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采用静态法,在耐高浓度SO2腐蚀的常压装置中,测定SO2在N,N′-二(2-羟丙基)哌嗪(HPP)硫酸盐水溶液中的气液平衡数据。实验温度283.15~323.15 K,SO2分压7.50~101.12 kPa,HPP浓度5%~30%。研究结果表明,SO2溶解度随HPP浓度增大而显著增大,随气相中SO2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实验浓度范围内,同一温度及HPP浓度下,SO2分压增大,溶解度系数值相应增大,SO2在HPP硫酸盐溶液中的溶解过程不符合亨利定律。  相似文献   

2.
CO_2在MDEA水溶液中的溶解度测定及其数学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常压、高压搅拌釜中,测定了CO_2在N-甲基二乙醇胺(MDEA)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实验温度40~100°C,CO_2分压1~1000kPa,MDEA浓度2.0~4.28kmol/m~3.用测得的平衡数据,分别建立了能满足工程应用的简化模型和热力学模型.本立用Gibbs-Duhem方程计算了CO_2在MDEA水溶液中的溶解热.  相似文献   

3.
低分压CO2在有机胺水溶液中的溶解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一套用于测定低分压CO2在有机胺水溶液中溶解度的实验装置。在298、308 K下分别测定了低分压CO2在较低浓度的乙醇胺(MEA)、二乙醇胺(DEA)水溶液中的溶解度。结果表明,在较低的溶解度下,CO2在有机胺水溶液中的平衡分压接近于0;当溶解度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平衡分压随其增加而急剧增大,同时,温度的升高和有机胺浓度的增大均能增大CO2的平衡分压。通过实验数据拟合得到的理论模型参数与实验值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4.
CO_2在MDEA水溶液中的溶解度测定及其数学模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国文  张成芳 《化工学报》1993,44(6):677-684
在常压、高压搅拌釜中,测定了CO_2在N-甲基二乙醇胺(MDEA)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实验温度40~100°C,CO_2分压1~1000kPa,MDEA浓度2.0~4.28kmol/m~3.用测得的平衡数据,分别建立了能满足工程应用的简化模型和热力学模型.本立用Gibbs-Duhem方程计算了CO_2在MDEA水溶液中的溶解热.  相似文献   

5.
徐洁书  李博  王琪 《安徽化工》2018,44(2):91-93
考查了解吸温度、HPP浓度和HSO_3~-浓度等工艺参数对可再生有机胺脱硫剂N,N'-二(2-羟丙基)哌嗪(简称HPP)热解吸SO_2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解吸温度的升高,SO_2解吸率和解吸速率相应增大;HPP浓度增加时SO_2吸收速率增大,SO_2解吸率和净解吸速率降低,传质速率受影响;增加溶液中HSO_3~-浓度有利于SO_2解吸速率提高,不会影响吸收-解吸反应平衡。优化后的热解吸工艺参数,有助于实现HPP脱硫系统的节能。  相似文献   

6.
采用半动态法测定了在298,308 K下低分压SO2在N,N′-二(2-羟乙基)哌嗪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建立了该过程基于化学反应平衡和吸收相平衡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在较低的SO2分压下,SO2的溶解度随着分压的增加而急剧增加,当溶解度达到一定值时,溶解度随着分压的增加而缓慢增加;pH值越大、温度越低及N,N′-二(2-羟乙基)哌嗪浓度越高越有利于SO2的溶解,模型得出的溶解度与实验值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7.
在温度298—338 K,压力300—700 kPa,吸收剂浓度1—3 mol/L的实验条件范围内,讨论了CO2-吸收剂体系气液二相基本达到平衡时,CO2吸收量与体系温度,压力及吸收剂浓度的关系。根据亨利定律,引入温度及压力相关因子,建立了CO2在单胺溶液中的溶解度模型。模型对CO2在MEA、DETA单胺溶液中的溶解度预测效果较好,与实验值比较,误差在1%以下。引入增强因子β=1.06,并以单胺在混合胺溶液中的摩尔分数为系数,将CO2在单胺溶液中的溶解度叠加获得CO2在MEA+DETA混合溶液中的溶解度模型。模型对MEA+DETA混合胺的预测误差在1%—10%。  相似文献   

8.
MDEA-MEA混合有机胺水溶液吸收CO_2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黎四芳  任铮伟 《化工学报》1994,45(6):698-703
研究了N-甲基二乙醇胺(MDEA)和一乙醇胺(MEA)混合有机胺水溶液吸收CO_2的过程.根据双膜理论,导出了简化近似宏观动力学模型,用以预测混合有机胺水溶液吸收CO_2的速率.该模型考虑了化学反应之间的交互作用,用三次多项式近似表示反应组分在膜中的浓度分布.在各种条件下测定了搅拌反应器内MDEA/MEA水溶液吸收CO_2的速率.模型计算值与实验测定值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9.
选用二甲基亚砜作为一种新的脱硫吸收剂 ,用静态法在常压吸收装置中 ,实验测定了低浓度SO2 在二甲基亚砜中的溶解度。实验温度 2 93.15— 313.15K ,SO2 分压 0 .15— 3kPa ,根据测得的气液平衡数据 ,建立了溶解度模型。通过单纯形寻优法求得NRTL二元交互作用参数 ,据此模型算出的溶解度与实验值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10.
为了获取K_2SO_4在聚乙二醇(PEG1000)-水混合溶剂中的溶解行为,采用等温溶解平衡法测定(288, 298, 308) K下三元体系K_2SO_4-PEG1000-H_2O的平衡溶解度、密度和折光率,并绘制了相应的相图、密度-组成图和折光率-组成图。研究发现:随温度变化,相图结构发生了变化。当温度为288和298 K时平衡相图由不饱和液相区(L)、一固一液区(S+L)和两固一液区(2S+L)构成;当温度为308 K时平衡相图由不饱和液相区(L)、一固一液区(S+L)构成。随着溶液中PEG1000含量不断增加,K_2SO_4溶解度减小,温度对盐析率影响较小。采用修正后的Pitzer模型对该体系溶解度进行了理论计算,计算发现:实验数据和计算数据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1.
12.
掌握Fe2+/H2O2体系O2的生成路径,可为避免H2O2无效分解,开发经济高效的Fe2+/H2O2体系利用技术指明方向。采用添加自由基捕获剂的方法,探究Fe2+/H2O2体系内各种自由基对O2生成速率的影响,进而确定O2的生成路径。结果表明:Fe2+/H2O2体系内不会产生大量O2-·,O2-·不是生成O2的主要反应物质;O2-·被全部捕获后,体系中仍产生大量O2-·,但此时无O2生成,证明生成O2的反应由·OH和HO2·两种自由基直接参与。分析认为反应·OH+HO2·-H2O+O2是体系内O2生成的主要路径。控制Fe2+/H2O2体系定向生成·OH,抑制HO2·的产生,是提高Fe2+/H2O2体系中H2O2利用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14.
何扣宝 《化学世界》2007,48(11):675-677
采用一锅法的工艺通过甲基丙烯酸先酰氯化,再与2,2,2-三氟乙醇在催化剂4-二甲氨基吡啶的催化下酯化的方法,方便快捷地制备了甲基丙烯酸-2,2,2-三氟乙酯,并根据实验结果讨论了影响反应的主要因素。最佳反应条件是:二甲基甲酰胺(DMF)和4-二甲氨基吡啶(DMAP)的用量为5%~10%(质量比),甲基丙烯酸∶氯化亚砜∶2,2,2-三氟乙醇=1.1∶1∶0.9(摩尔比),反应温度为50~60℃,收率达到95%以上。  相似文献   

15.
张学平  崔瑞芝  刘乾  桑世华 《化工学报》2016,67(11):4552-4557
采用等温溶解平衡法研究了两个三元体系PbCl2-ZnCl2-H2O和CaCl2-PbCl2-H2O在373 K时的相平衡,测定了平衡溶液的溶解度和密度,并根据溶解度数据和对应的平衡固相绘制了相图和密度-组成图,根据相图对单变量曲线和结晶区进行了讨论。研究发现,两个三元体系均为简单共饱和型,均无复盐和固溶体生成,有一个共饱点,两条单变量曲线,两个结晶区。平衡液相对应的固相由XRD确定,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17.
Li2O-Na2O-K2O-CaO-MgO-Al2O3-SiO2系统乳浊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Li2O-Na2O-K2O-CaO-MgO-Al2O3-SiO2系统釉进行了较全面的正交试验研究,找到了影响该系统釉乳浊及釉面质量的主次因素,获得了性能良好的乳浊釉及其较优乳浊釉配方.  相似文献   

18.
生产乙炔对电石的要求及乙炔清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国内外乙炔大部分仍是由电石制得。然而由于工业电石除CaC2 外还含有很多杂质 ,所以生产乙炔不仅要求电石的纯度、粒度 ,还要求水温。一般电石的块度采用 8~ 2 5mm ,发生器温度控制在 85± 5℃ ,乙炔气体中含H2 S、H3 P、NH3 等气体会使氯乙烯合成氯化催化剂活性下降。因此 ,必须对乙炔气体进行清洁。采用次氯酸钠液体的氧化性将乙炔中的杂质氧化成酸性物质而除去。  相似文献   

19.
SC(NH2)2-H2O2-Cu2+-OH-封闭体系非线性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秋玲  张洪林 《化学世界》2007,48(1):16-17,22
利用微量量热仪测定体系热功率随时间的改变。对于SC(NH2)2-H2O2-Cu2 -OH-封闭体系,测定了不同浓度,不同温度下,体系的单峰振荡行为,得到了不同温度,不同浓度下的振荡周期,并由此计算出振荡反应的表观活化能和反应级数。并得到下列关系:1t∝c-0.3355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