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7 毫秒
1.
南海北部莺-琼盆地壳源型、壳幔混合型及火山幔源型三类非生物(无机)成因CO2资源丰富,根据目前勘探及研究程度,其CO2资源量逾万亿立方米,勘探所获地质储量近3000×108m3,居全国之首,故具有颇大的资源潜力与综合开发利用前景。但CO2具明显的多重性,其不仅能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及工农业生产中,且是导致“厄尔尼诺”现象、严重影响自然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主要温室气体,因此,如何综合开发利用好这种储量规模巨大的CO2资源,充分发挥其市场经济价值,促进国家经济建设,为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发展及企业的快速腾飞服务,是该区目前天然气勘探开发所面临的迫在眉睫、势在必行的重大科技攻关课题,应该引起国家有关部门及中海油的高度重视与关注!  相似文献   

2.
莺-琼盆地多源非生物CO2运聚特征及资源潜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南海北部莺.琼盆地壳源型、壳幔混合型及火山幔源型三类非生物(无机)成因CO2资源丰富,根据目前勘探及研究程度,其CO2资源量逾万亿立方米,勘探所获地质储量近3000×108m3,居中国之首.该区CO2不仅地质分布规律较复杂,而且具明显的多重性,不仅能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及工农业生产中,且是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温室气体.因此,如何综合开发利用好这种储量规模巨大的CO,资源,促进国家经济建设,是该区目前天然气勘探开发所面临的重大科技攻关课题.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CO2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简述了国内外对地球圈层沉积盆地CO2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指出了南海及邻区CO2局部富集的特征,分析了对南海北部莺-琼盆地天然气中CO2的研究状况。认为CO2是一种宝贵的矿产资源,在石油化工、农业、环保、食品、饮料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应当开发利用好CO2,使其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促进人类与社会经济及环境的全面协调的发展。还认为,我国应成立国家级的CO2研究开发中心,统筹CO2资源评价和综合开发利用以及CO2与环境关系的多学科联合攻关研究。  相似文献   

4.
2000年12月2日,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牵头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莺琼大气区勘探关键技术”通过国家科技部的验收。南海莺琼盆地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但该盆地中深层高温超压的特点影响着大气区的勘探进度。1997年5月,“莺琼大气区勘探关键技术”作为国家863计划重大科研项目通过立项论证。该项目由海上中深层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海上多波地震勘探技术、高性能优质钻井液和完井液的研制、精确的地层压力预测和监测技术、高温超压地层测试技术5个课题组成,这5个课题均是实现南海天然气勘探突破的关键性技  相似文献   

5.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CO2成因及运聚规律与资源化利用思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CO2资源丰富,CO2成因类型多,依据CO2通常的成因判识与划分参数及标准(δ13Cco2值和3Hc/4He值),可将其划分为壳源型(有机和无机)、壳幔混合型及火山幔源型等3型4类.该区CO2运聚规律复杂,壳源型岩石化学成因及壳幔混合型成因CO2资源丰富、储量规模大,主要富集于西北部走滑伸展型边缘的莺歌海盆地泥底辟带浅层,具有平面上分区分块、纵向上分层分带多期运聚成藏的规律,且受控于泥底辟热流体上侵活动与巨厚海相含钙砂泥岩的物理化学综合作用;火山幔源型成因CO2在该区资源规模相对较小,多分布在北部边缘的东区,即琼东南盆地东部Ⅱ断裂带周缘和珠江口盆地深大断裂发育区,且主要受控于火山幔源岩浆脱排气活动的CO2气源供给与深大断裂导气输送作用的有效配置.根据迄今油气勘探程度,南海北部CO2资源规模已逾万亿立方米,居国内之首,故颇具勘探潜力与综合开发利用前景.因此,如何综合开发利用这种资源潜力巨大的CO2,充分发挥其市场经济价值,促进和加快其资源化利用的进程和步伐,这是该区目前天然气勘探开发与综合利用所面临的重大科技攻关课题.  相似文献   

6.
南海莺歌海-琼东南盆地(莺-琼盆地)历经几十年勘探取得了良好的天然气发现,但气田主要集中在莺歌海盆地东方区和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中央峡谷西区。从莺-琼盆地基础石油地质条件出发,通过分析莺歌海盆地乐东区构造事件与沉积、成藏之间的耦合关系及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中央峡谷水道储层发育、油气运移成藏模式,提出了乐东区斜坡近洼带具有探明千亿立方米天然气的资源基础和中央峡谷水道东区是拓展勘探重要领域的新认识。在此新的地质认识指导下,新钻井获得重大发现,新增天然气地质储量约600×108 m3,深水东区测试获得日产约百万立方米的高产,从而揭开了莺-琼盆地高温高压和深水天然气勘探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7.
南海莺歌海-琼东南盆地(莺-琼盆地)历经几十年勘探取得了良好的天然气发现,但气田主要集中在莺歌海盆地东方区和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中央峡谷西区。从莺-琼盆地基础石油地质条件出发,通过分析莺歌海盆地乐东区构造事件与沉积、成藏之间的耦合关系及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中央峡谷水道储层发育、油气运移成藏模式,提出了乐东区斜坡近洼带具有探明千亿立方米天然气的资源基础和中央峡谷水道东区是拓展勘探重要领域的新认识。在此新的地质认识指导下,新钻井获得重大发现,新增天然气地质储量约600×108m3,深水东区测试获得日产约百万立方米的高产,从而揭开了莺-琼盆地高温高压和深水天然气勘探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8.
“863”重大攻关项目“莺歌海盆地高温高压钻井技术”的子课题“地层压力精确预测和监测技术”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地层压力预测技术应用于莺-琼盆地崖城21-1-4高温超压井获得了成功.莺-琼盆地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但该地区的地质条件也十分复杂,高温高压地层严重制约着天然气的勘探进程.1997年,高温高压钻井技术被确定为“863”重大专题,中国海洋石油南海西部公司承担了其中“地层压力精确预测技术”攻关任务.几年来,课题人员分析了大量地质资料,深入研究影响高压形成的地质因  相似文献   

9.
经过多年勘探研究与实践,莺—琼盆地已经取得天然气勘探重要进展,但是深层地震资料品质差、地质条件错综复杂、高温高压条件下天然气成藏机理不清晰等不利因素制约了该盆地高温高压中深层领域天然气勘探的进一步突破。以莺—琼盆地高温高压环境下成盆、成藏机理等理论体系及其相关勘探技术方法体系为核心,结合实例精细解剖,综合研究了高温高压条件下天然气成藏机理、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研究认为:莺—琼盆地高温高压领域天然气资源潜力巨大,为天然气勘探大突破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创新提出"走滑伸展盆地内构造转换带优势物源+不均衡沉降控制重力流展布"新认识;进一步完善了高温高压天然气成藏理论,构建了"走滑伸展控源控砂、超压裂隙输导、多期叠合"的高温高压成藏模式。研究成果为莺—琼盆地高温高压领域大中型油气田勘探突破方向选择以及其他高温高压盆地油气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近年来相继发现并成功评价X13-1、X13-2、L13-2及L25-1等大中型气田,开创了莺—琼盆地高温高压领域天然气勘探新局面。  相似文献   

10.
《海洋石油》2013,(2):53
<正>5月6日,在南海西部油田,飞旋的钻头强势挺进东方13-1高压目的层。莺琼盆地中深层天然气资源丰富,但异常高压,钻井风险高,严重阻碍勘探进程。中海油湛江分公司历经10余年攻坚,自主研发了一套精准的地层压力预监测技术,钻前压力预测误差小于8%,随钻监测误差小于3%,预监测精度国际领先。得益于该技术,莺琼盆地中深层勘探提速,目前已安全高效完钻20余口井。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储集岩大部分是石英砂岩,少数为长石砂岩。孔隙度在4.4%~17.8%。渗透率在(0.1~1.5)×10~(-3)μm~2,以低孔、低渗、较强的非均值性为特点。部尔多斯地区上古生界经历了海相-海陆交互-陆相长期而复杂的历史,鄂尔多斯盆地为一大型内陆湖盆。稳定的大地构造条件和沉积环境有利于大面积砂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利用盆地模拟技术评价渤东凹陷下第三系油气勘探潜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盆地模拟结果显示:渤东凹陷东营组下段和沙河街组烃源岩的生油总量为48.71×108t,排油总量为26.37×108t;生气总量为47686×108m3,排气总量为35797×108m3;沙河街组烃源岩的生烃潜力远高于东营组下段烃源岩。据此并结合渤东凹陷内生排烃强度与生排烃量的平面分布特点,预测出该凹陷南部沉积中心周围的渤南凸起、庙西凸起及渤东低凸起南端是油气勘探取得突破的关键地区。  相似文献   

13.
含气特征曲线重构技术在致密含气砂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工区内共钻井10口,均钻遇侏罗系沙溪庙组,有5口井在沙溪庙组产气,产量从几千立方米到几万立方米不等,其中qx10井产量最高,日产天然气5.74万m3。工区侏罗系沙溪庙组气藏受河流-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下的分流河道、河口坝砂体及裂缝综合控制,储层横向变化大,气藏纵横向分布规律复杂,受岩性、构造多种因素综合控制,为构造背景上的岩性气藏。研究的目的是弄清各含气砂层组及可疑含气砂层组的砂体分布规律及范围,落实气藏各含气砂体厚度、面积,为储量计算提供可靠参数。在研究中,先用自然伽玛测井参数反演预测砂岩厚度,然后利用中子-声波测井曲线交会重构含气特征曲线预测含气砂岩厚度。结果表明,利用测井曲线重构技术并结合其它方法预测含气砂岩厚度,效果较好,这是一种值得探索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北地区含油气盆地天然气有利勘探区带和成藏条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我国西北地区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柴达木四大盆地和吐哈、酒泉两个中小盆地天然气资源丰富,待探明储量潜力大,天然气远景资源量约为234 899×108m3,占全国的50%,天然气地质资源量和可探明资源量分别为97 556×108m3和59 634×108m3,分别占全国的44.3%和42.6%,在这些盆地主要有三大勘探领域,即古生代克拉通盆地继承性古隆起、前陆盆地和前陆冲断带构造-岩性复合圈闭、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第四系生物气,已在这三大领域探明了规模储量;在中国的四大气区(鄂尔多斯、塔里木、四川和柴达木气区)中西北地区的就有3个,说明了西北地区巨大的天然气勘探潜力。为了确保“西气东输”的资源基础和探明储量的增长,从战略接替和战略准备的现实资源基础出发,认为今后在西北地区的大中型含气盆地和广泛分布的中小盆地,应加强以石炭系和侏罗系为烃源岩层系的煤型气、煤层气的资源评价和勘探,重视叠合盆地深层气、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水溶气的勘探。  相似文献   

15.
依舒地堑烃源岩及资源量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依舒地堑位于黑龙江省中东部,为一新生代断陷盆地,沉积地层主要为陆相古近-新近系,生烃源岩为湖相泥岩。研究表明依舒地堑的主要烃源岩在汤原断陷以达连河组泥岩品质最优,母质类型个别达到Ⅰ-Ⅱ_A型,方正断陷以方3井钻遇的新安村组泥岩品质最优,母质类型与汤原断陷的达连河组泥岩相当;生烃的门限深度汤原断陷在700~2 000 m之间,门限深度的变化与局部火山活动关系密切。在方正断陷生烃的门限深度在800~1500 m之间,计算表明汤原断陷石油资源量为(1.385~2.77)×10~8 t,天然气的资源量为(150.7~299.5)×10~8 m~3;方正断陷石油资源量为(0.853~0.942)×10~8 t,天然气的资源量为(263.8~366.0)×10~8 m~3。  相似文献   

16.
松辽盆地北部昌德东气藏CO2成因的地球化学判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CO2气藏中CO2的百分含量、CO2伴生的烃类气体含量、稀有气体的含量及同位素、CO2产出的地质背景、δ13CCO2以及伴生甲烷同系物的碳同位素系列等特征都可以用来对CO2成因进行判别。昌德东气藏天然气中的CO2含量最高(89%~90%),CO2的碳同位素值为-4.06‰~-6.61‰,落在无机成因区,3He/4He值为3.9×10-6和4.5×10-6,介于幔源与壳源之间,伴生甲烷同系物的碳同位素都呈倒序排列,具有无机成因气负碳同位素系列的特征。对其更具体的母源区的判别有赖于对松辽盆地北部深部地质结构的研究及CO2/3He等新的CO2成因判据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低孔渗油气富集区优质储层形成条件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36,自引:14,他引:22  
低孔低渗 (孔隙度一般小于 1 2 % ,渗透率大多在 1× 1 0 - 3μm2左右 )性质的碎屑岩作为储层的油气藏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稳定克拉通盆地或者叠合盆地中最主要的油气藏类型。但是 ,通过近几年的勘探实践发现 ,在低孔低渗含油气区中 ,仍有具优质储集层的高产油气藏存在。从优质储层的构造、沉积和成岩等几个方面讨论了这些优质储层的形成条件、阐述了描述和识别优势储层的原则和方法基础。认为储层的原始物质组成和结构是影响其物性特征的最关键因素、先天母质条件是优质储层之本源 ,并认为从构造和沉积环境条件入手阐明优质储层的成因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德惠断陷有机烃类气与无机CO2气成藏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松辽盆地南部德惠断陷存在着丰富的有机烃类气和无机CO2气资源,应用烃类气与CO2气储集层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实测结果与构造演化史分析相结合,确定营城组烃类气藏是二期成藏,时间分别是泉头组沉积末期(103×106a)和嫩江组沉积期(83×106~76×106a);CO2气藏形成时间存在多解性(98×106a或者是10×106a)。烃类气藏与CO2气藏的成藏方式截然不同,烃类气是缓慢、持续成藏,CO2气伴随着幔源构造运动的发生与构造事件密不可分,是瞬间成藏。营城组天然气藏的成藏序次是,烃类气藏先期形成,CO2气藏后期形成。  相似文献   

19.
黄桥二氧化碳气田成藏特征与进一步勘探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以发   《天然气地球科学》2005,16(5):632-636
苏北黄桥CO2气田探明储量达200×108m3,属于海相与陆相共同成藏体系,具有陆相沉积环境之下油气成藏的特点。综合分析了该气藏成因,认为其有混合成因CO2的特点,指出借助现有的地质研究成果,可发现黄桥及周边地区的一系列有利含气构造,可扩大CO2气田勘探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