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黑河地区现存方志文献中关于水旱灾害的记载为基础,同时利用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清代以来黑河地区水旱灾害时空变动进行了初步探讨。首先,统计了该地区水旱灾害的次数并大致确定了水旱灾害的等级。其次,分析了水旱灾害的年变化、季节变化和周期变动趋势。第三,以政区为纲,分析了黑河地区水旱灾害的空间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气象统计方法对1961-2010年黑龙江省北部稻区和1981-2010年黑河地区的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气象因子进行分析,旨在为黑龙江水稻北扩提供理论基础,为黑河地区气候区划,确定水稻最适宜推广区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北部稻区及黑河地区气候变暖明显且速率较快,雨量较为充沛,日照充足,较适合水稻生长。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黑河地区在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期间戈壁12天、沙漠6天逐时塔站观测资料以及胡隐樵等的组合法所获得的感热、摩擦速度等,用倒算法估算了黑河地区地面通量的阻曳系数值,最后根据所估算的阻曳系数值,进行了边界层过程对短期天气预报影响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黑河地区的阻曳系数存在较明显的日变化;所获得的黑河地区戈壁及沙漠下垫面的日平均阻曳系数估算值大体是合理的;边界层过程仅对个别敏感区或盛行局地影响的短期天气过程有较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张立盛  钱正安 《高原气象》1994,13(3):257-265
本文利用黑河地区地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期间戈壁12天,沙漠6天逐时塔站观测资料以及胡隐樵等的组合法所获得的感热、摩擦速度等,用倒算法估算了黑河地区地面通量的阻曳系数数值,最后根据所估算的阻曳系数值,进行了边界层过程对短期天气预报影响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黑河地区的阻曳系数存在较明显的日变化;所获得黑河地区戈壁及沙漠下垫面的日平均阻曳系数估算值大体是合理的;边界层过程仅对个别敏感区或盛行局地影响的短期天  相似文献   

5.
黑河流域生态环境气象卫星遥感监测研究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郭铌  杨兰芳  王涓力 《高原气象》2002,21(3):267-273
根据甘肃降水资料和农业气象资料得出1989年和1998年为相似年景,利用1989年和1998年NOAA气象卫星AVHRR晴空资料,判识出黑河流域植被,积雪和水体,并根据相应的计算方法得出植被指数,积雪面积和水体面积,对10年来黑河上游地区的植被和积雪,中游地区绿洲植被和下游地区植被和湖泊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年来黑河上游和下游地区植被在退化,中游地区绿洲面积增加,植被指数增高;1989年与1998年黑河上游山区积雪面积变化特征一致,但1998积雪融化明显快于1989年;下游湖泊面积1998年较1989年严重退缩。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大量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揭示了黑河地。太阳辐射及地面辐射平衡方面的若干基本事实;系统地阐述了黑河地区辐射气候特征;同时对这一区域的辐射气候资源进行综合评价,指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潜力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1引言黑河地区自动气象站运行2 a多以来,出现过许多安全故障,究其原因主要是客观因素造成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人为原因。这些因素造成了观测数据的异常、丢失或设备损坏等现象。本文根据对黑河地区自动气象站的维护经验,对各类安全故障进行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河西内陆河流量长期变化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利用甘肃省河西地区3条主要内陆河石羊河、黑河、疏勒河40余年的流量资料以及河西走廊地区和祁连山区气象资料对河西地区内陆河流量的长期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所获结果进行了讨论,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黑河流域土壤质地分类数据建立及其模拟效果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全球土壤质地类型分布在黑河地区的数据(下称原全球数据)不能体现该流域不同海拔高度土壤分布的非均匀性特征,为了定量表征研究区土壤的非均匀分布,在流域范围收集了53个土壤亚类剖面数据,对照土壤三角,与国际通用的STASGO 30 s土壤质地类型分类标准对应,基于黑河流域1∶100000土壤亚类分布图,建立了黑河流域30 s分辨率的土壤质地类型分布图(黑河数据)。这套数据可以描述出原全球STASGO 30 s数据不能表现出的山区和绿洲区的土壤非均匀分布实际。分别使用黑河数据和原全球数据作为下垫面土壤分布,运用耦合了陆面过程的中尺度大气模式,对黑河流域中上游区域进行了模拟,检验了两套数据对气温模拟的准确性,讨论了土壤分布变化对环境要素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黑河土壤分布数据对上游山区的气温模拟性能好于原全球数据,中游绿洲区使用两套土壤分布数据的模拟值都偏高,大部分站点使用黑河土壤分布数据的模拟值略高于使用原全球数据的模拟值。这可能与模式中使用的全球土壤水、热参数在研究区的代表性以及中游区的人类活动加剧了土壤温、湿度的时空异质性有关。因此,黑河流域土壤水、热参数以及高分辨率的土壤温、湿度分布是提高该区域土壤—大气相互作用数值模拟性能的重要途径。环境要素变化与土壤类型分布变化呈非线性关系。气温模拟值对土壤分布变化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10.
黑河地区绿洲一沙漠环流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6,自引:9,他引:6  
地气相互作用现象的研究对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意义重大。黑河地区绿洲和沙漠戈壁地表间水热特性的强烈差异所引发的绿洲—沙漠中尺度环流 ,能够影响该区绿洲生态系统的维持和发展。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RAMS成功地再现了黑河地区绿洲—沙漠环流 ,同时对环流出现时温、湿场的模拟分析表明 ,绿洲—沙漠环流的发生和发展直接依赖于非均匀下垫面热力场的差异 ,白天发展强盛 ,夜间作用小。环流作用能够保证绿洲—沙漠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平衡 ,对沙漠戈壁环境中绿洲的维持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干旱及高寒荒漠区土壤温湿度特征及相互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黑河试验1991年6月20日~8月21日、1990年12月17日~2月15日每天48个时次和第二次青藏高原试验改则及狮泉河1998年全年每天24个时次的土壤温湿度资料,采用功率谱分析、PCA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干旱及高寒荒漠区两种典型下垫面土壤温湿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土壤温度除日和年变化周期外还存在6~30天的不同周期;下垫面的非均匀性及其季节变化及温度梯度变化对土壤水分运动有很大的影响,冬季温度梯度变化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大于夏季温度梯度对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影响,且温度梯度与水分运动方向相反。  相似文献   

12.
陈满祥 《高原气象》1990,9(2):202-212
本文首先主要按水分条件对实验区内的土地进行了分类,然后又对1987—1988年度实验区的绿洲部分进行宏观的水平衡分析。分析表明,在张掖、临泽及高台绿洲带内年总散发量为585.3mm,接近于北京地区年降水量为625mm的生态环境。在该绿洲带内灌耕地的净耗水量平均为358.3m~3/亩,可作为绿洲地区合理用水的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13.
Using a modified numerical model with higher resolution both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irections,the surface fluxesof the sensible and latent heat in the HEIFE(Heihe Field Experiment)region were diagnosed.Based on statistical analy-sis for the diagnostic fluxes,the representativeness and location of observational stations in the HEIFE region were inves-tigated,a concrete scheme for setting up the observational stations in the HEIFE region with different underlying sur-faces are obtained and the general principle of choosing the locations of observational stations with betterrepresentativeness is proposed.  相似文献   

14.
河西地区非均匀下垫面的大气变性过程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14  
张强  胡隐樵 《高原气象》1996,15(3):282-292
利用HEIFE野外观测资料,分析了河西地区黑河流域夏半年下面动力和热力特性的不均匀 ;并以个别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晴天观测资料为例,客观地分析了绿洲与沙漠或戈壁下垫面突变所产生的近地层大气变性过程;初步解释发绿洲近地层逆温和沙漠或戈壁近地层逆湿的形成机制,同时也讨论了绿洲和沙的水汽输送过程。  相似文献   

15.
1981—2010年黑龙江省夏季土壤湿度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1—2010年黑龙江省土壤湿度数据,以富锦县、龙江县、双城县、黑河市、海伦县和宁安县为代表站点,分析黑龙江省东、西、南、北部和中部及牡丹江半山区各区域夏季(7—8月)0—50 cm土层土壤湿度的趋势变化和干湿变化,并采用Mann-Kendall法对土壤湿度变化趋势进行显著性和突变点检验。结果表明:夏季0—50 cm土层,黑河市、海伦县和龙江县土壤湿度在30 a间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尤其是西部的龙江县土壤湿度下降剧烈;而东部富锦县、南部的双城县和牡丹江半山区的宁安县土壤湿度无明显下降趋势。Mann-Kendall检验结果:近30 a中,黑龙江省夏季0—50 cm土层北部、西部和中部的黑河市、龙江县及海伦县土壤湿度下降趋势显著,并出现了突变区域,表明黑河地区、松嫩平原的西部和北部夏季土壤湿度的干旱化趋势和程度均越来越明显。黑龙江省中西部夏季土壤湿度年际间的下降可能与气候条件及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黑河流域土壤参数修正及其对大气要素模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根据Cosby等1984年总结的土壤特征参数计算方法和基于黑河流域53个土壤剖面数据,得到对应于美国农业土壤分类标准的黑河流域6类土壤的平均粘、砂含量,计算了黑河流域各类土壤的特征参数,分别采用Cosby等计算的土壤参数以及黑河土壤剖面数据计算的土壤参数,运用耦合了NOAH陆面过程模型的大气中尺度模式(Mesoscale Model version 5,MM5)模拟土壤参数变化对黑河流域中上游大气要素模拟的影响。结果显示:b参数和饱和导水率改变对局地能量变化影响很大,饱和土壤水势以及孔隙度对局地水分传输变化影响较大。特征参数变化引起的温度场变化位于砂质土壤和粉壤土覆盖范围,而湿度相关要素场变化则主要位于中游绿洲粉壤土、粉土覆盖区。通过与观测值的比较发现,除阿拉善右旗外,使用Heihe数组土壤参数后模拟的气温、湿度及风场都有一定改进。  相似文献   

17.
黑河实验区AVHRR反射率资料的各向异性订正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吴艾笙 《高原气象》1990,9(2):136-144,T003
本文利用1988年9月黑河实验预试验期晴天AVHRR资料分析了实验区反射率观测值和植被指数对卫星观测角的依赖关系,讨论了应用Taylor和Stowe的各向异性订正函数对反射率观测值进行订正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分析结果表明:Taylor和Stowe的订正函数的应用有较好的订正效果,但对高反射率的戈壁沙漠和低反射率的山地森林地区仍存在一定偏差。植被指数基本上不依赖于卫星观测角,但观测区处在星下点附近时测得的植被指数值要比远离星下点时大一些。  相似文献   

18.
河西走廊地区以其独特的生态环境和气候特征一直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焦点区域,文中从该区温度、降水特征及其背景下区内绿洲生态环境变化两方面,对国内在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了初步的归纳整理和分析综述。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对黑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本文介绍了黑河流域的气候概况,分析了近40a流域内以气温和降水为主的气候要素变化,得出黑河流域发生了以“增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流域生态环境受气候变暖的影响明显。在灾害性天气强度、森林面积、土地荒漠化、湖泊萎缩、草原退化等方面日趋恶化。并就如何保护黑河流域生态环境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