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对地震静校正存在的非线性和多参数性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全局优化的剩余静校正方法.在模型更新规则上,把模拟退火方法和均匀优化设计方法结合在一起,使模型的更新更为合理,从而加快了搜寻全局最优解的速度.同时提出了模型的不同分量的温度参数和退火过程的选取方式,把温度参数的选取与地震剖面的能量联系起来,使温度参数的选取具有自适应的特点.该方法克服了常规模拟退火方法所具有的寻优空间不均匀以及退火参数需通过多次试验选取的缺陷.通过实际地震资料的计算证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对地震静校正问题合理而有效.  相似文献   

2.
求解地震静校正问题的双尺度反演方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地震静校正问题的分析,综合线性反演方法的计算速度快和非线性反演方法寻找全局最优解能力强的优点,提出了求解地震静校正问题的双尺度反演方法.在大尺度下采用非线性反演方法为小尺度下的线性反演计算初始模型,利用小尺度下的线性反演方法获得精细模型.对反演参数的选取进行了讨论,使双尺度反演算法具有自适应的特点.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的计算表明该方法计算结果精度高、计算速度快.  相似文献   

3.
周衍  饶莹 《地球物理学报》2019,62(11):4393-4400

我国北方地区黄土塬覆盖区的静校正问题是地震数据处理中的难点问题之一.黄土塬表层覆盖巨厚黄土,高差起伏较大,地震静校正问题严重;而且黄土塬覆盖区的潜水面普遍较深,常规折射静校正方法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处理效果.本文针对黄土塬覆盖区的静校正难题,研究层析反演静校正方法在黄土塬地区的适用性和可靠性.层析反演静校正利用地震波初至走时数据、通过迭代反演的方法构建速度模型,进而依据所得的近地表速度模型对地震数据进行静校正处理.本文的迭代反演采用同步迭代重构算法(SIRT),并且对同步迭代重构算法进行了改进,使得层析反演的迭代过程趋于稳定.但是,因为黄土塬覆盖区地表高程的横向变化剧烈,相邻检波点的高差及其静校正量有时差异很大,在运用层析静校正求取长波长静校正量的同时,还需采用初至波剩余静校正方法求取短波长静校正量.实例证明,综合应用依据初至波走时数据的层析静校正和剩余静校正方法,同时计算长波长和短波长的静校正量,能够有效地解决黄土塬覆盖区实际地震资料的静校正问题.

  相似文献   

4.
折射波静校正与层析静校正技术适用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豪 《地球物理学进展》2012,27(6):2577-2584
对于任何一种类型的油气藏,构造都是十分重要的主控因素,而构造因素的影响往往与地震资料处理中的静校正密切相关,因此,长波长静校正问题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折射波静校正与层析静校正是目前资料处理中常用的静校正技术.前者适合近地表有稳定的折射层、表层速度和厚度纵横向变化不太剧烈的地区,并要预先给出风化层的速度;但是不能反映层内速度变化,不适合风化层速度变化剧烈或存在速度反转的地区.后者在算法上比前者复杂许多,适合地形起伏较大、近地表结构复杂、速度变化剧烈的地区,能够解决因速度横向剧烈变化和速度倒转引起的静校正问题;但是计算量大,计算时间长,存在多解性.日常工作中往往会认为层析静校正一定比折射波静校正效果好,其实不然.本文在归纳了这两种方法适用条件和优缺点的基础上,结合低山区和黄土塬区两种典型地表结构的实际资料进行了静校正处理.从模型和剖面对比上可以证明,并不是算法越复杂处理效果就越好,只有在满足算法适用条件的前提下才能充分体现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5.
改进的约束单纯形-模拟退火剩余静校正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非线性单纯形和模拟退火算法的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适合非凸集连续不受约束和受约束函数的全局最优化算法.静校正问题中的相位转移与模拟退火法有明显的相似之处.由非线性单纯形来产生系统的各个状态,在缓慢冷却过程中得到目标函数的全局最优解.所采用的目标函数是道集间的相关,解决了零空间现象.单纯形模拟退火(SIMPSA)算法应用于剩余静校正,收敛速度快,适于解决大剩余静校正.  相似文献   

6.
模型约束三维折射静校正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详细的介绍了模型约束三维折射静校正技术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步骤,具体给出了三维抽线,目的层质量监控,三维速度内插,三维底界内插等技术的实现方法,并结合了西部某工区的具体实例加以说明.结果表明,这种由微测井、小折射求取近地表深度-时间速度模型,由大炮记录折射初至旅行时求取各点延迟时,两者联合反演低降速层底界的厚度和高程,最终求取低降速层静校正量的方法,可明显提高低降速带的反演精度,较好地解决表层结构复杂地区的静校正问题.  相似文献   

7.
主动源地震中采用静校正技术将地震数据校正到平面上进行常规处理,被动源反射地震数据处理中同样面临该问题,其中涉及到了两种方法,一种是生成拟炮集记录后,采用主动源地震方法进行静校正处理;第二种方法是在背景噪声上,根据检波点高程将数据校正到平地表上再进行拟炮集记录计算.本文主要分析了第二种静校正计算方法的原理、以及实现步骤,并通过数值模拟起伏被动源地震数据,对两种静校正方法校方法进行了综合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被动源原始数据上静校正和在互相关生成的拟炮集上静校正都能实现起伏地表校正为平地表,但在被动源原始数据上静校正再相关会导致静校正量发生改变,需对反射记录非因果部分进行两倍炮点校正,因果部分进行两倍检波点校正才能叠加生成拟炮集.  相似文献   

8.
川东北复杂山地由于地表高程变化大、风化层厚度不均匀、低降速带速度横向变化大、高速层底界不稳定等因素,得到的地震资料具有严重的静校正问题,因此,如何解决山地静校正问题是后续地震资料处理的关键之一,本文首先分析高程静校正、折射静校正、层析静校正的基本原理和适用条件,结合实际复杂山地三维地震资料的特点,进行试验对比,提出了进行山地静校正的基本思路,即:首先进行高程静校正,这样可以利用高程静校正更容易拾取初至时间,然后利用折射静校正结合微测井等资料建立近地表速度-深度模型,以此速度-深度模型作为层析静校正的初始模型进行迭代处理,最后得到最终的近地表速度-深度模型和静校正值.根据以上处理流程,我们建立了适合于川东北山地三维复杂地表地震资料的静校处理正方法,并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自适应全局混合反演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地球物理学反演多是一个多参数、非线性、多极值、非连续函数的优化问题 .在模拟退火与单纯形、均匀设计中引入自适应的退火规则 ,形成自适应全局混合反演方法 .数值检验与模型计算表明 ,该方法具有搜索速度快、效率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静校正中不同浮动基准面的特点及确定方法。通过理论模型试验对平滑地表、平均静校正量与最小静校正误差等浮动基准面的静校正效果进行比较,验证了在最小静校正误差基准面上得到的叠加速度仅取决于低速带底界下伏地层的速度,而与地形起伏、低速带结构无关,得到的叠加剖面具有较好的同相叠加效果。另外为了更加符合实际资料处理情况,本文中采用波动方程模拟数据进行理论模型试验,并由此给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波形的目标函数计算方法。同时修改了最小静校正误差计算公式,使其适用于起伏底界非均匀速度模型的实际资料静校正处理。最后部分对实际资料的处理进一步证明了该方法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用于地球物理反演的均匀设计优化算法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均匀设计、模拟退火和单纯形方法相结合,提出一种全局优化迭代算法.数值模拟表明,它具有搜索速度快、搜索能力强和不需要求导数的特点,可用于地球物理反演研究.  相似文献   

12.
纪晨  姚振兴 《地球物理学报》1996,39(02):233-242
将均匀设计、模拟退火和单纯形方法相结合,提出一种全局优化迭代算法.数值模拟表明,它具有搜索速度快、搜索能力强和不需要求导数的特点,可用于地球物理反演研究.  相似文献   

13.
实际中的大量地球物理反演是一个多参数、非线性优化问题,所采用的目标函数,即度量由参数化的理论模型得出的预测值与观测值的吻合程度,往往具有多个局部极值.针对这类问题,本文综合全局反演方法具有的全域搜索能力强、局部方法收敛速度快和“均匀设计”布点效率高的特点,提出了模拟退火-单纯性综合反演方法,并通过一维声波非线性反演验证了这种综合方法的搜索能力和效率.  相似文献   

14.
改进的模拟退火-单纯形综合反演方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实际中的大量地球物理反演是一个多参数、非线性优化问题,所采用的目标函数,即度量由参数化的理论模型得出的预测值与观测值的吻合程度,往往具有多个局部极值.针对这类问题,本文综合全局反演方法具有的全域搜索能力强、局部方法收敛速度快和“均匀设计”布点效率高的特点,提出了模拟退火-单纯性综合反演方法,并通过一维声波非线性反演验证了这种综合方法的搜索能力和效率.  相似文献   

15.
用于地球物理反演的均匀设计优化算法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均匀设计、模拟退火和单纯形方法相结合,提出一种全局优化迭代算法.数值模拟表明,它具有搜索速度快、搜索能力强和不需要求导数的特点,可用于地球物理反演研究.  相似文献   

16.
改进的模拟退火-单纯形综合反演方法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实际中的大量地球物理反演是一个多参数、非线性优化问题,所采用的目标函数,即度量由参数化的理论模型得出的预测值与观测值的吻合程度,往往具有多个局部极值.针对这类问题,本文综合全局反演方法具有的全域搜索能力强、局部方法收敛速度快和“均匀设计”布点效率高的特点,提出了模拟退火-单纯性综合反演方法,并通过一维声波非线性反演验证了这种综合方法的搜索能力和效率.  相似文献   

17.
大地电磁与地震资料仿真退火约束联合反演   总被引:32,自引:11,他引:21  
在对仿真退火算法研究的基础上,将非常快速仿真退火的连续模型空间改为可变的离散化形式,理论模型试算表明,使用本文方法可提高工作效率5-10倍. 为适应联合反演的需要, 对非常快速仿真退火的误差"单判断"检验准则改为误差"双判断"检验准则,避免Metrop olis接受准则的判断失误. 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一维及二维起伏地形条件下大地电磁与地震资料多参量信息的联合反演. 理论模型的试算及实例说明了约束联合反演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在对仿真退火算法研究的基础上,将非常快速仿真退火的连续模型空间改为可变的离散化形式,理论模型试算表明,使用本文方法可提高工作效率5-10倍. 为适应联合反演的需要, 对非常快速仿真退火的误差"单判断"检验准则改为误差"双判断"检验准则,避免Metrop olis接受准则的判断失误. 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一维及二维起伏地形条件下大地电磁与地震资料多参量信息的联合反演. 理论模型的试算及实例说明了约束联合反演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develops an optimized procedure for the design of torsionally unbalanced structures subjected to earthquake loading, considering both the serviceability and the ultimate limit states. An optimal design eccentricity expression, in the form of design charts, and an optimal overstrength factor equation, are propos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commended design procedure can result in nearly equal performance of both the rigid edge and the flexible edge elements. For a wide combination of primary system parameters, the responses of both edge elements are consistently lower than, or in the neighbourhood of, the response of the corresponding torsionally balanced reference model. The proposed procedure retains simplicity and can be easily implemented (with certain limitations) in design practice. It also has the added advantages of requiring the structure to be analysed only once for each limit state in each principal direction (as opposed to twice, in existing code torsional provisions), and results in a significantly lower overstrength factor, compared with the overstrength factors corresponding to the torsional provisions of seismic cod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The proposed procedure is also applicable to torsionally unbalanced structures with and without transverse resisting elements. © 199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