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表达及与疼痛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确诊的11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观察组,根据VAS评分分为轻度疼痛组(n=45)、中度疼痛组(n=41)、重度疼痛组(n=24),另选取同期来我院进行体检的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测定并比较各组丙二醇(MDA)、血栓素(TX)、前列腺素E(PGE)、降钙素(CA)、肿瘤坏死因子(TNF)、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白细胞介素-6(IL-6)、内皮素(ET)等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分析其含量与患者疼痛程度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的MDA、TX、PGE、CA、TNF、SOD、IL-6、ET等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各亚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比较,重度疼痛组中度疼痛组轻度疼痛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细胞因子中的MDA、TX、PGE、CA、TNF、SOD、IL-6、ET表达与其疼痛程度均密切相关(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血清细胞因子表达与其疼痛程度密切相关,临床中应密切关注该类指标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半导体激光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的疗效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纳入2015年1月~2017年4月于本院治疗的8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药物及电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半导体激光照射,连续治疗3个疗程。治疗前后采用简式McGill疼痛问卷表评定疼痛状况,治疗前后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β-内啡肽及炎性因子水平,评价综合近期疗效,记录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McGill量表中分级指数(PRI)、强度(PPI)评分、视觉模拟(VAS)评分以及McGill总分均显著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β-内啡肽水平显著升高,TNF-α、IL-6水平显著减低,且治疗后观察组β-内啡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炎性因子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半导体激光能促进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疼痛进一步减轻,与半导体激光促进血液循环、加快炎症吸收、刺激类啡肽物质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乌头汤联合脉冲射频治疗对腰椎间盘源性疼痛患者血清生化指标及临床症状的影响,分析联合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4-10-2015-09收治的102例腰椎间盘源性疼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脉冲射频治疗,观察组给予乌头汤联合脉冲射频治疗。治疗4周后,比较血清炎性因子、疼痛程度、直腿抬高角度、临床疗效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6.0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31%(P0.05);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 (IL-6)、白细胞介素-8 (IL-8)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直腿抬高角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乌头汤联合脉冲射频治疗有助于降低腰椎间盘源性疼痛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缓解疼痛程度,增加直腿抬高角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椎间盘镜腰椎间盘切除术与开放式手术对患者细胞因子应激反厦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符合研究条件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椎间盘镜(METRx)行后路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另一组行开放式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各约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分别检测手术前和手术后第1、2、4、8、24、48h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B(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仅(TNF-α)的数值。同时检测各时段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外周血白细胞(WBC)数量。[结果]采用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MED)组相比开放式手术(OD)组手术切口小、出血少、住院时间短,但手术时间偏长。两组手术前后比较肢体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值均明显降低。术后24h两组CRP值均达到峰值,但OD组较MED组(CRP)值明显升高。术后8h左右IL-1β、IL-6、TNF-α仅均达到峰值,OD组较MED组IL-1β、IL-6、TNF-α值均明显升高。术后24hWBC数量OD组较MED组明显升高。[结论]椎间盘镜(METRx)腰椎间盘切除术与开放式手术相比,患者组织细胞因子应激反应小,创伤小,疗效接近。  相似文献   

5.
番茄红素对血液透析患者静脉铁剂诱导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由静脉铁剂诱导的细胞因子,探讨番茄红素对其的干预作用。方法:60例MH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在患者透析时给予蔗糖铁注射液100mg,2次/周,共10次,观察时间8周。试验组:除蔗糖铁注射液使用外,同时口服番茄红素胶囊,2粒/次,2次/d,用药8周,观察时间8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的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8(IL-18)、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细胞因子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IL-1β、IL-6、IL-8、TNF-α、IL-18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升高(P〈0.01或〈0.05);但是试验组升高幅度显著性小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患者治疗后IL-10水平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升高(P〈0.01);并且试验组升高幅度显著性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L-1β、IL-6、IL-8、TNF-α、IL-18水平均与铁蛋白(SF)呈正相关(P〈0.01)。结论:静脉铁剂治疗加剧了MHD患者免疫细胞因子的调节;番茄红素可减少细胞因子过度调节而起到抗炎症作用。  相似文献   

6.
进展性IgA肾病患者血清IL-18水平及来氟米特对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进展性IgAN患者的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及来氟米特(LEF)治疗前后对其的影响。方法:将进展性IgAN患者随机分为来氟米特(LEF)组和激素组,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治疗前后的血清IL-18水平。结果:共36例患者完成为期12个月的随访,来氟米特联合激素治疗后可使蛋白尿水平显著降低,肾功能维持稳定。患者治疗前血清IL-18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360.3±25.2)vs(51.2±8.9)ng/L,P〈0.01],治疗显效者其水平显著降低。Logistic回归显示治疗前血清IL-18水平是预测进展性IgAN患者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β=-0.582,P=0.001)。结论:来氟米特可作为进展性IgA肾病的有效治疗方案,治疗前IL-18可能成为IgAN发病预测、疗效预判的一个无创指标。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患者白细胞介素6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变化。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50例糖尿病患者血清IL-6水平,并将患者分为无并发症组,急性并发症组及慢性并发症组。结果:糖尿病患者IL-6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且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组IL-6水平增高更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牙周组织再生术(Periodontaltissueregeneration,GTR)联合口腔正畸治疗对慢性牙周炎患者口腔功能及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等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笔者医院收治的慢性牙周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59)和对照组(n=59)。对照组患者给予GTR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GTR联合口腔正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牙周状态指标,包括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depth,PD)、附着水平(Attachmentlevel,AL)及牙龈指数(Gingival index,GI);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包括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6(IL-6)、TNF-α、CRP水平;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记录治疗半年内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牙周炎复发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PD、AL、GI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L-...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对重度烧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7月收治的62例重度烧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患者皮下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1 ml,1次/天;观察组患者皮下注射重组人生长激素0.3 IU/kg,1次/天。两组患者均治疗20 d。记录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评估患者治疗满意度;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清内毒素含量、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外周血T淋巴细胞占比及血清血浆蛋白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内毒素含量、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外周血T淋巴细胞占比及血清血浆蛋白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21 d后,观察组患者血清内毒素含量、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2(IL-1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D...  相似文献   

10.
阳明腑实证患者外周血Thl/Th2细胞因子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阳明腑实证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变化情况,探讨其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相关性。方法:2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给予常规治疗作为对照组,另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复方大承气汤作为中药组,检测入院时及治疗后3d血浆内毒素(ET),血清干扰素У(IFN-У)、白细胞介素-4(IL-4)的变化,用IFN-У(IL-4)比值表示Thl/Th2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ET、血清IFN-У、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均降低,尤以中药治疗组降低更具有显著性(P〈0.05)。Thl/Th2比值升高。结论:复方大承气汤对阳明腑实证患者血清IFNУ、LI-4及Thl/Th2比值具有调节作用,阳明腑实证患者血清IFN-У、IL-4及Thl/Th2比值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医针灸结合牵引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2012年1月~2013年7月间收治的各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和B组,所有患者均进行包括牵引治疗在内的常规治疗方案,A组患者增加中医针灸治疗内容。比较两组患者疼痛水平、短期临床治疗效果及长期随访预后水平之间的差异。结果 A组患者治疗1、2及4周时,疼痛水平评分分别为(6.57±1.17)、(4.33±1.21)和(2.97±1.04),B组患者分别为(7.32±1.02)、(5.47±1.18)和(4.73±1.46),A组患者疼痛水平得分低于对照组。A组患者临床治疗优良率为90.00%,对照组为72.00%, A组患者临床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x2=5.26,P<0.05),在患者预后水平的比较中,观察组患者预后水平评价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针灸可以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发挥积极作用,其不仅可以快速缓解患者疼痛症状、亦可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预后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用不同方法注射O3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O3在椎间盘内分布的影响,并探讨其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将2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100例接受弯套针旋转多向注射法注射O3治疗,对照组100例采用常规方法注射治疗。注射结束后立即在CT下观察椎间盘内O3分布情况,并于6个月后统计疗效。选取50例患者于治疗6个月后复查CT,测量改良椎间盘突出指数(AIDH)分析突出物大小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痊愈显效率为85.00%;对照组为69.00%(χ2=7.23,P〈0.01)。观察组突出物内有O3和O3在盘内分散分布的总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01、0.01)。O3呈分散分布者及突出物内有O3者疗效更好(P〈0.001)。治疗6个月后椎间盘内O3分散分布者突出物减少程度明显大于聚集分布者(P〈0.05)。结论弯套针旋转多向注射法可提高O3在椎间盘内分散分布及在突出物处分布的比率,使突出物明显缩小或消失,治疗LDH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注射方法 。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射频热凝术在治疗椎间孔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69例临床诊断为椎间孔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将其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C臂引导下经皮穿刺进入突出椎间盘靶点位置射频热凝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后路椎管减压突出髓核摘除术治疗,比较两组间治疗效果差异。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标准,以治疗前后的分值计算改善率。结果 优良率80%。其中优18例(45%),良14例(35%),可6例(15%),差2例(5%)。结论 经皮穿刺射频热凝术治疗椎间孔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安全、有效的,具有损伤小、疼痛缓解快、并发症少、患者依从性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射频联合50单位胶原酶盘内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两组穿刺均在C型臂引导下经安全三角区,进入责任间盘中后113处,B组进行射频热凝治疗,A组在完成B组治疗后,留置射频穿刺针8~10rain后,旋转射频穿刺针斜口对准突出物方向,并退针少许,注造影剂0.5ml,C臂观察造影剂流向突出的椎间盘,5rain后注射50单位胶原酶溶液0.5ml。治疗结果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结果治疗后1、6、12个月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A组较B组VA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联合极小量胶原酶盘内应用,是一种较为理想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好方法,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射频治疗。  相似文献   

15.
李智斌  袁普卫  朱超 《中国骨伤》2009,22(10):773-775
目的:探讨丹镁合剂对自身免疫引起的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60只日本大耳白兔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10只),假手术组(10只),造模组(40只)。对造模组大耳白兔制造腰椎间盘突出模型,待造模成功后,造模组40只兔子再随机分成4组:模型组(A组,10只),生理盐水组(B组,10只),七叶皂甙钠组(C组,10只),丹镁合剂组(D组,10只)。生理盐水组兔耳静脉给予生理盐水(5ml/kg);七叶皂甙钠组耳缘静脉给予七叶皂甙钠(0.5mg/kg);丹镁合剂组耳缘静脉给予丹镁合剂(2.0ml/kg);共连续给药14d。空白组、假手术组及模型组未予给药。应用ELISA法观察不同药物对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的影响。结果:模型组IgG、IgM明显高于空白组与假手术组(P〈0.05);丹镁合剂组血清中IgG、IgM含量明显降低,与七叶皂甙钠组和生理盐水组比较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镁合剂可以明显抑制腰椎间盘突出症自身免疫反应,这为临床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从T细胞亚群免疫角度评价丙泊酚降低围手术期结肠癌患者应激的作用。方法〓将50例围手术期结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采用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持续泵注,对照组给予芬太尼-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比较麻醉诱导前(T1)、摘除病变结肠后10分钟(T2)及术后24 h(T3)共3个时相点的生命征和应激指标差异;ELISA法测定外周血白介素-6(IL-6)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患者上述三个时相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及其胞内细胞因子IL-10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水平。结果〓1)生命征:T2及T3时相观察组患者心率(HR)及平均动脉压(MA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应激指标:T2及T3观察组患者C-反应蛋白(CRP)、血糖(Glu)及白介素-6(IL-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免疫指标: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2及T3时相的Treg、IL-10及TGF-β1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4)相关性分析显示Treg、IL-10及TGF-β1三者的水平均与HR、MAP、CRP、Glu及IL-6任意一者成显著负相关性(r绝对值>0.65,P<0.05)。结论〓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与结肠癌患者的围手术期应激有密切关系,丙泊酚可能通过改善Treg的活性从而发挥抗应激的效果,且其效价优于芬太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经传统腰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与改良TLIF治疗老年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0例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TLIF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改良TLIF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术后疼痛改善及恢复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低,术后下床时间短,费用少(P0.01)。手术3个月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2个月,两组患者植骨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JOA改善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TLIF降低了术中对于椎旁软组织的破坏,手术时间短,创伤小,且术后稳定性更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COX-2)、前列腺素E2(PGE2)在突出腰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坐骨神经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病变组42个突出椎间盘标本取自42例因腰椎间盘突出并具有坐骨神经放射性疼痛症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包括突起型12例,破裂型15例,游离型15例,取材部位为紧贴神经根突入椎管的椎间盘组织(A部位)和椎间隙内残存的椎间盘组织(B部位)。对照组5个标本取自1例新鲜年轻尸体的L1~S1椎间盘组织,取材部位为椎间盘边缘(A部位)和中央髓核(B部位)。术前对所有患者的坐骨神经痛严重程度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应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标本中COX-2和PGE2的含量。结果 COX-2和PGE2在腰椎间盘突出组中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突出组A部位COX-2和PGE2的含量从突起型到→破裂型→游离型均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突出组A部位COX-2和PGE2的含量要高于B部位(P0.01);突出腰椎间盘组织中COX-2和PGE2的含量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r=0.863,P0.01);PGE2的含量与患者坐骨神经痛的VAS评分存在明显相关性(r=0.848,P0.01)。结论 COX-2与PGE2的含量密切相关,并参与对PGE2表达的调控;PGE2的含量与坐骨神经痛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刘欣  白人骁  李德达  朱波  吴疆 《中国骨伤》2009,22(7):488-490
目的:总结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特点,避免诊断延误。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4月至2007年6月收治的5例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胸腰椎骨折病例,男4例,女1例;年龄26~72岁,平均44.8岁。分析内容包括:病史、骨性融合椎体数、骨折特点、风湿活动状态等。结果:强直性脊柱炎患病史平均22.6年。骨性融合椎体数平均18.2节。1例为自驾车交通事故,1例有扭伤史,3例无外伤史为应力骨折。2例合并椎体骨折:骨折线分别经T6、T7或L1椎体;3例合并椎间隙骨折:2例骨折线经L1,2椎间隙,1例骨折线经L2,3椎间隙。未见压缩骨折及脊髓或马尾神经损伤。4例血沉及C-反应蛋白等急性炎症指标与疼痛程度不相称。非甾体抗炎药均无明显止痛效果。在外院均误诊为强直性脊柱炎“复发”,平均延误1.51个月。结论:①骨折好发于强直性脊柱炎中晚期胸腰椎广泛骨性融合者;②好发于下部胸椎和上部腰椎,且多为应力骨折;③可以为合并椎体骨折或椎间隙骨折;④易误认为强直性脊柱炎“复发”而发生误诊、漏诊;⑤中晚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腰背痛突然加剧,疼痛程度与急性炎症指标不相称,非甾体抗炎药甚至皮质类固醇疗效欠佳,应考虑到胸腰椎骨折可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等离子射频消融术结合臭氧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相较于单纯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6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1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单纯等离子射频消融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等离子射频消融结合臭氧消融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Macnab标准情况、胫后神经和腓总神经肌电图F波传导速度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1、3、6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通过Macnab标准比较发现,观察组在治疗后1个月、3个月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而在治疗后6个月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胫后神经和腓总神经肌电图F波传导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等离子射频消融结合臭氧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能够显著降低患者术后疼痛,改善腰椎及下肢的神经传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