差异传导,常令人困惑。虽有不少作者提出各种心电图鉴别特点,但这些“特点”均有极大的相对性,只能作为参考,难以在具体病人中一一适用。本文用食管调搏法,摸拟Ashman现象作心房程控刺激,人工复制宽大畸形的QRS,后者与自发的波形一致,从而明确了室内差异传导的诊断,指导了临床治疗,现报道如下。患者管某,男,64岁。因阵发性房颤入院,用胺碘酮治疗。于治疗过程中又有一次房颤发作,作心电图记录发现,除心房颤动外,并有频发宽大畸形的QRS波,伴相对固定的联律间期(图  相似文献   

8.
老年人阵发性心房颤动行食管心房调搏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为进一步明确老年人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的原因。1 资料与方法 :本组 3 8例阵发性房颤的老年人 ,均系我院心内科 1999~ 2 0 0 2年住院或门诊患者。男 2 6例 ,女 12例 ,年龄 61~ 80岁 ,其中 61~ 70岁 11例 (2 8 9% ) ,71~ 80岁 2 7例 (71 1% )。阵发性房颤的病史 1~ 12年 ,经常规无创检查 (胸片、动态心电图、彩色心脏超声、活动平板等 )原因尚不明确者。检查前停用有关药物至少 48h。记录常规 12导联心电图以备对照 ,4极食管电极导管插入平均深度 (3 6± 4)cm ,平均起搏阈值 (2 5± 5)V ,脉宽 10ms。选择食管心电图上P波先正…  相似文献   

9.
10.
11.
为了解食管调搏对病窦综合征(SSS)的诊断价值,对66例临床上确诊SS,回顾性地分析了食管调搏的检查结果,并与动态心电图(DCG)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发现食管调搏的诊断准确性较差。2在敏感性、特异性与准确性方面的差异有显意义(分别为14%:70%,45%:86%,30%:78%)。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食管心房调搏(trans-esophageal atrial pacing,TEAP)对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6年来临床有反复心悸、头晕、短暂晕厥症状的12 830例患者的食管心房调搏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了解不同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心律失常的诱发率为61.23%,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诱发率(50.35%)明显高于室速(1.2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食管心房调搏超速抑制成功终止99.83%的室上速,失败占0.15%(患者自行要求终止,未列入统计范畴)。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在检查中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经食管心房调搏诱发和抑制室上速是有效的无创性方法,可为临床进一步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值得大力推广与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 ,5 6岁。因劳累后胸闷、心悸、气促 10年 ,加重 5d住院。入院诊断 :风湿性心脏病 ,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 ,心衰三度。心电图示 :P波消失 ,代之以F波 ,F波间距 0 2 4s,R-R基本整齐 ,频率 63次 min ,F与R比例持续 4∶1。此外 ,RV1 =2 0mV ,RV5=3 0mV ,伴ST -T改变 (图 1A)。心电图诊断 :心房扑动 (AF) ,双室肥大伴劳损。后行食管心房调搏 (TEAP)超速终止AF。患者平卧 ,经鼻孔插入四极食管起搏电极 ,记录食管心电图 ,调整电极位置以记录到最大振幅F波为止 ,调搏电压 2 5V ,心电图监护描记。从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分析经食管心房调搏心脏负荷试验(以下简称食管调搏)在我院的使用情况及取得的临床资料,证实该技术在中、小型医院有较广泛的使用价值。方法通过食管调搏试验结果与以后动态心电图、平板试验、冠脉造影结果比较,分析阳性符合率的几率。结果符合率高。结论食管调搏技术值得在中小型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5.
食管心房调搏对短P—R间期鉴别诊断的应用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报道60例短P-R间期的食管心房调博电生理学检查结果,以探讨食管调搏对短P-R间期鉴别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对象和应用 年龄20岁以上的成年人60例.临床诊断冠心病2例,高血压病1例,其余无器质性心脏病,部分人有阵发性心悸症状.观察常规12导联心电图P-R间期<0.12s,QRS正常,无δ波.采用苏州产XD-2A型心脏电生理诊疗仪,调搏方法依次使用S_1S_1分级递增法,S_1S_2、RS_2、RS_2S_3递减或递增程控刺激法,猝发脉冲刺激  相似文献   

16.
食管导联心电图(简称食管心电图)是通过食管内电极导管描记到的心电波形,具有P波高大清晰、容易辨认的特点,在诊断心律失常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目前,食管心电图已成为诊断心律失常的主要方法之一。熟悉和掌握食管心电图的检查方法及诊断  相似文献   

17.
18.
采用经食管心房调搏术诊治病人467例,诱发意外心律失常30例(其中室早11例,房颤7例,>3.9秒心脏停搏5例,房早4例,室速3例),占6.4%。经适当处置,均恢复,预后好。  相似文献   

19.
不完全性潜在性预激综合征为预激综合征的一种少见类型,表现为P-R间期正常、无δ波,而终末向量和波形改变(对照心动过速)成为旁路预激心室的主要表现。本例为下壁导联出现异常Q波,酷似心肌梗死患者,通过食管心房调搏检查诱现预激波、诱发心动过速,从而明确了不完全性潜在性预激综合征的诊断,且射频消融后QRS波群终末部分与心动过速时一致,进一步证实了该诊断。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