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例运动神经元病的误诊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运动神经元病(MND)的病因,临床及特殊病理改变。方法:总结20例MND既往史,临床表现,肌电图及病理活检等。结果:20例中起病与中毒有关4例,感染有关2例,颈部外伤有关2例,20例中2例肌酶增高。1例脑脊液免疫球蛋白增高。20例中3例病理除表现神经源性肌萎缩外,同时并肌源性损害,20例中2例早期误诊为颈椎病。结论:MND发病可能与中毒、感染、外伤有关,成人型进行性肌脊萎缩症(PSMA)病理可变化多样。有慢性失神经和神经再支配的神经源性肌萎缩外,还有轻微肌病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平山病诊断要点,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认识,降低误诊率。方法报道我院近两年被误诊为运动神经元病的2例平山病病例,结合文献复习就平山病与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特点、神经电生理特性以及影像学诊断要点进行总结分析和鉴别。结果 :结合文献报道分析,平山病平均起病年龄16.91±2.47岁,男女比18.6:1,均表现以上肢远端受累为主的肌无力和肌萎缩,其中寒冷麻痹72.3%,手伸展震颤74.3%,肌电图示神经源性异常肌电改变,屈颈位颈椎MR有特征性改变:硬膜外腔见月牙形异常信号或流空血管影。结论 "寒冷麻痹及手平举震颤",是平山病临床表现,也是避免误诊的重要鉴别要点。颈椎MR特征性改变对确诊平山病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貌似运动神经元病的副肿瘤综合征13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副肿瘤综合征(paraneop lastic syndromes, PNS)为肿瘤在神经系统的远隔效应,是一类癌肿在并非转移或浸润的情况下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或肌肉的病变.表现形式多样,容易误诊.我院2000-2004年收治的13例副肿瘤综合征,均以运动神经元病临床表现为首发症状而被误诊为运动神经元病,现将误诊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8例成人烟雾病初诊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成人烟雾病病人都有高血压病的既往史。当以颅内出血性病变或缺血性病变就诊时,如在初诊时不能全面考虑和检查,不能仔细观察颅内出血或缺血的部位和其它特点,将极易误诊。现将我院自2000-07—2003-11间收治的成人烟雾病初诊误诊病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运动神经元病(MND)的临床特征及误诊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65例MND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误诊、肌电图、辅助检查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入组患者165例:ALS 122例(73.9%),其中确诊ALS 101例,临床或电生理拟诊ALS 21例;PMA 26例(15.8%);PBP 15例(9.1%);PLS 2例(1.2%)。男女比例为1.84∶1。MND患者发病年龄为20~80岁,平均发病为52.15±10.41岁,男女发病高峰均为50~59岁,二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山西省MND误诊率为42.42%(70/165),误诊为脑血管病的35.7%(25/70),误诊于基层医院77.1%(54/70)。结论 MND发病男性多于女性,山西省男性患病比例较国内相关报道高,发病年龄集中在50~59岁;分型中ALS是最常见的类型;MND误诊率高,脑血管病误诊居首位,误诊多发生在基层医院;影像学及电生理检查对MND的诊断有重大意义,临床上应积极完善相关辅助检查。  相似文献   

6.
脊髓型颈椎病与运动神经元疾病相互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5例其它疾病误诊为散发性脑炎(以下简称散脑),提出对其病因应重新认识,并分析其误诊原因。  相似文献   

8.
9.
<正>1病例男,43岁。因"反复感到身体不适2年余"于2007年11月15日入院。2005年9月因排尿困难,相关检查未发现异常,拟"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给予曲唑酮100 mg/d治疗,服药后出现头痛、胸闷、恶心、腹部不适及下肢关节疼痛,10 d后停服。2006年5月因"近事记忆力减退",外院CT检查示轻度脑萎缩,予以丹参注射液等治疗;因无明显改善5 d后来我科就诊,考虑"躯体化障碍",给予盐酸文拉法辛胶囊  相似文献   

10.
运动神经元病(M ND )是一种病因未明,选择性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脑干运动神经核、大脑运动皮质锥体细胞及锥体束的神经系统变性病。临床表现为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不同组合,特征表现为肌无力和萎缩、延髓麻痹及锥体束征。通常感觉系统不受累。多中年发病,病程为2~6 a ,男多于女,患病比例为1.2~2.5∶1。年发病率为(0.13~1.4)/10万。  相似文献   

11.
运动神经元病8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特点,分型及诊断标准进行分析。方法:总结81例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及辅助检查资料。结果:本病多见于50岁以上,平均发病年龄为53.86±14.14;以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和进行性脊肌萎缩症多见;肌肉无力和/或肌肉萎缩及锥体柬征为最常见的临床体征;误诊率高,易误诊为颈、脊髓病。结论:本病是一组老年前期和老年期多发的慢性进行疾病,误诊率高,诊断本病时应密切联系临床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2.
13.
运动神经元病伴颈椎病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正> 一般资料:男8例,女2例,年龄41~72岁,平均57.3岁。发病隐袭,进行性发展,病史0.5~8年,平均1年。4例住院前按颈椎病内科系统治疗无好转,首发症状:一侧或双侧上肢无力7例,一侧足跟痛伴下肢无力1例,双上肢麻木伴无力1例。  相似文献   

14.
15.
1资料 患者男性,59岁,报社编辑,因"右侧肢体活动不灵活3年,言语不清2年,左侧肢体无力、不能行走4个月."于2007年8月入院.患者于2004年9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肢乏力,行走拖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特点及分型。  方法 回顾性分析 1 65例运动神经元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各型均为隐性起病 ,男性较易罹患此病 ,SMA及PLS发病年龄较小 ,ALS及PBP发病年龄较大 ,各型的首发症状不一 ,肌电图是有效的确诊手段。  结论 各型运动神经元病有不同的临床特点 ,但可将PBP和PLS认为是ALS的变异。  相似文献   

17.
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 MND)是一系列以上、下运动神经元改变问为突出表现的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表现为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不同组合,特征表现为肌无力和肌萎缩、延髓麻痹及锥体束征.本科收治1例伴有眼肌麻痹的运动神经元病患者,病例罕见,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马德拉斯运动神经元病(Madras motor neuron disease,MMND)患者的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提高对MMND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MMND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国外MMND患者在临床特点上进行比较,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组3例患者均中青年起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多组脑神经支配肌受损和肢体的无力、萎缩。其中双侧面肌无力和萎缩、构音障碍最为常见,2例出现舌肌萎缩及震颤,1例有吞咽困难。肢体无力和萎缩上肢较下肢常见。所有患者均有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体征。血清肌酸激酶增高1例。肌电图均表现为广泛神经源性损害。临床上MMND应与肌萎缩侧索硬化、肯尼迪病、Brown-Vialetto-van Laere综合征等相鉴别。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可能对MMND有一定疗效。与国外患者相比,本组患者以对称的面肌无力起病较常见而无听力损害。结论 MMND通常表现为累及四肢、面部及球部肌肉的无力萎缩、锥体束征和听力损害。我国MMND患者与国外患者在某些临床表现上略有差别。  相似文献   

19.
运动神经元病162例的节段性运动神经传导测定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 isease,MND)常规节段运动神经传导和位移技术检测的特点。方法对162例MND患者和60名健康对照进行常规节段运动神经传导测定,同时对部分神经采用位移技术测定,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健康人常规节段运动神经传导测定显示:近端与远端比较,波幅和面积下降程度均小于20%,时限增宽小于15%;(2)在MND患者,常规节段测定共有76个节段(5.57%)波幅下降超过20%,45个节段(3.30%)面积下降超过20%,76个节段(5.57%)时限延长超过15%。仅有4例(2.5%)患者4条神经的4个常规节段(0.29%)达到运动神经部分性传导阻滞标准,但采用位移技术测定时均未达到短节段传导阻滞的诊断标准。结论在大部分MND患者常规节段运动神经传导测定正常,在部分患者也可以出现“传导阻滞样”的电生理表现,但其发生率极低,进一步采用位移技术测定有助于鉴别。  相似文献   

20.
帕金森综合征合并运动神经元病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是一组原因不明的,以进行性神经元变性为主要病理特点,临床隐袭起病,缓慢进展,表现为运动、感觉、认知、自主神经功能等障碍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包括Alzhe-imer病、帕金森病、运动神经元病、多系统萎缩、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皮质基底节变性等。这些疾病最初是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