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持久性和移动性有机污染物 (persistent and mobile organic contaminants, PMOCs) 在环境中降解缓慢,并且可以通过水体循环进行迁移。由于缺乏水体中PMOCs的高效富集和准确测定方法,导致关于PMOCs在水体中存在水平的可靠监测数据较少。通过优化固相萃取条件和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参数,建立了同时检测水中17种PMOCs的分析方法。采用HLB固相萃取柱对水样中的PMOCs进行富集,乙腈和含10 mmol·L−1乙酸铵的水溶液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PMOCs检出限为0.04~0.35 ng·L−1,定量限为0.13~1.16 ng·L−1,回收率为65.01%~98.65%。在北京潮白河、广东北江和河北滹沱河进行布点采样,并测定其PMOCs的质量浓度。实验结果表明:17种PMOCs在潮白河、北江和滹沱河中均有检出,其ƩPMOCs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604.69、740.45和505.11 ng·L−1。潮白河地表水中安赛蜜、金刚烷胺和己内酰胺的质量浓度相对较高,分别高达261.75、143.84和153.71 ng·L−1。北江中安赛蜜、磷酸三 (2-氯丙基) 酯和己内酰胺的质量浓度相对较高,分别高达433.14、444.46和108.76 ng·L−1。滹沱河中金刚烷胺、己内酰胺和磷酸三 (2-氯丙基) 酯的质量浓度较高,分别高达218.10、101.14和222.60 ng·L−1。本研究结果可为地表水和地下水水体中PMOCs的检测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人类对地下水的要求愈来愈高,不仅是数量的增加,而且对水质也有不同要求.随着工农业的发展,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地下水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为了探寻优质地下水和防治地下水的污染,需要加强对地下水质的研究. 利用高分子大网状吸附树脂对有机物的  相似文献   

3.
影响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行为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吸附与解吸附、渗滤、挥发和降解等行为过程。探讨了吸附与解吸附机理、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类型、水分含量及温度等对此过程的影响。依据某些典型的化合物行为模型,论述了影响土壤中有机污染物渗滤的因素。有机污染物需要先从土壤深层迁移至地表,然后挥发至大气,在土壤中迁移的速率较慢,控制着整个挥发过程,可用Fick 第二定律来描述。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非生物降解主要包括氧化- 还原、光解和水解等反应。土壤中的O2 含量、土壤有机质成分和含量、辐射强度、光谱分布、土壤水分含量、温度和pH 值等都会影响非生物降解过程。其中有些因素通过影响微生物的生物活性,还影响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  相似文献   

4.
水体中钼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体的重金属钼污染在中国部分地区已经显现,明确钼迁移转化规律是治理钼污染的基础.在总结水体钼污染形成机制的基础上,综述了水体钼污染物迁移转化的研究进展.其中,在水体胶体对钼的吸附研究方面较深入,酸碱条件和胶体种类是钼迁移转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而目前的研究,对尾矿中不同种类原钼矿物迁移转化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关系尚不明确.因此,解决实际钼污染同题还需更深入的系统性探索.  相似文献   

5.
有机污染物在包气带中迁移转化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集一定浓度的有机物废水 ,在试验室内进行了静态吸附、静态降解和动态土柱试验 ,对COD在包气带中迁移转化规律进行研究 ,提出了描述COD在包气带中迁移转化规律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 :包气带对COD的吸附过程是线性的 ,可用亨利吸附模式s =Kdc +s0 表示 ,吸附系数Kd=0 .0 6 93;包气带对COD的降解曲线基本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c =c0 e-k1 t,降解系数k1=0 .0 4 99d-1;弥散试验测得弥散系数D =0 .0 0 2 4 2m2 /d。COD在包气带中的迁移转化过程是弥散、吸附、降解等多种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可能影响土壤的正常功能,甚至造成地下水、大气和食物链的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环境质量产生威胁。研究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行为,对于了解其进入土壤后的归趋,评价土壤环境质量,进行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类介绍了研究土壤中有机污染物迁移行为的各种方法,认为建立条件控制良好的模拟实验体系是进行此类研究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针对含全氟辛酸(PFOA)的工业废水及应对PFOA的污染突发事件,采用PAFC及其复配粘土矿物凹凸棒和沸石进行混凝实验,并对几个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在PAFC的最佳投加量10 mg/L时,PFOA和浊度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0.25%和99.42%,PAFC混凝处理PFOA的效果优于PAC;pH值对PAFC去除PFOA有一定的影响,当pH大于6时有利于PFOA的去除;PFOA和浊度的去除率随原始浊度的增加而增加;活性炭、盐酸改性凹凸棒、盐酸改性沸石、CT-MAB改性的沸石复配PAFC均可提高PFOA的去除率;改性处理后的沸石应用于PFOA的处理中,有望降低处理成本。  相似文献   

8.
有机微污染物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多环芳烃等有毒有机微污染物对污水处理综合指标BOD、COD和TOC等的贡献极小,但危害却很大.采用固相萃取的前处理方法和GC/MS、GC/μECD的分析方法,针对北京市某污水处理厂的总泵进水、二沉出水以及混凝沉淀出水中有机氯农药、多环芳烃和酚类的浓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处理工艺段中,有机氯农药、多环芳烃和酚类的质量浓度分别为nd~10、nd~835、nd~3 248 μg/L.所有检出化合物均未超出中国污水与地表水相应标准限值,其中多环芳烃和酚残留水平较高,应为重点监测对象.这些污染物多数能够在二级处理过程中得到有效去除,但混凝沉淀并没有显著地进一步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9.
采用HP-5毛细管柱分离涂料稀释剂中的有机组份,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定性分析涂料稀释剂中的有机组份,FID检测器定量分析,采用面积归一法计算主要成份的体积分数,并对该涂料稀释剂的毒性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0.
介质中污染物迁移的可视化研究有助于厘清污染物及介质间微观作用机制。依托透明土的可视化理念,以Cu(Ⅱ)、Cr(Ⅵ)污染土为研究对象,分析电场及温度场驱动作用下重金属污染物在透明土及实际土体中的迁移分布规律,探讨可视化研究的可靠性并建立重金属污染物的界面迁移机制。结果表明,透明土可用于研究多孔介质中重金属污染物的迁移扩散性,电场及温度场作用下同点位污染物质量分数的波动率均在10%以内;电场作用下污染物的迁移由离子赋存状态所带电荷决定,Cu(Ⅱ)、Cr(Ⅵ)分别以阳离子、酸根阴离子状态存在,迁移方向相反。Cu(Ⅱ)因铜胶体絮凝物生成易产生聚集效应,迁移受阻;温度场作用下污染物的迁移取决于温度梯度,因土颗粒高低温处结合水厚度的差异及水分子间的吸力会促使孔隙流体迁移以达平衡,重金属污染物在对流和分子扩散的协调作用下,均表现为向低温处迁移趋势。在同外力驱动作用下,重金属污染物间的迁移存在差异性,Cr(Ⅵ)的迁移性均强于Cu(Ⅱ)的,化学沉淀物质的产生及重金属阳离子静电吸附作用是影响迁移效率的内在关键。本研究结果可为土壤污染预测及修复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三维荧光光谱特征峰的水体有机污染物综合指标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来源不同一的32个水样进行三维荧光光谱的测定,并用5种典型有机物的荧光特征峰A(腐殖酸类)、C(腐殖酸类)、B(络氨酸类)、T1(色氨酸类)、T2(色氨酸类)进行了单一和组合式建模,发现对于来源不同一的水体的总有机含碳量(TOC)、化学耗氧量(COD)的检测采用这种提取特征峰建模的效果并不理想.该研究说明,依据典型特...  相似文献   

12.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析和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POPs)的特性、POPs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及其判定基准 ,综述了其分析和研究方法及治理技术 ,归纳了POPs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3.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析和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阐述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特性、POPs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及其判定基准,综述了其分析和研究方法及治理技术,归纳了POPs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4.
经对长江口南槽水域水质指标监测表明,在近岸带,水体中悬浮颗粒吸附态磷和各种重金属的浓度较低,而氨氮、硝氮和总溶解态磷的浓度明显偏高;在南槽主航道至九段沙水域,水体中悬浮颗粒吸附态磷和各种重金属的浓度明显增加。水体中溶解态磷的浓度很低,磷的赋存形态以悬浮颗粒吸附态磷为主,水体中重金属元素的赋存形态也以悬浮颗粒吸附态为主。落潮时的悬浮颗粒、TP、悬浮颗粒吸附态磷和重金属总浓度明显高于涨潮。水体中各种重金属总浓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16.
一 大量化学物质进入环境是造成环境污染和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有机合成化学物质的世界产量1950年约7百万吨,1970年增至6千3百万吨,到1985年予计达2亿5千万吨。美国有机化学物质的产量予计1984年将是1974年的两倍。这意味着愈来愈多的化学物质进入环境。据估  相似文献   

17.
研究者一直推测固体颗粒和吸附其上的污染物在多孔土壤和蓄水层中迁移缓慢,因而认为无长距离污染迁移的风险。但最近的研究提出可移动的胶态颗粒可能是污染物迁移的主要机理,因为其能强烈吸附污染物。D.Grolimund和其同事对此观点提供了实验依据。他们在实验室圆柱中模拟田间条件,用非钙质土壤吸附铅。铅浓度为2mg/g的土壤释放的胶体,其铅含量可达7mg/g。经典的迁移模式既低估了圆柱出水中铅的浓度,又低估了迁移速度,其低估值达几个数量级。因而作者建议在表土层以下的土壤污染风险评价中应当考虑胶体促进污染物迁移这一因素。土…  相似文献   

18.
吹扫—捕集法在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吹扫-捕集法为20世纪70年代中期推出的痕量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富集方法,它具有简便,灵敏度高,富集率高,快速,精密,准确,不使用有机溶剂等特点,20多年以来,吹扫-捕集器和GC、GC/MS等仪器联用测定环境中痕量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已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因而吹扫-捕集法将在有机污染分析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二维单体同位素分析在有机污染物转化研究中的运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体同位素分析(CSIA)作为一门新技术日渐应用于有机污染物的降解研究。降解过程中,同位素分馏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导致CSIA技术应用存在一定的不足。多维同位素分析通过对不同元素同位素分馏的相关性分析,可消除有机污染物降解过程中环境因素变化对同位素分馏行为的影响,因而对有机污染物降解的评价更为准确。主要总结了二维单体同位素分析(2-D CSIA)技术在有机污染物降解、转化机制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吹扫 -捕集法为 2 0世纪 70年代中期推出的痕量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富集方法 ,它具有简便、灵敏度高、富集率高、快速、精密、准确、不使用有机溶剂等特点。 2 0多年以来 ,吹扫 -捕集器和GC、GC/MS等仪器联用测定环境中痕量挥发性有机污染物 ,已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因而吹扫 -捕集法将在有机污染分析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