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混合光无线宽带接入网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光无线接入”是近年来才被广泛重视的研究问题,将光和无线两者结合的优势就是光无线接人最大的特点,即实现宽带灵活的信息接入。凡是以实现光和无线通信无缝对接为目标的技术都可以被纳入这一范畴。这包括混合光无线接入,自由空间光通信,光载无线等众多范围。混合光无线接入产生了混合光无线宽带接入网,本文对混合光无线宽带接入网的结构及光载无线技术在混合光无线宽带接入网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孙曦光 《电信技术》2007,(12):106-108
1 FTTx宽带光接入网络的发展是大势所趋 随着互联网和宽带应用的进一步发展,以"铜缆"为基础的电信网络必须逐渐向宽带多媒体架构转变.近几年来,运营商虽然已经在核心网和IP承载网进行了大量投资,但是以DSL技术为主的接入层仍然存在带宽瓶颈,大力发展FTTx宽带光接入网络已经成为全球运营商的共识.  相似文献   

3.
《电信网技术》2009,(2):71-77
宽带业务已成为运营商主要推广的重点业务之一,进入宽带时代用户对功能的需求有了很大的提高,所要求满足的功能已经不仅是通信功能,或者简单的内容需求,而是更高级的娱乐、教育、医疗等功能。电信业务正在往宽带、融合、个性、开放的方向进行演进。为应对带宽激增的需求,利用光纤的高带宽优势,采用光纤接入技术取代传统的铜线接入方式,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本文介绍了烽火通信EPON光接入解决方案,分析了烽火通信EPON解决方案的优势与社会效益,并对烽火通信EPON光接入解决方案的应用情况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下一代宽带接入网的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敖立  党梅梅 《移动通信》2006,30(6):26-28
接入网“光进铜退”的趋势已经得到包括运营商在内的业界的广泛认可,光接入技术将成为下一代接入网主要采用的技术之一。同时,随着无线通信特别是移动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将宽带技术和无线移动通讯技术结合而诞生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日益受到人们重视。可以预见,在下一代宽带接入技术中,宽带无线接入将成为宽带光接入网的有效补充,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就下一代接入网中这两种最受关注的宽带接入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GPON--新一代宽带光接入网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简要介绍了目前最为先进的宽带光接入技术-GPON,通过与另一种重要的光接入技术EPON的比较,指出了其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6.
在阐述了光接入网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多元化环境下PON技术光接入网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对其中EPON技术进行了重点分析研究。光接入是宽带接入网的长期发展趋势,光将不断地向最终用户推进。  相似文献   

7.
宽带业务的快速发展给传统接入技术带来了压力。无源光网络(PON)技术作为最新的点到多点的光纤接入技术,在宽带接入技术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对PON技术在宽带接入网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光纤通信技术也有了较大进步。光纤通信技术中,作为解决宽带传输瓶颈问题的最经济合理方法的无线光接入网已经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本文主要阐述了无线光接入网的关键技术,通过对无线光接入网的概念分析、无线光接入系统的光收发单元的分析、无线光接入的编码和调制解码的技术分析以及其备用电路无线光链路用微波的分析来实现无线光接入网技术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光纤通信技术也有了较大进步。光纤通信技术中,作为解决宽带传输瓶颈问题的最经济合理方法的无线光接入网已经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本文主要阐述了无线光接入网的关键技术,通过对无线光接入网的概念分析、无线光接入系统的光收发单元的分析、无线光接入的编码和调制解码的技术分析以及其备用电路无线光链路用微波的分析来实现无线光接入网技术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0.
黄芬 《通信世界》2007,(20B):16-19
电信网发展到今天,正在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呈现出宽带化、IP化及业务融合化的趋势。电信网宽带化首当其冲的就是接入网的宽带化。近几年,为了适应网络和业务宽带化的要求,接入网的宽带化加快了步伐,正在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凸现出区别于其他专业网络最鲜明的特点。宽带接入技术分为有线接入和无线接入两种,有线接入技术的主流是基于电话线的数字用户线(DSL),基于光纤的宽带光接入技术,基于铜线的HFC和基于五类线的LAN。这几年市场上应用的主要是有线接入,其中主力技术是DSL。随着移动通信业务的迅速普及,无线宽带接入技术的发展也驶入陕车道,其中Wi-Fi,WiMAX等技术已经风靡全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FTTH的技术特征与方案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首先介绍宽带接入网的发展状况和主要应用,然后讲述宽带光纤接入网的主要优势,接下来详细分析了各种FTTH的技术特征与方案选择比较,着重指出各种FTTH技术都有其最佳使用场合和时机,其中点到点有源以太网光纤系统适合在低密度用户分散地区应用,点到多点无源光纤系统最适合新建或改建的密集用户区应用。我国的发展应跨越APON、BPON阶段,从宽带点到点以太网光纤系统和EPON开始,最终过渡到GPON阶段。  相似文献   

12.
光纤接入是直播卫星(DBS)覆盖技术近期发展的热点之一,尤其是用于新一代Ka波段卫星下传的宽带卫星直播电视信号光传输的光发射机与接收机的开发研制更是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对直播卫星下行信号和光接收机原理的分析,针对光纤宽带接入网的应用特点,设计并研制开发出了一款达到3 GHz带宽,用于接收宽带卫星电视光传输信号,具有较高灵敏度和较大动态范围的模拟光接收机.  相似文献   

13.
宽带接入发展趋势正从传统的铜线接入向。有线铜退光进,无线宽带移动化,有线无线相互补充。实现无缝接入。的目标演进。光纤宽带是固网宽带接入发展的必然选择。光接入面临多重挑战,需要综合考虑建设与运营维护、无源光网络光线路终端容量设置、光纤宽带对无源光网络(PON)光网络单元的要求、光纤宽带设备的管理、综合业务承载能力、多业务承载对业务控制层的影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传统ADSL或FTTB+LAN接入网的上下行非对称的传输使得速率低,故障点位多等缺点很难适宜宽带网络的技术需求,在宽带需求高速增长的状态下,现有的接入网络传输瓶颈难以满足速率需求。选用PON技术,设计ODN光分配网络来改造接入网,将单纤传输与无源光网相结合,体现了其独有的组网优点。改造结果表明,PON技术在宽带接入“最后一公里”组网中的应用,传输速度提高了60%,境外网站下载速率为800Kbps,本地网站下载速率最高可达1.86Mbps。  相似文献   

15.
在简要阐述近年来我国及有关国家提出将"宽带战略"作为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的基础上,指出了FTTH是目前光纤接入网络可行的主要接入方式;详细论述了FTTH网络OLT部署、光分配网、网络贯通与资源匹配及网络质量等方面的建设策略;还就光纤宽带网络建设的"建"与"用"相匹配、运维支撑体系建设及技术创新等问题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16.
宽带光纤接入网及其发展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指出各种宽带光纤接入网都有其最佳使用场合和时机,宽带点到点有源光纤系统最适合企事业用户;宽带点到点有源以太网光纤系统适合在低密度用户分散地区应用;宽带点到多点无源光纤系统最适合新建或改建的密集用户区应用.文章认为中国宽带光纤接入网的发展将可能跨越ATM无源光网络(APON)、宽带无源光网络(BPON)和以太网无源光网络(EPON)阶段,从宽带点到点以太网光纤系统和千兆比特以太网无源光网络(GEPON)开始,较快地过渡到千兆比特无源光网络(GPON).  相似文献   

17.
宽带光接入网——下一代接入网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敖立  李青 《电信科学》2006,22(7):25-28
本文介绍了宽带光接入网的应用类型,对FTTx的几种应用模式进行了归纳,并对当前宽带接入网应用的EPON、GPON技术进行了比较,最后对未来的一些技术热点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新一代塑料光纤接入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光纤接入技术是最有前途的宽带接入技术,实现光接入网的最终目标是光纤到办公室(FTTO)和光纤到用户(FTTH)。从光纤接入网的基本结构及其类型出发,讨论了塑料光纤在短距离通信中的优势和它在楼宇用户网络方面的应用,指出塑料光纤接入网是新一代光纤接入网的一个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一种由宽带基础设施运营商统一建设并运维光纤宽带接入网的模式,阐述了多个宽带业务运营商共享接入网的建设方案,分析了该模式在规划建设和运维方面的优缺点,提出了接入网未来网业分离的可能演进方向。  相似文献   

20.
光纤通信技术最新动向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先讲光纤通信在国家宽带通信网的骨干运输网中应用和技术的新发展,包括宽带光纤放大器,密集波分多路系统,激光器-调制器集成,光电子集成接收端机以及光子器件和全光通信网,然后介绍光纤通信在市内接入网,有线电视网和专用局域网中应用和技术新发展,包括光纤连到住家,光纤连至路边,光纤连至大楼三种情况,以及光纤与同轴混合和无源光纤网两种办法,最后,讲到固定通信与移动通信聚合,光纤与无线并重,光纤通信技术将继续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