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研究危重患者血糖变化情况与预后关系。方法将121例ICU危重患者进行监测分为:正常组1组,中间组2组,高血糖组3组,超高血糖组4组。分析血糖变化与病死率关系及对治疗的反应。结果高血糖组和超高血糖组在危重患者的死亡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和中间组。而正常组和中间组两者统计学无明显差异。结论危重症入院血糖越高病情越重,预后越差,病死率越高,对降血糖治疗反应越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术中护理配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86例的手术配合。结果手术顺利,无并发症及手术意外的发生,有效缩短了手术时间。本组病例无1例死亡,术后8~15d均顺利出院。结论护士了解病人,做好术前准备,备齐特殊用物,熟悉手术步骤,配合技术娴熟,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腔内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571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腔内支架置入(PCI)术后出现7例支架内血栓形成进行分析,全部病例通过临床症状,心电图改变,以及冠状动脉造影而确诊。本组7例中2例为急诊PCI,合并高血压病患者5例,合并糖尿病患者2例。围手术期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肝素进行标准的三联抗血小板抗凝治疗。结果 3例患者于支架置入术后24h内出现支架内血栓,2例患者于支架置入术后24h~14d内出现支架内血栓,2例患者于支架置入术14d后出现支架内血栓,7例患者均有典型的心绞痛,ECG有典型的心肌缺血表现,冠状动脉造影(CAG)4例完全闭塞、TIMI血液0级,3例不完全闭塞、TIMI血液1级。结论支架内血栓是冠状动脉腔内支架置入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为0.5%~2%,其中直接PCI后的血栓形成率较高,多于术后3d内发生。其原因可能与多个支架、置入小直径长支架、危险因素(高龄、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未能理想控制、支架置入早期自行停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有关,置入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患者发生低于裸支架的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普外科腹部大手术后血浆白蛋白和前白蛋白的恢复情况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观察81例手术的普外科腹部大手术患者术前24h、术后24h、术后3d、术后7d的白蛋白和前白蛋白的变化情况,并跟踪观察患者在术后1个月内的并发症的发生。结果在此81例患者中有20例出现并发症。与术前相比,术后白蛋白和前白蛋白均会降低(P<0.01),在有并发症组中,术后3d与术后7d的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数值均无统计学意义(P<1.000、0.099),而在无并发症组,术后24h与术后3d、术后3d与术后7d的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数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大手术患者术后均出现白蛋白和前白蛋白降低,术后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恢复较晚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比较早期肠内营养(EEN)和肠外营养(PN)对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以ICU危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均27例。实验组在入院后24~48h内开始肠内营养,对照组给予肠外营养。检测比较2组患者的各项营养指标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EEN组AMC、TP、ALB明显高于PN组,而相关的并发症的发生明显低于PN组。结论危重患者应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以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是首选的营养支持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对24例老年急性腹膜炎患者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并发症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愈18例,治愈率达到75%。6例(25%)发生并发症,其中多脏器衰竭1例、术后出血1例、切口裂开1例、胃肠吻合口瘘1例、感染性休克1例、肠梗阻1例。二次手术4例(14.3),死亡2例(8.3%)。结论老年急性腹膜炎患者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手术、积极处理并存疾病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患者置管术后早期开始活动安全性和舒适度的影响。方法利用观察与问卷调查法,对比腹膜透析置管术后对照组(术后绝对卧床3d,第1天平卧位,第2、3天可取半坐卧位或坐位)和实验组(术后平卧6h,卧床24h,第2天室内活动,第3天根据腹部伤口情况适当增加活动)对Tenckhoff腹膜透析管的位置等并发症和舒适度的影响。结果术后并发症的情况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24、48h及72h患者疼痛的程度及强度2组差异有显著意义,实验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48h内实验组累计睡眠时间高于对照组,2组间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腹膜置管术后早期开始活动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且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24h动态心电图监测系统(Hotler)心率变异性(HRV)分析在不同心血管疾病中的变化,证实24h动态心电图监系统HRV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诊治患者200例,其中正常组50例,糖尿病患者50例,高血压组50例,急性心肌梗死组50例,使用24h动态心电图监测仪进行心率变异监测,应用时域法分析HRV各项指标(SDNN,RMSSD,PNN50),观察各组患者与正常组心率变异性各指标的差异,分析心率变异性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组HRV各项指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患者和急性心肌梗死HRV各项指标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心肌梗死后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HRV各指标较未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明显降低(P<0.05)。结论 24h动态心电图监测系统HRV各项指标的降低是判断自主神经受损常用的定量指标,是预测心脏病人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可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切口治疗阑尾炎的临床效果和优势,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方法回顾分析我院采用小切口治疗的95例各型阑尾炎的临床资料。结果 9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0~50min,术后下床活动时间8~16h,术后肛门排气时间8~24h,术后住院3~5d;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小切口治疗阑尾炎,具有切口小、创伤轻、损伤小、患者下床早及恢复快等优点,尤其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4例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对照中老年组,从冠状动脉造影,心功能情况,危险因素等三方面来分析青年人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结果冠脉造影24例,其中冠状动脉痉挛2例,其余均有冠脉血管的病变,心功能正常18例,心功能不全1~3级6例。结论吸烟、饮酒是造成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最主要诱因。冠脉血管以单支病变为主,并发症少,死亡率较低,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低分子肝素(LMWH)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03年5月至2007年8月行PCI的患者106例,随机分为LMWH组和普通肝素(UFH)组,LMWH组50例,UFH组56例,LMWH组于PCI术前12h皮下注射立迈青5kU,手术开始时于股动脉鞘内注入5kU,注射药物8h内不再追加,术后即刻拔除股动脉鞘管。UFH组手术开始时给予UFH10kU静脉注射,术中每超过1h追加2kU,术后6h拔除股动脉鞘管。结果LMWH组PCI患者术后及住院期间未见急性和亚急性血栓形成,住院期间未发生死亡、急性心肌梗死、紧急血管重建等心脏事件。UFH组PCI患者有1例于置入支架后发生急性血栓形成,经球囊扩张后血栓消失,PCI术后及住院期间未见急性和亚急性血栓形成。LMWH组无一例周围血管并发症及迷走反应发生,UFH组6例发生不良反应,2例股动脉穿刺局部发生血肿,4例出现迷走反应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MWH在PCI术前12h皮下注射5kU,手术开始时于股动脉鞘内注入5kU,安全有效,可以在PCI术后即刻拔除鞘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经桡动脉与股动脉入径行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护理模式。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84例的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107例)与经股动脉(77例)入径行PCI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结果桡动脉组迷走神经反射、皮下血肿及出血、尿潴留及腰背痛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的PCI治疗,术后并发症少,便于手术与护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与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主要探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直肠冲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利用本院近年来收治的48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进行研究,各24例,进行不同方法的治疗(直肠冲洗和未冲洗,冲洗组在切除肿瘤前进行了阻断直肠,然后即刻用碘仿2000mL作为冲洗液,经肛门对远端直肠进行分次冲洗),并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远端直肠冲洗组有病例找到癌细胞几率<未冲洗组。结论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远端直肠冲洗可以提高低位直肠癌的治疗效果,为低位直肠癌保肛治疗提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临床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3例产后大出血患者进行常规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对其进行临床观察治疗。结果27例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臀部及会阴、大腿部胀痛,休息24~72h疼痛自行缓解,11例患者有轻度发热症状,1d后降至正常范围。所有病例均康复出院,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针对产后大出血,应及时给予保守和手术治疗,迅速有效止血,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防止感染及并发症,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头位难产患者行剖宫产的手术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24例头位难产行剖宫产患者的类型、手术切口和术中出血量、并发症预后。结果胎头位置异常73例,占58.9%,脐带绕颈引起胎头不衔接及产程延长15例,占12.1%;宫缩乏力病例中共发生21例。占16.9%;软产道及骨产道异常3例,占2.4%;109例为子宫下段切口,15例为子宫体切口;术中出血>400mL 10例,术后24h内出血>400mL 4例;患者无术后感染及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无产妇死亡,胎儿死亡2例,其中1例重度窒息,36h死亡,1例死于肺不张。结论胎头位置异常是发生头位难产的主要原因,大多数胎头位置异常为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产程异常为另一重要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16.
叶棋  王月平 《化工之友》2008,27(3):78-79
目的 探讨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采取交替半卧位(床头抬高30°)与平卧位对舒适度的影响.方法 将患者分两组,A组为对照组,术后按常规进行护理,平卧位,穿刺点弹性绷带包扎并用1 kg沙袋压迫8 h,术侧肢体制动12 h,24 h后下床活动;B组为实验组,术后根据患者需要取半卧位(床头抬高30°)与平卧位交替,穿刺点弹性绷带包扎并用1 kg沙袋压迫8h,术佣肢体制动12 h,24 h后下床活动.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差异,而B组的舒适度明显大于A组.结论 B组的护理方法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减少术后的不适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冠状动脉遣影结果的影响。方法32例NSTE-ACS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替罗非班 常规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疗程24h。结果治疗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70%者5例(31.3%),较对照组(9例,56.20%)明显减少(P<00.5),结论盐酸替罗非班在标准治疗基础上能明显减少NSTE-ACS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肝脏损伤的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按照不同方法行不同治疗方法,观察患者预后。结果治愈70例,死亡3例,死亡率4.1%。结论外伤性肝破裂的术后并发症一般来说比较多,需要进行严密的检查,防止病人治疗中的并发症现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急性心肌梗死(AMI)前有或无心绞痛对发病情况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128例初发AMI患者进行统计分析,根据AMI前72h那是否发生心绞痛将研究对象分为心绞痛及无心绞痛两组。两组患者均进行6h内溶栓或直接PCI术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左室功能及近期预后。结果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但发病前有心绞痛患者的心功能明显优于无心绞痛组,在预后方面也较无心绞痛组更好。结论由于缺血预适应机制的存在,急性心肌梗死前心绞痛患者的左室功能及预后较无发病前心绞痛患者更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癌胃切除术后肠内外营养支持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胃癌切除术后实施肠内外营养支持的护理资料。结果42例胃癌患者于营养支持第一阶段行全胃肠外营养(TPN)治疗期间5例发生代谢性并发症,其中3例发生高血糖反应,2例发生低血糖反应。36例患者于营养支持第二阶段行肠内营养(TEN)治疗期间4例出现胃肠道反应。全部病例营养状况均有不同程度改善。57例患者治愈出院,8例患者好转出院,无死亡病例。结论做好营养支持的护理工作是改善胃癌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之一,其措施安全可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