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文心雕龙》结构框架的形成主要得力于因明学。当时因明学翻译著作的情况,刘勰本人的特殊经历,以及《文心雕龙》的结构上的特点,可以说明这一点。正由于受因明学的影响,使《文心雕龙》“体大思精”,成为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一部独一无二的理论巨著。然而,《文心雕龙》受因明学的影响,仅在于它的结构安排上,因为《文心雕龙》毕竟是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结出的硕果  相似文献   

2.
论诗纬对《文心雕龙》诗论的影响@孙蓉蓉$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93~~~~~~  相似文献   

3.
孙蓉蓉《刘勰与〈文心雕龙〉考论》之难能可贵之处有三:考论兼擅,情理并美;采铜自鋳,拓宽新域;钻研弥深,比较辨析。从中可窺见作者持之以恒探究"文心学"的坚实足迹。  相似文献   

4.
作为新兴的文学现象,许多学者以其他学科或者西方文艺思想为理论基础对网络文学作出正面或负面的评价;而一直无人证明作为我国古典文艺理论大成之作的《文心雕龙》的文论思想对网络文学进行阐释的有效性。从网络文学的思想、形式和创作技法等方面尝试运用《文心雕龙》之中的"心"、"通变"、"夸饰"等文艺原理进行分析对比,可知《文心雕龙》阐释网络文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原道》篇作为《文心雕龙》的首章,是为艺术本体论,《原道》即从根本上阐释《文心雕龙》的思想。"原道",源于道,本乎道也。犹言《文心雕龙》之源在于"道"。所以,"道"是理解《原道》的关键所在。在中国哲学史上,各家讲的"道"与"道"之间有同有异。就《原道》而言,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其思想在根本上取自《易传》,即"《易传》的思想是《文心雕龙》的精魂"。  相似文献   

6.
《文心雕龙》艺术想象论的层次结构曹章庆关于《文心雕龙》艺术想象的理论,王元化同志早在1979年出版的《文心雕龙创作论》中就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如《释“神思篇”杼轴献功说》,(“志气”和“辞令”在想象中的作用》等,但事隔十多年,《文心雕龙》关于艺术想象的...  相似文献   

7.
“通变”思想是始终贯穿于刘勰《文心雕龙》的一条主线。它的成功之处,主要得力于:结构体系、文学思想和研究方法的创新。结构体系的创新是建构《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骨胳间架,文学思想的创新是充实《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经脉血肉,研究方法的创新,则是完善《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可靠保证。三者相辅相成,孕育了这部堪与亚里士多德《诗学》名著相媲美的东方文论巨著。  相似文献   

8.
《文心雕龙.原道》篇主要阐述了刘勰对文学的基本看法。文学是社会的一个缩影,本文将从《文心雕龙.原道》篇呈现的为人与自然立法、为社会立法两方面入手,管窥《文心雕龙.原道》篇中的"和谐"之意。  相似文献   

9.
凡是读过刘勰《文心雕龙》的人都知道,“原道——征圣——宗经”是这部古典文艺理论名著的总纲。而“道”,是我国古代哲学家的通用语,儒、道、佛各家都曾经用过它。那么《文心雕龙》之“道”,究竟属于哪一家的思想体系呢?弄清这个问题,对正确理解《文心雕龙》的哲学基础是有帮助的。因此我们很感兴趣地阅读了马宏山同志在《哲学研究》1979年第7期发表的《〈文心雕龙〉之“道”辨》。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典文论杰作《文心雕龙》的撰述成书年代问题,史籍失载。自清代学者刘毓崧氏考定刘彦和书成于南齐和帝之世以来,近世研究古代文学和《文心雕龙》的专家大都遵奉刘说,几成定论。最近,笔者于《文学评论丛刊》1979年第三期得读施助、广信二同志《关于<文心雕龙>著述和成书年代的探讨》一文(以下省称《探讨》),对其中提出《文心雕龙》撰成于梁初之说,甚觉新颖,感到作者这种不拘陈说、勇于探索的精神是极可宝贵的。但是,经过对比旧说、反复研讨的结果,我仍然认为,刘毓崧以来学者关于《文心雕龙》成书于南齐末年之说不应轻率否定,而对《探讨》一文的新论则颇滋疑窦。这里,愿就以下问题略陈管见,借以同《探讨》的作者商榷。  相似文献   

11.
六十年代初,为了批判继承《文心雕龙》中的现实主义文艺观点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服务,我国学术界对这部论著展开了一次讨论。当时有同志提出:刘勰身为“佛教徒,为什么会写出唯物主义的文艺理论”?把这个问题称为“神秘之谜”(吉谷:《<文心雕龙>与刘勰的世界观》,载《光明日报》1960年11月20日)。以后又有一些同志对这个“神秘之谜”进行了探讨,但多是从刘勰的世界观上去找原因,对这个矛盾现象是怎样形成的,没有作出圆满的回答。前两年我国展开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为我们从实践的观点出发去探索这个“神秘之谜”,提供了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2.
因果类复句的使用是《文心雕龙》这一骈文巨制体大虑周思精的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条件之一.《文心雕龙》因果类复句研究是《文心雕龙》研究的一个亟待开拓的新领域,也是汉语复句研究的一个新角度.其研究将以《文心雕龙》为主要语料,以《文心雕龙》因果类复句为主要研究对象,穷尽描写《文心雕龙》中的因果类复句,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文心雕龙》因果类复句的结构形式、语义关系、表达功能等.这一研究,有意义、有必要,也有其可行性和创新点,有待于历时和共时角度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3.
牟世金先生是当代《文心雕龙》研究的著名专家,本文对其标志性研究成果《文心雕龙研究》一书的主要内容和一系列代表性观点作了介绍和评价,并兼评其另外几部《文心雕龙》研究著作,以便使牟世金先生毕生之《文心雕龙》研究著述与主要贡献得到整体的呈现,为当代《文心雕龙》研究史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作为美学理论,不仅涵盖了丰富的文学美学思想,而且包容了儒道玄佛各家的思想精义。依据现代文艺理论,在文艺学的整体观念架构上,从艺术创作过程的艺术体验、构思和传达三个方面对《文心雕龙》的创作论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作者"道法自然"、"以情为本"、"雕镂龙文"和"为文之用心"的创作观,从艺术创作的维度以新的视角探讨这...  相似文献   

15.
提出并解决《文心雕龙》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巨著问题,既有助于认清《文心雕龙》完整、真实的面貌,更有利于写作学独立学科地位的重新确立。本文认为,《文心雕龙》不是已为众所公认的文学理论巨著,而是写作学经典,理由有二:一是在《文心雕龙》诞生时的中国,还不可能出现产生文学理论巨著的契机;二是《文心雕龙》的根本点在于探求、总结写好一切文章的规律、方法和技巧。长期以来,《文心雕龙》被误解和写作学独立地位不被承认的原因是:1.在该书问世后再也没有出现一部可以与之匹敌的写作学巨著。2.近现代中国引进西学时,没有同时引进写作学。3.偏见。  相似文献   

16.
张海明同志撰文指出,刘勰论文“受玄学本体论影响”,这是值得商椎的。从刘勰对玄学的态度,《文心雕龙》的体例结构,《原道篇》的具体内涵,刘勰是否属“缘情”派,刘勰对“才性”问题的认识等方面来看,刘勰论文根本不曾受到玄学本体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文心雕龙》之所以体大虑周,离不开"述""作"两端的卓越成就。就"述"而论,极其重视知识储备的刘勰以整理佛典为契机,继承、借鉴了《汉书·艺文志》在目录文献学上的杰出成果,提纲挈领,温故知新,运用提炼学术的手段和眼光形成创新思维,在《文心雕龙》的内在思想和外在框架上将刘向父子由重经学到重诗赋的文章学观念转变进一步落实。在这一过程中,其文章文体学、文体史学等观念亦深受《汉书·艺文志》影响。  相似文献   

18.
章法论是关于文章结构的理论,属于文章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古代文章学专著,书中虽然没有提出“章法”的概念,但他关于文章结构的理论却明显地存在着。可惜,章法论在《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至今没有得到足够的阐释和评价。郭晋稀说:“《熔裁》是探讨熔意和裁辞的。”(见《文心雕龙注译》408页)詹瑛把《章句》列入“修辞学”。(见《刘勰与(文心雕龙>》76页)牟世金认为:“《附会》近于所谓篇章结构问题。”(见《文心雕龙译注》88页)周振甫宽泛地说:“《附会》  相似文献   

19.
国外的《文心雕龙》研究,早先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随着汉学研究的兴起,上世纪中叶以来,以美国、俄国(前苏联)、意大利、法国、德国、瑞典等为代表的欧美各国,对《文心雕龙》的研究有了明显的进展。从总体上看,这些国家的研究更多地表现在对《文心雕龙》的翻译与介绍上。《文心雕龙》的部分或全部内容被翻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等,而上世纪50年末出版的美国华裔汉学家施友忠的《文心雕龙》英文全译本、90年代版的意大利汉学家珊德拉的《文心雕龙》意文全译本,是其中的标志性成果。这些翻译不仅本身属于《文心雕龙》研究的一部分,而且还极大地扩大了《文心雕龙》在各自国家的影响,从而对《文心雕龙》研究的整体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除了翻译,欧美各国的《文心雕龙》研究还体现在各种讲座、研究论文及一些有关书籍中。同时,随着《文心雕龙》研究的持续发展,欧美各国还出现了一些“龙学”专家,如美国的施友忠、吉伯斯,意大利的珊德拉,法国的朱利安,瑞典的罗多弼,德国的德邦,前苏联的波兹涅耶娃、李谢维奇等,他们的研究代表了欧美各国《文心雕龙》研究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20.
《文心雕龙》这个书名,既概括了该书的主要内容,又揭示了该书形式上的特点,总起来说就是,以雕刻龙纹般的华丽的文采和精致的结构去阐述有关文学的理论问题。《文心雕龙》的结构可分为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个部分。论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今本《文心雕龙》的某些篇章次第与原貌是否相同以及这些篇章的原来位次应在何处产生了歧义,其中分歧较大的有《物色》、《总术》等篇。但因为缺乏版本依据,迄无定论。纪昀对于《隐秀》篇补文真伪的考证奠定了基调,其为明人伪撰基本上为学界所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