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传统恶意代码标注分析方法中特征提取能力不足以及家族标注不统一、不规范、不精确且时效性差等问题,通过对大量恶意样本PE文件纹理构成和分布的研究,提出了基于内容纹理聚类的恶意代码深度标注方法。该方法对恶意代码的纹理指纹进行统计分析,从基准标注和深度标注这2个步骤对恶意代码家族进行归纳和分析,并结合VirusTotal分析方法、基于GLCM纹理特征空间构建方法和基于P-Stable LSH的近邻增量聚类算法,对恶意代码家族进行深度标注。实验结果表明,基于上述方法开发的原型系统具有家族标注准确率高、支持增量标注等优势,通过深度标注生成的基准标签实用性强,且对未知恶意代码检测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Smartphones and mobile tablets are rapidly becoming indispensable in daily life. Android has been the most popular mobile operating system since 2012. However, owing to the open nature of Android, countless malwares are hidden in a large number of benign apps in Android markets that seriously threaten Android security. Deep learning is a new area of machine learning research that has gained increasing attention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this study, we propose to associate the features from the static analysis with features from dynamic analysis of Android apps and characterize malware using deep learning techniques. We implement an online deep-learning-based Android malware detection engine(Droid Detector) that can automatically detect whether an app is a malware or not. With thousands of Android apps, we thoroughly test Droid Detector and perform an indepth analysis on the features that deep learning essentially exploits to characterize malwa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deep learning is suitable for characterizing Android malware and especially effective with the availability of more training data. Droid Detector can achieve 96.76% detection accuracy, which outperforms traditional machine learning techniques. An evaluation of ten popular anti-virus softwares demonstrates the urgency of advancing our capabilities in Android malware detection.  相似文献   

3.
攻击者为了逃避检测,常利用加壳技术对恶意软件进行加密或压缩,使得安全分析人员以及传统基于静态分析的恶意软件检测方法在恶意软件运行前难以利用反汇编等逆向工具对其进行静态分析。为检测加壳恶意软件,当前主要采用动态分析方法检测加壳恶意软件,然而受限于加壳工具种类和样本规模,以及恶意软件加壳行为带来的混淆噪声,导致传统基于机器学习检测方法存在准确率不足等问题。研究提取并分析加壳恶意软件运行时的系统调用行为特征,识别并筛选出敏感行为,旨在过滤脱壳行为噪声产生的影响;通过对系统调用行为特征加权降维,提升行为特征的有效性;通过对加权降维的行为特征进行聚类分析,最终实现加壳恶意软件未知变种检测和检测模型增量更新。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基于动态行为特征加权聚类的加壳恶意软件未知变种检测方法检测误报率3.9%,相较几种典型机器学习检测方法呈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4.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traditional signature-based malware detection systems are in-efficacious in detecting new malware , a practical malware detection system is constructed to find out new malware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 API) call sequence is introduced to capture ac-tivities of a program in this system .After that, based on variable-length n-gram, API call order can be extracted from API call sequence as the malicious behavior feature of a software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methods , which use fixed-length n-gram, the solution can find more new malwar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sented approach improves the accuracy of malware detection .  相似文献   

5.
恶意软件链接将给人们的财产甚至生命安全带来极大威胁.为了保障移动终端通信的安全性,提出了一种安卓系统手机恶意软件链接串行联合检测方法,该方法设计了基于域名的黑白名单检测模块、敏感关键词检测模块及基于逻辑回归算法的检测模块.逻辑回归检测模型基于6种链接特征构建;3个检测模块以串行的方式递进工作,一旦得出检测结论即终止本次检测.实验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识别安卓系统手机恶意软件下载链接,检测准确率达98.5%以上;且检测速度较快,一个典型链接的平均检测时间约0.181 s.  相似文献   

6.
基于动态API序列挖掘的恶意代码检测方法未考虑不同类别恶意代码之间的行为差别,导致代表恶意行为的恶意序列挖掘效果不佳,其恶意代码检测效率较低.本文引入面向目标的关联挖掘技术,提出一种最长频繁序列挖掘算法,挖掘最长频繁序列作为特征用于恶意代码检测.首先,该方法提取样本文件的动态API序列并进行预处理;然后,使用最长频繁序列挖掘算法挖掘多个类别的最长频繁序列集合;最后,使用挖掘的最长频繁序列集合构造词袋模型,根据该词袋模型将样本文件的动态API序列转化为向量,使用随机森林算法构造分类器检测恶意代码.本文采用阿里云提供的数据集进行实验,恶意代码检测的准确率和AUC(Area Under Curve)值分别达到了95.6%和0.99,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方法能有效地检测恶意代码.  相似文献   

7.
为了有效地检测Android平台上的恶意软件,提出了一种基于敏感权限及其函数调用流程图的静态综合检测方法.通过对恶意软件进行逆向工程分析,构建了包含恶意代码敏感权限与函数调用图的特征库.并采用Munkres匈牙利算法计算待测样本与特征库在相同敏感权限下两个函数调用图之间的编辑距离,得到两个函数调用图之间的相似性,进而得到两个应用程序之间的相似性,据此对恶意软件进行检测识别.实验结果表明,该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与有效性,检测效果明显优于工具Androguard.  相似文献   

8.
安卓恶意软件的爆发式增长对恶意软件检测方法提出了更高效、准确的要求.早年的检测方法主要是基于权限、opcode序列等特征,然而这些方法并未充分挖掘程序的结构信息.基于API调用图的方法是目前主流方法之一,它重在捕获结构信息,可准确地预测应用程序可能的行为.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图注意力网络的安卓恶意软件检测方法,该方法通过静态分析构建API调用图来初步表征APK,然后引入SDNE图嵌入算法从API调用图中学习结构特征和内容特征,再通过注意力网络充分融合邻居节点特征向量,进而构成图嵌入进行检测任务.在AMD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有效检测恶意软件,准确率为97.87%,F1分数为97.40%.  相似文献   

9.
基于Android的系统架构和安全机制,设计并实现了用于检测手机恶意应用App的系统.此系统通过对Android应用程序APK文件的签名及敏感权限分组的检测,有效判定恶意应用意图,排除安全隐患,从而保护用户权益.  相似文献   

10.
针对单一k近邻算法(KNN)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存在的缺陷, 提出一种基于KNN LSSVM的Android恶意行为识别模型. 先采集Android用户行为样本, 并提取相应特征组成特征向量; 再将训练集输入LSSVM中进行学习, 计算测试样本与最优分类平面间的距离, 如果该距离小于阈值, 则直接采用LSSVM恶意行为识别, 否则采用KNN算法进行恶意行为识别; 最后采用仿真实验测试KNN LSSVM的性能. 实验结果表明, 相对于单一KNN算法和LSSVM, KNN LSSVM提高了Android恶意行为的识别正确率,可以满足Android[KG*6]恶意行为的在线识别要求.  相似文献   

11.
针对Android平台恶意软件数量增长迅猛,种类日益增多的现状,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置信网络和门控循环单元网络混合的Android恶意软件检测模型。通过自动化提取Android应用软件的特征,包括权限等静态特征和应用运行时的动态特征进行训练,对Android恶意软件进行检测和分类。实验结果表明,混合了门控循环单元网络和深度置信网络的混合模型,在检测效果上优于传统的机器学习算法和深度置信网络模型。  相似文献   

12.
基于行为特征建立机器学习模型是目前Android恶意代码检测的主要方法,但这类方法的特征集中各行为特征相互独立,而行为特征间的顺序关系是反映恶意行为的重要因素。为了进一步提高检测准确率,提出了一种基于系统行为序列特征的Android恶意代码检测方法。该方法提取了程序运行发生的敏感API调用、文件访问、数据传输等系统活动的行为序列,基于马尔科夫链模型将系统行为序列转换为状态转移序列并生成了状态转移概率矩阵,将状态转移概率矩阵和状态发生频率作为特征集对SAEs模型进行了学习和训练,最后利用训练后的SAEs实现了对Android恶意代码的检测。实验结果证明,提出的方法在准确率、精度、召回率等指标上优于典型的恶意代码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在恶意代码分析中,动态监测虚拟环境中的恶意代码行为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但是,由于可执行的路径分支众多,极易产生路径爆炸问题,造成某些可执行路径无法被覆盖,严重影响分析的全面性。为了解决恶意代码分析中路径爆炸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符号执行树的恶意代码分析方法。通过构造符号执行树,引入汇聚节点,对恶意代码的执行路径进行约束求解,减少分析路径,从而缓解路径爆炸的影响,提高分析的全面性。恶意代码样本分析的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提升分析效率,同时拥有较小的时间复杂度。  相似文献   

14.
基于变分自编码器的协同推荐算法可以帮助解决推荐算法中的稀疏性问题,但是由于变分自编码器模型先验是单一的高斯分布,使得表达趋向简单和平均,存在拟合不足的问题.高斯混合变分自编码器模型拥有更加复杂的先验,相对于原本的变分自编码器模型,它对于非线性的任务有着更强的适应性和效果,已被广泛应用于无监督聚类和半监督学习.受此启发,本文研究基于高斯混合变分自编码器模型的协同过滤算法.本文基于Cornac推荐系统比较框架设计实验,将高斯混合变分自编码器改进后用于协同推荐任务中,利用生成模型重新生成的用户-物品矩阵进行推荐.在推理模型和生成模型中分别用一层隐藏层提取深层特征增加模型鲁棒性,并且使用提前停止的训练策略以减少过拟合.本文在多组公开数据集上进行实验,与其他推荐算法在NDCG和召回率指标上进行对比.实验证明,改进的基于高斯混合变分自编码器模型的协同过滤算法在推荐任务中表现优异.  相似文献   

15.
随着手机普及程度的日益提高,人们对智能手机的依赖性加重,手机的安全性问题变得愈加突出.根据Android安装包(APK)文件的权限调用和Android系统的应用程序接口(API)函数调用情况,设计了一种基于API拦截技术的检测恶意代码的动态检测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检测并报告Android系统中的恶意代码.  相似文献   

16.
Android系统中的Root是指利用系统漏洞或者通过刷机使得应用能够执行需要Root权限的操作.用户常常出于个性化设备、安装特权应用等目的将设备Root,而对设备Root会引入很大的安全风险.攻击方得到Root权限后可以进行静默安装恶意应用、窃取用户敏感数据及篡改应用程序等恶意操作.由于上述安全风险的存在,Android系统和大多数应用程序不希望设备被Root.为此,Google移动服务框架中的SafetyNet模块提供了平台级的Root检测.但SafetyNet Root检测机制本身的安全性及健壮性尚不完全清晰,突出的问题是此机制是否可能被绕开还不明了.为此,本文使用逆向工程的方法分析了Google移动服务框架中SafetyNet的Root检测机制,并结合Root的技术原理,分析了相关检测机制的实现方式并发现了其中的弱点.通过攻击实验,成功地揭示了Google平台级Root检测机制实现中存在有较高的安全风险,难以检测本文设计的Root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代码混淆是恶意代码隐藏自身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动态检测方法,能够有效检测混淆后的恶意代码.该方法能够利用ISR进行动态调试.在调试过程中通过对路径条件的约束求解,驱动恶意代码执行不同的路径更深入地检测隐藏恶意代码.此外,对于需要读取外部资源的恶意代码,恶意行为往往需要结合外部资源才能检测.本文方法能够准确定位外部资源并结合原始恶意代码进行检测,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在原型系统的测试中,与12种杀毒软件的横向测试表明,该方法在对混淆恶意代码检测中能有效地降低漏报率.  相似文献   

18.
现阶段已有很多Android应用软件的自动化漏洞检测方法,针对现有漏洞检测方案仍然依赖于先验知识并且误报率较高的问题,本文研究了基于机器学习的Android应用软件组件暴露漏洞的分析方法.在对Android应用软件结构进行全方位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组件暴露漏洞模型,建立了相应的机器学习系统,并能够对Android漏洞特征进行提取、数据清理和向量化.结合人工分析与验证,建立了1 000个Android APK样本集,并通过训练实现了组件暴露漏洞的自动化识别,达到了90%以上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19.
云计算平台较为复杂,当前恶意软件防护算法容易受到复杂环境的影响,导致误防护或防护效果不佳。为此,提出一种新的云计算平台下恶意软件动态自适应自主防护算法,引入时间衰减因子确定信任评价权重,依据云计算平台软件的多个属性对软件的直接信任值进行计算。利用用户评价相似度对推荐者的推荐权重进行计算,从而实现软件推荐信任云计算。通过直接信任云与推荐信任云获取综合信任云,比较综合信任云和不同标准信任云,求出相应信任综合评判结果。将信任值低于阈值的软件看作恶意软件,列入恶意软件列表中。令云计算平台中所有用户共同维护恶意软件列表,在恶意软件执行前将其删除,从而实现自主防护。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能有效防护恶意软件,且耗电量少。  相似文献   

20.
Android系统WebView组件应用广泛,相关漏洞危害大、影响广,但现有依赖静态匹配敏感函数的检测方法存在漏洞误报率高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基于静态分析与动态验证技术融合的WebView组件漏洞自动化检测与验证方法,通过对漏洞可疑点进行可达性分析,避免对不可达路径的无效动态遍历,提高了分析效率;将数据依赖分析与模拟真实攻击行为的动态验证相结合,及时判断漏洞触发的真实性,降低了误报率.已实现原型工具XWebViewDigger并测试了80个Android应用,检出并验证18个应用存在漏洞,与现有方法相比,误报率有效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