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申月玲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8):1464-1465
目的观察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异位内膜组(40例)、在位内膜组(40例)及正常内膜组(20例)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Survivin的阳性表达位于腺上皮细胞的细胞核或细胞浆,异位内膜组阳性表达分别高于在位内膜组、正常内膜组(P〈0.05),在位内膜组阳性表达高于正常内膜组(P〈0.05)。结论 Survivin在子宫内膜异位组表达明显增高,Survivin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人子宫内膜异位症裸鼠动物模型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构建裸鼠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的方法及不同的人子宫内膜的移植生长率。方法采用注射方法移植人子宫内膜至裸鼠背部皮下,建立裸鼠EMS疾病模型,统计造模成功率和不同移植内膜的生长率。结果①裸鼠皮下注射移植内膜构建EMS疾病模型,其成功率为83.33%。②增生晚期内膜的移植生长率(47.0%)高于增生中期内膜(33.3%),但二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位内膜的移植生长率(54.2%)高于正常内膜(31.3%),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裸鼠是构建EMS体外模型的理想动物;皮下注射移植内膜法是构建EMS裸鼠模型的一种方便可行的方法;在位内膜比正常内膜更具有侵蚀性,异位生长能力更强,更适合作为EMS疾病模型的标本来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腹腔液、在位/异位内膜组织中RANTES的表达及意义,为临床上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以本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接收的行腹腔镜手术、经腹腔镜及病理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34例患者为观察组;同期因其他原因行腹腔镜手术的、非子宫内膜异位症且盆腔结构正常的40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检测两组患者血清、腹腔液、在位/异位内膜组织中RANTES,对比观察组、对照组间各项结果,同时对观察组不同分期患者之间血清、腹腔液、在位/异位内膜组织中RANTES的表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血清、腹腔液中RANTES的表达量分别为671.3±125.7ρ/(ng·L-1)、20.4±2.9ρ/(ng·L-1),对照组血清、腹腔液中RANTES的表达量分别为557.6±102.9ρ/(ng·L-1)、11.6±3.2ρ/(ng·L-1),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37.84,P1=0.000;t2=26.13,P2=0.000),且不同分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RANTES的表达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9.57,P1=0.000;t2=7.64,P2=0.011),其中Ⅲ、Ⅳ期显著高于Ⅰ、Ⅱ期(P〈0.05)。正常内膜、在位内膜、异位内膜中RANTES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25,P=0.003),其中异位内膜、在位内膜显著高于正常内膜(P〈0.05);轻度(Ⅰ~Ⅱ)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内膜、异位内膜中RANTES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重度患者(Ⅲ~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8.65,P1=0.009;t2=9.22,P2=0.007)。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腹腔液、在位/异位内膜中RANTES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非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且其表达量与临床分期有关,表示RANTES可能参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17β-雌二醇(17β-E2)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患者在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趋化因子SDF-1及其受体CXCR4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SDF-1/CXCR4在介导雌激素促进内异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内异症患者在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用不同浓度17β-E2(10-12、10-10、10-8、10-6mol/L)处理子宫内膜间质细胞12 h、24 h、48 h,利用实时定量PCR(RQ-PCR)技术和流式细胞检测技术分别检测17β-E2处理前后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趋化因子SDF-1/CXCR4 mRNA及蛋白的表达;同法分析雌激素受体拮抗剂IC I182780(10-8mol/L)对SDF-1/CXCR4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17β-E2作用于内异症患者在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12 h、24 h、48 h后,SDF-1/CXCR4 mR-NA及蛋白的表达呈不同程度增高,于10-10mol/L作用最明显。雌激素受体拮抗剂IC I182780能明显抑制17β-E2的作用。结论:雌激素可促进内异症患者在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SDF-1/CXCR4 mRNA及蛋白的表达,SDF-1/CXCR4可能参与了内异症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柯妍  沙青  严丽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9):4603-4605
目的:探讨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和子宫内膜细胞增殖能力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8例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组)患者(包括36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和22例子宫腺肌症)的异位内膜和在位内膜及15例子宫肌瘤患者子宫内膜(对照组)中ki-67的表达情况,以增殖指数为统计指标。结果:卵巢EMS和子宫腺肌症的在位和异位内膜ki-67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子宫内膜和EMS组在位内膜的腺体和间质的ki-67表达在增生期均显著高于分泌期,EMS异位内膜增殖指数在增生期和分泌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MS异位内膜ki-67增殖指数在增殖期低于在位内膜,但在分泌期则显著高于在位内膜(P<0.01);EMS异位内膜腺体Ⅰ~Ⅱ期时的ki-67表达高于Ⅲ、Ⅳ期(P<0.05),但在位内膜的ki-67表达在不同临床分期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i-67增殖指数反映了子宫内膜细胞的增殖活性,EMS异位内膜细胞持续增殖活跃可能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趋化因子RANTES(regulated on activation,norm alT cellexpressed and secreted)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患者的异位和在位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50例内异症患者(内异症组)的异位和在位内膜及35例子宫肌瘤患者(对照组)的增殖期和分泌期内膜中RANTES的表达水平。结果在整个月经周期,内异症组患者在位内膜中RANTES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内膜(P〈0.01);异位内膜中RANTES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在位内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RANTES在不同期别的异位内膜之间和在位内膜之间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重度内异症同一期别中,RANTES在异位内膜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在位内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RANTES在内异症患者异位和在位内膜中表达明显增强,推测RANTES可能与内异症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DNA结合抑制因子(Id)-1在各期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在位及异位内膜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6月因不孕症或盆腔包块于珠海市妇幼保健院妇科就诊并住院的7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EMS的在位及异位内膜标本各50例(分别包括增殖期子宫内膜标本28例及分泌期子宫内膜标本22例)纳入实验组,同时,以23例非EMS患者的正常子宫内膜标本(包括增殖期子宫内膜标本14例及分泌期子宫内膜标本9例)纳入对照组(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珠海市妇幼保健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所有标本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Id-1蛋白和mRNA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水平在各期EMS及月经周期的差异。各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实验组EMS在位内膜标本的Id-1蛋白表达阳性率和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85,P=0.009;t=13.585,P=0.000);EMS在位内膜标本的Id-1蛋白表达阳性率和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EMS异位内膜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60,P=0.020;t=0.485,P=0.001)。对不同分期EMS在位内膜标本的Id-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进行比较,Ⅲ-Ⅳ期子宫内膜标本比Ⅰ-Ⅱ期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39,P=0.020;t=9.708,P=0.000);对不同分期EMS异位内膜的Id-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进行比较,Ⅲ-Ⅳ期子宫内膜标本比Ⅰ-Ⅱ期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10,P=0.018;t=9.577,P=0.000)。正常子宫内膜、EMS在位及异位内膜的增殖期和分泌期Id-1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d-1高表达与EMS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p(TGF—β)和转化生长影响因子(TGI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子宫内膜畀位症在位内膜(30例),异位内膜(30例)及正常子宫内膜(40例)中TGF-β和TGIF的表达。结果异位内膜组TGF—β的表达高于对照组和在位内膜组(P〈0.05);在位内膜组与对照组TGF—β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位内膜组TGIF的表达低于在位内膜组和对照组(P〈0.05)。在位内膜组TGIF的表达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位内膜组及在位内膜组的TGF—β蛋白与TGIF蛋白表达均呈负相关(rs=-0.769,-0.549,P〈0.05)。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异位内膜组织中TGF-β与TGIF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神经营养酪氨酸激酶受体TrkB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患者在位和异位内膜组织中的表达,评价TrkB在内异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卵巢异位内膜、盆腔腹膜异位内膜和深部浸润结节异位内膜组织(异位内膜组,17例)及子宫在位内膜(在位内膜组,9例,其中4例为增殖期内膜、5例为分泌期内膜);对照组(9例)为因卵巢良性肿瘤、宫颈病变或浆膜下肌瘤等接受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其中增殖期内膜4例,分泌期内膜5例。RT—PCR技术检测TrkBmRNA的表达量,免疫组化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TrkB蛋白的表达量。结果(1)对照组内膜组织(增殖期和分泌期)以及在位内膜组(增殖期)不存在TrkBmRNA的表达;在位内膜组(分泌期)和异位内膜组TrkBmRNA的表达分别为(23.51±0.51)%、(35.29±O.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TrkB蛋白的阳性染色主要定位于在位内膜组(分泌期)腺上皮细胞的细胞质(TrkB前体蛋白)、异位内膜组腺上皮细胞的细胞质和部分细胞膜(全长TrkB蛋白);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在位内膜组(分泌期)和异位内膜组TrkB蛋白的表达分别为(0.12±0.02)%和(0.37±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营养酪氨酸激酶受体TrkB在对照组子宫内膜组织中不表达,于在位内膜组(分泌期)和异位内膜组中的表达呈递增趋势。结论神经营养酪氨酸激酶受体TrkB的表达与内异症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凋亡调节基因Bcl-2和Bax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SP法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76例异位内膜、64例在位内膜和72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异位内膜组Bcl-2蛋白表达强于在位内膜和对照组,分泌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异位内膜组Bax蛋白表达低于在位内膜组和对照组,增生期和分泌期,异位内膜组染色强度均低于在位内膜组和对照组,分泌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2和Bax在对照组及在位内膜组均呈周期性变化,Bcl-2增生期强于分泌期,Bax分泌期强于增生期,异位内膜组失去周期性变化;增生期3组Bcl-2表达均强于Bax,在位内膜组、异位内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分泌期对照组和在位内膜组Bax强于Bcl-2,异位内膜组Bax表达较Bcl-2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Bcl-2和Bax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姜黄素(curcumin)对人喉癌细胞Hep-2增殖和端粒酶活性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姜黄素作用于Hep-2后24h、48h、72h的细胞增殖活性:集落形成试验检测不同浓度姜黄素作用于Hep-2后的细胞增殖抑制率;StretchPCR-银染法检测细胞端粒酶活性变化。RT—PCR分析端粒酶主要组分hTERT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①姜黄素对Hep-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五种浓度(20μmol/L、40μmol/L、60μol/L、80μmol/L、100μol/L)姜黄素作用12、24、48、72小时后,IC50分别为81.17μmol/L、40.90μmol/L、33.26μmol/L、31.63μmol/L;②四种浓度(20μmol/L、40μmol/L、60μmol/L、80μmol/L)姜黄素作用于Hep-2细胞48h,-周后各组Hep-2细胞集落形成数和细胞增殖抑制率均呈浓度依赖性.其细胞增殖抑制率与对照组相比,分别为36.25%、57.4%、98.48%、100%;③60μmol/L姜黄素作用于Hep-2细胞24、48、72小时后。与对照组相比,端粒酶活性总光密度值(IOD)分别下降23.19%、60.28%和70.15%,各时间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mRNA表达水平IOD值分别下降2.90%、58.69%和88.35%,各时间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o.01)。结论姜黄素可抑制体外培养的Hep-2细胞的增殖活性,下调hTERTmR.NA的转录水平并抑制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信号通路在二甲基胂酸(DMA)所致人胚肺成纤维(HELF)细胞DNA损伤与凋亡中的作用。[方法]以0、2.5、5、10和20μmol/LDMA处理HELF细胞48h后,检测HELF细胞生长、DNA损伤、细胞凋亡、JNK磷酸化水平;并用20μmol/LJNK抑制剂SP600125预处理30min后,再用DMA处理HELF细胞48h,观察上述指标变化情况。[结果]10和20μmol/LDMA对HELF细胞生长产生明显抑制作用(P〈0.05);2.5、5、10和20μmol/LDMA引起HELF细胞γ-H2AX表达水平明显增强(P〈0.05),并具有一定剂量-效应关系(经直线相关分析,r=-0.982,P〈0.05);5、10和20μmol/LDMA引起HELF细胞断裂,caspase3表达水平明显增强(P〈0.05),呈一定剂量-效应关系(经直线相关分析,r=0.945,P〈0.05);5、10和20μmol/LDMA处理HELF细胞48h后,JNK磷酸化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呈现一定剂量-效应关系(经直线相关分析,r=0.988,P〈0.05);JNK抑制剂SP600125能明显降低10、20μmol/LDMA的生长抑制作用(P〈0.05);JNK抑制剂SP600125可明显阻滞DMA所致HELF细胞对DNA损伤和诱导的凋亡作用(P〈0.05)。[结论]DMA可引起HELF细胞DNA损伤和凋亡;在此过程中JNK信号通路激活起到正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基酯[di-(2-ethylhexyl)phthalate,DEHP]和苯并㈦芘[benzo(a)pyrene,B(a)P]联合染毒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对其细胞色素P450酶系1A1(cytochrome 1A1,CYP1A1)和细胞色素P450酶系3A4(CYP3A4)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分别用B(a)P64.0μmol/L和DEHP62.5、125.0、250.0、500.0、1000.0μmol/L单独染毒和两者联合染毒HepG2细胞48h和72h。溶剂对照组为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ffoxide,DMSO〈1‰)。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用7-乙氧基异吩嗯唑-O-去乙氧基酶和7-乙氧基香豆素O-去乙基酶(EROD和ECOD)实验评价细胞CYP1A1和CYP3A4酶活性;分别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CYP1A1和CYP3A4基因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结果]与DEHP单独染毒组相比,联合染毒组细胞的存活率明显下降(P〈0.01);EROD和ECOD活性却明显增加(P〈0.05,P〈0.01);联合染毒组CYP1A1基因仅有mRNA表达增加,但CYP3A4基因在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均较DEHP单独染毒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DEHP和B(a)P联合染毒诱导了HepG2细胞CYP1A1和CYP3A4酶活性,并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对CYP1A1和CYP3A4的表达量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莱菔硫烷(sulforaphane,SFN)对人小细胞肺癌NCI—H446细胞增殖、侵袭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metalloproteinase-9,MMP-9)活性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NCI—H446细胞,用0、25、50、100txmol/LSFN处理24~72h后,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小室侵袭实验分析细胞的侵袭力改变,明胶酶谱实验检测MMP-9的酶活性变化。结果经25、50、100Ixmol/LSFN处理24~72h后,NCI.H446生长均能受到不同程度抑制。其中72h后,25、50、100μmol/LSFN组NCI.H446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11.1±2.26)%,(25.2±3.24)%和(44.6±4.2)%,与溶剂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685,8.417,5.264,P〈0.05)。25、50、100μmol/LSFN作用NCI—H446细胞24h后,NCI—H446细胞穿膜数分别为(48.6±1.84)%,(35.4±2.22)%和(27.8±1.36)%,与溶剂对照组[(68.4±2.21)%]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341,5.562,4.925,P〈0.05)。明胶酶谱实验显示,25、50、100ixmol/LSFN处理后,MMP-9活性的灰度值分别为764±18.4,685±14.74和638±21.54,与对照组相比(822±12.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71,7.582,11.235,P〈0.05)。结论SFN对肺癌NCI—H446细胞生长、侵袭力及MMP-9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白藜芦醇对小鼠前脂肪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Res)对小鼠前脂肪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分别用25、50、75、100μmol/L的Res干预小鼠前脂肪细胞24、48、72h,并设0μmol/LRes为阴性对照组(每组设3个复孔,重复3次)。全自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与细胞周期。结果形态学上.经50μmol/LRes干预48h后的小鼠前脂肪细胞具有典型凋亡形态学改变。细胞增殖-毒性检测发现,0、25、50、75、100μmol/LRes干预24h细胞增殖率分别为100%、(97.00±1.00)%、(91.00±2.65)%、(90.67±2.52)%和(86.00±3.61)%;干预48h细胞增殖率分别是100%、(86.67±2.52)%、(76.00±2.00)%、(34.33±2.08)%和(30.33±2.52)%;干预72h,细胞增殖率分别是100%、(82.00±2.65)%、(65.67±3.06)%、(21.00±3.61)%和(16.33±3.21)%。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细胞增殖率与干预时间、Res浓度均呈负相关关系(r=-0.72、-0.83,均P〈0.01)。0、25、50、75、100μmol/LRes干预24h,G0/G1期的细胞比例分别为(27.23±2.63)%、(39.03±2.74)%、(80.20±5.15)%、(87.97±3.12)%和(90.80±2.08)%;S期的细胞比例分别为(72.43±2.99)%、(63.93±6.90)%、(19.80±5.15)%、(12.20±2.86)%和(9.20±2.08)%,2个细胞周期的50、75、100μmol/LRes干预组与阴性对照组之间的细胞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0、25、50、75、100μmol/LRes干预48h,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90±0.10)%、(5.40±3.81)%、(8.23±4.24)%、(29.77±6.18)%和(27.23±3.17)%;细胞坏死率分别为(7.50±0.87)%、(12.00±4.89)%、(12.27±3.81)%、(12.67±6.13)%和(20.73±2.64)%,100μmol/L的干预组的细胞调亡率、坏死率与阴性对照组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其他各组与阴性对照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0~100μmol/L),Res可能抑制小鼠前脂肪细胞生命周期并促进其凋亡。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体外培养细胞途径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HDAC2)基因在苯并(a)芘[B(a)P]所致神经细胞凋亡中的量效和时效表达。[方法]大鼠原代培养的神经元细胞分为两批:第一批分4个组,以B(a)P同时加入s9对细胞染毒,分别为二甲基亚砜(DMSO)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使其终浓度为0、10、20、40gmol/L,继续培养48h;第二批分5个组,以20gmol/LB(a)P染毒,分别于染毒0、6、12、24、48h处理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神经细胞的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caspase-3,HDAC2基因的量效和时效表达情况。[结果]①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与DMSO组相比,中、高剂量组神经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增加(P〈O.05);与低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凋亡率增加(P〈0.05)。与0h组相比,染毒24、48h组神经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增加(P〈0.05)。②与DMSO组相比,高剂量组caspase-3、HDAC2mRNA的表达量明显增加(P〈0.01);与低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caspase-3mRNA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与0h组相比,染毒48h组caspase-3、HDAC2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P〈0.05)。[结论]B(a)P可引起神经细胞凋亡,HDAC2基因表达上升,该基因可能在B(a)P所导致的神经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亚砷酸钠(sodium arsenite,NaAsO2)对Chang肝细胞株血红素单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mRNA和蛋白表达的诱导作用。[方法]以5μmol/L和10μmol/L的NaAsO2作用Chang肝细胞株2、6、12h和24h,分别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内HO-1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5μmol/L和10μmol/LNaAs02暴露2h开始出现HO-1mRNA的诱导表达;6h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2h暴露组(P〈0.01)。其中,10μmol/LNaAsO2暴露12h和24h的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该浓度的6h暴露组(P〈0.01);但24h的HO-1 mRNA表达水平与12h组相比没有明显升高。NaAsO2暴露诱导的HO-1蛋白表达则从6h开始出现,12h组明显高于6h组,24h组明显高于12h组(均P〈0.01);5μmol/L和10μmol/L NaAsO2分别暴露6、12h和24h的HO-1蛋白表达量分别是对照组的2.80、9.34、18.15和3.97、12.92、23.29倍;此外,10μmol/LNaAsO2暴露12h和24h的HO-1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对应时间的5μmol/L组(P〈0.01)。[结论]NaAsO2暴露能够有效和持续性诱导Chang肝细胞株HO-1的mRNA和蛋白表达,是无机砷暴露的一种细胞保护性适应性反应。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 探讨27 羟胆固醇(27 hydroxycholesterol,27 OHC)对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作用。方法 以
神经细胞(SH SY5Y 细胞系)为研究对象,共分4组:对照组、27 OHC5μmol/L 组、27 OHC10μmol/
L 组、27 OHC20μmol/L 组。用化学荧光法检测神经细胞活性氧(ROS) 水平;用WST 1法检测神经细
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用微量酶标法检测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用ELISA 法检测8
羟基脱氧鸟苷(8 OHdG) 水平。实验结果采用SPSS18.0 进行数据录入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
结果 随着27 OHC 浓度升高,各组细胞ROS水平逐渐升高,20μmol/L 组(4085.33±1059.23) 较对
照组(2538.67±208.69)和5μmol/L 组(2597.00±301.04)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犘<0.05); 各组
SOD 活力(11.86±0.43,10.67±0.03,10.15±0.14 U/mg蛋白) 较对照组(14.94±0.35 U/mg蛋白)
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犘<0.05),10μmol/L 组和20μmol/L 组较5μmol/L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犘<0.05);各组GSH 水平较对照组(2275.25±123.01μmol/g 蛋白) 逐渐降低(犘<0.05),10
μmol/L 组(1864.23±145.89μmol/g蛋白)、20μmol/L 组(1756.44±181.82μmol/g蛋白)较对照组和
5μmol/L 组(2158.59±241.33μmol/g 蛋白)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犘<0.05); 各组8 OHdG 浓度
(2.89±0.32,4.02±0.11,4.16±0.09μg/L)较对照组(2.30±0.14μg/L)均显著升高(犘<0.05),10
μmol/L 组和20μmol/L 组较5μmol/L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犘<0.05)。结论 27 羟胆固醇对神经细胞具
有氧化损伤作用,体现在增加神经细胞ROS、8 OHdG 水平,降低神经细胞SOD 活力和GSH 水平。
关键词:27 羟胆固醇;神经细胞;氧化损伤
中图分类号:R1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6639 (2014)06 0576 06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百草枯(paraquat,PQ)对体外培养小鼠胚胎神经干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方法]取10.5d小鼠胚胎进行体外神经干细胞原代培养,对培养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特异性蛋白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用终浓度为0.00、0.10、1.00、10.00、100.00、1000.00μmol/L的PQ处理神经干细胞24h后,采用阿尔玛蓝细胞增殖与细胞毒检测法(AlamarBlue法)测定细胞相对存活率,分析不同浓度PQ对神经千细胞增殖的影响。用终浓度为0.00、0.10、1.00、10.00、50.00、100.00μmol/L的PQ处理神经干细胞24h后,用活性氧荧光定量法(DCFH—DA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结果]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结果显示,培养的细胞可以表达神经干细胞(NSCs)特异性蛋白;经诱导分化后的细胞可以表达神经细胞特异性蛋白;Alamar Blue法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当PQ≥100.00gmol/L时,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并伴随染毒浓度的升高而进一步降低(P〈0.05)。ROS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当PQ≥10.00μmol/L时,细胞内ROS水平明显提高。[结论]培养的神经细胞具备神经干细胞的基本特征;PQ可引起细胞内ROS水平的升高,并抑制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且存在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研究苯并[α]芘(BaP)染毒后神经细胞DNA损伤和神经元细胞周期改变,探索BaP致神经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采用新生1-3d的sD大鼠神经元细胞,培养5d。以BaP同时加入S9对细胞染毒,染毒组浓度分别为10、20、40μmol/L,并设空白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继续培养48h。以20μmol/L BaP染毒,分别于染毒0、6、12、24、48h后处理细胞。用单细胞琼脂糖凝胶电泳(SCGE)检测DNA损伤,采用流武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情况。[结果]SCGE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相比,20、40μmol/L染毒组神经细胞Olive尾矩、尾DNA含量、尾长均明显增加,头DNA含量明显降低,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Oh组相比,染毒48h组神经细胞Olive尾矩、尾DNA含量、尾长均有明显增加,头DNA含量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40μmol/L染毒组G1期和s期神经细胞百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Oh组相比,染毒48h组G1期和S期神经细胞百分数明显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aP可引起神经细胞DNA断裂,诱发细胞周期重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