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建筑的实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实验性建筑虽然还处于萌芽阶段,但生命力已充分显示出来。青年建筑师开始对城市空间和建筑空间进行重新注释,表现了独特的体验。  相似文献   

2.
杨滔 《城市设计》2018,(4):38-41
空间句法与设计的题目,首先源于我对以前研究的一些体会。早在1999年,朱文一老师指导我从北京街头商摊的角度去研究城市空间,促使我从人们使用和体验城市的角度去理解城市设计,这本质上是社会经济运行逻辑下的空间设计,并落实到空间营造之中。2003年我去英国的时候,第一次接触到空间句法这个概念。按我现在的理解,这是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对于城市现象的一种观测和创造。  相似文献   

3.
《住区》2015,(5)
本雅明的《拱廊计划》~1(The Arcades Project)是他通过建筑体验研究日常空间的巨著,近年在西方学界已得到了广泛的重视。本雅明认为拱廊不仅是欧洲商业空间的一种独特的空间符号,更是商业空间与日常空间结合的先驱。本文希望通过从本雅明的角度入手,还原拱廊的建筑地位,探讨对拱廊街对现代商业建筑公共空间内涵影响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建筑体验这一抽象的词汇指由建筑空间、材质、光影等一切物质和人文因素所营造的建筑环境给人们真实感受。随着中国博览类建筑的蓬勃发展以及公众参与的逐渐增多,建筑体验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就在设计师需要一种理论依据的时候,现象学与建筑学的交织产生的理论体系为设计师开辟了新的道路。该文以上海世博会场馆为解析对象,借鉴世博会各场馆成功的独特经验,试图从建筑现象学的理论角度分析世博场馆在营造建筑体验中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5.
《建筑师》2016,(3)
氛围是介于主客体之间的空间感受。它们从物件、人、及其局面中散发出来,漫延在人们周围,包裹他们,并在情感上打动他们。人们首先通过建筑制造的氛围来体验建筑。本文试图从"材质-表皮/服饰"和"运动-动势"的角度探讨如何构建建筑氛围。这两点关联着氛围的两种桥接品质。  相似文献   

6.
《门窗》2017,(5)
阿尔瓦·阿尔托的建筑作品通常被冠以"人性化设计"的称号,这得益于建筑师本人对于芬兰传统文化和本土自然资源的独特理解,但究竟他的建筑作品是通过一种怎样的设计手段来达到这种具有人情化的空间体验效果的,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探索。其中,建筑师自身对于技术策略和手段的选择又直接影响着建筑设计的最终实现程度,因此他对诸如建筑结构选型、材料取舍等方面的审美趋向和价值判断将会左右其设计理念与思维方式。本文试图从建筑结构技术的形态审美角度来对阿尔托的建筑作品进行一定的分析,挖掘其潜在的规律性与设计的逻辑性,从而加深对其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什么样的建筑才能打动人并唤起人们的悲悯之心呢?对安藤来讲,并不是靠空间本身的“形式”去打动人,而是通过“空间体验”的深度来达到这种效果。如果能唤醒人们对空间的内在感受和各种初始体验的回忆,就会使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每当安藤想起那些曾真正打动过他的建筑作品并力求回忆起初见这些建筑的感受时,他发现,真正让他感动的并不是建筑本身的实体形状,而是存在于其内部的一些声音,而这又决不仅仅是一过而逝的现象。这些并非视觉上、而是通过听觉得到的“空间体验”,深深地打动了人们的心。据说儿童的音乐鉴赏力到8岁时就已…  相似文献   

8.
艾侠 《城市建筑》2009,(9):14-16
营造具有叙事感的场所与空间,是当代文化建筑最为重要的设计倾向之一。在建筑创作中,从空间尺度与体验的互动角度来理解建筑的叙事性,也是非常重要的设计思维方式。本文以四个设计作品为例,从空间尺度与叙事空间关系的视角来进行学术探讨。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关于传统和现代的断想,试图从体验这一感性的角度去透视传统和现代在建筑和空间中的表现,并通过回顾自身在城市化的现代语境下所进行的传统建筑实践,分析利用创作具有传统意味的建筑找回城市记忆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0.
空间的人性与地域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真文彦建筑哲学的系统中枢由建筑学与人类文化学交叉凝聚成基本支撑 框架。其设计立场首先是建筑空间的“人性”,同时追求以“地域性”作为人性空间的文化载体。所有的技术手段只不过是体现“人性”与“地域性”的物质构成元素。  相似文献   

11.
国际主义建筑大师稹文彦以其独特的建筑观在世界建筑的舞台上留下了足迹,并为全世界所认识和接受。本文通过对桢文彦在建筑单体和群体空间的处理手法的解读,来分析其设计思想与现代主义建筑的融合。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设计思想对中国建筑设计可能产生的影响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日本当代建筑庭院空间的继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军 《新建筑》1998,(1):64-67
通过对黑川纪章、长谷川逸子、安藤忠雄、桢文彦建筑理念与庭院空间的分析,总结出日本建筑师继承传统庭院空间的手法和特征。  相似文献   

13.
深厚的技术背景以及结构方面的成就使西班牙建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能够蜚声国际。同时造就形式和空间的结构构建出最具吸引力和最合理的空间,以有效的方式控制用于具体实施的资源。在这种情况下,空间的体验更为纯粹,因为建筑的建造只关乎所处时代的技术发展,而不为附加物或掩饰物所累,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常常会有创新产生,极大地促进建筑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光·材料·空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安藤忠雄的建筑作品善用清水混凝土。文中简述了他对混凝土材料的认识,一方面,是对清水混凝土制作方式的探究,如何使其质感与色彩融于日本传统建筑及人们的观念;另一方面,就是对日本传统建筑光空间的体验和对西洋古典建筑及现代建筑光空间的感悟,引发作者深入探索更具个性的光空间。  相似文献   

15.
解读获普利兹克奖的三位日本建筑师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对丹下健三、桢文彦和安藤忠雄三位建筑师的作品和思想的探讨,尝试归纳出分别以三位建筑师为代表的日本现代建筑的三个动向,并引发对日本建筑如何保持其多样性和创新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鲍如昕 《安徽建筑》2009,16(2):19-21
安藤忠雄的建筑作品被称为体验的建筑,作者通过赴日实地考察安藤忠雄的建筑作品,亲身体验安藤光与水的艺术空间,切实感悟安藤的创作思想和创作艺术.  相似文献   

17.
将2012年普利兹克奖得主王澍的建筑设计置于中国文人建筑传统现代复兴与发展的语境考察,这一复兴与发展的轨迹以童寯、刘敦桢、郭黛姮、张锦秋、汉宝德、冯纪忠、贝聿铭以及王澍为代表,而王是将它发扬光大并在建筑学的多个方面贡献于世界现代建筑的最突出的一位代表。这一方面因为其探索规模更大、类型更广;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对于中国文人建筑空间与时间传统的发掘。相对于现代主义建筑的普适性空间和现在时态时间,王澍注意表现中国传统的空间意象,他的建筑空间设计体现出对文人园林与绘画的理解;而将旧有建筑材料的再利用则创造出一种现在完成时态的时间体验,这也是中国文人艺术的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18.
鞠伟  马兰 《华中建筑》2007,25(7):54-56
该文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建筑空间中由"光元素"带来的审美体验,以及构成这种审美体验的思维特征和视知觉特点,为设计人性化建筑光环境提出心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于小鹏 《建筑师》2010,(2):107-111
作者通过对法西奥大厦的实地观摩,结合自身在建筑设计以及工程建造领域的经历,针对建筑内外的若干细节进行分析和解读,试图同读者分享对这座理性主义建筑经典作品的一些感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顾大治  徐震 《南方建筑》2006,110(6):23-25
本文作者通过对俄罗斯城市建筑与雕塑的实地考察,分析指出其建筑与雕塑之间存在的三种关系,并进一步指出双重尺度的运用是俄罗斯建筑与雕塑尺度关系的共同特征,是其建筑特点形成的重要内容之一。以期对我们的建筑创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