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工作研究了不同共混比的1,2 聚丁二烯/天然橡胶(1,2-PB/NR)共混胶的生胶、混炼胶和硫化胶的性能、实验表明,1,2-PB容易与NR共混,共混胶的辊筒行为良好。共混胶的门尼粘度和屈服强度随NR用量的增加而降低。NR的加入不仅使1,2-PB的挤出工艺行为得以改善,而且使其硫化胶的强伸性能和耐低温性能明显提高,同时对1.2-PB 的抗湿滑、低生热和耐热老化等性能无明显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
1,2-聚丁二烯与天然橡胶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及生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动态力学和应力-应变法研究了钼系 1,2-聚丁二烯(PVB)和天然橡胶(NR)共混时的相容性和共混胶的物理机械性能。共混胶为互容性不佳体系,但在NR中加入30份(质量)以下的PVB时,有部分相容。当 PVB的乙烯基含量大于90%,间同立构体含量高于25%,分子量大于2×10~6时,与NR的互容性差。共混物中PVB用量从20份增至80份(质量)时,有利于生热值的降低。当PVB/NR=20/80(质量份)时,共混硫化胶的 T_g较低(-57℃),滞后损失较NR低,有效弹性为 81.5%,生热值为 17.8℃,拉伸强度(2.4 MPa)比 NR高。  相似文献   

3.
对不同共混比的稀土异戊橡胶(NdIR)/天然橡胶(NR)共混胶的硫化特性及物理机械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与俄罗斯钛体系异戊橡胶(SK-3)及SK-3/NR共混胶的性能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NdIR/NR的相容性好于SK-3/NR;NdIR/NR共混胶较好地保持了NR原有的高拉伸、高抗撕裂性能,并能有效提高交联密度和拉断伸长率,其焦烧时间得到适当延长;NdIR/NR共混胶没有出现炭黑团聚和微相分离现象,NdIR在某些领域可替代天然橡胶。  相似文献   

4.
天然橡胶/杜仲胶共混硫化胶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对杜仲胶与天然橡胶共混硫化胶的静态力学性能及动态伸张疲劳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共混硫化胶体系中,杜仲胶质量分数在40%以下,能较好地保持其优良的力学性能;而杜仲胶对共混硫化胶动态伸张疲劳性能影响的大小在较高交联程度体系和较低交联程度体系中是不同的,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分析,初步解释了这一现象可能与杜仲胶存在的微晶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5.
6.
研究了天然橡胶(NR)/氯磺化聚乙烯(CSM)共混比对其共混胶加工性能、力学性能、老化前后性能变化、耐酸碱性能和阻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SM用量的增大,硫化胶硬度、定伸应力和撕裂强度均增大,拉伸强度先下降后上升,拉断伸长率呈下降趋势,耐热空气老化性能、耐臭氧老化性能、耐酸碱性能和阻燃性能均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7.
考察了钼催化体系合成的1,2-聚丁二烯橡胶的链节结构、分子量等因素对其生胶、混炼胶和硫化胶性能的影响。1,2-聚丁二烯橡胶除具备通用橡胶的性能外,还具有优良的耐湿滑性能。聚合过程添加调节剂不仅会降低分子量,而且会改变分子链的规整性,使胶料的应力-应变等性能明显变好。  相似文献   

8.
9.
通常是通过橡胶并用来提高橡胶产品的性能。本文仅论及纯橡胶并用胶,因为要消除添加剂潜在的副作用。并用胶用实验室开炼机和布拉本德密炼机混炼。在混炼中一直保持控制混炼条件对这些并用胶性能的影响。为了试验这些并用胶的性能,采用了许多试验方法,例如采用了门尼粘度测量方法、扫描式电子显微镜(SEM)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进行试验分析。  相似文献   

10.
考察了液体聚丁二烯橡胶Activ-50对顺丁橡胶(BR)/天然橡胶(NR)共混胶加工性能及抗疲劳性能的影响,并采用裂纹增长测试平台结合有限元ABAQUS/CAE,从疲劳裂纹扩展角度对硫化胶的抗疲劳性能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Activ-50能够降低混炼胶的储能模量和黏度,橡胶共混过程中加入Activ-50能改善体系的加工...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天然杜仲胶(EUG)的基本概况、加工性能和硫化特性,研究了天然杜仲胶(EUG)/天然橡胶(NR)共混胶的硫化性能、物理机械性能和动态疲劳性能。结果表明,随着EUG用量的增大,EUG/NR共混胶焦烧时间(t10)和正硫化时间(t90)均延长,最大转矩(MH)和最小转矩(ML)均增大,定伸应力先下降后升高,拉伸强度和拉断伸长率总体下降,硬度增大,压缩温升先升高后降低,耐屈挠疲劳性能升高。当EUG用量不超过30份时,共混胶呈现出优异的耐疲劳性能、耐热空气老化性能和低生热性能。  相似文献   

12.
紫炭黑/天然橡胶共混胶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机械共混法,探讨了紫炭黑(PCB)用量以及紫炭黑经偶联剂Si69改性后对紫炭黑/天然橡胶共混胶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紫炭黑/天然橡胶共混胶的分散情况和断面形貌。结果表明,紫炭黑能提高橡胶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经硅烷偶联剂Si69改性处理的紫炭黑可提高共混胶的力学性能,当Si69的用量为紫炭黑质量的8%时,胶料的力学性能最佳,其拉伸强度达到29.48MPa。  相似文献   

13.
1,2-聚丁二烯橡胶的基本性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Mn分别为(8.1—10.51)×10~4、11.5×10~4,分散指数分别为2.03—2.6、1.63,1,2-结构含量分别为 43%、82%的国产中乙烯基聚丁二烯橡胶(MVBR)和高乙烯基聚丁二烯橡胶(HVBR)的基本性能,及其在轮胎中的应用情况。MVBR 和 HVBR的拉伸强度虽不及 SBR1712,但与 BR 相当。1,2-聚丁二烯橡胶是一种不易降解、耐热老化性优越、抗湿滑性良好的胶种。看来 HVBR 不宜在轮胎中应用。NR/MVBR 并用胶料轮胎与 NR/MVBR/BR 并用胶料轮胎相比,抗侧滑能力提高了 10%,制动距离缩了 17%。NR/MVBR/BR 并用胶料轮胎的行驶里程单耗较NR/BR并用胶料轮胎下降了 6%。  相似文献   

14.
15.
正由于新型合成聚合物的开发非常昂贵,所以经常会把标准聚物合并用以获得性能范围更宽的新材料。橡胶共混已经有很多年了,有工艺原因,也有为了得到橡胶产品所需性能的原因。仔细选择共混的橡胶和添加剂是非常重要的。不相容的共混胶会导致性能较差。这种较差的性能归因于三种失配,即热力学不相容、粘度不同和硫化速度不一致。大量的工作研究了共混胶组成对填料或硫化体系组分分布以及硫化胶最终性能的影响(包括  相似文献   

16.
高顺式1,4-聚丁二烯/高间同1,2-聚丁二烯共混物的力学性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镍系高顺式1,4-聚丁二烯与钴系高间同1,2-聚丁二烯二元共湿物的生胶性能和硫化胶性能。结果表明,随着共混胶中间同1,2-聚丁二含量分数为4%时,共混胶不冷流。当间同1,2-聚丁二烯质量分国8%时,共混胶加工性能与BR9000接近,硫化胶300%定伸应力较BR9000提高3MPa,伸长率为460%并显示出较好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17.
邓华  罗权焜 《橡胶科技》2007,5(19):16-21
以胎面再生胶(RU复合胶)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少量天然橡胶(NR)与之共混制备高性能共混胶料。研究了胎面胶再生胶RU 与NR 共混胶的共混比、补强体系、软化体系和防老体系,以及各体系对共混胶的硫化特性、硫化胶的力学性能和耐热老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纯胎面胶再生胶RU 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通过与NR 生胶共混,进一步改善了再生胶的加工性能、力学性能和老化性能。对比了多种防老剂对共混胶耐热老化性能的影响,防老剂4010NA以及264的防老效果都较理想。当胎面再生胶中加入20phr的NR生胶,炭黑N220用量为20phr,增塑剂30#机油为8~12phr,防老剂为1phr 时,共混胶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和老化性能,其拉伸强度保持率和拉断伸长率保持率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18.
将杜仲胶(EUG)与天然橡胶(NR)进行共混硫化,对EUG/NR共混硫化胶在不同温度下的力学性能和流变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温度条件下,共混硫化胶的应力-应变曲线、抗拉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都随着EUG含量的增加而下降;当EUG用量为10~30份时,抗拉强度和断裂伸长率较好。在不同温度下,共混硫化胶的抗拉强度、撕裂强度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高温条件下,加入20~30份EUG时,断裂伸长率较高。在100℃以上且EUG用量较小时,EUG/NR共混胶的黏度、储能模量及损耗模量曲线呈上升趋势;在80℃以上且EUG用量超过30份时,随着EUG用量的增加,曲线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9.
研究天然橡胶(NR)/顺丁橡胶(BR)/1,2-聚丁二烯橡胶(1,2-PBR)并用胶的硫化特性、物理性能及动态力学性能,确定适用于轮胎胎面胶的BR/1,2-PBR最佳并用比。结果表明:与NR或BR相比,1,2-PBR加工性能稍差。当BR/1,2-PBR并用比为25/5时,NR/BR/1,2-PBR并用胶的综合物理性能和抗湿滑性能较好;当BR/1,2-PBR并用比为15/15时,并用胶的压缩温升低,压缩永久变形最小,综合力学性能优异,更适合应用于轮胎胎面。  相似文献   

20.
合成了一种铁系间同1,2-聚丁二烯,对其进行了分子结构表征及基本性能评价,并与日本合成橡胶公司的RB系列产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催化体系的活性较高,且产物的收率也较高,其熔点可低于130 ℃,拉伸强度大于20 MP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