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汽车轻量化、美观、环保性提升和高性能发展等方面介绍了车用聚丙烯(PP)材料的发展应用。综述了当前PP改性方向,包括材料的薄壁化、微发泡技术、表面高光泽、耐刮擦等。最后展望了未来PP改性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汽车用耐刮擦改性聚丙烯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制备了汽车用耐刮擦改性聚丙烯(PP),分析了不同耐刮擦滑爽剂、矿物填料、PP结晶度及增容剂等对材料耐刮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高结晶PP、较小粒径的矿物填料和反应型高聚硅氧烷制备的改性PP具有优异的耐刮擦性能,完全适用于汽车零部件。  相似文献   

3.
车用聚丙烯内饰材料耐划伤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TR)研究酰胺类耐划伤剂在车用聚丙烯(PP)耐划伤内饰材料表面和内部的含量分布.ATR及十字划格实验结果表明,酰胺耐划伤剂能有效地迁移到材料表面,降低表面摩擦系数,且酰胺耐划伤剂在材料表面和内部的分布有所差异.ATR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证明车用PP耐划伤内饰材料呈皮芯结构,未加入耐划伤剂...  相似文献   

4.
5.
以聚丙烯(PP)、滑石粉(Talc)、SEBS和绒毛粉为原料,采用熔融共混方法制备了PP复合材料。分别研究了SEBS及绒毛粉对PP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耐刮擦性能的影响。利用交叉刮擦法对耐刮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SEBS具有增韧作用,但随着SEBS含量的增加,PP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以及耐刮擦性能逐渐降低。随着SEBS含量的增加,ΔL逐渐增加;少量添加绒毛粉对复合材料除冲击强度以外的性能影响较小,添加少量绒毛粉便能显著提高材料的耐刮擦性能。随着绒毛粉含量的增加,ΔL值相应地降低。  相似文献   

6.
车用聚丙烯改性材料气味控制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车用聚丙烯改性材料气味的形成原因及气味组成,对气味控制技术现状进行了综述,展望了车用聚丙烯改性材料无味(低味)化改性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不同高分子树脂对硅灰石填充的聚丙烯复合材料的耐刮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材料抵抗刮擦负荷发白的能力以及△L值与材料的强度、刚性和表面硬度密切相关,材料的强度、刚性和表面硬度越大,承载负荷越大,△L值越小。划痕宽度和△L值基本呈正比变化关系,加入尼龙6、增容剂PP-g-MAH可以进一步降低划痕宽度和△L值,而POE比LLDPE更加降低了材料的耐刮擦性。  相似文献   

8.
吴俊 《上海塑料》2022,(5):48-53
研究了添加经过低散发处理的效果颜料(Al-L)、烘料工艺、耐刮擦助剂种类和含量对免喷涂聚丙烯材料耐刮擦和散发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Al-L后,免喷涂聚丙烯材料的气味等级大幅降低至3.6级,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质量浓度可以降低至7 000μg/m3左右,满足汽车内饰件的散发要求。耐刮擦助剂的添加能有效提升免喷涂聚丙烯材料的耐刮擦性能,使常见的内饰皮纹K9A的明度变化(ΔL)降低至1.0;通过不同耐刮擦助剂的复配,可以使细皮纹K31的耐刮擦性能达到内饰件要求,ΔL只有1.1;但是耐刮擦助剂的添加会提升材料的TVOC质量浓度。  相似文献   

9.
采用熔融共混方法,制备了聚丙烯(PP)/聚四氟乙烯(PTFE)/尼龙6(PA6)复合材料,研究了PA6对PP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耐刮擦性能的影响.采用光学显微镜(OM)等手段对聚丙烯(PP)复合材料的耐刮擦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均聚PP与共聚PP相比,显示出了优异的耐刮擦性;PA6增加了PP复合材料的模量和强度,从而改善了材料的耐刮擦性能.  相似文献   

10.
耐刮擦聚丙烯共混物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不同目数滑石粉(Talc)填充增强聚丙烯(PP),研究了聚烯烃弹性体(POE)、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和相容剂(PP-g-MAH)对PP复合材料韧性的影响以及硅酮类耐刮擦助剂对材料刮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P/POE/LLDPE/相容剂/Talc(质量比为57/10/10/3/20)复合材料综合力学性能最佳,而添加3份硅酮助剂(AS100)时,刮擦性能得到极大的改善,耐刮擦值(ΔL)可达到0.56。  相似文献   

11.
采用熔融共混挤出的方法,制备了聚丙烯/滑石粉/弹性体三元共混材料,并考察了两种耐划伤剂对材料耐划伤性能、散发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十字划伤仪和色差仪对材料在常温和热老化(102℃,168 h)条件下的耐划伤性能进行了评价;采用气味评定、顶空–气相色谱、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袋子法以及雾度仪分别对添加两种耐划伤剂后材料的气味、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以及VOC和雾度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采用酰胺类和有机硅类耐划伤剂可改善聚丙烯材料表面的耐划伤性能,常温下两者效果相当,但热老化后前者耐划伤性能消失,而后者仍具有良好的耐划伤性能。在散发性能方面,采用有机硅类耐划伤剂在气味等级、VOC、雾度等方面均优于酰胺类划伤剂。相对于酰胺类耐划伤剂,添加有机硅类耐划伤剂的材料韧性和熔体流动速率有所提升。通过使用有机硅类耐划伤剂制备了在耐划伤性能和散发性能上均满足材料要求的汽车零部件。  相似文献   

12.
硅酮耐刮擦剂对车用PP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三种不同牌号的硅酮耐刮擦母粒对聚丙烯(PP)复合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和耐刮擦性能的影响,采用3D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SLM)对划痕表面形貌、截面形貌进行观察和3D模拟。结果表明,硅酮母粒降低了材料的强度、刚性和表面硬度,而且洛氏硬度和拉伸强度有一致的变化关系。划痕横截面积与ΔL值有一定的对应关系,都可以作为评价材料耐刮擦性的指标。通过CSLM的3D模拟图可以定性评价材料的耐刮擦性。  相似文献   

13.
硅酮耐划伤剂对车用聚丙烯内饰材料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TR)研究了硅酮耐划伤剂改性的车用聚丙烯材料表面和内部的含量分布。ATR及十字划格实验结果表明:硅酮耐划伤剂能均匀地分散在材料的表面和内部。随着硅酮耐划伤剂用量的增大,材料耐划伤性能相应提高。ATR及扫描电镜(SEM)证明车用聚丙烯耐划伤注塑材料成皮芯结构,严重划伤样品的划痕破坏了材料表层,出现黏滑现象,而加入硅酮耐划伤剂的改性材料划痕深度较浅,添加量超过4.5%时,材料划伤前后的色差△L<1。  相似文献   

14.
聚丙烯功能化改性材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聚丙烯功能化改性的研究动向,并对功能化改性聚丙烯进行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5.
以常见的聚丙烯体系、聚丙烯/增韧剂体系、聚丙烯/增韧剂/聚乙烯体系、聚丙烯/滑石粉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评价材料的吸油率和腐蚀后的外观等级,依次考察了聚丙烯、增韧剂、聚乙烯、滑石粉等主要组成对车用聚丙烯材料耐化学品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共聚聚丙烯相比,均聚聚丙烯的耐化学品性能更优;聚烯烃弹性体(POE)和氢化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EBS)等增韧剂显著降低了车用聚丙烯材料的耐化学品性能;聚乙烯,特别是高密度聚乙烯,能够提高车用聚丙烯材料的耐化学品的性能;填充剂滑石粉对聚丙烯抗化学腐蚀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聚丙烯、聚乙烯基体内的结晶区以及滑石粉均可看作是化学品无法渗透的阻隔区域,而树脂中的非晶区、无定形的乙丙橡胶(EPR)的橡胶相和增韧剂则是化学品易渗透区域。基于此,开发耐化学品车用聚丙烯材料时,在满足力学性能的前提下,应优先考虑使用均聚聚丙烯、高密度聚乙烯和滑石粉,减少共聚聚丙烯和增韧剂的用量。  相似文献   

16.
耐划伤车用聚丙烯材料的研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耐划伤剂、滑石粉粒径对聚丙烯(PP)材料耐划伤效果与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测试划伤前后的色差来评价耐划伤剂对材料的耐划伤效果.结果表明,耐划伤剂增加了材料的表面润滑性;采用小粒径滑石粉改性材料的耐划伤性能优于采用大粒径滑石粉改性的材料.利用耐划伤PP开发出的汽车内饰件被成熟应用于通用NGS308车型.  相似文献   

17.
赵福  庞院  任明辉  郭秋彦  马秋 《塑料工业》2021,(3):98-100,117
针对改性的聚丙烯(PP)材料,探讨了基体PP树脂、吸附剂、后处理工艺以及加香对PP改性材料气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选用氢调法PP树脂制得的PP改性材料气味性能优于降解法;吸附剂能一定程度继续提升PP气味;同时材料的后处理对PP改性材料的气味提升有积极作用;最后通过加香措施对PP改性材料味型进行适当的调整,最终改善后的...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车用聚丙烯复合材料耐划伤性能及黏滑现象。结果表明:划痕宽度越宽,耐划伤性能越差;黏滑现象是造成聚丙烯复合材料耐划伤性能降低的原因之一。黏滑运动造成材料移除,使材料表面破坏严重;要提高其耐划伤性能,必须降低或消除划伤过程的黏滑现象。  相似文献   

19.
汤维  钱立军  邱勇  陈雅君  许博  赵震 《中国塑料》2021,35(1):136-149
综述了近年来聚丙烯(PP)材料无卤阻燃改性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其阻燃机理.用于PP材料的无卤阻燃剂以镁-铝系阻燃剂,磷系阻燃剂、膨胀型阻燃剂等为主.其中,无卤阻燃PP技术的研究中以成炭剂的开发及其复配方案最多,因此还对PP用成炭剂分子结构、应用方案等进行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聚丙烯(PP)的微发泡机理及材料内部结构特征,综述了PP微发泡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重点从发泡机理与泡孔结构两方面探讨了不同改性方法对PP微发泡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最后,对PP微发泡复合材料的研究方向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