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美国基西米河生态修复工程的经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吴保生  陈红刚  马吉明 《水利学报》2005,36(4):0473-0477
美国佛罗里达州基西米河1962~1971年的河道渠化工程,将本来蜿蜒的天然河流变成了几段近似直线的人工运河,提高了河道的排洪能力,但同时也对河流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为了恢复河流原有的生态面貌,进行了一系列的生态修复试验,包括改变上游水库的运用方式,塑造具有季节性变化的来流条件;修建拦河坝,人为抬高水位以恢复两岸的湿地;回填被渠化的河道,恢复其自然蜿蜒状态。基西米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利用渠化工程行洪时,不可忽视其对生态影响;通过恢复河道的自然水文水力条件进而重建其生态环境是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美国基西米河生态恢复工程的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介绍了美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河流恢复工程——基西米河生态恢复工程的概况,该工程是按照生态系统整体恢复理念设计的工程.文中分析了进行河流恢复的目的以及工程设计原则.基西米河生态恢复工程的经验告诉我们,按照传统的水利工程设计方法造成河流渠道化,会对河流生态系统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为减轻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的压力采取的河流恢复工程措施,又会付出很高的代价.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应避免重走西方国家的弯路,改进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方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3.
涝河渠化工程水毁原因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对涝河渠化工程水毁原因分析,指出渠化工程水毁重要原因是渠化河道设计比降大于平衡比降,从而导致河床大幅度冲刷下切,造成护岸等建筑物基础悬空坍塌。通过原因分析,得到几点启示:正确估计渠化河道平衡比降;合理确定渠化河道宽度;修建固定床面的建筑物,控制河床下切。  相似文献   

4.
5.
水利建设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力发展西部水利事业的同时亦必须认识到随之带来的生态影响.文章以大渡河上水利建设造成大渡河流域环境的变化为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6.
西北诸河区是我国大陆的重要生态屏障区,也是生态脆弱区,生态用水被大量挤占,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西北诸河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是维持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维持合理的地下水位、形成具有良性循环的水生态系统,应根据不同河流自身的水资源情况,遵循可行、合理、有限目标,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西北诸河生态环境需水应主要考虑维持河流两岸生态植被所消耗的水量、沿途蒸发渗漏损失和维持尾闾湖泊所需要的水量。通过分析计算得出,西北诸河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为798.18亿m3,占地表水资源量的63.17%,不同河流生态环境需水状况差别很大。  相似文献   

7.
筑坝河流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对策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中国,出于经济发展对能源的巨大需求和减少大气污染的考虑,在几条主要江河上正在建设或考虑建设更多的大坝。随着对河流生态环境的重视,能否将筑坝对环境与生态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已直接决定这些工程的成败。因此,关于筑坝对环境影响的研究变得必须且重要。为深化筑坝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本文从筑坝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常规降低筑坝影响的对策措施,三峡工程生态保护实践以及对策措施建议等方面加以总结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随着近几年来中国经济的增长,社会对于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并对十二五规划中关于生产环境保护的治理要求进行深化落实,在实际项目管控过程中,管理人员要对防汛治理项目以及生态环境结构和作用进行集中处理以及改善。文章针对中小河流的治理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对中小河流和生态环境之间的重要性以及生态环境下中小河流治理措施展开了讨论,旨在为管理人员提供有效的意见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绥棱县努敏河源区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的基本措施是禁牧育草、修牧育草、封山育林、综合治理和强化管理。实施生态修复工程需要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一系列的技术、政策法规支持及资金保障。  相似文献   

10.
美国圣佩德罗河是世界上著名的沙漠之河,流域内生物多样性保持较好。然而,由于最近几年人口的增长和工业的发展,该河流域的水量、水质和生物多样性都遭受了一定的影响。联合组成项目组为该河的恢复做了大量的工作,对此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1.
黄河水利枢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水利枢纽工程在调节水量丰枯,改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生态状况以及调节生态用水等方面作用巨大。但工程也改变了河流自身的形态,降低了河流形态多样性。客观地评价黄河水利工程建设对流域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得失,提醒人们对水利工程的工程理念进行反思。水利枢纽工程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2.
简述江西省抚河流域的概况、水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包括淤泥的堆积、水土的流失、水污染、沿岸圩堤的防洪标准普遍偏低等.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流域水生态环境恢复的目标,针对抚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的恢复目标提出了水权分配、水土保持治理、水工程治理、水质治理等方面的一系列初步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三门峡水库运行模式对黄河下游水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韦洪莲  倪晋仁  王裕东 《水利学报》2004,35(9):0009-0017
根据黄河下游在三门峡水库20世纪70年代投入运行后的实测资料,考虑水库的不同运行模式以及下游支流的入汇作用,研究了水库对黄河下游的水环境的影响。注意到黄河灌溉用水的主导作用,以河水中离子总量为指标,分析了三门峡水库运行对黄河下游水质的影响。考虑到断流是黄河下游最为突出的生态问题,以全年断流总长度为指标,分析了三门峡水库运行对断流严重程度的影响。研究表明,黄河下游各站离子总量与三门峡水库运行模式以及三门峡-花园口间支流入汇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断流严重程度主要受到水库运行模式的控制,据此提出了有利于降低离子总量和减轻断流严重程度,同时又兼顾发电和防洪的三门峡水库推荐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14.
南水北调工程对长江河口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对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和水源区的特点和现状作了综合评述 ,指出缺水区黄淮海流域的缺水特点。虽然调水水源区长江径流丰沛 ,但长江三角洲地区由于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 ,缺水现象时有发生。通过长江口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对如何尽可能地减少南水北调工程对长江口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16.
灌河口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及大型整治工程的实施导致该河口海洋水文与海洋环境生态要素发生了一定的时空变化,相关研究时间跨度亦比较大。对1980年以来灌河及其邻近海域的工程环境海洋学和环境生态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归纳,并结合2007年的实测水文资料对研究区域内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潮差沿程变化、潮流流速的大小潮变化、河口锋面、整治工程导致的泥沙输移、污染物入海量及口外水环境容量、环境生态动力学、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和浮游生物的时空变化及其与口外大型整治工程的关系等多个领域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何果佑 《水力发电》2003,29(11):10-13
西藏马查拉曲流域两岸植被稀少,沿河两岸无泉水出露,地下水位埋藏较深,且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4月还会出现断流,生态环境严重退化。而与之相邻不到15km的贺日马曲流域两岸却植被生长茂盛,覆盖率在60%以上,沿河两岸有众多的泉水出露,即使是在最枯季节,流量Q也大于2.0m^3/s,生态环境良好。造成马查拉曲流域生态环境严重退化的主要原因是不科学、无规划、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为此,提醒人们:高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破坏,就很难甚至无法恢复。  相似文献   

18.
Channelization typically modifies the energy regime and sediment transport capacity of rivers, triggering morphologic adjustments. Most past studies of channelization have focused on erosional responses involving channel incision and widening. Depositional adjustments to channelization, although noted in previous work, have not been documented in detail.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depositional response of the Spoon River, a headwater agricultural stream in Illinois, USA, to channelization. Historical aerial and ground‐based photography show that channelization of the Spoon River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produced a wide, deep trapezoidal drainage channel. Following this channelization, unvegetated alternate and mid‐channel bars developed on the bottom of the ditch. Sedimentological analysis of bar stratigraphy indicates that the bars grew through vertical accretion of horizontal sheets of sand‐and‐gravel bedload and organic‐rich drapes of fine‐grained suspended load. The horizontal sheets of sand and gravel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braided conditions shown on historical photographs. Late‐stage bar growth appears to have been dominated by progressive overbank deposition of suspended load as indicated by the presence of a thick, fine‐grained organic‐rich A horizon immediately below the surface of each bar. The development of a soil layer also suggests that the bars are stable—an inference supported by the thick grass cover on the bar surfaces. The net result of the depositional response is the formation of a meandering channel flanked by a discontinuous floodplain on the bottom of the ditch. The construction of a wide ditch relative to original stream size is a key factor promoting a depositional response to channelization. Allowing or actively promoting floodplain elements to form in overwidened ditches may be a viable management option for improving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channelized agricultural streams. The Spoon River has a diverse fish community compared to channelized streams in East Central Illinois that lack a meandering low‐flow channel. This morphological configuration apparently enhances geomorphological and ecological variability while sustaining the drainage function of the ditch. Copyright © 200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