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PET/CT在宫颈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com、维普、万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检索日期截止2013年7月11日,获取PET/CT诊断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文献。2名研究者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独立地筛选文献、提取资料,依据QUADAS(quality assessment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价,用Meta-Disc 1.4和Stata 12.0软件对其敏感度(SEN)、特异性(SPE)、阳性似然比(+LR)、阴性似然比(-LR)、诊断比值比(DOR)进行合并分析,并进行异质性检验,绘制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R)。结果 检索获得1 006条记录,最终纳入26篇文献,其中英文文献23篇,中文文献3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SEN合并、SPE合并、+LR合并、-LR合并、DOR、AUROC,验前概率和验后概率分别为0.73(95%CI:0.70~0.76)、0.96(95%CI:0.95~0.96),7.86(95%CI:5.30~11.65)、0.35(95%CI:0.28~0.45)、31.63(95%CI:17.17~58.25)、0.92(95%CI:0.89~0.94)、20%和73%。结论 PET/CT对比手术后病理诊断宫颈癌淋巴结转移有中度的敏感度和较好的特异性,可作为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安罗替尼联合PD-1抑制剂后线治疗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经标准二线或三线治疗失败的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安罗替尼联合PD-1抑制剂治疗,收集治疗期间疗效及安全性数据。结果 客观缓解率为36.4%(95%CI: 20.4%~54.9%),疾病控制率为81.8%(95%CI: 64.5%~93.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分别为7.6月(95%CI: 3.1~12.1月)和19.6月(95%CI: 15.1~24.1月)。常见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为疲劳(66.7%)、恶心和呕吐(54.5%)、高血压(48.5%)和腹泻(39.4%)。Cox回归分析显示:ECOG PS评分和FIGO分期是影响安罗替尼联合PD-1抑制剂治疗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安罗替尼联合PD-1抑制剂后线治疗晚期上皮性卵巢癌初步表现出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基因+936C/T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与乳腺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获取有关VEGF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的病例-对照研究,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择文献、并从纳入文献中提取相关数据,以病例组和对照组基因型分布的比值比(OR)为效应指标,应用Stata12.0软件以不同合并模型对各研究原始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VEGF基因+936C/T位点共纳入10项研究,累计病例8752例,对照8961例,合并分析结果:加性模型T vs.C:OR(95% CI)=0.90(0.81~0.99);共显性模型CT vs.CC:OR (95%CI )=0.88(0.78~0.90),TT vs.CC: OR(95%CI)=0.91 (0.74~1.12);显性模型TT+CT vs.CC:OR(95%CI ) =0.88 (0.78~0.99); 隐形模型TT vs.CT+CC: OR(95%CI)=0.93 (0.76~1.15)。结论 VEGF基因+936C/T位点多态性与乳腺癌的易感性有关,T等位基因可能降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系统评价磁共振成像(MRI)对直肠癌盆腔侧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计算机检索EMbase、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CNKI和WanFang Data数据库,搜集磁共振诊断直肠癌盆腔侧方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9年3月。由两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 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其合并敏感度(Sen合并)、特异性(Spe合并)、诊断比值比(DOR)等,绘制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S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共纳入11个研究,包含1 05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磁共振诊断侧方淋巴结转移的合并Sen、Spe、+LR、–LR、DOR分别为0.77(95%CI: 0.38~0.88)、0.77(95%CI: 0.69~0.83)、3.3(95%CI: 2.4~4.5)、0.3(95%CI: 0.23~0.41)、11(95%CI: 6~18),SROC曲线下面积为0.83(95%CI:0.80~0.86)。结论 以淋巴结短径为诊断标准,MRI诊断直肠癌侧方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和特异性一般;但在没有更佳的影像学筛查条件下,MRI仍然是被推荐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甲硫氨酸合成酶还原酶(MTRR)基因A66G多态性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 全面检索PubMed、Elsevier、Embase、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万方数据库,收集探索MTRR基因A66G多态性与儿童ALL发生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文献并评估其质量。优势比(ORs)及95%可信区间(CIs)评估关联强度。应用RevMan 5.2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和效应值合并,漏斗图评估发表性偏倚,敏感性分析采用逐一排除的方法以评估结果的稳定性。结果 共纳入7篇文献,包括儿童ALL患者2 326例,对照3 090例。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纳入研究间无显著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数据。Meta分析结果示,在整体人群纯合子模型和显性模型发现MTRR A66G多态性与儿童ALL风险有关联(GG vs. AA: OR=0.81, 95%CI: 0.69~0.95, P=0.009; AG+GG vs. AA: OR=0.87, 95%CI: 0.77~0.98, P=0.03);根据种族 进行亚组分析时在白种人群中发现显著性关联(AG vs. AA: OR=0.84, 95%CI: 0.72~0.99, P=0.04; GG vs. AA: OR=0.79, 95%CI: 0.66~0.95, P=0.01; AG+GG vs. AA: OR=0.82, 95%CI: 0.71~0.96, P=0.01)。漏斗图未检测出显著性发表性偏倚,敏感性分析表明结果稳定可靠。结论 目前Meta分析表明MTRR基因A66G多态性与儿童ALL发生风险存在关联,尤其在白种人群。  相似文献   

6.
目的 构建和评价用于预测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患者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 术后无瘤生存率的列线图模型。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7年5月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213例PLC患者的临床资料。PLC患者被随机分为训练组(n=133)和验证组(n=80)。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因素,并建立复发的列线图模型。通过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符合度,Kaplan-Meier 曲线评估模型的实用性,一致性指数(C-index)评估模型的准确度。结果 训练组1年、3年、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5.25%、40.91%、26.99%,验证组分别为66.29%、48.10%、24.59%,两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数目(HR=1.921, 95%CI:1.136~3.251)、丙肝抗体阳性(HR=4.545,95%CI:1.700~12.149)、HBV-DNA≥102 IU/mL(HR=1.993,95%CI:1.209~3.284)及血清前白蛋白(HR=0.996,95%CI:0.993~0.999)为无瘤生存率的影响因素。基于肿瘤数目、HBV-DNA和血清前白蛋白等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训练组和验证组的 C-index 分别为 0.649(95%CI:0.588~0.710)、0.641(95%CI:0.556~0.724),校准图形中标准曲线与预测校准曲线贴合良好。采用列线图将患者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高风险组无瘤生存率低于低风险组(P<0.05)。结论 基于肿瘤数目、HBV-DNA和血清前白蛋白等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测模型可预测PLC射频消融术后的无瘤生存率,对患者辅助治疗具有一定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型体层摄影术(PET)在头颈部癌瘤复发的临床价值。方法:37例头颈部恶性肿瘤,临床疑复发行FDG PET显像(19例全身显像,18例局部显像),其中34例同期行CT或MRI检查,最后诊断依靠病理检查和临床随访。结果:37例患者中FDG PET显像阳性25例,其中3例假阳性;阴性12例,其中假阴性2例。FDG PET显像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91.7%、76.9%和86.5%,CT或MRI检查的分别为68.2%、75.0%和61.8%。在19例FDG PET全身显像中,11例除头颈FDG异常浓聚外,6例还发现有远地转移。结论:评价头颈部癌瘤复发,FDG PET比CT或MRI有更高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肺部球形病灶CT、MRI和PET的综合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CT、MRI、PET在肺部球形病灶中的综合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6 5例有CT、MRI、PET资料并经病理证实的肺部球形病灶。结果 分析CT、MRI及PET三者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 ,并进行比较 ,发现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无显著性差异 (P值分别为0 .377和 0 .7)。通过CT、MRI、PET的互补 ,在 4 4例肺癌中 ,仅 1例误诊 ,2 1例良性病变中 ,诊断正确的有 19例 ,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97.7%、90 .5 %、95 .4 %、95 .6 %和95 %。结论 多种手段的综合利用 ,有助于提高肺部球形病灶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在诊断头颈部肿瘤残留复发灶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标准,回顾性对比分析35例完成治疗的头颈部肿瘤患者18F-FDG PET/CT结果和临床资料。结果:PET/CT对残留复发灶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93.1%,85.7%,90.0%,90.0%和90.0%,明显优于CT或MRI。和早期显像相比,延迟显像更有助于炎症病灶与残留复发灶的鉴别。结论:判断头颈部癌治疗后残留复发,PET/CT比CT或MRI有更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FDG-PET/CT在鼻咽癌放疗后随访中的初步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余党凡  左传涛  戴嘉中  董孟杰  赵军  林祥通  管一晖 《癌症》2004,23(Z1):1538-1541
背景与目的:既往主要依靠CT、MRI、SPE/CT、PET检查来判断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放疗后局部复发、肿瘤残留或全身转移情况,本研究拟探讨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FDG-PET/CT)在判断NPC放疗后局部复发及全身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8例NPC均已临床确诊并经放疗后行PET/CT检查,显像时间为放疗后3~36个月,分别观察PET/CT、PET、CT图像,PET以标准摄取值SUV>2.5定为18F-FDG代谢增高.注射18F-FDG 7.4 MBq/kg后30 min后行脑显像,l h后行全身显像,部分患者行2 h延迟显像.结合CT的形态学特征和PET图像表现将38例患者观察结果分4组:(1)局部无复发、全身无转移;(2)局部有复发全身无转移;(3)局部无复发、全身有转移;(4)局部有复发、全身有转移.所有病例的最后诊断依赖于随访,随访时间6~10个月.结果:PET/CT诊断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9.5%,高于单独PET的100%和80%,明显高于单独CT的77.8%和84.2%.结论:PET/CT对NPC放疗后有无局部复发或肿瘤残留及全身转移的综合判断优于单独CT,略优于单独PET,在判断病灶是否为转移灶时,PET/CT的CT影像能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对指导临床的诊治具有更好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2010~2014年安徽省肿瘤登记地区卵巢癌发病趋势。方法 收集2010~2014年安徽省肿瘤登记地区卵巢癌发病资料,计算卵巢癌粗发病率,以及中国人口标化发病率(简称中标率)和世界人口标化发病率(简称世标率)。采用Possion回归模型比较城市及农村地区发病率,Joinpoint回归模型计算卵巢癌发病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 APC), Joinpoint平行检验比较城市和农村地区卵巢癌年龄别发病率的变化。 结果2010~2014年安徽省肿瘤登记地区新发卵巢癌病例2 050例,粗发病率为6.54/10万,中标率为5.35/10万,世标率为5.12/10万。Possion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地区发病率高于农村地区(OR=1.2391,95%CI:1.2383~1.2399,P<0.001)。从年龄别发病率来看,在20岁之前卵巢癌发病率较低,20岁后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快速上升,总体发病高峰在60岁和70岁年龄组;城市地区卵巢癌发病率在70岁年龄组达到高峰;农村地区卵巢癌发病率在45岁年龄组出现一个小高峰,60岁年龄组达到高峰。Joinpoint检验结果显示,2010~2014年安徽省卵巢癌粗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PC=11.05%,95%CI:5.04%~17.41%,P=0.012),中标率、世标率变化趋势与粗发病率一致;农村地区上升趋势(APC=10.62%,95%CI:4.37%~17.23%,P=0.009)较城市地区(APC=9.01%,95%CI:-0.31%~19.19%,P=0.056)明显。40~59岁年龄组城市和农村地区卵巢癌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但城市地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PC=3.81%,95%CI:-8.85%~18.24%,P=0.441),农村地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PC=9.35%,95%CI:6.52%~12.25%,P=0.002)。结论 安徽省卵巢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城市地区发病率高于农村地区,但农村地区发病率上升趋势较城市地区明显,需进一步加强卵巢癌的防控工作,特别是农村地区40~59岁年龄段的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清microRNA-1、LASP1、TAGLN2及LGALS3BP在食管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沈阳某三甲医院收治的128例食管癌患者(观察组)和134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实验检测血清中LASP1、TAGLN2和LGALS3BP的蛋白表达水平,采用PCR检测microRNA-1 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ROC曲线分析microRNA-1、LASP1、TAGLN2及LGALS3B单独或联合诊断食管癌的价值。结果 观察组血清中LASP1、TAGLN2以及LGALS3BP的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01),但microRNA-1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01)。食管癌患者血清中LASP1、TAGLN2以及LGALS3BP表达水平均与microRNA-1表达水平呈负相关(P<0.001)。血清中microRNA-1、LASP1、TAGLN2以及LGALS3BP诊断食管癌的AUC分别为0.940(95%CI:0.913~0.967)、0.890(95%CI:0.843~0.936)、0.841(95%CI:0.794~0.889)、0.924(95%CI:0.893~0.956),联合诊断的AUC为0.970(95%CI:0.954~0.987),均高于单独诊断的AUC (P<0.05)。结论 血清中LASP1、TAGLN2、LGALS3BP和microRNA-1表达水平对食管癌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系统评价18F-FDG PET及PET/CT 在食管癌治疗后复发转移及术后慢性炎症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EMBASE、Ovid、Web of Science、EBSCO、Cochrane图书馆、万方、维普及中国期刊网(CNKI)数据库,获得符合纳入标准的相关文献。采用诊断试验质量评价标准第二版评价纳入文献质量。采用Meta-disc 1.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合并效应量,并绘制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得到曲线下面积和Q值。采用Stata 14.0软件绘制Deek's漏斗图,对合并文献进行发表偏倚的估计。结果: 共纳入8篇文献,合并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和诊断比值比分别为0.95(0.92~0.97)、0.75(0.67~0.82)、3.85(2.87~5.16)、0.07(0.04~0.11)和61.18(31.43~119.07);绘制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后得到曲线下面积和Q值分别为0.95和0.89;Deek's漏斗图未见明显发表偏倚。结论:18F-FDG PET及PET/CT 在食管癌治疗后复发转移的诊断及术后慢性炎症鉴别诊断中有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系统评价含贝伐珠单抗不同联合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 数据库截至2017年7月31日有关贝伐珠单抗维持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资料提取和评价质量,采用RevMan 5.3 软件进行Meta 分析。 结果 共纳入8项研究,2 644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Meta分析显示,贝伐珠单抗维持治疗组(包括单药和联合化疗)前者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均优于无治疗组(HR=0.65,95% CI:0.53~0.78,P<0.001;HR=0.83,95% CI:0.71~0.98,P=0.020),但前者3~4级感觉神经障碍及高血压发生率高于后者(P=0.001,0.008)。贝伐珠单抗维持治疗组与持续治疗组对比,两者的PFS和OS相当(HR=1.05,95% CI:0.56~1.71,P=0.830;HR=1.11,95% CI:0.92~1.35,P=0.270),而后者3~4级感觉神经障碍、疲乏和手足综合征明显高于前者(P<0.001,0.020,0.040)。与单药贝伐珠单抗组比较,贝伐珠单抗抗抗联合厄洛替尼组能改善PFS和OS(HR=0.81,95% CI:0.67~0.96,P=0.020;HR=0.81,95% CI:0.67~0.99,P=0.040),但贝伐珠单联合厄洛替尼组3~4级皮疹发生率明显高于单药贝伐珠单抗组(P<0.001)。结论 贝伐珠单抗单药、联合低毒化疗药物或厄洛替尼,均可改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PFS和OS,患者可耐受,贝伐珠单抗维持治疗可作为晚期结直肠癌维持阶段的优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伴血小板(platelets,PLT)增多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探讨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依据患者术前PLT水平分为观察组(PLT≥400×109/L)51例和对照组(PLT<400×109/L)49例。结果 观察组肿瘤大小>5 cm、临床TNM分期Ⅲ期的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组织类型、肿瘤分化程度、是否合并血管癌栓、有无淋巴结转移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D-二聚体(d-dimer,D-D)及纤维蛋白原(fibrnogen,FI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2年生存率显著低于对照组(64.71% vs 83.67%,χ2=4.439,P=0.035)。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临床TNM分期、伴血小板增多、年龄、术后辅助化疗可能与患者预后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TNM分期(HR=1.135,95% CI:1.077~1.196,P<0.001)、伴PLT增多(HR=1.443,95%CI:1.298~1.604,P<0.001)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后化疗(HR=0.822,95%CI:0.754~0.896,P<0.001)则是保护因素。结论 伴PLT增多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伴PLT增多胃癌患者可能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肿瘤进展更快。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荟萃分析以确定MOC-31在鉴别良恶性浆膜腔积液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检索国内外数据库,采用诊断性试验荟萃分析的标准方法对纳入文献进行系统评价,汇总各研究中MOC-31在鉴别良恶性浆膜腔积液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及诊断优势比,并绘制总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结果 最终纳入16项独立研究进行荟萃分析,共1602例样本。MOC-31诊断恶性浆膜腔积液的灵敏度为0.90(95%CI:0.88~0.92),特异度为0.98(95%CI:0.96~0.99),阳性似然比为18.43(95%CI:11.38~29.84),阴性似然比为0.11(95%CI:0.07~0.17),诊断优势比为349.19(95%CI:138.73~878.95)。灵敏度与特异度交点最大值为0.96。结论 MOC-31在鉴别良恶性浆膜腔积液中的灵敏度与特异度较高,SROC曲线显示其诊断效率较高,具有较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 21基因复发分数(recurrence score,RS)检测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ILC)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乳腺疾病诊治中心接受手术并行21基因RS检测的乳腺ILC患者,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21基因RS对乳腺ILC辅助化疗选择的影响。结果 共59例乳腺ILC患者入组并接受21基因RS检测,其中低危患者10例 (16.95%)、中危患者30例 (50.85%)、高危患者19例(32.20%)。多因素分析提示ILC分子分型状态是21基因RS高危的独立影响因素(OR= 19.90, 95% CI:2.42~163.63,P=0.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乳腺ILC患者的Ki-67表达水平、分子分型状态以及21基因RS与辅助化疗选择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21基因RS不影响乳腺ILC患者辅助化疗的选择(P=0.527),而ILC分子分型状态是影响辅助化疗选择的独立影响因素(OR=14.70,95% CI:1.59~136.23,P=0.018)。结论 21基因RS危险度与乳腺ILC的分子分型状态相关;影响乳腺ILC患者行辅助化疗的主要因素为ILC分子分型的状态,21基因RS并未影响其辅助化疗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分析评价18F—FDGPET/CT显像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效能。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3月-2013年6月临床可疑多发性骨髓瘤患者39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7例,年龄44—78岁,平均年龄(51.3±0.5)岁。均行PET/CT检查及临床骨穿或病理活检证实,分别统计其真假阳性例数及真假阴性例数,并计算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指标,评价诊断效能。结果:39例患者中真阳性18例,假阳性2例,真阴性16例,假阴性3例。PET/CT诊断灵敏度为85.7%(18/21),特异性为88.9%(16/18),准确性为87.2%(34/39),阳性预测值为90%(18/20),阴性预测值为84.2%(16/19)。结论:18F—FDGPET/CT可用于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生化检查可提高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