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药肠内营养剂对代谢综合征(MS)患者的影响。[方法]将120名MS患者随机分成中药肠内营养剂研究组和西药对照组各60名。西药对照组在给予西医标准化药物治疗同时加强运动及科学的膳食管理。中药肠内营养剂研究组经与对照组相同治疗手段,同时在患者规定的特定主食中辨证加入中药细粉组成的中药肠内营养剂。经过1 a的干预分别观察两组干预前后体质量指数(BMI)、血压、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低血糖发生率、血清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尿微量白蛋白(Um A)、肝肾功能等的变化。[结果]两组经1 a干预治疗后以上各项观察指标,两组内分别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组间比较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肝肾功能、低血糖发生率两组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加用中药肠内营养剂的研究组经过1 a的干预各项代谢综合征不良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单纯的对照组标准化西药药物治疗,并且未见肝肾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药肠内营养剂干预糖耐量低减(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0例IGT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150例。对照组在临床标准化诊疗方案进行降血糖、降血脂、减肥及运动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特定主食中辨证加入中药细粉组成中药肠内营养剂。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PG、餐后2 h血糖(2h blood sugar,2h P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 A1c)、低血糖发生率、血清三酰甘油(three acyl glycerol,TG)、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血尿酸(uric acid,UA)、谷丙转氨酶(glutamic pyruvic transaminase,ALT)、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腰围。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85.3%,研究组有效率为96.7%,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PG、2h PG、Hb A1c、低血糖发生率、TG、TC、BMI及腰围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肠内营养剂干预IGT,可改善不良指标,并且未见肝肾功能的损害,糖尿病发病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3.
核桃营养丰富,不仅是理想的滋补佳品,且具有多种食疗功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滋补肝肾法结合西药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7例),两组均常规使用西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滋补肝肾中药。治疗2个月后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Webster和UPDRS评分变化情况。结果两组Webster和UPDRS评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Webster和UPDR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Webster评分显效率为86.2%,对照组为59.3%;治疗组UPDRS评分显效率为75.9%,对照组为37.0%,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滋补肝肾法治疗帕金森病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滋补肝肾法治疗骨质疏松症临床疗效;方法:对收治的56例骨质疏松症患者选择在手术及西药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滋补肝肾的中药进行治疗并与使用手术及西药治疗的对照组进行疗效的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表明滋补肝肾法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根据中医理论采用滋养肝肾法治疗骨质疏松的疗效已经在临床上得到验证,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中药袋泡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林秀玉 《中医药学刊》2006,24(3):531-532
为有效控制“参芪滋补胶囊”的质量,采用显微、薄层等方法,分别对方中中西洋参、黄芪、山茱萸、黄连、枸杞子、五昧子、何首乌等药材进行了定性鉴别,本方法简便、准确,可用于该药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8.
中药袋泡剂质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金宏 《江苏中医》1991,12(4):35-36
  相似文献   

9.
中药灌肠剂近年来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正> 中药灌肠剂是将中草药或中成药制成液体,直接灌入或滴入直肠而起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一种剂型。早在一千多年前,《伤寒论》中就有:“猪胆汁一枚,泻汁,和少许法醋,以灌谷道内”的记载,实为最早的中药灌肠剂。但历代医家并不重视这个剂型,近年来,许多学者用中药灌肠剂对临床各科急、慢性疾  相似文献   

10.
中药袋泡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卫世安  刘文成 《中成药》1990,12(12):36-37
近年来许多药学工作者对袋泡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与传统煎剂作了一些对比,结果,从不同的角度表明了煎剂的不足及袋泡剂的可行性、可靠性,认为袋泡剂可以代替一部分煎剂。现就近年来中药袋泡剂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供大家参考。一、制剂工艺方面依制剂过程中对药物的处理方法,袋泡剂可分为全生药型和半生药型两种。所谓半生药型袋泡剂是将部分生药破碎成颗粒状,部分生药煎汁,浓缩成浸膏后吸收到生药颗粒中,经干燥而成。此法可用于轻泡药材和难煎药材的处理,但应根据生药颗  相似文献   

11.
水银逐渐加热至一定的温度时,则发生氧化,大约在秦汉时期医药界就利用这一特点制取汞化合物.从古人的"炼丹术"至今天丹剂类药物的临床应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本文试对此类药的历史沿革及药理作用作浅显的论述.  相似文献   

12.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 ,而肝炎后综合征的发生率亦比较高 ,目前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近年来 ,笔者采用中医滋补肝肾与口服保肝、调节神经之药物相结合的方法治疗肝炎后综合征 34例 ,疗效较好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34例均为门诊患者 ,其中男 19例 ,女15例 ;年龄最小 18岁 ,最大 6 3岁 ,平均 30 .6岁 ;病程最短3.5个月 ,最长 8年。全部病例均有典型的病毒性肝炎史 ,符合肝炎后综合征之诊断。1 2 临床表现 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消化系统和神经精神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厌油、上腹不适、胃腹…  相似文献   

13.
<正> 中药灌肠剂是将中药或中成药制成能直接灌入或 滴入直肠而起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液体制剂。这种 肠道给药法是在汉代医学家张仲景首创的蜜导法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中药外治法之一。近年来,医药学界对其研究、应用取得很大进展,现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玛瑙天然胭脂色,东来紫气益精光”。在中药中,有一种外形似小红枣、肉质柔软、内有黄色核、平扁似肾脏形、无臭、味甜的药物,这就是“枸杞子”。  相似文献   

15.
神经营养类中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四肢创伤伴有周围神经损伤比较多见,神经损伤后可引起肢体运动、感觉障碍和营养改变。中药对神经损伤的营养作用主要体现在补虚、活血化淤、清热、化痰等治法中,现将神经营养类中药的研究近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中药巴布剂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巴布剂是指药材提取物、药材或化学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匀后,涂布于背衬材料上制成的贴膏剂.巴布剂20世纪70年代首先在日本出现[1],日本药局方第11 改正版对巴布剂作了明确的规定并于20世纪80年代成功打入美市场[2],我国中药巴布剂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 90年代初开始规模生产,<中国药典>2000 年版Ⅰ部制剂通则项下增加了巴布剂剂型.1999年上海雷允上集团的"复方紫荆消伤膏"获得国内第一个巴布剂新药证书[3].现将有关中药巴布剂的临床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18.
潘景权 《中药材》1995,18(8):418-419
中药颗粒冲服剂亦称中药颗粒剂,是在中药汤剂和糖浆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剂型。是中西药结合进行剂型改革的成果之一。它既保持了中药汤剂和糖浆剂的特色,又便于运输、贮存、携带和服用,克服了中药临时煎煮的麻烦和糖浆剂易于变质等缺点。颗粒剂服用简便(尤其适合儿童服用),且较丸剂、片剂作用迅速。因此发展很快,深受广大医药工作者和群众的欢迎。笔者在医院从事中药颗粒剂生产10多年,现将生产工艺方面积累的一些经验介绍如下。1 处方的选择 因为颗粒剂是从中药汤剂和糖浆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剂型。因此,一般来说中药汤剂和糖浆剂的处方都可适用。但因我们目前生产颗粒剂的方法和设备都尚存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含有挥发性主要成分等性质不稳定的处方不适宜用来生产颗粒剂。如桑菊感冒颗粒剂若将全部药材一齐共煎,因加热时间过长,其中菊花、连翘、薄荷等的挥发成份大都散失。为此应改用挥发油提取与煎煮分别进行的工  相似文献   

19.
2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识也越来越强,认为中药人参、鹿茸等之类药品是滋补强壮营养药品,没病服用它们能增强自身免疫力.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是由于缺乏最起码的医药知识。服用结果是本来身体没病,却由于长期或大量服用营养药,反而使身体没病变有病。下面用中医药理论简单分析一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