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政策行动,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和相关工作机构,积极建设性参与国际谈判。编制并实施《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和《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开展节能减碳和生态建设,积极推动低碳试点示范,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努力提高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意识,应对气候变化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2013  相似文献   

2.
<正>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能源消耗总量持续增加的阶段,如何能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兑现减排承诺,已成为我国未来必须面对的挑战。我国在国际社会中做出承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上责无旁贷,并已在国际社会中做出承诺。今年6月份,中国政府正式向联合国提交了国家自主  相似文献   

3.
11月7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出席"应对气候变化技术开发与转让高级别研讨会"开幕式并发表讲话. 温家宝说,中国政府始终本着负责任态度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坚持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战略,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积极努力.  相似文献   

4.
正2019年7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李克强主持召开领导小组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韩正出席会议。会上,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作了汇报,领导小组成员发了言。李克强说,近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  相似文献   

5.
全球气候变化直接关系到各国的利益,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国际社会对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已形成共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次至第五次评估报告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和重要推动力。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是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必须把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置于同等重要位置。气候变化问题引起企业界的高度关注,全球越来越多的大公司将气候变化问题纳入公司发展战略。许多国家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开展气候变化研究已成为各国科技发展的新亮点,低碳经济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路径。后德班时期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出现新动向,受欧债危机和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影响,发达国家资金支持受限;页岩革命正在改变能源格局,增强了美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底气和实力;新能源投资出现波动,设备贸易摩擦加剧;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成为各国更青睐气候资源的催化剂与助推器;技术减排有待发挥实质性作用。主要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态度在发生变化,中国为国际社会合作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做出了积极贡献;加拿大和日本应对气候变化立场发生消极变化;美国应对气候变化改玄易辙。展望2015年将要召开的巴黎气候大会,由于资金、技术、政治意愿等条件的变化,加上预备程序进展顺利,估计大会前景可期。各国需展现更多的灵活性、信心和雄心,确保巴黎大会成功。  相似文献   

6.
为实现工业化以来,全球升温不超过2℃的目标,《巴黎协定》提出:"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世界各国都面临着碳减排的严峻挑战。笔者从刈割韭菜得到启示,发现、界定了"速生草",通过选育和种植,实现了生物质飞跃大增产;将大气圈中的CO_2一部分转化成生物质替代化石燃料,一部分转化分配到以生物质为原料的产品生产、运输、储存与使用的产业链中,创建人工碳库,实施大气分碳,对碳循环过程实施技术控制,调节大气CO_2浓度,消除雾霾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本文提出用碳稅支撑生物碳封存和发展新气候经济,创建"零碳区域"发展模式,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7.
目前,气候变化对世界各国的影响日益增大。我国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予以应对.标准化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本文总结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现状和应对气候标准化的需求,在梳理和归纳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和国内标准化工作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标准化的下一步工作重点,并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标准化工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促进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标准化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节能与环保》2009,(9):8-9
英国政府7月15日正式发布了名为《英国低碳转换计划》的国家战略文件,提出到2020年将碳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34%的具体规划,内容涉及能源、工业、交通和住房等多个方面。这是意大利拉奎拉8国峰会提出减排新目标后英国采取的最新行动。客观地讲,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欧盟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它不仅制定了长期目标,还有具体步骤。欧盟设定的到2020年目标是:温室气体排放比1990年减少20%,  相似文献   

9.
<正>新西兰公布计划到2050年实现碳中性Energy Daily,2019-05-08新西兰5月8日出台立法,要求南太平洋国家到2050年实现碳中性经济,但经济上至关重要的农业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将不必履行承诺。总理Jacinda Ardern表示,该法案将有助于新西兰实现将全球  相似文献   

10.
正据报道,2016年4月在联合国总部会议上,中国为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自主贡献方案(NDC)目标,中国从2016年到2030年将投入30万亿元人民币,用于转变发展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将发展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等。  相似文献   

11.
在2004年6月3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六&;#183;五”世界环境日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发表讲话时指出,目前我国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绿色金融在我国已迈开坚实的步伐。2007年以来,环境保护部会同中国银监会、中国保监会、中国证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不断推出"环保新政",相继出台"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等绿色金融产品。2008年,中国进出口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等3家银行借助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启动的中国节能融资项目的契机及利用世界银行转贷资金开展节能贷款业务,积极在国内开展节能融资项目。时至今日,3家银行累计投放节能贷款逾20亿元,带动企业直接节能投资超过51亿元,形成196万吨标准煤的  相似文献   

13.
正拆除旧建筑,建设新楼宇,或者是造、拆其他工程,都难免会涉及到建筑垃圾的产生和处理。实际上,近几年建筑垃圾处置情况不尽令人满意。填埋占地、乱堆伤土、抛洒污河、弃置不理的建筑垃圾处理环境弊端逐渐显现。面对大量的建筑垃圾,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业界专家,或者是一部分社会企业都在寻求科学处置的最优解。2018年3月23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开展建筑垃圾治理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北京、郑州、洛阳、许昌、商丘、苏州、南通、杭州、深圳、广州、上海等35个城市(区)开展建筑垃圾治理试点工作。通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随着我国风电装机规模快速增长,部分地区的弃风问题日趋严重,年利用小时数大幅减少,严重影响了风电场运行的经济性,尤其是三北地区风电利用小时数大幅下降凸显本地消纳能力不足、跨区电网建设滞后的问题。为此,国家能源局于去年5月下文要求  相似文献   

15.
发展低碳经济与能源低碳科技创新紧密相联,并相互作用。发展低碳能源必须发展低碳能源科技。在应对气候变化下,发展低碳能源科技是我们的必然选择。能源低碳科技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动力之源。能源低碳科技创新,将会极大地改变世界的政治格局和地缘政治。我国在低碳技术的研发方面还面临诸多困难,缺乏完整、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低碳技术项目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这就要求我们要大力推进低碳科技创新,加强法律政策对低碳科技创新的支撑力度。  相似文献   

16.
8月14日,格陵兰岛最高处出现降雨,这是有记载以来当地降水首次以雨而非雪的形式落下.据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的相关数据显示,降雨量达70亿吨.8月9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AR6)已警告,未来极端天气将越来越频繁地...  相似文献   

17.
非洲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占全世界的4%,但在承受气候变化造成的恶劣影响方面却首当其冲.据估计,未来几十年非洲大陆的平均气温上升幅度约为全球平均水平的1.5倍左右,会使非洲在农业、水资源、生物多样性以及人类健康等多方面遭受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18.
《节能与环保》2009,(9):6-6
非洲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占全世界的4%,但在承受气候变化造成的恶劣影响方面却首当其冲。据估计,未来几十年非洲大陆的平均气温上升幅度约为全球平均水平的1.5倍左右,会使非洲在农业、水资源、生物多样性以及人类健康等多方面遭受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19.
<正>到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全面完成。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分别比2005年增加4000×104ha和13×108m3。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减碳取得明显成效,工业生产过程等非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速继续减缓。  相似文献   

20.
2015年6月30日,中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这份文件不仅公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2030年行动目标,而且还明确了中国2015年气候谈判的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