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1 毫秒
1.
[摘要]实验采用乳液聚合法用聚苯乙烯(PS)包覆相变材料正十八烷制备微胶囊。选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作乳化剂。探讨了共聚单体种类和用量、单体/十八烷配比、添加交联剂对制备微胶囊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差热一热重分析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对制备的微胶囊进行测试,最后得出制备苯乙烯-正十八烷相变材料微胶囊的合理工艺。结...  相似文献   

2.
采用原位聚合法以密胺树脂包覆高级脂肪醇类相变材料A,制备热敏相变储能材料;采用扫描电镜、光学显微镜和示差扫描量热仪对微胶囊的性能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乳化剂种类、乳化剂用量、芯壁比和剪切时间对微胶囊的表观形态及相变潜热有重要影响。当乳化剂SMA用量为10%,乳化剪切时间为5 min,芯壁比为3〖KG-*5〗∶〖KG-*5〗1时,可制备出表面致密、颗粒饱满、大小均匀、粒径平均为1.37 μm且相变潜热达到179.0 J/g的微胶囊。  相似文献   

3.
以相变物质正十八烷(n-Octadecane)为芯材,苯乙烯(St)一甲基丙烯酸(MMA)共聚物为壁材,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相变材料微胶囊(MicroPCMs)。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度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对制备的MicroPCMs进行了性能测试。该体系中乳化剂种类对微胶囊的成囊性有显著影响。实验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作乳化剂,获得了相变热焓为137.5J/g的表面光滑、粒径在6μm左右的MicroPCMs。热处理实验表明微胶囊的应用温度在180℃以下。  相似文献   

4.
石蜡相变微胶囊及其调温织物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铮  汪嫒  纪俊玲 《印染助剂》2013,30(1):5-7,12
以30#石蜡为芯材,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和异氰酸酯为壁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石蜡相变微胶囊,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研究微胶囊的表面形貌和储热性能.采用涂层工艺制备涤纶调温织物,并对其进行性能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微胶囊表面光滑,相变焓为97.68 J/g.整理织物的热焓约为8.49 J/g,升温或降温速率明显减缓,具有智能调温功能,但透气率下降了26%.调温织物具有一定的耐洗性,撕裂强度和断裂强度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5.
选用复合醇为芯材,以密胺树脂为壁材,通过原位聚合法合成了微胶囊相变材料。探讨了分散剂浓度、芯壳比、乳化剂用量、剪切时间和固化搅拌速率对复合醇微胶囊粒径及分布的影响。制备混合醇相变微胶囊的优化工艺为:分散剂SMA 10%,芯壳比4:1,乳化剂OP-10 7%、乳化剪切时间7 min;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制备的微胶囊形状规则完整,平均粒径为4.648μm,方差0.521,分布较为均匀;DSC测试显示,该样品的相变温度为35.9℃,调温区间为35.9~39.5℃,相变焓为128.2 J/g,是优良的纺织用储能调温材料。  相似文献   

6.
以三聚氰胺甲醛树脂(MF)为微胶囊壁材、空气为芯材、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乳化剂,利用原位聚合法合成了空气微胶囊,并将其作为填料制备轻型纸。实验探讨了聚合温度、乳化剂用量、搅拌速度、三聚氰胺甲醛树脂预聚体溶液用量以及pH值对微胶囊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微胶囊合成的最佳条件为:聚合温度55℃,转速1400 r/min,质量分数为22.7%的MF预聚体溶液用量9 mL,十二烷基硫酸钠质量分数0.2%,pH值4.0。最佳条件下得到的微胶囊经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抗压强度测试和堆积密度分析得出其形貌为空芯球形,平均粒径为8.39μm,MF壁材聚合完全,耐压强度为0.52 MPa,堆积密度为0.05 g/cm~3。所制备的微胶囊通过浆内加填的方式用于轻型纸制备,加填量为20%时,轻型纸的松厚度较空白样提高了22.15%,白度提升了7.86%,抗张强度有所下降但优于硅藻土加填轻型纸,耐破度与空白样相近。  相似文献   

7.
脲醛树脂-石蜡相变微胶囊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以脲醛树脂为壁材、以石蜡为囊芯,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相变储能微胶囊材料的方法;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微胶囊的表面形貌和大小,用红外光谱仪测定微胶囊的构成,用差示扫描量热仪测定其相变储热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所采取的实验方法能使醛脲树脂有效包覆石蜡,形成直径分布均匀的相变储热微胶囊,微胶囊的平均粒径为40μm,相变潜热为29.45 J/g,具有良好的储热效果,可以应用于储能功能纺织品以及储能建筑材料中。  相似文献   

8.
《丝绸》2015,(4)
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PMMA/HD相变储热微胶囊,讨论乳化剂用量、芯壁比及交联剂用量对微胶囊性能的影响,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分析仪(TGA)、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扫描电镜(SEM)测试了微胶囊的化学结构、耐热性能、相变温度、相变焓及形貌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得到的微胶囊呈类球形,平均粒径为0.7μm,包埋率达64%。相变温度和相变焓分别为17.61℃、150.1 J/g,加入交联剂能够将微胶囊的耐热温度由100℃提高至170℃。  相似文献   

9.
该研究旨在制备岩藻黄质固体脂质微胶囊(Fucoxanthin Solid Lipid -Core Microcapsules,FX-MC)并对其进行表征。通过单因素试验与响应面分析对微胶囊制备工艺条件进行优化,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粒径-zeta电位联用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对微胶囊理化性质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最佳微胶囊工艺条件为:棕榈硬脂:胆固醇60:40(m/m)、FX:脂质0.2:1(m/m)、壁芯比25:1(m/m)、凝聚pH值4.5,超声条件240 W/3 min,所得微胶囊包埋率为96.24%,载药量为0.85%。冻干样品后,FX-MC平均粒径为1,154 nm,PDI值为0.27,电位为-20.71 mV,粒径分布较均匀,溶液较为稳定;红外光谱图分析可知,岩藻黄质被微胶囊壁壳成功包埋;差示扫描量热谱图可知,FX-MC发生相变所需的焓值最高,热稳定性明显提高。该研究结果可为岩藻黄质在食品或保健品行业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环氧树脂型相变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在海藻纤维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展义臻  朱平  赵雪  王炳 《印染助剂》2007,24(3):23-26
用液体石蜡作为芯材料,单体乙二胺(EDA)与环氧氯丙烷采用界面聚合合成了粒径约1.0μm的环氧树脂型相变微胶囊,并将其和海藻酸钠共混制备了相变调温海藻纤维.利用生物显微镜观察了相变微胶囊的形貌和海藻纤维的纵面;利用激光粒度分布测试仪表征了相变微胶囊的粒径及粒径分布;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试了相变微胶囊和海藻纤维的热性能.  相似文献   

11.
通过悬浮聚合法成功制备了以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为囊壁、十四醇为芯材的相变微胶囊,研究了不同单体组成对微胶囊形貌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激光粒度仪、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热重分析仪(TGA)分别对微胶囊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制得的相变微胶囊形态规整,相变焓随芯壁比提高而增大,当芯壁比为1.5时,相变微胶囊相变焓达最大,为124.5 J/g,并且相变微胶囊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可应用于储能功能纺织品中。  相似文献   

12.
以Na_2HPO_4·12H_2O为芯材,尿素-甲醛树脂为壁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无机芯相变微胶囊。借助生物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研究了相变微胶囊的表面形貌和储热性能。采用涂层整理工艺将其用于制备调温织物,并对整理织物的调温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所得微胶囊呈规则圆球形,相变温度为51.83℃,相变潜热为27.82 J/g;与未整理织物相比,整理织物的降温速率明显减缓,当涂层整理液中相变微胶囊质量分数为15%时,整理织物的保温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3.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中链甘油三酯微胶囊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优化以麦芽糊精为壁材制备中链甘油三酯微胶囊的工艺条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芯材与壁材质量比、乳化剂用量、乳状液固形物质量分数为自变量,微胶囊化效率为响应值,根据Box-Ben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试验,依据回归分析确定最佳制备条件.结果表明,中链甘油三酯微胶囊最佳制备条件为:芯材与壁材质量比3.56:6.44,乳化剂用量3.59%,乳状液固形物质量分数27.6%.在此条件下微胶囊化效率预测值为96.58%,验证值为96.53%.  相似文献   

14.
文章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测定相变微胶囊的吸热焓及放热焓;采用温度变化曲线法测定微胶囊相变调温纤维的升温及降温过程;从而研究相变微胶囊及相变微胶囊调温纤维的调温性能。结果表明:以石蜡为芯材的相变微胶囊满足纺织用相变材料的要求;粘胶基相变微胶囊调温纤维的温度调控范围与其采用的相变微胶囊的吸热和放热温度区间一致。  相似文献   

15.
复凝聚法制备松籽油微胶囊工艺优化及其氧化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阳  包怡红  赵楠 《食品科学》2017,38(18):229-236
以明胶与阿拉伯胶为壁材,采用复凝聚法包埋松籽油制备松籽油微胶囊。考察壁材比(明胶与阿拉伯胶体积比)、芯壁比、壁材质量分数、复凝聚时间对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微胶囊制备工艺,并对制备的微胶囊理化特性及氧化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松籽油微胶囊制备的优化工艺条件为壁材比2∶1、芯壁比2∶3、壁材质量分数2%、复凝聚时间50 min,在此条件下微胶囊包埋率达到87.23%。制备的松籽油微胶囊含水率为5.1%,溶解度为98.09%,具有较好的溶解性;通过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证明了微胶囊的形成;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结果显示,微胶囊热溶解温度较高,在室温下热稳定性良好。包埋后的松籽油经加速贮藏实验表明微胶囊化可以提高松籽油的氧化稳定性,延长松籽油贮藏期。  相似文献   

16.
在相变材料的微胶囊化中,高封装率是保证微胶囊性能的前提,获得准确的封装率是评测封装性能优劣的前提。首先在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十四烷微胶囊制备的正交试验中,探索了pH值、初始反应温度对微胶囊包覆性能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通过热重分析(TG)、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的表征,优化了封装率的计算,以使其更贴近实际封装效率。实验结果表明:pH值4.5,初始反应温度75℃时,所制备的微胶囊拥有较高的封装效率(81.4%)和饱满的球形形貌。  相似文献   

17.
界面聚合双层蓄热保温微胶囊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艳思  汪媛  纪俊玲 《印染助剂》2013,30(2):17-19,38
以相变石蜡为芯材,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为乳化剂,采用界面聚合方式制备双层蓄热保温微胶囊.其外壳层为甲苯-2,4-二异氰酸酯(TDI)和二乙烯三胺(DETA)反应生成的聚氨酯,内壳层为TDI和聚乙二醇1000(PEG-1000)反应生成的聚脲.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镜(SEM)、激光粒度分布仪、示差扫描量热仪(DSC)、热重分析仪(TGA)等分别对微胶囊的表面形态、热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双层微胶囊颗粒分布均匀,相变温度31.16℃,相变热82.669 3 J/g,双层蓄热保温微胶囊热稳定性比较好.  相似文献   

18.
王瑞  孙艳丽  刘星  杨华  李博 《纺织学报》2018,39(2):119-125
为改善相变微胶囊制备蓄热调温纺织品时存在易破损、传热效率低的问题,通过原位聚合法以三聚氰胺、尿素、甲醛为壁材并掺杂等离子体处理的碳纳米管(CNTs)包覆正十八烷制备相变微胶囊,探讨CNTs对微胶囊力学、热学性能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仪、原子力显微镜、差式扫描量热仪和热常数分析仪对所制备的相变微胶囊的表面形貌、力学性能、热学性能进行表征与分析。结果表明:掺杂CNTs的微胶囊近似圆球形,表面较为光滑,力学性能、热传导性能均有提高;当CNTs添加量为2%时,其弹性模量提高了约190%、导热系数提高了近187%;平均相变焓可达到224.4 J/g、包覆率为74.07%。掺杂CNTs对微胶囊的力学、热学性能的改善有利于提高蓄热调温纺织品调温性能。  相似文献   

19.
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为壁材,十八烷(C18)为芯材,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相变微胶囊,探讨了乳化剂用量、乳化转数、芯壁质量比m(C18)∶m(PMMA),对相变微胶囊的粒径大小、表面形貌及热学性能的影响,并对微胶囊的化学结构与晶体结构、热稳定性、热循环性以及致密性进行了表征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以乳化剂质量分数4.8%、乳化转数速3 000 r/min、芯壁质量比m(C18)∶m(PMMA)1∶1制备的相变微胶囊相变温度为24.7℃,相变潜热为169.13 J/g,储能效率Ees为76.4%、包覆率Een为79.78%、储热能力Ces为95.76%,具有较高的热焓值以及优秀的循环稳定性,有望用于智能调温纺织品的制备原料。  相似文献   

20.
为改善织物的调温性能,采用锐孔凝固浴法,以正二十烷为芯材,海藻酸钠为壁材,制备相变微胶囊。使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仪和差示扫描量热仪等测试手段对相变微胶囊的外貌形态和热性能进行分析。得到制备正二十烷/海藻酸钠相变微胶囊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海藻酸钠的质量分数2?5%,CaCl2的质量分数7?0%,芯材与壁材质量比1∶3。在最优条件下制备的相变微胶囊表面光滑,平均粒径为56?7μm,相变潜热为117?3 J/g,微胶囊的耐热性能良好,明显地改善了织物的调温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