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心力衰竭(心衰)是多种心脏疾病的终末期结果,心衰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比例高达30%。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心衰患者生存率较无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低。心衰与室性心律失常互相恶化,恶性循环。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心衰患者,需根据指南推荐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对左室射血分数减小的心衰患者,建议植入ICD,导管消融治疗植入ICD的患者需早期干预。必要时可进行去交感神经节治疗。  相似文献   

2.
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常常出现心力衰竭(心衰)和心律失常,这两种情况常同时出现又互相恶化。在心衰合并心律失常中,以室性心律失常多见且危害性大。恶性的室性心律失常可直接导致患者死亡,复杂类型的室性早搏和非持续性室速又与心衰患者的猝死发生密切相关。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在治疗时除基础疾病的治疗、心衰本身的纠正外,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有其特殊性。现介绍心衰时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临床意义、各种检出方法的评价、治疗进展及猝死的综合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3.
对充血性心衰无症状性室性心律失常治疗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衰患者中高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与高猝死率并存。无症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心衰患者是否应进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尚存争议。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临床意义需要深入研究。高危人群的识别应综合多种方法。目前,多主张不宜预防性抗心律失常治疗。  相似文献   

4.
电生理紊乱可见于心衰的任何阶段。这是由于心脏机械因素、神经内分泌失调、电解质异常或心肌缺血和心血管药物影响等原因。各种形式的传导阻滞、心动过缓性心律失常是心衰患者的普遍特点。24小时记录,心衰患者的单个或成对的室上性早搏和室上速十分多见。作者收集的有关心衰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文献资料表明,87%有成对和/或多源性室早,54%有短阵室速。心衰患者既可有室上性心律失常又可有室性心律失常。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是危重心脏病的信号。在心功能Ⅳ级,1/3患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心衰患者QT离散度的变化与室性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性的相互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1月-12月收治的100例心衰患者视为观察组,另纳入同期收治的50例体检健康者视为对照组.检测全部受检者的QT离散度、室性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性,分析QT离散度的变化与室性心律失常、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性.结果 心衰死亡组QT离散度大于心衰存活组和对照组,心衰存活组QT离散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心律失常组QT离散度大于轻度心律失常组和无心律失常组,轻度心律失常组QT离散度大于无心律失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心律失常心衰组心率变异性小于无心律失常心衰组和对照组,无心律失常心衰组心率变异性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心衰患者QT离散程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程度呈正相关(P<0.01),与心率变异性程度呈负相关(P<0.01).结论 心衰患者QT离散度的增加,心率变异性的减少,对心衰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有重要的监测意义.  相似文献   

6.
扩张型心肌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心力衰竭和各种复杂心律失常,其中心律失常包括房性、室性、房室交界性及混合型表现,它是一种发病年龄早、常见的、致死率极高的心血管临床综合症,有资料表明心衰死亡原因与突发性的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心动过速有关,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扩张型心肌病心衰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预测猝死的发生,从而减少扩张型心肌病心衰患者的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正> 慢性心衰病人出现无症状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非常常见,但该病人的频发,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与猝死是缺乏联系的。因为,1.复杂室性心律失常可能是左心室衰竭的非特异性表现。长期随访发现,伴有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轻度心衰患者病情大多进行加重,而非猝死。2.猝死的原因不是恶性心律失常,患有冠脉疾病的心衰患者其猝死的最常见原因是急性心肌缺  相似文献   

8.
心衰患者合并无症状性室性心律失常时,死亡率和猝死明显增加。心衰或同时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时,某些药物虽然可以减轻患者的症状,但是否能延长其寿命尚有争论。目前认为,胺碘酮能有效地防治室速和室颤。为此,美国24家医院合作进行了一项多中心的临床试验,旨在评估胺碘酮是否能减少心衰合并无症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是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研究显示心脏性猝死中有75%以上与室性心律失常有关。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从药物治疗到非药物治疗,均有较大的进展,本文就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血清镁检测正常的情况下,补充镁离子辅助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纳入2015年6月~2015年9月住院治疗的100例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经血镁检测均在正常值0.7-1.1mmol/l范围内,随机将患者分为镁治疗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衰、心律失常治疗,镁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补充镁离子,观察补充镁离子对于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结果静滴后24h内血镁浓度、治疗1个疗程血镁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镁治疗组24h室性期前收缩、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次数显著减少(P0.01),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2);无显著不良反应。结论将血清镁测定作为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常规检查,对该类患者早期补镁治疗,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11.
慢性心衰病人出现无症状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非常常见,但该病人的频发和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与猝死间是缺乏联系的。因为①复杂室性心律失常可能是左心室衰竭的非特异性表现。长期随访发现,伴有特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轻度心衰患者病情大多进行性加重,而非猝死。②猝死的原因不是恶性心律失常,患有冠脉疾病的心衰患者其猝死的最常见原因是急性心肌缺血。如果无症状的室性心律失常不导致猝死,那么就不必要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来预防,这也解释了药物为什么不能预防该种患者的猝死。更复杂的是,对于患有严重心脏功能障碍的病人,理想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药效会降低,而且它们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心率减速力和连续心率减速力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作用。方法运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对入选患者分成心衰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率减速力和连续心率减速力的差别。结果心衰组和对照组的心率减速力和连续心率减速力有明显差异(p0.001)。心衰组患者发生室性心率失常的亚组分析显示心率减速力和连续心率减速力测定对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具有预警作用。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率减速力和连续心率减速力减低,预示心衰患者容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具有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13.
室性心律失常是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重要死因,常因未能有效控制而使心衰难以纠正,许多抗心律失常药物因有不同程度的负性肌力作用使用不当而加重心衰。2005年10月~2007年10月,我们探讨了胺碘酮治疗心衰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左西孟旦对顽固性心衰患者脑钠肽前体(pro-BNP)、心脏彩超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观察研究左西孟旦治疗顽固性心衰患者的效果.方法 筛选出顽固性心衰患者80例,随机分成2组,分别给予左西孟旦和米力农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测pro-BNP、LVEF、LVEDV和室性心律失常的次数.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经左西孟旦治疗后患者的pro-BNP和室性心律失常的次数显著下降;两组间LVEDV下降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西孟旦组LVEF显著升高.结论 左西孟旦治疗顽固性心衰优于传统正性肌力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心衰)大鼠心肌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方法:大鼠心衰模型由腹主动脉缩窄法构建并通过超声检测。运用S1S2程序刺激诱发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记录各组室性心律失常诱发情况。运用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TNF-α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心衰大鼠心肌组织TNF-α表达显著增加,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亦明显增高(P<0·05);而心衰大鼠经重组人TNF-α受体融合蛋白(rhTNFR:Fc)干预后心衰状况有所改善,TNF-α表达显著减少,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亦明显降低(P<0·05)。结论:心衰大鼠心肌组织TNF-α表达明显增加,大量TNF-α表达与心衰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动态心电图监测的意义。方法应用24h动态心电图记录分析119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并按NYHA分级标准将其分为4组,比较各组间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比较分析心功能分级与心律失常程度,并对其中54例心衰患者进行了为期3年的随访,以比较各组生存情况。结果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随心衰级别的加重而升高。结论动态心电图24 h监测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对病情估计及预后判断极具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心力衰竭中的室性心律失常(4)4.室任心律失常的治疗心力衰竭患者在疾病相对稳定阶段大约50%突然死亡。心衰患者为什么会猝死,认为与心律失常有夫。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能否降低心衰患者的死亡率?迄今为止,尚无一个大规模前瞻性的临床试验能够证实某一种抗心律失...  相似文献   

18.
慢性心衰并低钾血症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心衰并低血钾时校正QT离散度(QTc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分别测量健康对照组。单纯心衰组、心衰并低血钾组及其血钾纠正后的QTcd,并进行比较,同时对各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心衰并低血钾组QTcd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血钾纠正后及单纯心衰组的(P<0.05-0.01)。结论:QTcd可作为监测心衰并低血钾时室性心律失常危险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心力衰竭患者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易发各类心律失常,其中,以合并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和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为最常见。对于心衰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而言,胺碘酮和β受体阻滞剂是既有效、又安全的药物选择,Ⅰ类抗心律失常药不宜使用。其他非抗心律失常药物,如他汀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对心衰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也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及临床治疗情况.方法 分析190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资料,住院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类型、住院时心脏超声示左室大小、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住院时脑钠肽(BNP)浓度,患者住院时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情况,一月后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情况和心衰用药情况.结果 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为普遍,并且伴随心脏扩大、心功能恶化,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加(P<0.05).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与无发生组比较,BNP显著增高(P<0.05);胺碘酮、稳心颗粒、参松养心胶囊为临床上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胺碘酮者与不使用者比较β受体阻滞剂使用量下降(P<0.05),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CEI/ARB)类药物量无明显变化.结论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与预后相关,临床抗心律失常药物与治疗心衰药物有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